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最高境界是几级
答案:2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5 21:34
- 提问者网友:太高姿态
- 2021-03-05 10:40
瑜伽最高境界是几级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山河有幸埋战骨
- 2021-03-05 11:02
瑜伽最高境界者,传说中拥有大智大慧,达到四肢百骇筋脉具通,身体柔软,宛如无骨,辟谷断食,更有甚者,身体悬空,穿墙过术(身体穿透砖墙,而墙安然无恙)。我记的小时候看到报纸上,报道过一位印度大师,擅长穿墙术,曾多次成功表演,但最后还是失手了,那次是因为分神,被困在墙体里面,部分肢体露在墙外,人们以为大师故意露“这一手”,大声欢呼喝彩,过了许久,墙那边的人看到大师只是露出一个头,不在动弹,慌忙营救,但为时已晚,高人已经遭遇不幸,命丧墙中.....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七十二街
- 2021-03-05 11:11
瑜伽最高境界——三摩地 Samadhi。
在佛教中的解释与传统瑜伽中的解释略有不同,但大意接近。
根据《瑜伽经》中对瑜伽等级的划分,瑜伽可分为8支,以达到的先后顺序为等级:
1、持戒 Yama
指为改进外在行为所需遵守的行为规范,自制。包括:非暴力、诚实、不偷盗、节欲和不贪婪。
2、内修 Niyama
指为改善内心环境,每天实际应做到的行为规范。包括纯净、自足、自律、内省和向神的臣服。
3、体式 Asana
指让人感觉舒适并能长久保持的身体姿势。体式给身体带来健康和轻盈,稳定的体式也可以带来我们内心和精神的宁静。
4、呼吸控制 Pranayama
对呼吸的延长和控制。主要包括对吸气、呼气、吸气与呼气之间的停顿(内悬息)、呼气与吸气之间的停顿的控制(外悬息)。
5、制感 Pratyahara
指通过控制感官,使练习者从对外关注转移到向内在专注的状态。
6、专注 Dharana
指意识集中在一点,大脑不再波动,而是集中在一个事物上,是进入冥想的初始步骤。
7、冥想 Dhyana
指意识能长久的集中,并不会被外在的事物所干扰,此时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会从表面逐渐深入到本质。
8、三摩地 Samadhi
不再有具体的冥想对象,而是意识进入到空灵的状态。身体和感官都处于一种休息的状态,心灵隐藏的力量被逐渐开启,体悟到生命的最高智慧。
目前对于瑜伽导师的认证等级仅处于体式、教学法范围,只用于评定教学能力,不能作为瑜伽水平象征。瑜伽水平无法通过考试或者其他有条件的方法认定,只能通过自身感受和瑜伽修行者们的共同认可。
PS.以下这段是佛教中对三摩地的解释:
【三摩地】
显扬二卷六页云:三摩地者:谓已转依者,心住一境性。
二解 如三三摩地中说。
三解 瑜伽三卷七页云:三摩地云何?谓于所观察事,随彼彼行,审虑所依心一境性。又云:三摩地作何业?谓智所依为业。
四解 瑜伽十一卷三页云:三摩地者:谓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一境性。
五解 瑜伽五十五卷三页云:三摩地云何?谓于彼彼境界,随顺趣向;为审虑依心一境性。三摩地为何业?谓智所依为业。
六解 瑜伽六十三卷八页云:问:何因缘故,说诸静虑,名三摩地?答:于所知事同分所缘一切影像,平等平等,任持心故。
七解 五蕴论二页云:云何三摩地?谓于所观事令心一境,不散为性。
八解 广五蕴论五页云:云何三摩地?谓于所观事心一境性,所观事者,谓五蕴等及无常苦空,无我等心一境者。是专注义与智所依为业,由心定故,如实了知。
九解 杂集论一卷十一页云:三摩地者:于所观事,令心专一,为体;智所依止为业。令心专一者:于一境界,令心不散故。智所依者:心处静定,知如实故。
十解 俱舍论四卷三页云:三摩地,谓心一境性。
十一解 界身足论上二页云:三摩地云何?谓心住、等住、现住、近住、不乱不散、摄持、寂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三摩地。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 编】
在佛教中的解释与传统瑜伽中的解释略有不同,但大意接近。
根据《瑜伽经》中对瑜伽等级的划分,瑜伽可分为8支,以达到的先后顺序为等级:
1、持戒 Yama
指为改进外在行为所需遵守的行为规范,自制。包括:非暴力、诚实、不偷盗、节欲和不贪婪。
2、内修 Niyama
指为改善内心环境,每天实际应做到的行为规范。包括纯净、自足、自律、内省和向神的臣服。
3、体式 Asana
指让人感觉舒适并能长久保持的身体姿势。体式给身体带来健康和轻盈,稳定的体式也可以带来我们内心和精神的宁静。
4、呼吸控制 Pranayama
对呼吸的延长和控制。主要包括对吸气、呼气、吸气与呼气之间的停顿(内悬息)、呼气与吸气之间的停顿的控制(外悬息)。
5、制感 Pratyahara
指通过控制感官,使练习者从对外关注转移到向内在专注的状态。
6、专注 Dharana
指意识集中在一点,大脑不再波动,而是集中在一个事物上,是进入冥想的初始步骤。
7、冥想 Dhyana
指意识能长久的集中,并不会被外在的事物所干扰,此时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会从表面逐渐深入到本质。
8、三摩地 Samadhi
不再有具体的冥想对象,而是意识进入到空灵的状态。身体和感官都处于一种休息的状态,心灵隐藏的力量被逐渐开启,体悟到生命的最高智慧。
目前对于瑜伽导师的认证等级仅处于体式、教学法范围,只用于评定教学能力,不能作为瑜伽水平象征。瑜伽水平无法通过考试或者其他有条件的方法认定,只能通过自身感受和瑜伽修行者们的共同认可。
PS.以下这段是佛教中对三摩地的解释:
【三摩地】
显扬二卷六页云:三摩地者:谓已转依者,心住一境性。
二解 如三三摩地中说。
三解 瑜伽三卷七页云:三摩地云何?谓于所观察事,随彼彼行,审虑所依心一境性。又云:三摩地作何业?谓智所依为业。
四解 瑜伽十一卷三页云:三摩地者:谓于所缘,审正观察,心一境性。
五解 瑜伽五十五卷三页云:三摩地云何?谓于彼彼境界,随顺趣向;为审虑依心一境性。三摩地为何业?谓智所依为业。
六解 瑜伽六十三卷八页云:问:何因缘故,说诸静虑,名三摩地?答:于所知事同分所缘一切影像,平等平等,任持心故。
七解 五蕴论二页云:云何三摩地?谓于所观事令心一境,不散为性。
八解 广五蕴论五页云:云何三摩地?谓于所观事心一境性,所观事者,谓五蕴等及无常苦空,无我等心一境者。是专注义与智所依为业,由心定故,如实了知。
九解 杂集论一卷十一页云:三摩地者:于所观事,令心专一,为体;智所依止为业。令心专一者:于一境界,令心不散故。智所依者:心处静定,知如实故。
十解 俱舍论四卷三页云:三摩地,谓心一境性。
十一解 界身足论上二页云:三摩地云何?谓心住、等住、现住、近住、不乱不散、摄持、寂止、等持、心一境性,是名三摩地。
FROM:【《法相辞典》朱芾煌 编】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