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的时间感是一种永恒。禅最讲“悟”,“悟”最后的所得是“无我...阅读答案
答案:2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12 06:20
- 提问者网友:十年饮冰
- 2021-04-11 17:15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禅的时间感是一种永恒。禅最讲“悟”,“悟”最后的所得是“无我”和“空”。人在禅悟时直觉的这种“无我”和“空”的体验,从时间角度讲,就是这种瞬间永恒感。在这一瞬间,一切融为一体,过去、现在、未来无从划分,这一瞬间仅仅就是这一瞬间。然而正是这种超越了一切时间界限的瞬间,凝结成为永恒的存在。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读王维的禅意诗和芭蕉的俳句①时常常体会到一种对时间的神秘感受。当我反复吟咏王维的“纷纷开且落”时,脑中总会出现一幅画面:花瓣一片一片,一片一片缓缓地开放,又一片一片,一片一片慢慢地凋落。这个瞬间好像真的让人体验到一种凝结的永恒时间,我不知道上一个瞬间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下一个瞬间要发生什么。此刻这一瞬间成为永恒。人们就是在这一瞬间永恒的直觉体验中达到了“悟”,接近了禅。与王维对应的,芭蕉的回答就是“青蛙跃入水中央,拨剌一声响”。这首俳句体现的仍然是这种瞬间永恒感。只不过铃木大拙把它叫做“没有时间的时间”。瞬间永恒也好,没有时间感也罢,说的都是同一种时间感,而这种时间感超越了感性时间,却又在感性时间之中。李泽厚在《庄玄禅宗漫述》中说:“瞬刻即永恒,却又必须有此‘瞬刻’(时间),否则也就无永恒。可见这一永恒既超越时空却又必须在某一感性时间之中。” 可见,在时间感这一方面,日本俳句很好地继承了由中国传入的禅宗的主旨,也印证了俳句的的确确吸收到的是禅宗的精髓。这一瞬间永恒的时间感不但影响了日本俳句,对日本的整体文化也有直接影响。有一位日本评论家加藤周一比较中国敦煌莫高窟第158窟的释迦牟尼像与日本法隆寺五重塔下层塑像群中的涅槃像,发现中国的涅槃像有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而日本的涅槃像中过去佛、未来佛已不见踪影。由此他得出结论:“日本文化,其注意力往往集中于与过去、未来相互割裂的‘现在’上,特别是现在状况下的感觉结果与感情的反映成为主要的关心对象,‘现在’最为重要。”而中国文化对时间是一种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体把握,在整体之中认识现在的意义。 注释:①芭蕉(1644—1694),日本江户时代俳谐诗人。俳句:日本诗体之一,这种小形体诗歌的特点是它的音数、句数有明显限制,要求作者把表现的事物和情思要高度的压缩。 下列关于“瞬间永恒”的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从时间角度讲,人在禅悟时直觉的这种“无我”和“空”的体验,即“瞬间永恒”感。 B、吟咏王维的禅意诗和芭蕉的俳句,体会其中对于时间的神秘感受,有助于我们理解何为“瞬间永恒”。 C、铃木大拙之所谓“没有时间的时间”与“瞬间永恒”的概念名称不同,内涵在细微之处也有所不同。 D、某个瞬间让人体会到一种凝结的永恒时间,这一瞬间因而成为永恒。 根据文章第二段的内容进行判断,下列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日本俳句在时间感上很好地表现了“瞬间永恒”,说明其的确吸收了禅宗的精髓。 B、文中说到“对日本的整体文化也有直接影响”,下文以涅槃像为例,说明了影响的一个方面。 C、中国文化在时间上整体把握“过去、现在、未来”,而日本文化将“现在”与“过去”、“未来”割裂开来,“现在”最为重要。 D、文章将中日涅槃像作了比较,其中暗含着这样一种批评:日本文化在对中国文化的模仿与学习中,渐渐模糊了真意,远离了本质。 下列和文章相关的论述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瞬间永恒感来自禅宗的悟,因此如果对禅宗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就不能体会瞬间永恒感。 B、文中引用李泽厚的一段话,是为了更好地说明王维的诗与芭蕉的俳句体现了庄玄禅宗的精义。 C、当某一瞬间凝结为永恒时,它超越一切时间界限,就不再具有原有的瞬间的特征。 D、禅宗是由中国传入日本的,王维的诗歌与日本的俳句都体现出带有禅宗特色的“瞬间永恒感”,这可以成为中国文化影响日本文化的一个证明。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猎心人
- 2021-04-11 18:06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D 解析: 【小题1】C“内涵在细微之处有所不同”没有依据。 【小题2】D、“暗含批评”这个词理解有误。 【小题3】D、(A因果关系和假设关系不能成立 B、目的阐述错误 C、依然具有原有的特征。)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拜訪者
- 2021-04-11 19:42
感谢回答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