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是美,怎样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
答案:1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7-27 10:25
- 提问者网友:像風在裏
- 2021-07-26 16:20
怎样才是美,怎样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空山清雨
- 2021-07-26 17:43
反思是教师教学中的一种内省活动,是对自我及教学进行积极主动的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一名教师,要想使课堂有汩汩而来的“源头活水”,就应该成为自觉的反思者,对教学持开放和批评的态度,从而改善自己的教学取向,激活自己的教学智慧,在小小的三尺讲台上拓出一片新天地。
一、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反思我国的教育,长期存在着片面追求知识和技能的唯一目标,教师单纯地传授知识、技能,以求获得评价学生绝对量化的结果——分数,这必然带来教育的诸多缺憾,不利于人格的健全发展。而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对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强调,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层次革命,也是教育本质的真正回归。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所以教师要对教学目标的功利性进行反思,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内容中去,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与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但是,由于我们对新课程教学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检验,在实施层面上往往出现教育目标的虚幻现象:如:知识、技能目标该核实的不核实;过程、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现象。教学工作顾此失彼。所以每节课后,笔者都要进行教学目标完成的反思,如,教学目标设置合理吗?完成得怎样?本单元知识目标重点突出吗?难点化解了吗?情感、态度、价值观“生成”的程度如何?有没有把学科最重要的东西给予学时?等等。如在讲解《学会合理消费》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可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逐一说明“绿色消费、适度消费”等概念即可,这样,新课标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就难以达到。如果我们做如下改进: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书,然后举例说明,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要适度消费?绿色消费?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相互讨论、相互补充……如此教学,不仅重视了“知识和技能”,而且注重“过程和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领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并在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得到提升。二、反思教学过程的差异性
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所以教师要及时反思教学过程的差异性,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是否还有学生不适应,怎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实现会学、学会、乐学。三、反思学生自主与教师引领的统一
自主性学习已经成为当前政治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种学习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自主性学习的理念在转化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出现了异化。一些教师认为,学生自主了,教师就可以退避三舍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新课堂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并不否定教师讲授的作用。这种为了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弱化甚至漠视教师指导作用的教学行为,就是把自主学习给“泛化”和“异化”了,是把自主演变成了放任。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于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理论知识,不可能全部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或搜集资料,否则将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恰当的讲授、生动的举例,在启发学生思考......
一、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反思我国的教育,长期存在着片面追求知识和技能的唯一目标,教师单纯地传授知识、技能,以求获得评价学生绝对量化的结果——分数,这必然带来教育的诸多缺憾,不利于人格的健全发展。而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制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新课程对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强调,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层次革命,也是教育本质的真正回归。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所以教师要对教学目标的功利性进行反思,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机地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内容中去,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与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
但是,由于我们对新课程教学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检验,在实施层面上往往出现教育目标的虚幻现象:如:知识、技能目标该核实的不核实;过程、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现象。教学工作顾此失彼。所以每节课后,笔者都要进行教学目标完成的反思,如,教学目标设置合理吗?完成得怎样?本单元知识目标重点突出吗?难点化解了吗?情感、态度、价值观“生成”的程度如何?有没有把学科最重要的东西给予学时?等等。如在讲解《学会合理消费》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可能只注重知识的传授,逐一说明“绿色消费、适度消费”等概念即可,这样,新课标要求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就难以达到。如果我们做如下改进: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书,然后举例说明,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要适度消费?绿色消费?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相互讨论、相互补充……如此教学,不仅重视了“知识和技能”,而且注重“过程和方法”的引导,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领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并在师生互动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得到提升。二、反思教学过程的差异性
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舞台。所以教师要及时反思教学过程的差异性,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用所有学生,是否还有学生不适应,怎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实现会学、学会、乐学。三、反思学生自主与教师引领的统一
自主性学习已经成为当前政治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种学习方式,确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自主性学习的理念在转化教学行为的过程中出现了异化。一些教师认为,学生自主了,教师就可以退避三舍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新课堂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并不否定教师讲授的作用。这种为了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而弱化甚至漠视教师指导作用的教学行为,就是把自主学习给“泛化”和“异化”了,是把自主演变成了放任。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于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理论知识,不可能全部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或搜集资料,否则将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恰当的讲授、生动的举例,在启发学生思考......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