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磁性物质有哪些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4 21:16
- 提问者网友:刺鸟
- 2021-01-03 23:28
抗磁性物质有哪些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孤独的牧羊人
- 2021-01-04 00:34
问题一:抗磁性材料有哪些 1楼:铁肯定是铁磁性的,镍、镝、锌好像是抗磁性的。
2楼: 1、稀有气体:He, Ne, Ar, Kr, Xe
2、多数非金属和少数金属:Si, Ge, S, P, Cu, Ag, Au
3、不含过渡族元素的离子晶体:NaCl, KBr
4、不含过渡族元素的共价键化合物:H2, CO2, CH4等
5、几乎所有的有机化合物和生物组织、 水等。
这是在大比特论坛帮你挑选的几个答案中的两个,如果还有什么疑问可以登录论坛询问那边的高手!如果帮上了你的忙还望采纳答案!问题二:抗磁性最强的物质是什么? 胶质问题三:磁铁里含有什么物质 里面主要有铁、钴、镍等原子问题四:什么是顺磁性,反磁性,抗磁性 1.顺磁性是在磁场作用下,物质中相邻原子或离子的热无序磁矩在一定程度上与磁场强度方向一致的定向排列的现象.
顺磁性物质(paramagnetism)的磁化率为正值,比反磁性大1~3个数量级,X约10-5~10-3,遵守Curie定律或Curie-Weiss定律.物质中具有不成对电子的离子、原子或分子时,存在电子的自旋角动量和轨道角动量,也就存在自旋磁矩和轨道磁矩.在外磁场作用下,原来取向杂乱的磁矩将定向,从而表现出顺磁性.
顺磁性是一种弱磁性.顺磁(性)物质的主要特点是原子或分子中含有没有完全抵消的电子磁矩,因而具有原子或分子磁矩.但是原子(或分子)磁矩之间并无强的相互作用(一般为交换作用),因此原子磁矩在热骚动的影响下处于无规(混乱)排列状态,原子磁矩互相抵消而无合磁矩.但是当受到外加磁场作用时,这些原来在热骚动下混乱排列的原子磁矩便同时受到磁场作用使其趋向磁场排列和热骚动作用使其趋向混乱排列,因此总的效果是在外加磁场方向有一定的磁矩分量.这样便使磁化率(磁化强度与磁场强度之比)成为正值,但数值也是很小,一般顺磁物质的磁化率约为十万分之一(10-5),并且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
2.抗磁性是在受到外加磁场作用时,物质获得反抗外加磁场的磁化强度的现象.
抗磁性是一些物质的原子中电子磁矩互相抵消,合磁矩为零.但是当受到外加磁场作用时,电子轨道运动会发生变化,而且在与外加磁场的相反方向产生很小的合磁矩.这样表示物质磁性的磁化率便成为很小的负数(量).磁化率是物质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合磁矩(称为磁化强度)与磁场强度之比值,符号为κ.一般抗磁(性)物质的磁化率约为负百万分之一(-10-6).
常见的抗磁物质:水、金属铜、碳(C)和大多数有机物和生物组织.抗磁物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磁化率不随温度变化.
3.反磁性就是抗磁性.反磁性的磁化率为负值,x约10-5.
所有物质都具有反磁性.在外磁场作用下,电子的轨道运动产生附加转动(Larmor进动),动量矩发生变化,产生与外磁场相反的感生磁矩,表现出反磁性.但在含有不成对电子的物质中被顺磁磁化率(比反磁性大1~3个数量级)掩盖.
4.判断:
一般而言,分子中无不成对电子时,物质呈抗磁性.电子自旋产生磁场,分子中有不成对电子时,各单电子平行自旋,磁场加强.这时物质呈顺磁性.问题五:什么物质的抗磁性最好?(除了超导体) 什么物质的抗磁性最好
抗磁性(diamagnetism)是指一种弱磁性。组成物质的原子中,运动的电子在磁场中受电磁感应而表现出的属性。外加磁场使电子轨道动量矩绕磁场进动,产生与磁场方向相反的附加磁矩,故磁化率k抗为很小的负值(10-5—10-6量级)。因此,所有物质都具有抗磁性。
一切物质都具有磁性,任何空间都存在磁场,只是强弱不同而已。磁化率k是材料的磁化强度M与外磁场强度H的比值。它的大小反映了物质磁化的难易程度,也是对物质磁性分类的主要依据。
物体的磁化强度M与磁场强度H的方向相反。从M=kH的关系来看,磁化率k是负的,原子磁化率的数量级约为10-5—10-6eMu。[2]
抗磁性的本质是电磁感应定律的反映。外加磁场使电子轨道动量矩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了一个附加磁矩,磁矩的方向与外磁场方向相反。在磁场作用下,电子围绕原子核的运动是和没有磁场时的运动一样,但同时叠加了一项轨道平面绕磁场方向的进动,即拉莫尔进动。问题六:抗磁性的概念说明 抗磁性是普遍存在的,它是所有物质在外磁场作用下毫不例外地具有的一种属性。外磁场穿过电子轨道时,引起的电磁感应使轨道电子加速。根据焦耳-楞次定律,由轨道电子的这种加速运动所引起的磁通,总是与外磁场变化相反,因而磁化率k总是负的。按照经典理论,传导电子是不可能出现抗磁性的。因为外加磁场(由于洛伦兹力垂直于电子的运动方向)不会改变电子系统的自由能及其分布函数,因此磁化率为零。在外磁场作用下形成的环形电流在金属的边界上反射,因而使金属体内的抗磁性磁矩为表面 “破折轨道”的反向磁矩抵消,不显示抗磁性。 抗磁性是一些物质的原子中电子磁矩互相抵消,合磁矩为零。当受到外加磁场作用时,物质原子的电子轨道运动会发生变化,而且在与外加磁场的相反方向产生很小的合磁矩。这样表示物质磁性的磁化率k便成为绝对值很小的负数。一般抗磁性物质的磁化率约为负百万分之一(-10-6)。由于组成物质原子的原子核外电子环流的作用使其具有的磁特性。抗磁性是产生的磁性作用在与外加磁场相反方向产生屏蔽。如物质中存在不配对电子时,则出现顺磁性,而且可超过任何的抗磁性。屏蔽与去屏蔽取决于核相对任一感生磁场的方向,故称为各向异性效应。抗磁性各向异性是由π和δ电子云内的环流引起的。只有纯抗磁性物质才能明显地被观测到抗磁性。例如,惰性气体元素和抗腐蚀金属元素(金、银、铜等等)都具有显著的抗磁性。当外磁场存在时,抗磁性才会表现出来。假设外磁场被撤除,则抗磁性也会随之消失。 任何物体在磁场作用下,都会产生抗磁性效应。但因抗磁性很弱,若物体具有顺磁性或序磁性(见铁磁性)时,抗磁性就被掩盖了。因此,从原子结构来看,呈现抗磁性的物体是由具有满电子壳层结构的原子、离子或分子组成的,如惰性气体、食盐、水以及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等。由于迈斯纳效应,超导体是理想的抗磁体(见超导电性)。 抗磁磁化率与磁场和温度无关。但也有例外,如石墨、铋等。问题七:哪些物质是顺磁性物质 请列举几例 顺磁性物质的磁化率为正值,比反磁性大1~3个数量级,X约10-5~10-3,遵守Curie定律或Curie-Weiss定律。物质中具有不成对电子的离子、原子或分子时,存在电子的自旋角动量和轨道角动量,也就存在自旋磁矩和轨道磁矩。在外磁场作用下,原来取向杂乱的磁矩将定向,从而表现出顺磁性。
顺磁性是一种弱磁性。顺磁(性)物质的主要特点是原子或分子中含有没有完全抵消的电子磁矩,因而具有原子或分子磁矩。但是原子(或分子)磁矩之间并无强的相互作用(一般为交换作用),因此原子磁矩在热骚动的影响下处于无规(混乱)排列状态,原子磁矩互相抵消而无合磁矩。但是当受到外加磁场作用时,这些原来在热骚动下混乱排列的原子磁矩便同时受到磁场作用使其趋向磁场排列和热骚动作用使其趋向混乱排列,因此总的效果是在外加磁场方向有一定的磁矩分量。这样便使磁化率(磁化强度与磁场强度之比)成为正值,但数值也是很小,一般顺磁物质的磁化率约为十万分之一(10-5),并且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
常见的顺磁物质有氧气、金属铂(白金)、一氧化氮、含掺杂原子的半导体{如掺磷(P)或砷(As)的硅(Si)}、由幅照产生位错和缺陷的物质等。还有含导电电子的金属如锂(Li)、钠(Na)等,这些顺磁(性)金属的顺磁磁化率却与温度无关,这种金属的特殊顺磁性是可以用量子力学解释的。顺磁性虽是一种弱磁性,但也有其重要的应用,例如,从顺磁物质的顺磁性和顺磁共振可以研究其结构,特别是电子组态结构;利用顺磁物质的绝热退磁效应可以获得约1-10-3K的超低温度,这是一种产生超低温度的重要方法;在顺磁性和顺磁共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顺磁微波量子放大器,不但是早期研制和应用的一种超低噪声的微波放大器,而且也促进了激光器的研究和发明,在生命科学方面,如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在未同氧结合时为顺磁性,但在同氧结合后便转变为抗磁性,这两种弱磁性的相互转变就反映了生物体内的氧化和还原过程,因而其磁性研究成为这种重要生命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如果目前医学上有着重要应用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发展到电子顺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预料利用这一技术便可显示生物体内顺磁物质(如血红蛋白和自由基等)的分布和变化,这会在生命科学和医学上得到重要的应用。(另外,某些测氧仪的原理就是利用顺磁性)
简而言之:电子自旋产生磁场,分子中有不成对电子时,各单电子平行自旋,磁场加强。这时物质呈顺磁性。
2楼: 1、稀有气体:He, Ne, Ar, Kr, Xe
2、多数非金属和少数金属:Si, Ge, S, P, Cu, Ag, Au
3、不含过渡族元素的离子晶体:NaCl, KBr
4、不含过渡族元素的共价键化合物:H2, CO2, CH4等
5、几乎所有的有机化合物和生物组织、 水等。
这是在大比特论坛帮你挑选的几个答案中的两个,如果还有什么疑问可以登录论坛询问那边的高手!如果帮上了你的忙还望采纳答案!问题二:抗磁性最强的物质是什么? 胶质问题三:磁铁里含有什么物质 里面主要有铁、钴、镍等原子问题四:什么是顺磁性,反磁性,抗磁性 1.顺磁性是在磁场作用下,物质中相邻原子或离子的热无序磁矩在一定程度上与磁场强度方向一致的定向排列的现象.
顺磁性物质(paramagnetism)的磁化率为正值,比反磁性大1~3个数量级,X约10-5~10-3,遵守Curie定律或Curie-Weiss定律.物质中具有不成对电子的离子、原子或分子时,存在电子的自旋角动量和轨道角动量,也就存在自旋磁矩和轨道磁矩.在外磁场作用下,原来取向杂乱的磁矩将定向,从而表现出顺磁性.
顺磁性是一种弱磁性.顺磁(性)物质的主要特点是原子或分子中含有没有完全抵消的电子磁矩,因而具有原子或分子磁矩.但是原子(或分子)磁矩之间并无强的相互作用(一般为交换作用),因此原子磁矩在热骚动的影响下处于无规(混乱)排列状态,原子磁矩互相抵消而无合磁矩.但是当受到外加磁场作用时,这些原来在热骚动下混乱排列的原子磁矩便同时受到磁场作用使其趋向磁场排列和热骚动作用使其趋向混乱排列,因此总的效果是在外加磁场方向有一定的磁矩分量.这样便使磁化率(磁化强度与磁场强度之比)成为正值,但数值也是很小,一般顺磁物质的磁化率约为十万分之一(10-5),并且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
2.抗磁性是在受到外加磁场作用时,物质获得反抗外加磁场的磁化强度的现象.
抗磁性是一些物质的原子中电子磁矩互相抵消,合磁矩为零.但是当受到外加磁场作用时,电子轨道运动会发生变化,而且在与外加磁场的相反方向产生很小的合磁矩.这样表示物质磁性的磁化率便成为很小的负数(量).磁化率是物质在外加磁场作用下的合磁矩(称为磁化强度)与磁场强度之比值,符号为κ.一般抗磁(性)物质的磁化率约为负百万分之一(-10-6).
常见的抗磁物质:水、金属铜、碳(C)和大多数有机物和生物组织.抗磁物质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磁化率不随温度变化.
3.反磁性就是抗磁性.反磁性的磁化率为负值,x约10-5.
所有物质都具有反磁性.在外磁场作用下,电子的轨道运动产生附加转动(Larmor进动),动量矩发生变化,产生与外磁场相反的感生磁矩,表现出反磁性.但在含有不成对电子的物质中被顺磁磁化率(比反磁性大1~3个数量级)掩盖.
4.判断:
一般而言,分子中无不成对电子时,物质呈抗磁性.电子自旋产生磁场,分子中有不成对电子时,各单电子平行自旋,磁场加强.这时物质呈顺磁性.问题五:什么物质的抗磁性最好?(除了超导体) 什么物质的抗磁性最好
抗磁性(diamagnetism)是指一种弱磁性。组成物质的原子中,运动的电子在磁场中受电磁感应而表现出的属性。外加磁场使电子轨道动量矩绕磁场进动,产生与磁场方向相反的附加磁矩,故磁化率k抗为很小的负值(10-5—10-6量级)。因此,所有物质都具有抗磁性。
一切物质都具有磁性,任何空间都存在磁场,只是强弱不同而已。磁化率k是材料的磁化强度M与外磁场强度H的比值。它的大小反映了物质磁化的难易程度,也是对物质磁性分类的主要依据。
物体的磁化强度M与磁场强度H的方向相反。从M=kH的关系来看,磁化率k是负的,原子磁化率的数量级约为10-5—10-6eMu。[2]
抗磁性的本质是电磁感应定律的反映。外加磁场使电子轨道动量矩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了一个附加磁矩,磁矩的方向与外磁场方向相反。在磁场作用下,电子围绕原子核的运动是和没有磁场时的运动一样,但同时叠加了一项轨道平面绕磁场方向的进动,即拉莫尔进动。问题六:抗磁性的概念说明 抗磁性是普遍存在的,它是所有物质在外磁场作用下毫不例外地具有的一种属性。外磁场穿过电子轨道时,引起的电磁感应使轨道电子加速。根据焦耳-楞次定律,由轨道电子的这种加速运动所引起的磁通,总是与外磁场变化相反,因而磁化率k总是负的。按照经典理论,传导电子是不可能出现抗磁性的。因为外加磁场(由于洛伦兹力垂直于电子的运动方向)不会改变电子系统的自由能及其分布函数,因此磁化率为零。在外磁场作用下形成的环形电流在金属的边界上反射,因而使金属体内的抗磁性磁矩为表面 “破折轨道”的反向磁矩抵消,不显示抗磁性。 抗磁性是一些物质的原子中电子磁矩互相抵消,合磁矩为零。当受到外加磁场作用时,物质原子的电子轨道运动会发生变化,而且在与外加磁场的相反方向产生很小的合磁矩。这样表示物质磁性的磁化率k便成为绝对值很小的负数。一般抗磁性物质的磁化率约为负百万分之一(-10-6)。由于组成物质原子的原子核外电子环流的作用使其具有的磁特性。抗磁性是产生的磁性作用在与外加磁场相反方向产生屏蔽。如物质中存在不配对电子时,则出现顺磁性,而且可超过任何的抗磁性。屏蔽与去屏蔽取决于核相对任一感生磁场的方向,故称为各向异性效应。抗磁性各向异性是由π和δ电子云内的环流引起的。只有纯抗磁性物质才能明显地被观测到抗磁性。例如,惰性气体元素和抗腐蚀金属元素(金、银、铜等等)都具有显著的抗磁性。当外磁场存在时,抗磁性才会表现出来。假设外磁场被撤除,则抗磁性也会随之消失。 任何物体在磁场作用下,都会产生抗磁性效应。但因抗磁性很弱,若物体具有顺磁性或序磁性(见铁磁性)时,抗磁性就被掩盖了。因此,从原子结构来看,呈现抗磁性的物体是由具有满电子壳层结构的原子、离子或分子组成的,如惰性气体、食盐、水以及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等。由于迈斯纳效应,超导体是理想的抗磁体(见超导电性)。 抗磁磁化率与磁场和温度无关。但也有例外,如石墨、铋等。问题七:哪些物质是顺磁性物质 请列举几例 顺磁性物质的磁化率为正值,比反磁性大1~3个数量级,X约10-5~10-3,遵守Curie定律或Curie-Weiss定律。物质中具有不成对电子的离子、原子或分子时,存在电子的自旋角动量和轨道角动量,也就存在自旋磁矩和轨道磁矩。在外磁场作用下,原来取向杂乱的磁矩将定向,从而表现出顺磁性。
顺磁性是一种弱磁性。顺磁(性)物质的主要特点是原子或分子中含有没有完全抵消的电子磁矩,因而具有原子或分子磁矩。但是原子(或分子)磁矩之间并无强的相互作用(一般为交换作用),因此原子磁矩在热骚动的影响下处于无规(混乱)排列状态,原子磁矩互相抵消而无合磁矩。但是当受到外加磁场作用时,这些原来在热骚动下混乱排列的原子磁矩便同时受到磁场作用使其趋向磁场排列和热骚动作用使其趋向混乱排列,因此总的效果是在外加磁场方向有一定的磁矩分量。这样便使磁化率(磁化强度与磁场强度之比)成为正值,但数值也是很小,一般顺磁物质的磁化率约为十万分之一(10-5),并且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
常见的顺磁物质有氧气、金属铂(白金)、一氧化氮、含掺杂原子的半导体{如掺磷(P)或砷(As)的硅(Si)}、由幅照产生位错和缺陷的物质等。还有含导电电子的金属如锂(Li)、钠(Na)等,这些顺磁(性)金属的顺磁磁化率却与温度无关,这种金属的特殊顺磁性是可以用量子力学解释的。顺磁性虽是一种弱磁性,但也有其重要的应用,例如,从顺磁物质的顺磁性和顺磁共振可以研究其结构,特别是电子组态结构;利用顺磁物质的绝热退磁效应可以获得约1-10-3K的超低温度,这是一种产生超低温度的重要方法;在顺磁性和顺磁共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顺磁微波量子放大器,不但是早期研制和应用的一种超低噪声的微波放大器,而且也促进了激光器的研究和发明,在生命科学方面,如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在未同氧结合时为顺磁性,但在同氧结合后便转变为抗磁性,这两种弱磁性的相互转变就反映了生物体内的氧化和还原过程,因而其磁性研究成为这种重要生命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如果目前医学上有着重要应用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发展到电子顺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预料利用这一技术便可显示生物体内顺磁物质(如血红蛋白和自由基等)的分布和变化,这会在生命科学和医学上得到重要的应用。(另外,某些测氧仪的原理就是利用顺磁性)
简而言之:电子自旋产生磁场,分子中有不成对电子时,各单电子平行自旋,磁场加强。这时物质呈顺磁性。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