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于观人,暗于观己,此天下之公患也 是什么意思
答案:2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13 10:02
- 提问者网友:难遇难求
- 2021-11-12 11:18
明于观人,暗于观己,此天下之公患也 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蓝房子
- 2021-11-12 11:53
【原句】明于观人,暗于观己,此天下之公患也。见秋毫之末者,不能自见其睫;举千斤之重者,不能自举其身。——宋代理学家吕祖谦
【译文】明了知人之术(通过观察人的行为和表现,来认清人的本质的方法),(却)不明白了解自己看清自己的方法,这是天下人所共同的忧患。(人的视力能够)看得见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一样的极其细小的东西,(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睫毛;(人的力量能够)举起重达千斤的东西,(却)不能够举起自己来。
【注释】
1、观人:即知人、识人等。指通过观察人的行为和表现,来认清人的本质。《吕氏春秋》概括为“观人”的八法:止则观其所好、富则观其所养、贵则观其所进、听则观其所行、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
2、观己:即自知。指能够了解自己、认清自己。
3、公患:共同的忧患;共同的祸患。《荀子·富国》:“墨子之言昭昭然为天下忧不足。夫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特墨子之私忧过计也。”《韩非子·孤愤》:“万乘之患,大臣太重;千乘之患,左右太信;此人主之所公患也。”王先慎集解:“公训为共,《荀子·解蔽》‘此心术之公患也’,语句正同。杨注‘公,共也’,是其证。”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盖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
4、秋毫之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5、千斤之重:重达千斤的东西。
6、身:自己。
【解说】
《老子》第33章:“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胜人者有力,胜己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另一版本作:“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大体意思是相同的。这段话说明了,了解自己远比了解别人要难。
【译文】明了知人之术(通过观察人的行为和表现,来认清人的本质的方法),(却)不明白了解自己看清自己的方法,这是天下人所共同的忧患。(人的视力能够)看得见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一样的极其细小的东西,(却)不能看见自己的睫毛;(人的力量能够)举起重达千斤的东西,(却)不能够举起自己来。
【注释】
1、观人:即知人、识人等。指通过观察人的行为和表现,来认清人的本质。《吕氏春秋》概括为“观人”的八法:止则观其所好、富则观其所养、贵则观其所进、听则观其所行、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
2、观己:即自知。指能够了解自己、认清自己。
3、公患:共同的忧患;共同的祸患。《荀子·富国》:“墨子之言昭昭然为天下忧不足。夫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特墨子之私忧过计也。”《韩非子·孤愤》:“万乘之患,大臣太重;千乘之患,左右太信;此人主之所公患也。”王先慎集解:“公训为共,《荀子·解蔽》‘此心术之公患也’,语句正同。杨注‘公,共也’,是其证。”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盖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
4、秋毫之末:鸟兽在秋天新长的细毛的尖端。比喻极微小的东西或极细微的地方。《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5、千斤之重:重达千斤的东西。
6、身:自己。
【解说】
《老子》第33章:“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胜人者有力,胜己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另一版本作:“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大体意思是相同的。这段话说明了,了解自己远比了解别人要难。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封刀令
- 2021-11-12 12:01
1、“明于观人,暗于观己”,与“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意思差不多。
2、“公患”,有“共有的祸患”“普遍的毛病”的意思。
3、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就是“明晓于观察别人,却对自己认识不清,这是天下人都有的大毛病啊”!
2、“公患”,有“共有的祸患”“普遍的毛病”的意思。
3、这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就是“明晓于观察别人,却对自己认识不清,这是天下人都有的大毛病啊”!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