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与语言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答案:2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1 05:23
- 提问者网友:喧嚣尘世
- 2021-02-20 14:09
自我民族的语言是否需要精通?如果一个民族放弃了自己的语言,又会意味着什么呢? 【满族人口上千万 精通满语者不足10人】“目前,我国共有满族人口1068万人,但真正懂满语的不足百人,精通者不足10人。”23日,辽宁省档案馆研究员孙成德在首届满族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战略研讨会上说,这意味着有着300多年历史的清代官方语言——满语濒临消失。 拜托各位大神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污到你湿
- 2021-02-20 15:07
其实语言的演变在大多数时候和民族的主观意愿关系很小,而和整个社会的发展关系很大。一种语言能否生存下去,取决于这种语言能否满足人们交流沟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或者在和另一种语言的竞争中不被对手排挤殆尽(从这个意义上说,是存在强势语言和弱势语言的),弱势语言的下场往往要么被同化,要么消亡。而语言的弱势和强势和语言使用群体在国家社会中的经济、政治地位是紧密联系的,尤其在中国,政治上对汉语的强制推行、汉族人口的绝对多数以及汉族经济地位的绝对优势,使得汉语成为绝对的强势语言,少数民族语言在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经济、社会交往中自然会受到排挤(假设A语言是强势语言,B语言是弱势语言,那么在A语言使用者和B语言使用者交流的过程中,A选择不使用B语言的成本远远低于B不选择使用A语言的成本),这样就迫使少数民族学习汉语来融入汉族群体(当然也可以选择不融入,但融入带来的好处比不融入多得多),经过几代人的汉化,本族语言很可能就不再是新生儿的第一语言了,但作为第二门语言,英语显然比学习满语有用得多(“有用”是指受教育、工作等机遇更多),受国内教育水平的限制,真正能够精通第二门语言的人已经少之又少,满语在这种情况下就更无法被大多数人精通了。所以说,并不是民族主动放弃了自己的语言,而是该语言被其他语言所征服。满语的濒临消失,不是哪一个人或哪一群人能够阻止的。但语言背后承载的民族文化是可以被拯救的,至少对于有文字的语言来说,因为满族文化的文字记载可以被翻译成别的相对强势的语言,如汉语,从而让满族文化搭乘汉语这辆便车,在历史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记得采纳啊
记得采纳啊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独行浪子会拥风
- 2021-02-20 16:12
你说的是韩国语。
是新成立的专业,还不错。
我觉得你这个调剂得还蛮不错的,因为在大连,韩国人和韩国企业特别多。其实学小语种比学汉语言文学好就业的。
汉语言文学的老师很好,你上大学以后可以旁听,也可以选公共选修课来弥补你心里的遗憾。但是总的来说,汉语言文学就业起来还是不太容易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