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答案:6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21 14:10
- 提问者网友:ミ烙印ゝ
- 2021-04-20 21:27
请记住中华民族的图腾是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十年萤火照君眠
- 2021-04-20 22:25
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龙的子孙”、“龙的传人”这些称谓,常令我们激动、奋发、自豪。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在世界各国的华人居住区或中国城内,最多和最引人注目的饰物仍然是龙。因而,“龙的传人”、“龙的国度”也获得了世界的认同。
作为龙的传人,不能对中国的龙文化一无所知。不了解龙文化,就无法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龙的原形是什么?龙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象与文化含意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龙在中国文化中有何影响?这些问题在远古时代就不断地以不同方式困扰人们,至今也未全部解决,还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
这里,我们将追寻龙的踪迹,进入远古的历史和龙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龙的奥秘……
有关龙的记载
根据古代的经文,龙是一种创造物,它有鹿一样的角,骆驼的头,野兔的眼睛以及巨蛇的颈。它的腹部看上去像一种“Shen”(一种类似鳄鱼的虚构的水龙)。它的爪像鹰,指间像老虎,而它的耳朵则类似于一种水牛。龙有能力在瞬间从一种物体变成另一种;从胖到瘦,从高到矮。它也可以飞上天以及下到海底。看上去,龙似乎是一种具有超能力的创造物,能变换成各种形式。在中国,龙的标志诞生在商、殷朝(公元前16-11世纪,中国出现最早的象形文字期间),它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与海龟的外壳上。这些刻花描述了一种有角的爬虫动物,它有牙齿、鳞,有的也有爪子。上述符号通常指明龙被视为一种残酷的、罪恶的,带来不幸的创造物。基于这些符号,中国科学家总结出其实是一种短吻鳄鱼。在几个世纪中,科学家提出过许多关于龙的解释与推测。无疑,龙在它最初的形象中一定是一种爬虫动物、一种蛇、一种短吻鳄或是蜥蜴。距今5000-6000年的化石与古迹说明,蜥蜴、短吻鳄及龙是由象征荣誉的图腾以及宗教中改编而成的。通过研究这些发现上的画像,我们可以追溯到龙最早的形象,它的进化史到它现在的外貌。
虽然第一条龙只有一种单一的形象,但随着中国古人彼此间的联系越来越多,人们开始把他们的图腾描绘地更具有想象力。经过很长一段时间,这种图象就演化成了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龙或图腾。
因此,龙是人们想象力的结晶,是被人们崇拜了几个世纪的神秘创造物。在现代国画中,龙也以各种形式出现。少数民族把龙描述成各种样子,从一条鱼到鳄和人。
龙的种类
夔龙:想象性的单足神怪动物,是龙的萌芽期。《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夔,神魅也,如龙一足。”(《说文解字》)“夔,一足,?踔而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囗、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
虺:是一种早期的龙,以爬虫类——蛇作模特儿想象出来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龙的幼年期,曾出现在西周末期的青铜器装饰上,但不多。
虬:一般把没有生出角的小龙称为虬浅沙ぶ械牧9使盼南字凶⑹停骸坝薪窃或埃藿窃涣!绷硪恢衷蛩涤琢鼋呛蟛懦乞啊A街炙捣ㄋ溆谐鋈搿5及殉沙ぶ械牧莆啊;褂械陌雅糖牧莆傲拼硕拍猎凇短馇嘣扑怠肥芯陀小膀绑辞ж鹁缪虺Α敝洹?
蟠螭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广雅》集里就有“无角曰螭龙”的记述。对蟠螭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黄色的无角龙,另一种是指雌性的龙,在《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就有“赤螭,雌龙也”的注释,故在出土的战国玉佩上有龙螭合体的形状作装饰,意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汉之际,青铜器、玉雕、铜镜或建筑上,常用蟠螭的形状作装饰,其形式有单螭、双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种。或作衔牌状,或作穿环状,或作卷书状。此外,还有博古螭、环身螭等各种变化。
蛟: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相传蛟龙得水即能兴云作雾,腾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关于蛟的来历和形状,古典文献中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无角曰蛟”,有的说“有鳞曰蛟龙”。而《墨客挥犀》卷三则说得更为具体: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倘蛟看见岸边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绕之,使人坠水,即于腋下吮其血,直至血尽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有周处入水三天三夜斩蛟而回的故事。蛟可能是鳄鱼。
角龙:指有角的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便是龙中之老者了。
应龙:有翼的龙称为应龙。据《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火龙:是以火慑势的龙。全身有紫火缠绕,凡有火龙经过之处,则一切物体均被烧焦。
蟠龙: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在《太平御览》中,对蟠龙又有另一番解释:“蟠龙,身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有毒,伤人即死。”把蟠龙和蛟、蛇之类混在一起了。
青龙:为“四灵”或“四神”之一,又称为苍龙。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将天上的若干星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区,即二十八宿,用以观察月亮的运行和划分季节,并把二十八宿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鸟、虎、玄武(龟蛇相交)四种动物相配,称为“四象”或“四宫”。龙表示东方,青色,囚此称为“东宫青龙”。到了秦汉,这“四象”又变为“四灵”或“四神”(龙、凤、龟、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来愈浓。现存于南阳汉画馆的汉代《东宫苍龙星座》画像石,是由一条龙和十八颗星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组成的,这条龙就是整个苍龙星座的标志。汉代的画像砖、石和瓦当中,便有大量的“四灵”形象。
鱼化龙: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亦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这种形式我国古代早已有之。《说苑》中就有“昔日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的记载,《长安谣》说的“东海大鱼化为龙”和民间流传的鲤鱼跳过龙门,均讲述了龙鱼互变的关系。这种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出现,并在历代得到发展。
龙的形式
坐龙:呈正襟危坐的形式,头部正面朝向,颏下常设一火球,四爪以不同的形态伸向四个方向,龙身向上蜷曲后朝下作弧形弯曲,姿态端正。坐龙一般设立在中心位置,庄重严肃,上下或左右常衬有奔腾的行龙。在封建社会中,坐龙是一种尊贵的龙纹祥。
行龙:呈缓缓行走状,整条龙为水平状态的正侧面。行龙常常作双双相对的装饰,构成双龙戏珠的画面,常装饰在殿宇正面的两重枋心,器皿的狭长形装饰面上也常常用到。倘以单相出现时,龙的头部常常作回头状,使画面更显生动。
升龙:头部在上方,奔腾飞舞,呈升起的动势。倘若龙头往左上方飞升,称“左侧升龙”,龙头往右上方飞升,称“右侧升龙”。升龙又有缓急之分,升腾较缓者,你“缓升龙”。升腾较急者,称“急升龙”。头部在上的升龙又作往下的动势,称为“回降龙”。
降龙:头部在下方,奔腾飞舞,呈下降的动势。倘若龙头往左下方俯动,称“左侧降龙”,龙头往右下方俯动,称“右侧降龙”。降龙又有缓急之分,下降较缓者,称“缓降龙”。下降较急者,称“急降龙”。头部在下的降龙又作往上的动势,称为“回升龙”或“倒挂龙”。
双龙戏珠:两条龙戏耍(或抢夺)一颗火珠的表现形式。它的起源来自天文学中的星球运行图,火珠是由月球演化来的。从汉代开始,双龙戏珠便成为一种吉祥喜庆的装饰图纹,多用于建筑彩画和高贵繁华的器皿装饰上。双龙的形式以装饰的面积而定,倘是长条形的,两条龙便对称状地设在左右两边,呈行龙姿态。倘是正方形或是圆形的,(包括近似于这些形态的块状)两条龙则是上下对角排列,上为降龙,下为升龙。不管是长条形的,还是块状形的,火珠均在中间,显示出活泼生动的气势。
云龙:泛指奔腾在云雾中的龙。龙和云是结合在一起的,云,是产生龙的基础。而龙嘘出的气便成了云。云龙纹就是云和龙的共同体,将龙的头、尾、脚“打散”又和抽象的云融汇在一起,显示出一种似云非云,似龙非龙的神秘图案。
草龙:是一种含有龙形象的卷草图案,又叫“卷草缠枝龙”。头部有明显的龙头特征,而身、尾及四肢都成了卷草图案。整体往往呈现出“S”形的主旋律,并将“S”形继续延伸,产生一种连绵不断、轮回永生的艺术效果。头部与卷草曲卷的丰富变化,形成动静参差、相互呼应、层次丰富的画面。在构图上,采用均衡的形式,讲究曲线美,富有动律感。在表现形式上,则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带有吉祥含意的“如意纹”内容,综合到一个画面,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卷草缠枝纹常应用在建筑、家具和器皿的装饰上。
拐于龙:源于草龙,又脱胎于草龙,形成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拐于龙的线条装饰显的挺拔、硬朗,转折处呈圆方角。龙的头部也呈方圆形,整体协调一致,简洁、明快,又有一定的装饰意趣,常用在家具、室内装饰及建筑的框架上。
团龙:把龙的形体适合为圆形称为团龙。它源于唐代,明清时运用较为普遍。“四团龙”、“八团龙”等团花定为当时的冠服制度,即一件服饰上有四个或八个团龙是最尊贵的。后来发展为十团、十二团、十六团、二十四团,数量越来越多,使用范围也放宽了,织锦、刺绣、陶瓷、建筑、家具等装饰上都有团龙,团龙适用性强,又保持了龙的完整性,装饰味也很浓,运用十分广泛。团龙的表现形式也很丰富,有“坐龙团”、“升龙团”、“降龙团”等。团龙的圆边还装饰有水波、如意、草龙等图纹,使团龙纹华丽而又丰富。
为什么说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人类是由女娲捏黄土造出来的。女娲创造了人类,那么女娲她自己又是谁创造的呢?按普遍的说法,女娲最早应是奉蛇为图腾的民族创造出来的。
什么是图腾呢?图腾(totem)是原始社会氏族的一种标志。图腾信仰是一种非常原始的信仰。而蛇图腾的色彩在女娲、伏羲等的形象上能明显地看出。蛇图腾分布很广,现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南部和西南部。在几千年的不断迁徙中,各民族的文化互相交融,蛇图腾传遍了长江南北,在台湾的高山族、海南的黎族中都有蛇图腾的遗迹或习俗。在奉蛇为图腾的地区,人们一般认"蛇"是"龙"的原形,"龙"是"蛇"的神性显示。所以在江苏、浙江、安徽一带称家蛇为"苍龙"、"天龙"、"家龙"等等,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有些民族自称"龙种"、"龙人"、"龙户"并建蛇庙,祭祀蛇神。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而且有深厚的历史渊源。龙是中国人的象征,中华民族骄傲地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
作为龙的传人,不能对中国的龙文化一无所知。不了解龙文化,就无法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龙的原形是什么?龙的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它的形象与文化含意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龙在中国文化中有何影响?这些问题在远古时代就不断地以不同方式困扰人们,至今也未全部解决,还给人一种扑朔迷离的感觉。
这里,我们将追寻龙的踪迹,进入远古的历史和龙的世界,去了解、探索龙的奥秘……
有关龙的记载
根据古代的经文,龙是一种创造物,它有鹿一样的角,骆驼的头,野兔的眼睛以及巨蛇的颈。它的腹部看上去像一种“Shen”(一种类似鳄鱼的虚构的水龙)。它的爪像鹰,指间像老虎,而它的耳朵则类似于一种水牛。龙有能力在瞬间从一种物体变成另一种;从胖到瘦,从高到矮。它也可以飞上天以及下到海底。看上去,龙似乎是一种具有超能力的创造物,能变换成各种形式。在中国,龙的标志诞生在商、殷朝(公元前16-11世纪,中国出现最早的象形文字期间),它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与海龟的外壳上。这些刻花描述了一种有角的爬虫动物,它有牙齿、鳞,有的也有爪子。上述符号通常指明龙被视为一种残酷的、罪恶的,带来不幸的创造物。基于这些符号,中国科学家总结出其实是一种短吻鳄鱼。在几个世纪中,科学家提出过许多关于龙的解释与推测。无疑,龙在它最初的形象中一定是一种爬虫动物、一种蛇、一种短吻鳄或是蜥蜴。距今5000-6000年的化石与古迹说明,蜥蜴、短吻鳄及龙是由象征荣誉的图腾以及宗教中改编而成的。通过研究这些发现上的画像,我们可以追溯到龙最早的形象,它的进化史到它现在的外貌。
虽然第一条龙只有一种单一的形象,但随着中国古人彼此间的联系越来越多,人们开始把他们的图腾描绘地更具有想象力。经过很长一段时间,这种图象就演化成了一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龙或图腾。
因此,龙是人们想象力的结晶,是被人们崇拜了几个世纪的神秘创造物。在现代国画中,龙也以各种形式出现。少数民族把龙描述成各种样子,从一条鱼到鳄和人。
龙的种类
夔龙:想象性的单足神怪动物,是龙的萌芽期。《山海经·大荒东经》描写夔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有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但更多的古籍中则说夔是蛇状怪物。“夔,神魅也,如龙一足。”(《说文解字》)“夔,一足,?踔而行”。(《六帖》)在商晚期和西周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上,夔龙纹是主要纹饰之一,形象多为张囗、卷尾的长条形,外形与青铜器饰面的结构线相适合,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具有古拙的美感。
虺:是一种早期的龙,以爬虫类——蛇作模特儿想象出来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是龙的幼年期,曾出现在西周末期的青铜器装饰上,但不多。
虬:一般把没有生出角的小龙称为虬浅沙ぶ械牧9使盼南字凶⑹停骸坝薪窃或埃藿窃涣!绷硪恢衷蛩涤琢鼋呛蟛懦乞啊A街炙捣ㄋ溆谐鋈搿5及殉沙ぶ械牧莆啊;褂械陌雅糖牧莆傲拼硕拍猎凇短馇嘣扑怠肥芯陀小膀绑辞ж鹁缪虺Α敝洹?
蟠螭是龙属的蛇状神怪之物,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广雅》集里就有“无角曰螭龙”的记述。对蟠螭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黄色的无角龙,另一种是指雌性的龙,在《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就有“赤螭,雌龙也”的注释,故在出土的战国玉佩上有龙螭合体的形状作装饰,意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汉之际,青铜器、玉雕、铜镜或建筑上,常用蟠螭的形状作装饰,其形式有单螭、双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种。或作衔牌状,或作穿环状,或作卷书状。此外,还有博古螭、环身螭等各种变化。
蛟:一般泛指能发洪水的有鳞的龙。相传蛟龙得水即能兴云作雾,腾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来比喻有才能的人获得施展的机会。关于蛟的来历和形状,古典文献中说法不一,有的说“龙无角曰蛟”,有的说“有鳞曰蛟龙”。而《墨客挥犀》卷三则说得更为具体:蛟之状如蛇,其首如虎,长者至数丈,多居于溪潭石穴下,声如牛鸣。倘蛟看见岸边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绕之,使人坠水,即于腋下吮其血,直至血尽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有周处入水三天三夜斩蛟而回的故事。蛟可能是鳄鱼。
角龙:指有角的龙。据《述异记》记述:“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便是龙中之老者了。
应龙:有翼的龙称为应龙。据《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角龙,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扬子鳄。在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漆器上,常出现应龙的形象。
火龙:是以火慑势的龙。全身有紫火缠绕,凡有火龙经过之处,则一切物体均被烧焦。
蟠龙:指蛰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龙,龙的形状作盘曲环绕。在我国古代建筑中,一般把盘绕在柱上的龙和装饰庄梁上、天花板上的龙均习惯地称为蟠龙。在《太平御览》中,对蟠龙又有另一番解释:“蟠龙,身长四丈,青黑色,赤带如锦文,常随水而下,入于海。有毒,伤人即死。”把蟠龙和蛟、蛇之类混在一起了。
青龙:为“四灵”或“四神”之一,又称为苍龙。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将天上的若干星星分为二十八个星区,即二十八宿,用以观察月亮的运行和划分季节,并把二十八宿分为四组,每组七宿,分别以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青、红、白、黑四种颜色以及龙、鸟、虎、玄武(龟蛇相交)四种动物相配,称为“四象”或“四宫”。龙表示东方,青色,囚此称为“东宫青龙”。到了秦汉,这“四象”又变为“四灵”或“四神”(龙、凤、龟、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来愈浓。现存于南阳汉画馆的汉代《东宫苍龙星座》画像石,是由一条龙和十八颗星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组成的,这条龙就是整个苍龙星座的标志。汉代的画像砖、石和瓦当中,便有大量的“四灵”形象。
鱼化龙:是一种龙头鱼身的龙,亦是一种“龙鱼互变”的形式,这种形式我国古代早已有之。《说苑》中就有“昔日白龙下清冷之渊化为鱼”的记载,《长安谣》说的“东海大鱼化为龙”和民间流传的鲤鱼跳过龙门,均讲述了龙鱼互变的关系。这种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出现,并在历代得到发展。
龙的形式
坐龙:呈正襟危坐的形式,头部正面朝向,颏下常设一火球,四爪以不同的形态伸向四个方向,龙身向上蜷曲后朝下作弧形弯曲,姿态端正。坐龙一般设立在中心位置,庄重严肃,上下或左右常衬有奔腾的行龙。在封建社会中,坐龙是一种尊贵的龙纹祥。
行龙:呈缓缓行走状,整条龙为水平状态的正侧面。行龙常常作双双相对的装饰,构成双龙戏珠的画面,常装饰在殿宇正面的两重枋心,器皿的狭长形装饰面上也常常用到。倘以单相出现时,龙的头部常常作回头状,使画面更显生动。
升龙:头部在上方,奔腾飞舞,呈升起的动势。倘若龙头往左上方飞升,称“左侧升龙”,龙头往右上方飞升,称“右侧升龙”。升龙又有缓急之分,升腾较缓者,你“缓升龙”。升腾较急者,称“急升龙”。头部在上的升龙又作往下的动势,称为“回降龙”。
降龙:头部在下方,奔腾飞舞,呈下降的动势。倘若龙头往左下方俯动,称“左侧降龙”,龙头往右下方俯动,称“右侧降龙”。降龙又有缓急之分,下降较缓者,称“缓降龙”。下降较急者,称“急降龙”。头部在下的降龙又作往上的动势,称为“回升龙”或“倒挂龙”。
双龙戏珠:两条龙戏耍(或抢夺)一颗火珠的表现形式。它的起源来自天文学中的星球运行图,火珠是由月球演化来的。从汉代开始,双龙戏珠便成为一种吉祥喜庆的装饰图纹,多用于建筑彩画和高贵繁华的器皿装饰上。双龙的形式以装饰的面积而定,倘是长条形的,两条龙便对称状地设在左右两边,呈行龙姿态。倘是正方形或是圆形的,(包括近似于这些形态的块状)两条龙则是上下对角排列,上为降龙,下为升龙。不管是长条形的,还是块状形的,火珠均在中间,显示出活泼生动的气势。
云龙:泛指奔腾在云雾中的龙。龙和云是结合在一起的,云,是产生龙的基础。而龙嘘出的气便成了云。云龙纹就是云和龙的共同体,将龙的头、尾、脚“打散”又和抽象的云融汇在一起,显示出一种似云非云,似龙非龙的神秘图案。
草龙:是一种含有龙形象的卷草图案,又叫“卷草缠枝龙”。头部有明显的龙头特征,而身、尾及四肢都成了卷草图案。整体往往呈现出“S”形的主旋律,并将“S”形继续延伸,产生一种连绵不断、轮回永生的艺术效果。头部与卷草曲卷的丰富变化,形成动静参差、相互呼应、层次丰富的画面。在构图上,采用均衡的形式,讲究曲线美,富有动律感。在表现形式上,则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把带有吉祥含意的“如意纹”内容,综合到一个画面,给人以想象的余地。卷草缠枝纹常应用在建筑、家具和器皿的装饰上。
拐于龙:源于草龙,又脱胎于草龙,形成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拐于龙的线条装饰显的挺拔、硬朗,转折处呈圆方角。龙的头部也呈方圆形,整体协调一致,简洁、明快,又有一定的装饰意趣,常用在家具、室内装饰及建筑的框架上。
团龙:把龙的形体适合为圆形称为团龙。它源于唐代,明清时运用较为普遍。“四团龙”、“八团龙”等团花定为当时的冠服制度,即一件服饰上有四个或八个团龙是最尊贵的。后来发展为十团、十二团、十六团、二十四团,数量越来越多,使用范围也放宽了,织锦、刺绣、陶瓷、建筑、家具等装饰上都有团龙,团龙适用性强,又保持了龙的完整性,装饰味也很浓,运用十分广泛。团龙的表现形式也很丰富,有“坐龙团”、“升龙团”、“降龙团”等。团龙的圆边还装饰有水波、如意、草龙等图纹,使团龙纹华丽而又丰富。
为什么说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人类是由女娲捏黄土造出来的。女娲创造了人类,那么女娲她自己又是谁创造的呢?按普遍的说法,女娲最早应是奉蛇为图腾的民族创造出来的。
什么是图腾呢?图腾(totem)是原始社会氏族的一种标志。图腾信仰是一种非常原始的信仰。而蛇图腾的色彩在女娲、伏羲等的形象上能明显地看出。蛇图腾分布很广,现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南部和西南部。在几千年的不断迁徙中,各民族的文化互相交融,蛇图腾传遍了长江南北,在台湾的高山族、海南的黎族中都有蛇图腾的遗迹或习俗。在奉蛇为图腾的地区,人们一般认"蛇"是"龙"的原形,"龙"是"蛇"的神性显示。所以在江苏、浙江、安徽一带称家蛇为"苍龙"、"天龙"、"家龙"等等,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有些民族自称"龙种"、"龙人"、"龙户"并建蛇庙,祭祀蛇神。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而且有深厚的历史渊源。龙是中国人的象征,中华民族骄傲地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从此江山别
- 2021-04-21 02:19
中华民族的图腾有两种:龙和凤。龙是黄帝部落发展起来的,原先是蛇,后来不停地征战,吞并周围部落,把他们的图腾融入到自己的图腾中,慢慢地就演化成龙的形象;凤是东方部落的图腾,东方部落崇拜鸟,比如商人就认为自己是玄鸟的后裔。八卦和太极不是图腾。
- 2楼网友:执傲
- 2021-04-21 02:11
古代中原王朝用犬戎或者附离来指代北狄,即古代北方的突厥系游牧民族。北狄一直是华夏的心腹大患,狼子野心就是取自犬戎。《国语·周语》提到周穆王征犬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自是荒服者不至。而周幽王和西周就亡于以狼为图腾的犬戎。直到隋唐,汉民族还把一切北方游牧民族统称之为“犬戎”和“戎狄”,也仍然用豺狼比喻北狄胡人。在唐代宗年间,太常博士柳伉上疏说:“犬戎犯关度陇,不血刃而入京师……”在唐德宗年间,大臣柳浑对德宗说:“戎狄,豺狼也,非盟誓可结”。李白《古风》有云:“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皇甫冉《太常魏博士远出贼庭江外相逢》则云:“烽火惊戎塞,豺狼犯帝京”。李曾伯《满江红:得襄阳捷》:“狼吻不甘春哨衄,马蹄又踏寒滩入。向下洲,一鼓扫群胡,三军力”。清代更有“狼子野心,信不诬哉!”一说。而华夏的图腾是龙。
- 3楼网友:野慌
- 2021-04-21 00:37
因为我们国家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 4楼网友:风格不统一
- 2021-04-20 23:23
古时候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局面之前,各氏族有不同的图腾,但是自同意各部落后,因为图腾的问题,谁都想要用自己的图腾,最后解决不来了,就把各个氏族的图腾都去用一部分,才构成的龙.....
- 5楼网友:廢物販賣機
- 2021-04-20 22:47
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