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答案:1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19 01:25
- 提问者网友:最爱你的唇
- 2021-11-18 11:06
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过活
- 2021-11-18 11:20
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世纪”,创造性人才要通过创造教育来培养。创造性是每一位学生都具备的心理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虽然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非凡的创造者,但我们完全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自己成为创新型教师。
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育并非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结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培养他们“爱问、善问、会问”的思考习惯和解疑的动手能力,使他成为创造性的人才。这要求教师本身要有丰富的知识,并不断积累新知识,在课堂上做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教师根据自己班上情况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面对不同的班级、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采取不同的教法,使学生有种“常新”的感觉。如果一个教师自己只是按照参考教案,循规蹈矩,那么在下面等着引导和指导的未来栋梁们又怎么不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呢?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课堂上“愿听、愿想、愿说”,“敢疑、敢说、敢辩”。
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不会“畏手畏脚”,不会担心在班上“出丑”,害怕老师“指责”,才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只有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学生只有在这样宽松、愉快的环境下,才可以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只有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课堂教学中,学生容易视自己为课堂的主人,他们放开思想,开发内在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从而使课堂焕发出活力及动力。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与学生真诚交流。在平常的生活,课余时间我多与学生谈心、交心。与“问题学生”谈心教育、思想教育。自修、自习时间多下班去解答疑难。记得有一天,我有点不舒服,没有下班。到了第二天,学生见到我就问:“老师,昨天没有见到你,你是不是不舒服?”我有点感动了,与学生日夜相处,学生都把你当成朋友了。他们有困难就来找你帮忙,有问题就向你寻求等。这为在课堂上营造和谐的气氛起到关键的作用。
(二)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激情,保持良好的情绪和亲切的教态,将自身融入与学生的合作之中。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文章的喜怒哀乐在教师的表演下能触动学生,在学生的表演下能感动同学,这就是一个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我与一些学生的交谈中知道,他们某科成绩这所以好的原因就是喜欢上这一科的课,他们说:某教师上课又蹦又跳,很有激情,我喜欢上他的课。据调查所知:很多学生对语文是否感兴趣取决于学生会不会讨厌或喜欢上语文老师的课。如果一个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又怎么会在课堂上面对着你“畅所欲言”呢?教师上课没有激情,学生也许只会眼睛睁得大大的,耳朵却在倾听着梦中周公的言语。
(三)利用多媒休的优势,使课堂成为和谐、宽松的环境。
利用多媒体可以创造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如果很好的利用多媒体来引入课程,就会很容易的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如利用Flash、Powerpoint等。例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芦花荡》,组织学生在多媒体教室一边观赏白洋淀的优美风光,教师一边引入新课: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芦苇万顷,俯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如烟海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找英雄的足迹,追随他高大的身影。多媒体继续播放白洋淀优美风光,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感受课文内容。这样学生很容易用自己的眼、心灵、语言去赏析文中的美,学生学得也轻松、愉快。
三、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想像,鼓励学生质疑、标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证。(一)注重引导。教师是火花,学生是等待燃烧的火把,教师的作用就是用星星之火,点燃一簇簇的火把。教师的引导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提问,一个假设,在课堂上都是那么举足轻重。“老师所起的作用应该是引导性的,老师的作用并不是教会学生学到什么知识,不是为学生思考问题,而是应该教会学生在一个新的高度上思考问题”。在引导学生的时候,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能帮学生“包办”,遇到一些比较困难的问题要善于启发学生,拓宽思考范围。鼓励他们“条条大路通罗马。”譬如,语文课的作文训练中,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对立面中寻求立意,不失为一种求异思维的好方法。如,“近墨者黑”,教师不能引导“近墨者一定黑。”而应鼓励反向立意“近墨者不一定黑”;“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等等,这种反弹琵琶,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应该大力倡导,大加鼓励。课堂教学中“反向立意”多了,学生求异思维的习惯形成了,其创新意识自然会与日俱增。(二)鼓励想像。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知想像的作用是多么的重要。没有想像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必善于想像。“想像给思想插上了一对有力翅膀,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孩子们思维空间是多么广阔,想像力是多么丰富。我觉得,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多为孩子们创造想像的条件,大胆放手,鼓励孩子们“异想天开,”孩子们得到的就可能是撬起地球的“支点”或“杠杆”。(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质疑就是提出问题,就是把心中的
“疑惑”以问题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进行积极的思考,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上,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书本上的东西不一定是正确的。我在班上大力提倡“人人是天才”,鼓励怀疑精神,主张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等等。由此在班上形成一股大搞创新培养,敢于发表不同看法的风气。接下来的时间里,同学们慢慢地敢怀疑有些东西了。如有些诗歌的主题思想。这在对《春夜喜雨》的分析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学生们除了接受诗歌的常规主题外,更提出新的主题:如:杜甫希望有一场大雨(政治大风暴)来打击、洗涤这个黑暗的社会;又如对“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的理解,有同学就认为这表现了杜甫的孤高、遗世独立,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清高思想、、、、、,对于这此我大加表扬,又大感欣慰。我觉得这是学生有创新能力的一种表现。
四、课堂的趣味性、知识性、竞技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中之重。”
(一)课堂的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他就像是一块磁铁紧紧的把铁吸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产生了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他就会主动、积极、执著地探究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就会提出问题,不断地思考问题,不断地挖掘灵感。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皮来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如果一堂课枯燥无味,又怎么能引起学生主动,积极的去探究学习。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我们许多教师总是津津乐道于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述。教师单方面只管把知识讲下来,却不管听讲者的接受效果如何,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我把该讲的内容讲到了,至于你学没学到,那就不关我的事了。这种认识,不但是教法有问题,更是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有问题。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说:“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学生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创造性脑力劳动习惯养成,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双边互动,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上展现我们教师风趣幽默的一面,让智慧与微笑在课堂上擦出火花,让学生的兴趣“澎湃”,积极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如,教学中我们可以巧用一些修辞、反语、双关语等幽默的语言,挖掘课程中有利于创造的因素,加以幽默的动作、表情来激发学生去主动地探究和创新。
(二)课堂的知识性,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做人道理。英国一位哲人曾讲过:“科学就是力理”。学习是为了应用,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只有在应用的过程中才会转化为能力。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能忽略知识的重要性,没有知识,就没有能力可言,我们更不能谈创新能力。
(三)课堂的竞技性是针对现在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竞猜、竞赛”的形式引入课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我进入戏剧部份学习时,采用竞赛的方法,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进行一个戏剧比赛。学生们创意无限,表演改编版《雷雨》、《哈雷波特》、还有改编的现代爱情版《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场面搞笑又富有知识性。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上我注重发掘课本有利于创新的因素,对于书本上“精彩”部分,让学生自己演译让学生自己体会书本的情感,对于一些知识利用抢答形式进行比赛。还可以进行辩论赛,游戏比赛等。在教学中尽可能的提供争论的局面,使得学生在讨论中接受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在比赛中,每个同学都专心致志地看书,争先恐后地发言,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适合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在紧张激烈而又愉快的情境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
五、间隙性的成功体验是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再现的重要手段。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后,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的力量。“成功”会使人产生自信、愉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使学生能自我激励。这对于保持人的良好心理状态和工作学习状态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尝试成功。
成功的体验是学生再次创造的动力。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成功同时要尝试“失败”,只有在这样的循环中创造能力才能源源不息。倘若他们一味的得到成功,就容易“冲昏”头脑。如果老是经历失败,就会失去尝试创新的动力。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教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和学生的特点及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一、教师自己成为创新型教师。
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教育并非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结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培养他们“爱问、善问、会问”的思考习惯和解疑的动手能力,使他成为创造性的人才。这要求教师本身要有丰富的知识,并不断积累新知识,在课堂上做到融会贯通,得心应手。教师根据自己班上情况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面对不同的班级、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采取不同的教法,使学生有种“常新”的感觉。如果一个教师自己只是按照参考教案,循规蹈矩,那么在下面等着引导和指导的未来栋梁们又怎么不循规蹈矩,墨守成规呢?
二、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课堂上“愿听、愿想、愿说”,“敢疑、敢说、敢辩”。
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不会“畏手畏脚”,不会担心在班上“出丑”,害怕老师“指责”,才能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只有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学生只有在这样宽松、愉快的环境下,才可以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只有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课堂教学中,学生容易视自己为课堂的主人,他们放开思想,开发内在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从而使课堂焕发出活力及动力。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与学生真诚交流。在平常的生活,课余时间我多与学生谈心、交心。与“问题学生”谈心教育、思想教育。自修、自习时间多下班去解答疑难。记得有一天,我有点不舒服,没有下班。到了第二天,学生见到我就问:“老师,昨天没有见到你,你是不是不舒服?”我有点感动了,与学生日夜相处,学生都把你当成朋友了。他们有困难就来找你帮忙,有问题就向你寻求等。这为在课堂上营造和谐的气氛起到关键的作用。
(二)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激情,保持良好的情绪和亲切的教态,将自身融入与学生的合作之中。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文章的喜怒哀乐在教师的表演下能触动学生,在学生的表演下能感动同学,这就是一个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我与一些学生的交谈中知道,他们某科成绩这所以好的原因就是喜欢上这一科的课,他们说:某教师上课又蹦又跳,很有激情,我喜欢上他的课。据调查所知:很多学生对语文是否感兴趣取决于学生会不会讨厌或喜欢上语文老师的课。如果一个学生不喜欢这个老师,又怎么会在课堂上面对着你“畅所欲言”呢?教师上课没有激情,学生也许只会眼睛睁得大大的,耳朵却在倾听着梦中周公的言语。
(三)利用多媒休的优势,使课堂成为和谐、宽松的环境。
利用多媒体可以创造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如果很好的利用多媒体来引入课程,就会很容易的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如利用Flash、Powerpoint等。例如,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芦花荡》,组织学生在多媒体教室一边观赏白洋淀的优美风光,教师一边引入新课: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个淀组成,占地面积四十多万亩,水道纵横,芦苇万顷,俯仰吐穗,风光旖旎。面对浩如烟海的淀水和一望无际的苇田,我们可曾想到这里曾是抗战的大舞台,上演了无数个英雄的故事,让我们在芦花丛中,寻找英雄的足迹,追随他高大的身影。多媒体继续播放白洋淀优美风光,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感受课文内容。这样学生很容易用自己的眼、心灵、语言去赏析文中的美,学生学得也轻松、愉快。
三、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想像,鼓励学生质疑、标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证。(一)注重引导。教师是火花,学生是等待燃烧的火把,教师的作用就是用星星之火,点燃一簇簇的火把。教师的引导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提问,一个假设,在课堂上都是那么举足轻重。“老师所起的作用应该是引导性的,老师的作用并不是教会学生学到什么知识,不是为学生思考问题,而是应该教会学生在一个新的高度上思考问题”。在引导学生的时候,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能帮学生“包办”,遇到一些比较困难的问题要善于启发学生,拓宽思考范围。鼓励他们“条条大路通罗马。”譬如,语文课的作文训练中,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对立面中寻求立意,不失为一种求异思维的好方法。如,“近墨者黑”,教师不能引导“近墨者一定黑。”而应鼓励反向立意“近墨者不一定黑”;“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等等,这种反弹琵琶,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应该大力倡导,大加鼓励。课堂教学中“反向立意”多了,学生求异思维的习惯形成了,其创新意识自然会与日俱增。(二)鼓励想像。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概括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知想像的作用是多么的重要。没有想像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必善于想像。“想像给思想插上了一对有力翅膀,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孩子们思维空间是多么广阔,想像力是多么丰富。我觉得,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多为孩子们创造想像的条件,大胆放手,鼓励孩子们“异想天开,”孩子们得到的就可能是撬起地球的“支点”或“杠杆”。(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质疑就是提出问题,就是把心中的
“疑惑”以问题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进行积极的思考,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上,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书本上的东西不一定是正确的。我在班上大力提倡“人人是天才”,鼓励怀疑精神,主张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等等。由此在班上形成一股大搞创新培养,敢于发表不同看法的风气。接下来的时间里,同学们慢慢地敢怀疑有些东西了。如有些诗歌的主题思想。这在对《春夜喜雨》的分析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学生们除了接受诗歌的常规主题外,更提出新的主题:如:杜甫希望有一场大雨(政治大风暴)来打击、洗涤这个黑暗的社会;又如对“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的理解,有同学就认为这表现了杜甫的孤高、遗世独立,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清高思想、、、、、,对于这此我大加表扬,又大感欣慰。我觉得这是学生有创新能力的一种表现。
四、课堂的趣味性、知识性、竞技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中之重。”
(一)课堂的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他就像是一块磁铁紧紧的把铁吸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产生了学习语文的兴趣,那么他就会主动、积极、执著地探究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就会提出问题,不断地思考问题,不断地挖掘灵感。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皮来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如果一堂课枯燥无味,又怎么能引起学生主动,积极的去探究学习。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我们许多教师总是津津乐道于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述。教师单方面只管把知识讲下来,却不管听讲者的接受效果如何,有的老师甚至认为,我把该讲的内容讲到了,至于你学没学到,那就不关我的事了。这种认识,不但是教法有问题,更是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观念有问题。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说:“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学生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创造性脑力劳动习惯养成,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双边互动,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在课堂上展现我们教师风趣幽默的一面,让智慧与微笑在课堂上擦出火花,让学生的兴趣“澎湃”,积极调动学生创造性思维。如,教学中我们可以巧用一些修辞、反语、双关语等幽默的语言,挖掘课程中有利于创造的因素,加以幽默的动作、表情来激发学生去主动地探究和创新。
(二)课堂的知识性,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学会做人道理。英国一位哲人曾讲过:“科学就是力理”。学习是为了应用,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只有在应用的过程中才会转化为能力。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不能忽略知识的重要性,没有知识,就没有能力可言,我们更不能谈创新能力。
(三)课堂的竞技性是针对现在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竞猜、竞赛”的形式引入课堂,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我进入戏剧部份学习时,采用竞赛的方法,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进行一个戏剧比赛。学生们创意无限,表演改编版《雷雨》、《哈雷波特》、还有改编的现代爱情版《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场面搞笑又富有知识性。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上我注重发掘课本有利于创新的因素,对于书本上“精彩”部分,让学生自己演译让学生自己体会书本的情感,对于一些知识利用抢答形式进行比赛。还可以进行辩论赛,游戏比赛等。在教学中尽可能的提供争论的局面,使得学生在讨论中接受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在比赛中,每个同学都专心致志地看书,争先恐后地发言,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适合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在紧张激烈而又愉快的情境中掌握知识、锻炼能力。
五、间隙性的成功体验是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再现的重要手段。
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体验一次成功的喜悦后,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的力量。“成功”会使人产生自信、愉悦等积极的心理体验,使学生能自我激励。这对于保持人的良好心理状态和工作学习状态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尝试成功。
成功的体验是学生再次创造的动力。教学中让学生体验成功同时要尝试“失败”,只有在这样的循环中创造能力才能源源不息。倘若他们一味的得到成功,就容易“冲昏”头脑。如果老是经历失败,就会失去尝试创新的动力。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教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和学生的特点及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