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主要吸收儒家思想的什么思想
答案:2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12 08:41
- 提问者网友:藍了天白赴美
- 2021-04-11 07:58
中国画主要吸收儒家思想的什么思想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醉吻情书
- 2021-04-11 08:45
新儒家思想与中国画理画道
2010-05-28 | 丹青侠 | 转藏(21)
日期: 2009-8-5 13:59:38 作者:张志伟 来源: 中国国家画院
研究美学的人,常常在古人关于“美”的字眼中打转,其所研究于画理画道却如隔靴搔痒,难为画家之用。其实,中国画理所涉及到的“美”,在本质上与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是有着极密切的血脉关系的。因为,画乃象也。得意才忘象,得象才忘言。对于“意”而言,“言”比“象”还是隔着一层的。所以,古今画家多不遵从圣人之言,而直取圣人之意,依圣人之意作画而概括出来的经验之理被称为画理,古今画理皆如此。
一
纵观中国画理的形成与发展,应是儒家思想最先主导,道家禅家后来居上。不过虽是道家禅家后来居上,但没有儒家思想立骨,画道终究要入野狐禅。
自从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道家思想就占了统治地位。由于宋代文人画的兴起和明代董其昌的南北分宗,文人们关于中国画理的言说便倒向了禅家,清代一流国手鲜有不言禅境的。其实,禅意入画理是宋以后才开始的,在倪云林的山水画中达到极境。因倪云林有“写胸中逸气”之语,故后人把他的作品称为逸品的代表。新儒家徐复观言其为“清逸”,并以清逸为逸品中最高典范。
其实,“逸”字入画理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开始了,只是那时还与禅境无关。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中一再用到“逸”字,有“高逸”、“横逸”、“逸才”、“逸笔”等词,但这些词都是出现在第二品和第三品中,并没有出现在第一品中。唐代李嗣真在品评书法时提出逸品概念,朱景玄在张怀瓘分神、妙、能三品评书画以外加了逸品,只言其“不拘常法”而已。可见唐代的“逸品”还不是禅家境界。北宋黄休复把“逸格”冠于四格之首,又有苏轼区分士人画与画工画,米芾激论画之俗与不俗,禅家画道才入画理。
苏轼在《跋宋汉杰画山》中说道:“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其实,士人画与画工画早有分别,正如徐复观所见,东汉至魏晋时书画与言谈举止都是朝廷考察士大夫德性的标准。苏轼把它点出,就从画理画道上明确了精英艺术与大众艺术的不同。然而,魏晋时书画之道与玄谈均依老庄,到苏轼就改依佛禅了。苏轼评画,重一个“清”字,常言“清丽”、“清雄”、“清警”、“清贫”、“清新”、……还有“淡泊”、“平淡”、“疏淡”、“空且静”等等字眼,(见潘运告主编《宋人画评》湖南美术出版社,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中华书局)都有佛禅境界。
米芾评论也常用“清秀”、“清丽”、“清拔”、“清润”、“清逸”、“清玩”、“清趣”等词,比起苏轼,米芾会更常用“世俗”、“凡俗”、“俗画”、“皆俗”、“亦俗”、“太俗”、“最俗”、“不俗”、“亦不俗”等等,(米芾《画史》,见潘运告主编《宋人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这种评论直接影响了后世文人画家和画论。
如董其昌说的“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就明显可见苏轼和米芾的影响。董其昌对董源的敬意也来自米芾,米芾《画史》中多次赞董源的画“率多真意”、“真意可爱”、“意趣高古”等,而对其他近世画家却多有微词。例如他说:“范宽山水,……晚年用墨太多,土石不分。”又说:“许道宁不可用,模人画太俗气。”还说自己的画“无一笔李成、关仝俗气。”苏轼也评范宽“微有俗气”。其实,关仝、范宽、李成、许道宁的画都是有儒家气象的浑厚大气之作,苏、米因立场偏向禅家,自然会贬低他们。
2010-05-28 | 丹青侠 | 转藏(21)
日期: 2009-8-5 13:59:38 作者:张志伟 来源: 中国国家画院
研究美学的人,常常在古人关于“美”的字眼中打转,其所研究于画理画道却如隔靴搔痒,难为画家之用。其实,中国画理所涉及到的“美”,在本质上与中国古代的文化思想是有着极密切的血脉关系的。因为,画乃象也。得意才忘象,得象才忘言。对于“意”而言,“言”比“象”还是隔着一层的。所以,古今画家多不遵从圣人之言,而直取圣人之意,依圣人之意作画而概括出来的经验之理被称为画理,古今画理皆如此。
一
纵观中国画理的形成与发展,应是儒家思想最先主导,道家禅家后来居上。不过虽是道家禅家后来居上,但没有儒家思想立骨,画道终究要入野狐禅。
自从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道家思想就占了统治地位。由于宋代文人画的兴起和明代董其昌的南北分宗,文人们关于中国画理的言说便倒向了禅家,清代一流国手鲜有不言禅境的。其实,禅意入画理是宋以后才开始的,在倪云林的山水画中达到极境。因倪云林有“写胸中逸气”之语,故后人把他的作品称为逸品的代表。新儒家徐复观言其为“清逸”,并以清逸为逸品中最高典范。
其实,“逸”字入画理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开始了,只是那时还与禅境无关。谢赫在其《古画品录》中一再用到“逸”字,有“高逸”、“横逸”、“逸才”、“逸笔”等词,但这些词都是出现在第二品和第三品中,并没有出现在第一品中。唐代李嗣真在品评书法时提出逸品概念,朱景玄在张怀瓘分神、妙、能三品评书画以外加了逸品,只言其“不拘常法”而已。可见唐代的“逸品”还不是禅家境界。北宋黄休复把“逸格”冠于四格之首,又有苏轼区分士人画与画工画,米芾激论画之俗与不俗,禅家画道才入画理。
苏轼在《跋宋汉杰画山》中说道:“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许便倦。”其实,士人画与画工画早有分别,正如徐复观所见,东汉至魏晋时书画与言谈举止都是朝廷考察士大夫德性的标准。苏轼把它点出,就从画理画道上明确了精英艺术与大众艺术的不同。然而,魏晋时书画之道与玄谈均依老庄,到苏轼就改依佛禅了。苏轼评画,重一个“清”字,常言“清丽”、“清雄”、“清警”、“清贫”、“清新”、……还有“淡泊”、“平淡”、“疏淡”、“空且静”等等字眼,(见潘运告主编《宋人画评》湖南美术出版社,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中华书局)都有佛禅境界。
米芾评论也常用“清秀”、“清丽”、“清拔”、“清润”、“清逸”、“清玩”、“清趣”等词,比起苏轼,米芾会更常用“世俗”、“凡俗”、“俗画”、“皆俗”、“亦俗”、“太俗”、“最俗”、“不俗”、“亦不俗”等等,(米芾《画史》,见潘运告主编《宋人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这种评论直接影响了后世文人画家和画论。
如董其昌说的“绝去甜俗蹊径,乃为士气”,就明显可见苏轼和米芾的影响。董其昌对董源的敬意也来自米芾,米芾《画史》中多次赞董源的画“率多真意”、“真意可爱”、“意趣高古”等,而对其他近世画家却多有微词。例如他说:“范宽山水,……晚年用墨太多,土石不分。”又说:“许道宁不可用,模人画太俗气。”还说自己的画“无一笔李成、关仝俗气。”苏轼也评范宽“微有俗气”。其实,关仝、范宽、李成、许道宁的画都是有儒家气象的浑厚大气之作,苏、米因立场偏向禅家,自然会贬低他们。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何以畏孤独
- 2021-04-11 09:58
你好!
追求神似
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