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的来源和流派?
答案:2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8-25 06:36
- 提问者网友:皆是孤独
- 2021-08-24 06:41
如题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酒者煙囻
- 2021-08-24 06:49
李姓
一、姓氏源流
李姓源出有三:
1、 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到女华之子皋陶之时,作了尧帝的理官(相等于现在的法官)。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理官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理姓家族将面临灭族之灾。在这种情况下,理徵有一儿子叫利贞,便逃至伊侯之墟避难。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 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 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李姓的祖根所在地是河南省鹿邑县,也是老子的故乡。
二、迁徙分布
纵观历史,李姓人氏大体形成两大系源。一支在陇西,即今甘肃省境,一支在赵郡,即今河北省境。以这两支为主,形成了中国李姓的源流,不断向全国各地播迁。据《李氏族谱》记载,在陇西这一源系中,出了李渊一家。他们建立唐王朝之后,随唐王朝的强盛,李姓也日趋强盛。源于赵郡的那一源系,繁衍情况更甚,在不几代的时间里,就成为当地的盛族,高居张、王、刘、赵诸大姓之上。以后,河北这支李姓家族,先后分成三组,西到山西,东到山东、安徽,南到河南、湖广,扩迁到更大的范围。
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
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
一、姓氏源流
李姓源出有三:
1、 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的直系后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到女华之子皋陶之时,作了尧帝的理官(相等于现在的法官)。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理官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理姓家族将面临灭族之灾。在这种情况下,理徵有一儿子叫利贞,便逃至伊侯之墟避难。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 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 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李姓的祖根所在地是河南省鹿邑县,也是老子的故乡。
二、迁徙分布
纵观历史,李姓人氏大体形成两大系源。一支在陇西,即今甘肃省境,一支在赵郡,即今河北省境。以这两支为主,形成了中国李姓的源流,不断向全国各地播迁。据《李氏族谱》记载,在陇西这一源系中,出了李渊一家。他们建立唐王朝之后,随唐王朝的强盛,李姓也日趋强盛。源于赵郡的那一源系,繁衍情况更甚,在不几代的时间里,就成为当地的盛族,高居张、王、刘、赵诸大姓之上。以后,河北这支李姓家族,先后分成三组,西到山西,东到山东、安徽,南到河南、湖广,扩迁到更大的范围。
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
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爱难随人意
- 2021-08-24 07:52
源于嬴姓,或出自皋陶之后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理征,或出自周朝道教创始人老子李耳,属于以官职名为氏。 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 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概括有两种: 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征,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 另一种说法是:据史籍记载,周朝以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商朝末年,纣王暴虐无道,沉湎女色,使诸侯和百姓都很怨恨。皋陶后裔有个叫理征的人,出于一片忠心,直爽地指出纣王的错误,劝他改正,结果因此惹恼了纣王而被杀害。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听到消息后,便带着年幼的儿子利贞外出逃难。契和氏本是陈国人(今河南淮阳),想逃回娘家,又怕连累娘家人,于是便往豫西方向逃。当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的“伊侯之墟”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尤其是小利贞,饿得奄奄一息。可是,这一带荒无人烟,又怎能找到食物呢?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的树上结有一些“木子”,于是便采下来吃。就这样,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然后,他们又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县(今河南鹿邑东部)安家落户。为了感激“木子”的保命之功,同时也为了躲避纣王的追缉,又因理、李同音通用的缘故,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 他族改李姓 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平定哀劳夷后,曾赐当地各少数民族以赵、张、杨、李等姓。 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全面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 西夏李元昊自称鲜卑拓跋氏之后。 在回族姓氏中,有不少姓氏是历代皇帝赐予的姓,如李、达、答、张、白、沐、陕、郑、朱、金等姓。 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柳城李氏有两族,一族为奚族之李氏,即张琐高养子张忠士所改之李氏,后奚族渐融于契丹,故将其归于柳城李氏之一族;另一族柳城李氏,则是李光弼家族,这一家族世代显达,知名于有唐一代。 李光弼祖上均是契丹酋长,其一世祖先迁徙到唐朝京城长安附近的万年定居,逐渐汉化,改姓为李,此后又世居柳城,因又称"柳城李氏"。 契丹族原属于东胡种,因此,柳城李氏当属东胡人后裔。 另外,还有自称为常山愍王之后、名叫载义的,也成为李氏中的一支--范阳李氏。范阳郡,治在今陕西大兴县。载义曾任范阳太守,以其居地,称其为范阳李氏。 唐朝时期,有回纥人张存信、孙重进、王贤、安存孝等以国姓为荣,故冒姓李。 元朝大臣李庭,为女真人,本姓蒲察氏,于金未来到中原,在百家姓中,他选择了李姓,改蒲察为李。 明代建州女真首领,有叫李满住的,也是改其原姓为李氏的。 元代杂剧家李直夫,为女真族,本姓蒲察,也改姓李,人称蒲察李。 明代著名思想家、 高句丽国,曾在汉武帝时,成为汉朝的一个县。至唐朝,李勋灭高丽,纳其人民为大唐国民,此间受汉化而改李姓的人甚多。 唐朝时,有高丽人本名怀玉,为唐朝平卢节度使,因功被赐姓名李正已,他曾一度控制山东十五州之地。 他姓改李氏 出自他姓改李氏。唐开国元勋中,有诸将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因立功被皇帝赐予李姓。另据载,文学家李贽,本名林载贽,后来改姓李氏。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