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道,何为魔?
- 提问者网友:川水往事
- 2021-04-30 17:49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深街酒徒
- 2021-04-30 19:11
道是阴阳。首先运用道教的思维方法,分析一下“道”字原来是这么写的,右上角的两点“- -”在八 道是阴阳卦里面代表的意思是阴,两点下面是一横“—”代表着阳的意思,即所谓“道以道阴阳,一阴一阳谓之道”也;中心是一个自我的“自”,强调出道是要靠自己用心去体悟才能得到的;最下方是一个走字底,道明人若想要体悟大道,就需要深谙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道———天道运行,阴阳造化。 道是过程。这是道的第一层含义。道不仅是对万事万物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概括,而且是对万事万物发展过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道不是一种静态的形而上实体,而是一个过程。道的过程性表现为道生万物的过程,即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道转化为一,一转化为二,二转化为三,三转化为万物。在这一过程中,道循环往复,“周行而不殆”,它的运动周期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它逐渐的离开,离开得越来越远,远到一定程度又返回来。万物又复归于道。道的过程性是由只能用混沌理论说明的各种关系构成的,因此,道也是关系。 道是本原。这是道的第二层含义。道是天地万物之母,无和有都来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称。这是最为玄妙和深奥的。道是万物的本体和来源。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道作为本原,是混然一体的东西。老子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就是说,道是天下万物的本原,这里“始”、“母”、“根”、“门”等等都含有本原的意思,但是,它们有层次的区别。作为本原,它具有唯一性,它无前无后,无上无下,“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它象是在天帝的前边,然而在它之前却没有什么存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没有天地之前,它就存在了。作为本原,它是物质的东西,“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 道是规律。这是道的第三层含义。道是物质运动的规律,道是天地万物变化的终极原因。老子指出,“道者万物之奥”,就是说,道是万事万物运动的规律。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万物从道起源,又回归于道,“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复命曰常”,返回本性是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作为规律的道,是看不见,听不着,摸之不得的。所谓“夷、希、微”,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但是一切都受到它的支配和制约。道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不能违反的。只有遵循道的规律,坚持“无为”的原则,才能把事情办好。否则,“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违背了规律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下场是极其可悲的。 道是法则。这是道的第四层含义。老子把道视为必须遵循的法则,他说,“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他要求人们要坚持,遵循道的法则。又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意思是要遵循古代的法则,驾驭现实的实有,以认识历史的规律,这就是遵循道的法则的具体表现。废弃了这一原则,有了仁义,“大道废,有仁义”老子主张“唯道是从”,“贵食母”,即是要坚持道的法则,按道的法则做事。道也是观察事物的永恒法则。“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就是说老子自己就是用道的法则观察万事万物的,给人们作出了榜样。老子认为,人们对道的法则的态度是有区别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等人能够坚持道的原则,而且身体力行。至于其他人,肯定是相形见绌了。“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坚持道的原则的人,才能把自己有余的奉献给社会。是否按道的原则办事,结果是不一样的。“天下有道,却走马亦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坚持道的原则,天下和平安定,放弃道的原则,则会陷于兵荒马乱之中。按道的法则去作,道会成全你的,“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最后,道的原则是最高原则,而且有很高的价值,“天之道,利而不害”。 道的特征 道的客观性。道是客观的,它是万物的本原。作为本原的道与自然是同一的,它就是自然,老子说,“道法自然”。“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夷希微”三者混而为一,它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无物却有象。道是真正的混沌,混沌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无序的有序。“无”和“有”是道的别名,都是客观的。道创生了万物,而且养育万物,道对万物“生之畜之”。 道的普遍性。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道象泛滥的江河,到处流淌,上下左右,四面八方,都有道的存在。道无时不在,“自古及今,其名不去”,道是永恒存在的。道的普遍性决定了它的巨大的包容性和蕴含性。“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它把大江大海都能包容,可见它的普遍性与无限性。“上善若水”,“水几于道”。水是普遍存在的,当然道也是普遍存在的了。 道循环往复。道的运动过程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循环运行。“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从起点离开,越离越远,达到一定限度,又返回来。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循环往复的运行,没有衰败的时候。总是从起点开始,最终又回到起点,形成一个园圈。这与太阳一天的视运动形成的园圈是很相似的,也与一个太阳年的周期类似,二者存在着同构性。东西南北的方位顺序与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相认同。空间联系着时间,时间联系着空间,时空是统一的。从时间可以认识空间,从空间可以认识时间。 道对立统一。道是一个复杂矛盾的统一,最大的矛盾莫过于阴与阳的矛盾,这类似于黑格尔的肯定与否定的矛盾。“万物负阴而抱阳”,“一阴一阳谓之道”。阴与阳是道的功能和属性,而道是二者的统一。与此相联系的是“无”与“有”的矛盾,这二者是道的别名,道的化身。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没有“无”就没有“有”,没有“有”,就没有“无”。此外,还有一系列矛盾关系,诸如:难易、祸福、强弱、刚柔、美恶、善与不善等等。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辩证法大师。在他的论述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道无为。无为是道之子,是道的本性,道的体现。天道自然无为,道“无为而无不为”。它什么也不做,但是什么都做成了。天得到它,变得清朗,地得到它,变得宁静,无为的思想贯穿全篇。老子把道的自然无为,转化到人身上,要求人们象道那样自然无为。他指出“为无为,则无不治”。人们只要坚持无为的原则,什么事情都能办好。 道虚。道虚是道的状态,它无形无象,无处不在,没有边际。它又无时不在,无始无终,是最大的虚空,它产生出万物,是万物的宗主;装载着万物,永远也装不满。它的作用无穷无尽,道虚的作用就是无的作用。它能化解万物的矛盾,协调万物的关系,与万物混而为一。
魔的种类既明,还要说明魔的行相。大凡魔来的时候,多数化作三种的五尘境界,来破坏修道用功人的善心。所谓(一)可畏色、声、香、味、触的五尘,就是违背性情,要使令人,生恐怖的。(二)可爱色、声、香、味、触的五尘,就是顺合性情,要使令人,生执着的。(三)平等色、声、香、味、触的五尘,就是非违背性情、非顺合性情,要使令人,起动心念,纷乱意想的。
但是三种的五尘境界,也不外乎魔的贪、瞋、痴的三毒而生。若现顺合的境界,就是诸圣贤的形像,父母兄弟的相状,以及戏笑语言歌音奏舞一切等相,都是从贪爱生。若现违背的境界,就是豺狼虎豹狮象罗刹夜叉的形貌,以及缚打鞭拷所刺剖截悲号啼哭一切等相,都是从瞋恚生。若现非违非顺的境界,就是热火炙身投岩赴渊自饿拔发疯颠糊涂一切等相,都是从愚痴生。这是由魔毒中,发生的魔事。如佛在世的时候,一日,佛披衣持钵,入城乞食。魔王生起歹的念头,要破坏佛的道法,便化一个管车的人,手中拿着鞭子,身上穿着敝衣,头发乱蓬蓬的走到佛的所在,就问:你佛有否看见我的车牛吗?佛心中想:今日魔王有意要来扰乱我。就警告魔王说:你是恶魔,那里有牛,且要牛做什么用呢?魔王心中想:你佛知我是魔,又骂我是恶魔。我要和你辨驳清楚,就向佛说:我眼触入的处所,是我所乘的。耳触入的处所,是我所乘的。鼻触入的处所是我所乘的。舌触入的处所,是我所乘的。身触入的处所,是我所乘的。意触入的处所,是我所乘的。你佛究竟要什么乘呢?佛说我要那个没有六触入的处所,才是我所乘的,乃你不到的处所。由此可知不到的处所,就是不生不灭的涅盘。而魔王着于生死的爱欲,怎么能到呢?真是以飞天的本事,也万万不能到的处所了。不过,当时魔王的胆量非小能以解等魔境,恼乱于佛。何况末世的薄地凡夫,悠悠泛泛的行人,怎么不急急的提防,对治魔境的遭遇呢?
上面所明魔王,以色、声、香、味、触的五尘境界,来扰乱修道用功的人,是属外魔。而魔境所现的行相,是没有一定的。或现种种美丑的色相,种种好恶的音声,种种香臭的气道,种种好恶的滋味,种种苦乐的境界。这样现出多众各色各样的境相,莫非希图破坏修道人的善法。今先明修道人烦恼魔的行相:
或起贪欲烦恼的内魔,或起瞋恚烦恼的内魔,或起愚痴烦恼的内魔,
或起疑惑烦恼的内魔,或起我慢烦恼的内魔,或起恶见烦恼的内魔,
或起忿怒烦恼的内魔,或起怨恨烦恼的内魔,或起恼乱烦恼的内魔,
或起覆藏烦恼的内魔,或起诳诈烦恼的内魔,或起谄曲烦恼的内魔,
或起憍傲烦恼的内魔,或起损害烦恼的内魔,或起嫉妒烦恼的内魔,
或起悭吝烦恼的内魔,或起无惭烦恼的内魔,或起无愧烦恼的内魔,
或起不信烦恼的内魔,或起懈怠烦恼的内魔,或起放逸烦恼的内魔,
或起昏沈烦恼的内魔,或起掉举烦恼的内魔,或起失念烦恼的内魔,
或起散乱烦恼的内魔,或起不正知烦恼的内魔。……但这内魔烦恼发现,若不设法对治的方法,若不努力的预防,若不勇敢的击退,若不奋斗的歼灭,若不出力的破溃,而修道用功的人,就时时刻刻的遭遇,没顶沦溺的危险。在次,也不得不说楞严经中,五十重阴魔的行相。所言五十重,就是色阴十魔,受阴十魔,想阴十魔,行阴十魔,识阴十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