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景区内的对联大全
答案:2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6 04:50
- 提问者网友:沉默的哀伤
- 2021-02-15 10:18
龙门石窟景区内的对联大全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十鸦
- 2021-02-15 11:35
大全不敢说,为你奉上几则,请参考:
洛阳龙门石窟的对联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经论定:“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位于洛阳南12公里,古时称为“伊阙”。“阙”就是大门,不仅是鲜卑人入主中原的大门,也是佛教进入中原的大门。
佛学原本是教育人如何对待人生的学派,并不主张崇拜偶像。后来宗教化以后,开始在石山中凿洞,树立佛陀及其弟子、天神等形象。特别是佛学东渐以后,从西域开始,不断开窟凿洞,经克孜尔、敦煌,沿阴山东进,留下了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佛陀被北魏鲜卑人奉为至尊。鲜卑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动汉化的少数民族。从公元5世纪孝文帝掌权开始,便以行政手段推行汉化,学汉语,穿汉服,习汉人礼节,当然更要学习儒家经典,同时也接受佛教信仰,在首都大同开凿了云冈石窟;迁都洛阳后,又在洛阳伊水河畔、龙门山上继续营造,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包含好几个政权)、宋等多个朝代的连续斧凿,留下了让世界人瞩目的洞窟大观。这里有副对联,曰:
九朝不改青山色;
百洞斧凿佛像尊。
这是对工程时间之“长”和规模之“大”进行概括。平淡语中却感觉出整个工程的艰辛。
龙门石窟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雨剥蚀,战争破坏,至今仍留下了大小窟龛2100多个,佛造像10万余尊,佛塔40多座,造像题记和碑碣3600多处。这绵延一公里长的龙门就是中国佛教史的博物馆,人类文化的宝库。
龙门石窟在东方美术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云冈石窟中,人们看到的雕像大多是头大身短,不成比例,强调的是意象;而到龙门石窟时期,很明显人物雕象趋向现实,头与身体的比例较为适中。到了唐、辽时期,已经完全找到最佳比例。现存石窟中最引入注意的卢舍那佛就是完美的形象。传说这是武则天当政时期按照她的面目塑造的,确实是成功的范例。所以在龙门石窟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九朝”发展的轨迹,因此而具有世界意义。。
如何用楹联来概括龙门石窟的伟大呢?用了两个在中华文化中表示最大的数字:“九”与“百”。“九朝”表示时间之长,“百洞”表示规模之大。原本夸大形容之词,结果反而不及实际的多,可见想象之局限。然而这是文学上通用的手法。
上联可以理解为,时光荏苒,青山依旧,周围景色不变;由于其将“青山色”与“佛像尊”相对,故也可以理解成:“九朝”中,不管佛教如何深入中原,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始终不变。
对联中的中腰部分“不改”与“斧凿”,初看似乎对的不够工整。其实,主要是动词“凿”与“改”对,而“斧”与“不”都是用以修饰后面动词的,虽不规矩,也不算错。
洛阳龙门石窟的对联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经论定:“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位于洛阳南12公里,古时称为“伊阙”。“阙”就是大门,不仅是鲜卑人入主中原的大门,也是佛教进入中原的大门。
佛学原本是教育人如何对待人生的学派,并不主张崇拜偶像。后来宗教化以后,开始在石山中凿洞,树立佛陀及其弟子、天神等形象。特别是佛学东渐以后,从西域开始,不断开窟凿洞,经克孜尔、敦煌,沿阴山东进,留下了甘肃敦煌莫高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佛陀被北魏鲜卑人奉为至尊。鲜卑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主动汉化的少数民族。从公元5世纪孝文帝掌权开始,便以行政手段推行汉化,学汉语,穿汉服,习汉人礼节,当然更要学习儒家经典,同时也接受佛教信仰,在首都大同开凿了云冈石窟;迁都洛阳后,又在洛阳伊水河畔、龙门山上继续营造,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包含好几个政权)、宋等多个朝代的连续斧凿,留下了让世界人瞩目的洞窟大观。这里有副对联,曰:
九朝不改青山色;
百洞斧凿佛像尊。
这是对工程时间之“长”和规模之“大”进行概括。平淡语中却感觉出整个工程的艰辛。
龙门石窟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雨剥蚀,战争破坏,至今仍留下了大小窟龛2100多个,佛造像10万余尊,佛塔40多座,造像题记和碑碣3600多处。这绵延一公里长的龙门就是中国佛教史的博物馆,人类文化的宝库。
龙门石窟在东方美术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云冈石窟中,人们看到的雕像大多是头大身短,不成比例,强调的是意象;而到龙门石窟时期,很明显人物雕象趋向现实,头与身体的比例较为适中。到了唐、辽时期,已经完全找到最佳比例。现存石窟中最引入注意的卢舍那佛就是完美的形象。传说这是武则天当政时期按照她的面目塑造的,确实是成功的范例。所以在龙门石窟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九朝”发展的轨迹,因此而具有世界意义。。
如何用楹联来概括龙门石窟的伟大呢?用了两个在中华文化中表示最大的数字:“九”与“百”。“九朝”表示时间之长,“百洞”表示规模之大。原本夸大形容之词,结果反而不及实际的多,可见想象之局限。然而这是文学上通用的手法。
上联可以理解为,时光荏苒,青山依旧,周围景色不变;由于其将“青山色”与“佛像尊”相对,故也可以理解成:“九朝”中,不管佛教如何深入中原,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始终不变。
对联中的中腰部分“不改”与“斧凿”,初看似乎对的不够工整。其实,主要是动词“凿”与“改”对,而“斧”与“不”都是用以修饰后面动词的,虽不规矩,也不算错。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