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曲”的读音
答案:3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13 11:06
- 提问者网友:姑娘长的好罪过
- 2021-04-12 16:48
姓氏“曲”读第一声还是第三声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千杯敬自由
- 2021-04-12 18:12
一、姓氏“曲”的读音读一声,拼音qū。曲有2个读音,另外一个读音是qǔ。
二、释义:
[ qǔ ]
1、一种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行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一支曲可以单唱,几支曲可以合成一套,也可以用几套曲子写成戏曲。
2、(曲儿)歌曲:曲调。戏曲。小曲儿。高歌一曲。
3、歌谱:《义勇军进行曲》是聂耳作的曲。
[ qū ]
1、弯曲(跟“直”相对):曲线。曲尺。弯腰曲背。山回水曲。曲径通幽。
2、使弯曲:曲肱而枕(肱:胳膊)。曲突徙薪。
3、弯曲的地方:河曲。
4、不公正;无理:是非曲直。
5、姓。
6、用曲霉和它的培养基(多为麦子、麸皮、大豆的混合物)制成的块状物,用来酿酒或制酱。
三、相关组词:
弯曲、曲目、戏曲、乐曲、歌曲、扭曲、卷曲、鬈曲、序曲、词曲、套曲、曲面、曲艺、昆曲、曲面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造字本义:动词,揉折竹子。
文言版《说文解字》:曲,象器曲受物之形。或说曲,蚕薄也。凡曲之属皆从曲。
白话版《说文解字》:曲,像器具凹曲以承载物品的形状。有的解释说,“曲”,是养蚕薄。所有与曲相关的字,都采用“曲”作边旁。
二、词组释义:
1、昆曲[kūn qǔ]
流行于江苏南部(南昆)及北京、河北(北昆)等地的地方戏曲剧种,用昆腔演唱。也叫昆剧。
2、俚曲[lǐ qǔ]
通俗的歌曲。也叫俗曲。
3、曲牌[qǔ pái]
元明以来南北曲、小曲等各种曲调名的统称。每个曲牌都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有固定的曲谱,可据以填写新词。有的曲牌用于歌唱,有的曲牌用于乐器演奏,也有干念的。现代戏曲、曲艺中的某些剧种、曲种,也有曲牌。
4、扭曲[niǔ qū]
扭转变形:地震发生后,房屋倒塌,铁轨曲。
5、卷曲[juǎn qū]
弯曲:曲的头发。
二、释义:
[ qǔ ]
1、一种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行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一支曲可以单唱,几支曲可以合成一套,也可以用几套曲子写成戏曲。
2、(曲儿)歌曲:曲调。戏曲。小曲儿。高歌一曲。
3、歌谱:《义勇军进行曲》是聂耳作的曲。
[ qū ]
1、弯曲(跟“直”相对):曲线。曲尺。弯腰曲背。山回水曲。曲径通幽。
2、使弯曲:曲肱而枕(肱:胳膊)。曲突徙薪。
3、弯曲的地方:河曲。
4、不公正;无理:是非曲直。
5、姓。
6、用曲霉和它的培养基(多为麦子、麸皮、大豆的混合物)制成的块状物,用来酿酒或制酱。
三、相关组词:
弯曲、曲目、戏曲、乐曲、歌曲、扭曲、卷曲、鬈曲、序曲、词曲、套曲、曲面、曲艺、昆曲、曲面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造字本义:动词,揉折竹子。
文言版《说文解字》:曲,象器曲受物之形。或说曲,蚕薄也。凡曲之属皆从曲。
白话版《说文解字》:曲,像器具凹曲以承载物品的形状。有的解释说,“曲”,是养蚕薄。所有与曲相关的字,都采用“曲”作边旁。
二、词组释义:
1、昆曲[kūn qǔ]
流行于江苏南部(南昆)及北京、河北(北昆)等地的地方戏曲剧种,用昆腔演唱。也叫昆剧。
2、俚曲[lǐ qǔ]
通俗的歌曲。也叫俗曲。
3、曲牌[qǔ pái]
元明以来南北曲、小曲等各种曲调名的统称。每个曲牌都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有固定的曲谱,可据以填写新词。有的曲牌用于歌唱,有的曲牌用于乐器演奏,也有干念的。现代戏曲、曲艺中的某些剧种、曲种,也有曲牌。
4、扭曲[niǔ qū]
扭转变形:地震发生后,房屋倒塌,铁轨曲。
5、卷曲[juǎn qū]
弯曲:曲的头发。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逃夭
- 2021-04-12 20:10
曲
qū
1.弯转,与“直”相对:弯~。~折(zh?)。~笔(a.古代史官不按事实、有意掩盖真相的记载;b.写文章时故意离题而不直书其事的笔法)。~肱而枕。~尽其妙。
2.不公正,不合理:~说。~解(ji?)。委~求全。
3.弯曲的地方:河~。
4.偏僻的地方:乡~。
5.姓。
6.酿酒或制酱时引起发醇的东西:酒~。~霉。
7.郑码:KKD,U:66F2,GBK:C7FA
8.笔画数:6,部首:曰,笔顺编号:25122
- 2楼网友:零点过十分
- 2021-04-12 19:29
殳 又叫做杵、棓等。是棍棒类打击兵器,主要装备于徒卒。受大致由竹木制成,两端套有铜帽和铜鐏。春秋时期,殳仍是常用兵器之一。城濮之战时,晋军可能因兵器不足,故临战前“遂伐其木,以益其兵”。临战伐木为兵,以削木为殳的可能性较大,因为殳是木制兵器,易制且实用。从这一史料判断,至少在春秋前期,在某些国家中殳的使用还是较普遍的。70年代初考古发掘的长沙浏城桥一号楚墓出土兵器中,有木制殳,亦可证明殳在楚国也是常用兵器之一。需要附带指出的是,过去学者都认为“殳无刃”,如《考工记·庐人》贸公彦琉:“殳,长丈二尺,无刃,可以击订人。”这已为考古发现证明是不正确的。如春秋晚期,在南方的楚、随、吴、蔡诸国就出现过一种带锋刃的殳。它在积竹柄的顶端装有一个呈三棱矛状的铜殳头和带有尖刺的铜箍,既可以刺杀,也可以砸击,是威力颇大的一种兵器。 殳 shū (1) ㄕㄨˉ (2) 古代的一种武器,用竹木做成,有棱无刃。 (3) 戟柄。 (4) 古八体书之一:~书(用于兵器上)。 (5) 姓。 (6) 郑码:qx,u:6bb3,gbk:ecaf (7) 笔画数:4,部首:殳,笔顺编号:3554 详细注解 -------------------------------------------------------------------------------- 殳 shū 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手持一种长柄勾头似的器具,可以取物,可以打击乐器,后成为兵器。本义:一种用竹或木制成的,起撞击或前导作用的古代兵器) (2) 同本义 [long pole] 殳,以杖殊人也。——《说文》。段注:“杖者,殳用积竹而无刃”。毛传:“殳长丈二而无刃是也。殊,断也。” 殳以积竹、八觚,长丈二尺,建于兵车。——《周礼》 授旅贲殳。——《周礼·司戈盾》 执殳而立于道左。——《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诗·卫风·伯兮》 (3) 又如:殳仗(古代宫廷中的一种仪仗) (4) 秦书八体之一 [shu style]。如:殳书(古代刻于兵器或觚形物体上的文字);殳虫(秦书八体的殳书和虫书) (5) 姓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