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一词的来源,为什么叫行李?
答案:2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9 17:42
- 提问者网友:爱了却不能说
- 2021-03-19 01:37
行李一词的来源,为什么叫行李?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等灯
- 2021-03-19 03:04
每问行李:“向南去,道路绝远。”闻道:“向北巡礼有五台山,去此二千馀里,”计南远北近。(卷二,开成四年七月廿三日,p.172)
小野《注》:“〔行李〕旅行时携带的行装等,旧指使人、使者。(详顾炎武《日知录》卷32)……本文的‘行李’明显转为‘旅行’之义。例如《酉阳杂俎》卷30‘冥迹’中:‘清河崔罗什若冠有令望。被征诣州,夜经于此,忽见朱门。……罗什怳然下马,入两重门。内有一青衣,通问引前。罗什曰:“行李之中,忽蒙厚命。素既不叙,无宜深入。” ’……还有《游仙窟》中:‘好去,若因行李,时复相过。’……可见唐代‘行李’可用作‘旅行’之义,《行记》的用法同此。”[26]
《校注》:“〔行李〕本义为使者,《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在唐代口语中有‘旅行’、‘外出的前驱者’等引申义。……圆仁用于此处,有‘以前曾去过的旅行者’之义。”
按:将《行记》中的“行李”释为“旅行”或“以前曾去过的旅行者”均不妥。“行李”一词到了中古,引申义不下十数[27],其中确包括“旅行”“旅行者”义。但《行记》中“行李”一词凡出现10次,其中7次所表乃“行程”义(3次表“旅行时所携带物品”义),如:“问录往台山行李州名、里数。”(卷二,开成四年九月一日,p.180)“但所期行李,万有馀里”(同上,开成五年二月一日,p.206)“恐渐时热,有阻行李。”(同上,三月八日,p.233)根据上下文义,“每问行李”的“行李”当是“行程”之义。所谓“每问行李”即“(圆仁等)多次(向人)打听行程”之意,“向南去,道路极远”,是别人告诉(圆仁等)的话,故“行李”后的冒号当改成逗号。同样的用法,亦见于敦煌文书。如:“情去意实难留,断弦由可续,君之行李,足亦可知。”(《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子胥答曰:‘馀亦不是仵茄之子,亦不是避难逃人,听说途之行李。’”(同上)
小野《注》:“〔行李〕旅行时携带的行装等,旧指使人、使者。(详顾炎武《日知录》卷32)……本文的‘行李’明显转为‘旅行’之义。例如《酉阳杂俎》卷30‘冥迹’中:‘清河崔罗什若冠有令望。被征诣州,夜经于此,忽见朱门。……罗什怳然下马,入两重门。内有一青衣,通问引前。罗什曰:“行李之中,忽蒙厚命。素既不叙,无宜深入。” ’……还有《游仙窟》中:‘好去,若因行李,时复相过。’……可见唐代‘行李’可用作‘旅行’之义,《行记》的用法同此。”[26]
《校注》:“〔行李〕本义为使者,《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在唐代口语中有‘旅行’、‘外出的前驱者’等引申义。……圆仁用于此处,有‘以前曾去过的旅行者’之义。”
按:将《行记》中的“行李”释为“旅行”或“以前曾去过的旅行者”均不妥。“行李”一词到了中古,引申义不下十数[27],其中确包括“旅行”“旅行者”义。但《行记》中“行李”一词凡出现10次,其中7次所表乃“行程”义(3次表“旅行时所携带物品”义),如:“问录往台山行李州名、里数。”(卷二,开成四年九月一日,p.180)“但所期行李,万有馀里”(同上,开成五年二月一日,p.206)“恐渐时热,有阻行李。”(同上,三月八日,p.233)根据上下文义,“每问行李”的“行李”当是“行程”之义。所谓“每问行李”即“(圆仁等)多次(向人)打听行程”之意,“向南去,道路极远”,是别人告诉(圆仁等)的话,故“行李”后的冒号当改成逗号。同样的用法,亦见于敦煌文书。如:“情去意实难留,断弦由可续,君之行李,足亦可知。”(《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子胥答曰:‘馀亦不是仵茄之子,亦不是避难逃人,听说途之行李。’”(同上)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逃夭
- 2021-03-19 04:05
首先说行李一词的出处,相信认认真真地背了中学古文的朋友都知道的: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如果您放弃郑国,让它存在,以郑国为秦国东边道上的主人,秦国的外交人员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所缺少的粮食,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显然,“行李”一次发生了古今异义——古义:使者或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而出行的人最显著的特征或者最大的需求是什么呢?是鞋。也就是“履”。可以这样说,这是一种借代的用法,行走的鞋子,是不是很形象。
好了,最后回到问题本身。古时字少,即以“李”字当“履”。也有可能是一种谐音或者误读,我自己的理解。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