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的调节对宏观经济的影响,请细答
- 提问者网友:伴风望海
- 2021-04-28 18:55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空山清雨
- 2021-04-28 20:01
答:利率对宏观经济有调控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如果说,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通过对贷款规模的直接控制,基本上就可以控制住货币的供应量;那么,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贷款规模的控制作用必然会逐步削弱。这一方面是因为单纯依靠直接行政办法,已经无法控制住投资规模,因而控制不住货币需求量的过快增长;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社会上有越来越大的一部分货币供应量,是不受贷款规模控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贷出去的。我们既要对投资和货币供给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又不能完全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手段,这就要求寻找间接调控的政策工具,而利率政策将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资金让渡其使用权的价格。这就要求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利率市场化的内涵应当是:实现市场机制在信贷资金价格决定上的基础性作用,并由此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调节社会信用资金供求,引导资金合理流动的利率运行、控制和反馈系统。实现资金利率市场化,不仅能够比较灵敏地反映货币供给与市场需求的关系,起着价格信号的作用;而且能够有效地调节货币的供给与市场的需求,起着经济杠杆的作用。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产品价格已经市场化,这就为资金价格——利率的市场化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如果产品价格已经市场化,而资金价格(即利率)没有市场化,那么,作为最稀缺而又很重要的资源——资金就无法参与改变产业结构失衡和商品供求结构失衡的资源重组过程。没有资金结构的调整,所谓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调整,不过是纸上谈兵。如果资金配置非市场化,那么,资金以外的其它要素的配置,也不可能合乎市场化要求。
利率市场化作为我国利率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伴随着我国市场取向改革的不断推进而逐步深化的。当计划经济体制尚未被市场经济体制所替代,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是控制贷款规模时,利率只能作为辅助性工具,还称不上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随着市场取向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利率的经济杠杆作用便愈来愈强化。
ps:这个问题google上查一下,有很多文献。
reference:
http://www.lw23.com/paper_101316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