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人生格言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5 20:20
- 提问者网友:流星是天使的眼泪
- 2021-03-25 08:45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以下题目 范仲淹的人生格言 地处闽中的福建省沙具,去年在县城建国路东巷47号范氏宗祠,发现北宋大政治家和文学家范仲淹(989~1052)的家谱和坐像。这部家谱详述范仲淹的生平,除刊印族人对他的颂扬文字外,还记载了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题词:“出为石相,处为名贤; , 。”①看来范公的“先忧后乐”的言行是可以“盖棺论定”的。 最能体现范公忧乐观的当然是那篇《岳阳楼记》。博大而深沉的雄文,使岳阳楼一跃成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与洞庭的烟波一起浩荡千古,而文中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竞世代流传,长留后人心间,甚至于被有着更远大抱负的共产党人所津津乐道。这是文学史上一桩“不朽之盛事”。 家谱已经证实,范仲淹一生从未到过岳阳楼。宋庆历三年,范仲淹任参政知事,他提出改革主张,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被贬到河南邓州。他的朋友滕子京也因受到诬告而被贬到湖南,后来,滕子京主持重修岳阳楼时,写信请范仲淹记述那件事,还派人给范仲淹送了一幅《洞庭晚秋图》和前代名家有关洞庭湖和岳阳楼的诗文,范仲淹终于在邓州写成了《岳阳楼记》。 范仲淹创作《岳阳楼记》,文学界自有解说。或云,范公大胆想象,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想象力;或云,他看了《洞庭晚秋图》和前人的诗文,是在前人的成果上进行再创作。这些论述不无道理,但翻了范氏家谱,窃以为从人心、人生的深处理解“先忧后乐千秋句”,也许更为准确一些,恰当一些。 范仲淹,苏州人,两岁丧父,寡母改嫁,从小就饱受艰辛。年轻时,面对内忧外患,他力主改革,写了《条陈十事》,向皇帝建议整顿吏治,加强武备,发展生产。关心民疾。后入仕途,不谋私利,廉洁奉公。生活节俭,不事侈糜,“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表食,仅能白充”。在严于律己的同时,他还勤勤恳恳地为民效力,无论戍边陕北,还是主政杭州,都建树了不少的业绩…… 我觉得范仲淹所写的,不是一般的豪言壮语,而是他亲身经历的生活体验和人生实感。如果不是投身于时代大潮,参加社会实践,在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和体察民意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就不可能写出这样深刻的人生格言来。拿“三楼”诗文作比较,崔灏的黄鹤楼诗、王勃的《滕王阁序》着重从“眼前景、身边物”的小环境去抒发个人的感受,显示了独占鳌头的主人和少年才子的文化心态、情感意绪。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则从“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的大环境去提出自己的政治见解,表现出一个政治家和改革家的抱负和追求,显得更深运、天具忧惠感、更为情绪化,更有人生感和命运感,更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人生也诚然复杂。北宋这位命运多舛的官员——范仲淹,本不在具文名.朋友一次偶然的“约稿”,他按题作文,以寥寥数百字“交卷”,岂料,此文产生了“轰动效应”。范仲淹创作的成功,至少可以提醒人们:文学创作神圣而又严肃,下笔前要意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下笔后要考虑社会效果。不负责任地说大话,发空论,千言不如一杯水;躲在书斋里写“自我”,玩文字,只能是一已悲欢的吟喟。只有跳出个人小圈子,投身于社会改革的大潮,和广大群众同忧乐、共休戚、共呼吸,开辟一条宽阔的,心灵通道,方有可能笔走龙舌,字滚雷霆,黄钟大吕,传出生活的音响,奏出时代的强音,写出传世的佳作。须作一补充,范家是自9世孙范德祖时,才从苏州迁到福建沙县的。那尊新发现的古樟木雕成的范仲淹坐像,高70厘米、宽40厘米,头戴宋朝大学士鸟纱帽,身着朱红缀金蟒袍,内刚外和,极貌古朴,长并飘拂,面带微笑,仿佛在说:文学创作本不是老夫的职业.别把我吹成写作的大家。至为重要的是政治通畅,上下和协,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让为官者少担点忧。给百姓们多点欢乐,是愿也,是贺也! 根据上下文,试补写出“出为名相,处为名贤”这副对联的下联。 全文共9个自然段,对全文的结构层次理解正确的一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不想翻身的咸鱼
- 2020-11-30 15:56
【小题】乐在人后,忧在人先。 【小题】B。 解析: 【小题】 【小题】 本文实际上谈到了范仲淹的生平----①②③段交代了他的有关情况;④⑤⑥⑦段围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人生格言展开;⑧段由格言生发开去谈文学创作问题;⑨段补充说明范仲淹并非为文而名。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鸽屿
- 2021-02-13 12:06
这个问题的回答的对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