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答案:7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0 01:04
- 提问者网友:不爱我么
- 2021-02-09 01:15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北方的南先生
- 2021-02-09 02:24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①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②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题西林壁》,全诗原文: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①不识:不能认识,辨别。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②缘:因为;由于。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题西林壁》,全诗原文: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三千妖杀
- 2021-02-09 09:02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 2楼网友:行雁书
- 2021-02-09 07:29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 3楼网友:一叶十三刺
- 2021-02-09 06:38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面对苏轼,我常感困惑,这样一个终生不离仕途的人,为什么能够不为困苦所拘、不为外物所役呢?兼收儒、道、佛,纵横诸家思想精华的苏轼,在仕进之路上从来没有丢弃自己的精神追求,达则奋发进取,穷亦乐观开朗。我觉得,能够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能够跳出人生看人生。
面对苏轼,我常感困惑,这样一个终生不离仕途的人,为什么能够不为困苦所拘、不为外物所役呢?兼收儒、道、佛,纵横诸家思想精华的苏轼,在仕进之路上从来没有丢弃自己的精神追求,达则奋发进取,穷亦乐观开朗。我觉得,能够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能够跳出人生看人生。
- 4楼网友:duile
- 2021-02-09 05:43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面对苏轼,我常感困惑,这样一个终生不离仕途的人,为什么能够不为困苦所拘、不为外物所役呢?兼收儒、道、佛,纵横诸家思想精华的苏轼,在仕进之路上从来没有丢弃自己的精神追求,达则奋发进取,穷亦乐观开朗。我觉得,能够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能够跳出人生看人生。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面对苏轼,我常感困惑,这样一个终生不离仕途的人,为什么能够不为困苦所拘、不为外物所役呢?兼收儒、道、佛,纵横诸家思想精华的苏轼,在仕进之路上从来没有丢弃自己的精神追求,达则奋发进取,穷亦乐观开朗。我觉得,能够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他能够跳出人生看人生。
- 5楼网友:何以畏孤独
- 2021-02-09 05:14
这句诗字面的意思就是因为人在庐山中,因此不能得见整个山的全貌。
引申到人生哲理,有几分“旁观者清”的意思。比如说,他人的事情,自己身不再其中,比当事人能更冷静和客观地看待利害;可是一旦事情到了自己头上,则往往难以达观。
更进一步地理解,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都认为自己的观点一定是正确的,别人的意见都有偏颇。实际上,每个意见都仅仅是一种意见,都代表了一部分事实,而不是整个全部。在全部的客观真理面前,每个局部或者侧面都是事实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局部;只有持中平等,才能把握到整体的内涵。
引申到人生哲理,有几分“旁观者清”的意思。比如说,他人的事情,自己身不再其中,比当事人能更冷静和客观地看待利害;可是一旦事情到了自己头上,则往往难以达观。
更进一步地理解,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都认为自己的观点一定是正确的,别人的意见都有偏颇。实际上,每个意见都仅仅是一种意见,都代表了一部分事实,而不是整个全部。在全部的客观真理面前,每个局部或者侧面都是事实的一部分,我们需要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局部;只有持中平等,才能把握到整体的内涵。
- 6楼网友:几近狂妄
- 2021-02-09 03:42
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