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发信息网

汉人的姓氏制度是什么?

答案:3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4 17:52
汉人的姓氏制度是什么?
最佳答案
宗亲制度之姓氏制度与华夏的血脉繁衍
  <<华夏的一些入门认识>>(一)

  在太古之初,人民群居杂婚,难免近亲婚育的弊端,为此,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制定了一套同姓不婚的嫁娶礼仪制度,从而避免了近血亲通婚,实现优越繁衍。

  我们的祖先首先创造了“姓、氏、名”的概念。并有了"同姓不婚"的祖训。
  《白虎通义》云:“不娶同姓,娶同姓者一国同血脉,遂至无子孙。”《左传》云:“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云:“同姓不婚,惧不殖也。”《国语》云:“娶妻避其同姓,畏灾乱也。”《礼记·郊特牲》:“娶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

  那么,这个“姓、氏、名”概念是什么意思呢?“姓”就是整个宗族的共同代号,“氏”是某个宗姓下的某一个家族的代号,而“名”就是某个宗姓下的某一个家族里的某一个人的个人代号。其实“氏族”就是指“有着某氏号的家族”的意思。但可别把这个“家族”看成民族了。

  这是个怎么样的传承关系呢?当一个同姓的氏族,经过人口繁衍等因素,不可能一直都待老家,他家里面会有人,可能要迁徙到另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后,这个“姓”呢,他会一直继承着,但是他出来了,他就是一个新的独立的新家族了,为了表达这个新家族的存在,他可能不会再用他原来老家的那个“氏号”,他就得有一个新的“氏号”,当然,有的还保留着原来的氏号。所以,为什么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顾炎武也说“氏一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 所以,氏反映了同姓人的分支情况。

  在我们的先秦汉字文献记载中,“氏”有很多很多,这些都代表了不同的家族:有穷氏、高阳氏、伊祈氏、祝融氏、陶唐氏、有桑氏、有莘氏、西陵氏、有虞氏、有易氏、古成氏、轩辕氏、有扈氏、夏后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曪氏、费氏、缯氏、辛氏、冥氏、仉氏、条氏、徐氏、萧氏、苏氏、顾氏、温氏、豢龙氏等等。有的"氏"号在历史上消失了,不过新的"氏"号又起来了,但是,都有一种繁衍传承关系。

  “氏”能带给我们什么信息呢? 在过去,一个家族的"氏"代号可有意义了,极其讲究。比如轩辕氏族,居住在一个叫“轩辕之丘”的地方,这个"丘",就是个山坡,这个家族就住在那个轩辕山坡上。还有的家族,住在一条河附近,就以那条河为其氏。这些都是以“水”为氏或以“地”为氏。还有一些氏族的代号可能会来自这个家族的崇拜,当然,还可能有其它,总之,用什么“氏号”是非常讲究的。

  这些家族的历史,多少都反映在我们华夏的文献中。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
  陶唐氏这个家族,曾经很兴盛,陶唐氏家族出过一位很了不起的人物,就是“尧”,“帝尧”是我们华夏历史上的五帝之一。陶唐氏家族本姓祁,其后裔为刘累,其实刘累也姓祁,"刘"是他从原来那个陶唐氏家族分出来后,建立的新家族的氏号。刘氏家族的后人,以氏名"刘"为姓,所以,刘累就成了刘姓的得姓始祖了。
  《易·系辞》:“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史记。五帝本记》:“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
  神农氏家族,王天下有70世,直到轩辕氏族兴起的时候,神农氏族就开始衰落了。

  神农氏族的时候,天下主要还是母系社会状态。
  为什么呢?这个是有记载的。
  《庄子·盗跖》篇载:“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列子·黄帝》:“(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华胥氏之国在兖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其国无帅长,自然而已;其民无嗜欲,自然而已;不知乐生,不知恶死,故无天殇;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都无所爱惜,都无所畏忌。入水不溺,入火不热;斫挞无伤痛,指摘无痛痒。乘空如履实,寝虚若处床。云雾不碍其视,雷霆不乱其听,美恶不滑其心,山谷不踬其步,神行而已。”
  都是在描述华夏远古的"母系社会"的生活情形。

  母系部落的首领叫“后” ,父系部落的首领叫“帝”。炎帝,又叫“赤后”,在母系向父系过渡后,男人掌管部落方国的行政,依然用了这个“后”的职位名,之后逐渐改变为“帝”。

  象燧人氏,华胥氏,有巢氏,女娲氏,伏羲氏,神农氏,它既是我们华夏传说中的氏族部落,也是代表了一个传说的时代,他们是我们华夏最早的那一代祖先。这些氏族,可靠的文献基本没有记载有“姓”。参考资料:<<华夏的一些入门认识>>
全部回答
宗亲制度之姓氏制度与华夏的血脉繁衍
<<华夏的一些入门认识>>(三)
我们再来看看“氏的变迁”和地望问题。先秦之前,根据"氏",就太好聚集人了,你看那个吕氏家族的家族名称"吕",一般氏族代号都是唯一的,所以,你说到吕望和吕不韦,我们很容易就知道,他们必然出于同一个家族,实际上,吕不韦和吕望的老家都是河南。比如你到一个地方,别人问你来自哪里,你说我是"齐国吕氏",别人一听就明白了。如果你说我是"秦国吕氏",别人一般都知道就是吕不韦家族。 "齐国吕氏"和"秦国吕氏"一般都出自同一个家族,只是后人搬迁到不同诸侯国,你也可以说出你的祖上,祖上就是你那个吕氏家族老家。
但自先秦以后,我们华夏把"姓"和"氏"名称都搞成一样了,这个"氏"就太不好聚集人了,你说这个"张氏",虽然是代表一个家族,但是,这样名称的家族太多了,凡是姓张的人家,他都可以称呼自己为张氏,这个就不好区别自己了。 还有一个因素,自秦代,开始搞"国家郡县制",他不搞天下制,两汉时,搞"王士共治制"(体制为半郡县半天下)。 当时,人们出门就不可能再说来自"齐国",诸侯国早都给秦灭了嘛,这个时候,要报自己家门,就得说自己所在的郡县,比如"青州乐安郡崔氏",别人一听就明白了。因为别人可以根据你说的,知道那个青州乐安郡,有一片姓催的家族。
所以,后来还兴起了地望。地望,就是一姓与其所在地相联系,称为地望,就是说,至少那个地方姓崔的人有很多,家族非常兴旺。郡望就是一种以"郡"为地单位的地望。所以,“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郡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目前,崔姓有至少三个郡望---
清河郡:这个郡在汉高祖时期设置的,相当于今天河北省清和及枣强、南宫一部分,山东省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
博陵郡:三国魏正始三年设置,相当于今天的河北省安平,饶阳、安国等地。
汞阳郡:由三国时的河南郡分置,相当于今天的河南省黄河以南,东至朱仙镇、西至汞阳南至密县,以及黄河以北的原阳县地。
在这三个郡,催姓人家都是望族名门,非常兴旺,人丁很多。
后来,各地很多催姓人家,都是从这里迁出去的。
不过,崔姓发源可不是这里,那只是催姓得姓后,发展最兴旺的地方。崔姓来源于先秦时期的崔氏家族,崔氏家族,本姓"姜",西周时齐国国君丁公伋的嫡长子季子,没有继承齐国国君之位,而让位于其弟叔乙,最后,食采于崔邑(今山东省章丘县),其后裔以邑为氏,这个是崔氏家族的来源,也是后来的崔姓发源。
在我们华夏的古籍记载中,有”氏”名的,必然是华夏族的一部分.
不可能存在无宗无祖之"氏"。只要有"氏",就必然有祖宗,必然是华夏的一部分。
我们才这样称呼它。
那种”有名无氏”或”无名”的,都是属于”蛮夷狄戎”的野人或外族。正常情况下,是这样的。
也有仿汉姓氏的,当他称呼自己某某氏的时候,是代表他那个族的氏族。
很多诸侯国,有"无名无氏无姓"或仅仅有名的庶人,都不是华夏人。
我们可以按照他们的生活习惯之类,给外族起一个很形象的"名",或者是我们对他们的称呼,比如”匈奴,犬戎,荤粥,鬼方,猃狁,獯鬻”等等,但是,绝对不可能称呼外族为”某某氏”,称呼他们为某某氏,那么,他们岂不是华夏的一个"家族".即便是为某某姓氏,也只能代表仿汉,如满族八大姓氏:佟佳姓氏、瓜尔佳姓氏、马佳姓氏、索绰罗姓氏、齐佳姓氏等。象西方很晚才开始有“姓”,象日本也是很晚才开始学华夏使用"姓"来表达祖系,学华夏使用“氏”来表示一个家族的存在,象很多民族包括中国境内的,至今还没有姓,也没有氏,而只有“名”,表示个人的存在符号。所以,我们华夏的文献记载是相当严谨的。 当然,有时候,如果称呼他们为某某姓,有两种原因:一个是本来属于华夏后裔,混的差了,混的连祖宗都不认识了,混到”蛮夷狄戎”里面去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在受华夏文明影响后,从野人走向文明化人群,取了个”汉姓”,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字语言体系,这类人群很容易走向归化.比如匈奴人”刘渊”,就是取的汉姓"刘"."白狄姬姓"这个说法,姬姓,是汉人的古姓,历史悠远,不好说,也可能是指与华夏有血缘关系,或者就是"外族"取的"华夏姓"。 历史上取汉姓的也很多,就好象我们今天,有人给自己取个英文名,比如"汤姆"(Tom),杰克"(Jack)。 到国外留学,也取个英文名,便于留学。历史上,有的”蛮夷狄戎”为了文明化,也改取了"汉姓"。

参考资料:<<华夏的一些入门认识>>

宗亲制度之姓氏制度与华夏的血脉繁衍
<<华夏的一些入门认识>>(二)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姓”这个字,它左边是一个“女”,右边是一个“生”,就是一个女人生小孩。当然,如果这样解释,没太大价值。其实这个表达出了什么呢?就是这个“姓”最初来源于母亲。下面慢慢给你讲:
在我们华夏族里,起初,并没有几个姓, 可能“姬和姜”要更早些,现在所说的上古八大姓,就是“姬、姜、好、嬴、妫、姒、妊、姞”,而象“姞”姓都是黄帝之后产生的。也许有人感到奇怪,这些姓都有“女”字旁,为什么,其实,没什么好奇怪的,因为他们代表了都来源于同一个祖母嘛。 这几个姓之间是通婚对象,过着“知母不知父”的生活。如果你好奇,你会发现,自这几个古姓后,就几乎很少出现过,带有“女”字旁的新姓了,原因很简单,因为母系开始过渡到父系了。我们华夏历史上,从母系过渡到父系,应该是轩辕黄帝前后。轩辕黄帝出生于姬水,其实,就是出生于姬姓的母系部落里,那个部落旁边有一条河,当然就叫姬水了。炎帝出生于姜水,其实,就是出生于姜姓的母系部落里,那个部落旁边也有一条河,就叫姜水了。所以,最早的姓,专指女方的标志。炎帝和黄帝是同父的兄弟。之后,姓有所增加,如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称祝融八姓。有了新姓后,后世子孙就以此为姓,就不能再延续原来那个宗姓,这个叫另立宗姓。
为什么要另立姓呢?按照同姓不婚的原则,只有很少的姓的氏族通婚,也不方便啊。而且,同姓的人有一定代数隔离,还是可以通婚的,重新立个姓,就可以通婚了。比如,从姬姓中分出一部分,改姓滕,以后,姬姓就可以和滕姓通婚了。你看先秦以后,两个同姓是可以通婚的,不过还是要互相查看一下,有没有五六代内的血亲关系,如果有,那就结不成婚。就好象现在某人娶了他的表妹,一般来说,表妹都隔了足够的代数了,所以,结婚的也存在。先秦之前,我们的祖先其实也规定了多少代内同姓不婚,对我们的祖先当时所处的条件来说,操作起来也比较困难,所以,一般实施,都以异姓通婚为准。所以,这一切都是为了便于“生育儿女繁衍子孙”。

先秦之前,这个“新姓”的产生,可不是乱产生,不是你想取个姓就取个姓,这些姓都是天子赐封的,因为先秦之前的宗亲制度是相当严格的,自己另立姓根本就得不到华夏内部的承认,把你当外族人看待,' 立姓之礼 ' 只有天子才具有,这个就是赐姓。班固《白虎通德论》卷九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 《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这都说出了“姓”的本义是“生”,就是“生育繁衍”。到东周春秋时可考的有姬、姒、子、风、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这些都是"天子赐姓"。总之,有了新"姓"代表你到外地开了新宗,比如中原迁徙到福建,在中原时候你叫"姬"姓,把你分封到福建某地,赐予你一个新姓,比如"王",那你就在福建某地开始你"王姓"的新宗,这个福建某地就是你这个姓的发源地。
那么,先秦之前,华夏人是怎么称呼自己的名字呢?是不是,你姓“姜”,你就对别人说我是“姜某某”呢?不是这样的,古书也不会这样记载,你说的你是“姜某某”,那是先秦之后的事情,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因为先秦时期,女子 “称姓不称氏”,且称姓时要放在名字之后。而氏仅仅男子使用,男子“称氏不称姓”,并且称氏时要放在名字之前,这个习惯可能是祖母社会遗留下来的,因为汉人的“姓”最早起源于母系部落,象黄帝姬姓,就是来源于其母。还有一种更重要的原因,与同姓不婚有关,就是求婚的是男子一方,男子要根据女方提供的姓,来判断是不是和自己同姓,同姓则不能求婚啊,所以,女子的' 姓 ',是男方很关心的。而男子称氏,主要是向女方表明自己来自哪个家族。所以,才有“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不称氏”的说法。
关于男子的称呼,举例来说:
你看“吕不韦”,“吕”其实是他的家族的“氏”称,也就是“吕氏家族”,他不姓“吕”,他姓姜,他的门客们写的《吕氏春秋》,可以看出了吧,以他家族的名义写的。先秦之后,其子孙以其氏“吕”为姓,所以,后来的“吕姓”,就来源于先秦的吕氏家族。
还有“管仲”,他不姓“管”,他姓“姬”,他叫“管氏”,代表了他所在的“管氏”家族,“管氏”家族的后代,以其“氏”为姓,就是现在的“姓管”的人。
另外,现在的人都把秦始皇叫“嬴政”,其实是开玩笑,的确秦始皇姓“嬴”,但是,他是赵氏,名政,在那个时候,应该叫“赵政”,他的家族叫“赵氏家族”,所以,你看现在“赵”姓的人就是以“氏”为姓,其宗祖就是姓“嬴”。“赵氏家族”在商王朝的时候,就是放马的,到西周时候,专门给周王室放马,并在西边圈了很大一片地,作为牧马场,家族地位虽然不高,但全国的很多马都出自他那里,因为周王室的出了一点事情,让犬戎给打过来了,赵氏家族就几乎都去打犬戎了,而且周王室在赵氏家族的护送下,从秦川迁到了洛阳,后来,肥沃的秦川都由赵氏来经营,秦始皇家族就从这里开始发家。
还有现在所说的"姜尚",姓姜,名望,吕氏,字子牙,在先秦之前,可不是称呼其"姜尚",应该称"吕望",属于吕氏家族,吕不韦是吕望的家族后裔。
"孔子",其实不姓孔,应该是姓"子"(也有说姓“姬”或“妫”),孔氏,名丘,字仲尼,代表了当时的"孔氏家族",今天的"孔姓"是其后人。
屈原,姓芈,屈氏,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代表当时的"屈氏家族",当时"屈氏家族"的高祖是华夏五帝之"颛顼",屈氏家族出自上古的颛顼所在的"高阳氏"家族,屈原的父亲是"伯庸"。因为《离骚》有"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其后有"屈"姓。
禹,姒姓,来自夏后氏家族,名文命,字高密,号禹,后世尊称大禹,大就是伟大的意思,表示他治水功劳很大。
而关于先秦"女子称姓不称氏"的例子,如商王妃"妇好", 这个"好"是表示她的姓,而这个"妇"是她的一个称谓,所以,我们要倒过来读,"妇好"的解读就是:姓'好',称谓'妇'。晋文公重耳的夫人“齐姜”,‘姜’就是她姓姜,‘齐’是表示她是齐国女子,齐君的宗女。
其实,到西周春秋的时候,可考证的姓,仅仅只有二十二姓。 怎么后来一下子就发展到那么多姓呢,你看到宋代时候,那个《百家姓》里都收录了五百多个姓。 这个是因为先秦以后,华夏文明,西周完善的宗亲制度受到了影响,过去,只有天子才有立姓之礼,这个时候,开始出现姓氏不分,概念混在一起,就把氏当姓,把姓当氏,虽然后世天子也可以赐姓,但是,已经没那么严格了。你看《史记》记载项羽“项氏世世为楚将,封於项,故姓项氏”,就是项羽的祖先被封在一个叫“项”的地方,所以,他的家族氏号就为“项”,项羽家族是武将世家,不然他怎么会继承他家族彪悍的体质-力拔山兮气盖世呢,后世“项”姓人家发源于项氏家族;记载秦始皇“名为政,姓赵氏”;记载刘邦“姓刘氏,字季。”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出现姓氏连贯在一起的习惯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突出家族代号,比如“刘家”的称呼,逐渐变成了“刘姓”的称呼,你看那个“刘备”,按照后来的标准,就是很普通的一个“姓刘”的一个人,但是在当时,“刘氏”,“刘家”的概念还没有完全过渡到“刘姓”,虽然他是个平民,但他也以出自“刘氏家族”举匡扶汉室的大旗,因为“刘氏”是汉室宗亲啊,刘备当然也就是汉室宗亲,不然怎么会被当时认同呢。最鼎盛的东汉,我们汉人的总人口就三千到四千万左右而已,不象现在一个姓的人数有达上亿。三国时期发生内战,这个是我们祖先的重大失误之一,那时候的各大家族损耗不小,我们汉人的一流二流三流武将文臣基本都消耗光了,总人口打来还剩几十万,所有胡人总人口超过了汉人,结果就发生了五胡乱华,中原无力坚守,都被胡人占去了,最后,汉人不得不衣冠南渡,还剩下两晋半壁江山以及四流五流不入流的武将文臣,维持了几百年。先秦的姓当然没那么多,但氏有那么多嘛,所以,先秦后的姓一下子就变多了。现在讲“陈姓”和“陈氏”,都搞成一样了,所以,现在很多人都把“姓氏”连贯起来称呼。要是在过去,“姓”就是“姓”,“氏”就是“氏”,象管仲,姬姓管氏,他的一些后人就把"管"从氏变成了姓。其实,我们华夏的“先秦二十二古姓”,在今天,只有很少的姓能看到存在,很多姓都没有继承了。
既然,现在已经姓和氏不分,是不是,真的就没有区别了呢?还是有区别的,“氏”和“姓”的分工,还是不一样,只是其称呼自先秦以后, 不那么讲究了。比如"张氏"和"张姓"就不一样。"张氏",代表某一个"张姓"的小家族。"张姓"代表所有姓"张"的大宗族或大家族。比如你看那"张氏米店"等等,其实就是"张家米店",就是一个"姓张"的人家,开的一个米店。"张氏族谱"其实是指一个小家族的族谱,并不是宗姓谱。观察其区别,就是张姓代表宗姓,张氏代表家族,意味着:张姓包含了很多张氏的家族。
说了那么多, 我们来举个如果全面认识“姓氏名”的实际例子,比如你迁徙到“青水”(假如的话),那么你可能的氏族号或家族号,就是“青氏”,这个根据你来定。而“名”就是指你所在氏族或家族内部个人身份区别称呼,那就是“桃",还有字,比如字“玄”,《礼记·曲礼》上说:“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整个下来,对你的表达就是“青氏,刘姓,名桃,字玄”,在先秦之前,男子称氏不称姓的时候,那么,你就称呼自己为“青桃”,别人也这么称呼你。先秦之后,姓氏名称不分,那么你就叫“刘桃”,这个时候,就不会单独去弄个叫“青”的氏族名,直接就是刘氏。如果有辈分字,比如是“家”字辈,那就叫“刘家桃”。后来,还盛行“号”,就是美称尊称,比如自号“广莲居士”,还有岳飞谥号“武穆王”等等。
这里顺便说说"辈分字",应该后来才盛行的,主要用于一个家族内部辈分排列,从中看出辈分高,还是辈分低,处于哪个辈分,所以,辈分字用于区分辈分。为什么需要辈分字呢?因为一个小家庭,几口人,很容易区分出辈分,但是,一个家族大了过后,要区分辈分,是非常非常难的,记不住那么多啊,这样就要借助辈分字,从辈分字中区分出辈分大小。这个是我们华夏宗亲制度的范围。各个家族的辈分字都不太一样。但有的家族的人迁居出去了,成立新家族,也可能会继续使用原来那套辈分字排列,以后两地的人一起对照一下辈分字,就知道辈分大小,也可以看出两地家族迁居渊源关系。
比 如:湖北省孝感县祝站镇下新乡岗上湾一带李氏,32字次序字辈如下: “ 方正端凝 启延宗庆 统承宏绪 基贤继盛显扬先业 邦家之光 文章炳耀 永世其昌”。
江西建昌(今南城)李姓一支派字为:“略德宝弼,岑林松荣,义乾朝集,千端可夫,亭文本处,如吉士春,韶淑近日,开正大光,明显忠厚,传家鸿儒。”
湖南临澧《张氏族谱》一支辈分派字为:“宏开锦运,家邦昌明,远辉先业,丕振贤升,元良登久,福泽龙兴。”
《韶山毛氏族谱》辈分派字为:“立显荣朝土,文方运际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孝友传家本,忠良振国光,起元敦圣学,风雅列名章。”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辈分"的概念,实际是宗亲制度的一部分,教化族民,传承了几千年。当我们的宗亲制度很完善,辈分表达都很完善的时候,其它民族或部落还处于野人状态,无伦序的状态,至今,很多民族还没有比较完善的辈分制度,有,则多是学华夏而成。
下面是常见的辈分参考,这个是必须要知道的,各地以及各个时代叫法有点点区别,但是意义是一样的。
1、祖辈
祖辈的亲属,按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在过去,“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2、曾祖辈
(1)曾祖:即祖父之父。过去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3、高祖辈
(1)高祖:即曾祖之父,多称为高祖父。但需注意的是,过去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过去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11)姨: “姨”、“姨姨”、“阿姨”。
(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5、与父亲相关的亲属
(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
(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
或简称“伯”、“叔”。
(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
(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
(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
(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
6、与母亲相关的亲属
(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
(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
(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
(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
(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
(无论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还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统称为“诸表”。)
8、夫妻
(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除此,还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称呼丈夫。
(2)妻、妻子: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
9、与丈夫相关亲属
(1)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又称“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
10、与妻子相关亲属
(1)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以前还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称。
(2)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
(4)舅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
(5)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内妹”。
11、兄弟及与其相关亲属
(1)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子。)
(2)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
(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
(4)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
(5)侄:对兄弟的子女最常见的称呼。
12、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
(1)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
(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
(3)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女”、“外甥女”。
13、子女及与其相关亲属
(1)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

(2)女:对女儿的主要称呼。
(3)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子”、“养女”。
(4)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
(5)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
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
(6)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
(7)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

参考资料:<<华夏的一些入门认识>>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尼尔机械纪元自爆后怎么恢复裙子
男朋友跟我说分手,说他很愧疚,为什么会这样
关于环保的格言国外,写两句关于环保的名言
单选题Never _______ forget the&
医生来帮我一下,我皮肤被人抓破皮流了一点血
真的有卧春这首诗吗,《卧春》全文
吉林市千代田价位都是多少?要求介绍详细
泥佳个 是啥意思 好像是茂名电白话 还是广东
如果一个角的补角是它的余角的3倍,那么这个
嫘祖生于多少年死于多少年
---But for your hand with my heavy luggage
为什么明明联机了却显示处于脱机状态
求一些类似school days的动漫
请问汉方美容院是诈骗吗?
k967次从北京哪个站上车
推荐资讯
如果一个男人对你说,我有车有房有存款我会要
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那么2008年的八
翻译 你有没有绅士风度啊?
爱我校园的标语,我的书法班要写标语,例如音
Michael jackson演唱会最人的是哪一场
以车抵账涉及消费税吗?
制备单晶的关键是什么,如何制备单晶
本人军人,飞行员。28岁,可能你不信,我真的
中华诗词之美尔雅,南开15春学期《中华诗词之
下列国家中属于联合国安全事理会常任理事国的
必修二离骚名句默写,离骚的名句是
关于蒲公英古诗词,蒲公英诗词
正方形一边上任一点到这个正方形两条对角线的
阴历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