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时,蓦的一声巨响,浩瀚的戈壁滩上...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3 22:44
- 提问者网友:最美的风景
- 2021-01-03 09:21
阅读课内文段,回答问题。 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时,蓦的一声巨响,浩瀚的戈壁滩上腾空升起了烈焰翻滚的蘑菇状烟云。这震撼世界的惊雷向人们宣告:中国人任人欺凌的时代结束了!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邓稼先激动的心情还没有平静下来,一件难度更大的工作又落在了他和其他科技人员的肩上——研制氢弹。 又是一件需要付出艰巨劳动的工作。他作为组织研制氢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尤其是担任了核武器研究设计院院长,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但经过三年左右的努力,1967年6月17日,中国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又一次震撼了世界。 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中国人要想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掌握这些技术,除了党和国家给予必要的支持外,邓稼先等人作为直接参加研制工作的科学家,付出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代价。 “在研制氢弹和新的战略核武器的过程中,作为一位组织者和参加者,他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邓稼先的同伴们这样说。他们说,每一次新的战略核武器的重大突破,每一次里程碑式的试验样的成功,都是和邓稼先的名字连在一起的。在特种材料加工的车间里,在爆轰物理实验场和风雪弥漫的荒原上,一年到头,他风尘仆仆,四处奔波,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去,哪个岗位的工作最危险就出现在哪里。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邓稼先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模式——亲临第一线。他东奔西走,风餐露宿,在试验场度过了整整十年的时光。失败的风险,成功的快乐,大戈壁的风刀霜剑,染白了他的鬓发,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 谁能想到,在一次巨大的成功之后,他竟险些倒下不起。那是一次地下核试验。马上就要开始了,试验场上千军万马在等待着庄严的“零”时的到来。核装置徐徐下井了,各种测试仪器一齐开动,监测着各种数据是否正常。核装置下到深处的时候,突然有个信号测不到了。 “怎么办呢?”科技人员回到帐篷里商量来商量去,有人主张把核装置从井里提上来拉回厂房查清原因;有人认为这样做太危险,主张就地解决问题后继续下井。大家从夜里十二点钟一直讨论到天亮,最后邓稼先比较了各方面的意见,决定在现场采取妥善处理办法。他跟科技人员来到井口附近,一起研究如何解决问题。戈壁滩上风沙呼啸,寒风刺骨,气温已经是零下三十多摄氏度了!有人见他实在太疲倦了,劝他说:“邓院长,你回去吧!” 邓稼先严肃地拒绝说:“不,这里就是战场,我不能走!”故障排除后,他才和大家一起离开了现场。 试验成功之后,开庆祝会的时候,他兴奋极了。由于过度紧张劳累,几天吃不好饭,他只喝了一小杯酒,竟当场晕倒了。在场的人赶紧扶他躺下,一量血压竟是零。 医生整整抢救了一夜,邓稼先才睁开了眼睛。苏醒后,他问的第一件事是:核爆的测试结果如何?各种数据都拿到了没有?他仍然不肯休息,随后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这就是邓稼先!一个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人!1.阅读选文后,说说第2段在结构上的作用。答:________2.选文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答:________3.分析下面句子的作用。他们说,每一次新的战略核武器的重大突破,每一次里程碑式的试验的成功,都是和邓稼先的名字连在一起的。答:________4.“由于过度紧张劳累,几天吃不好饭,他只喝了一小杯酒,竟当场晕倒了。在场的人赶紧扶他躺下,一量血压竟是零。”这句话与前面哪句话照应?答:________5.读过选文,你怎样评价邓稼先?答:________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迟山
- 2021-01-03 09:44
答案:解析: 1.这是过渡段,重在引出下文。 2.先总说故事的结果,再用细节叙述感人的工作过程。 3.这是侧面描写,表现邓稼先在“两弹”研制过程中的作用。 4.谁能想到,在一次巨大的成功之后,他竟险些倒下不起。 5.邓稼先是个把一生献给祖国核武器事业的人。(意思相近即可)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十年萤火照君眠
- 2021-01-03 10:29
我也是这个答案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