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戏《大保国》故事的历史背景是哪朝哪代的事?是否是真实的故事?
答案:4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5 09:06
- 提问者网友:欺烟
- 2021-03-24 15:31
京戏《大保国》故事的历史背景是哪朝哪代的事?是否是真实的故事?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野味小生
- 2021-03-24 15:47
明穆宗朱载垕死后,太子年幼,太子之母李艳妃暂理国事。李艳妃之父李良起意篡位,定下一计:约定暂代皇帝,等太子长大成人再还政。李妃欲从之,李良又命文武百官签字画押。老臣徐彦昭识破奸计,出面阻止,并号召其他官员拒签,但只有兵部侍郎杨波支持徐延昭。朝堂上,徐杨二人力谏不可让位,李妃不从,将二人赶出朝堂,声明永不录用。李良原形毕露,将李艳妃打入冷宫。
徐彦昭夜探皇陵,在先王灵位前感慨万分。杨波数子领兵勤王。徐杨到冷宫救出李妃。
考诸历史,剧中人物,多属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好在《二进宫》是戏曲,可以敷演虚构。
徐彦昭夜探皇陵,在先王灵位前感慨万分。杨波数子领兵勤王。徐杨到冷宫救出李妃。
考诸历史,剧中人物,多属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好在《二进宫》是戏曲,可以敷演虚构。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酒醒三更
- 2021-03-24 18:07
是明朝的故事;应该是虚构的吧,不记得历史上有这故事
故事梗概:明穆宗朱载垕死后,太子年幼,李艳妃垂帘听政。妃父李良巧言相欺,企图篡位,李艳妃受其蒙蔽,也有让位之意。定国公徐延昭、兵部侍郎杨波闻讯上殿谏阻,李艳妃执意不听,君臣不欢而散。
故事梗概:明穆宗朱载垕死后,太子年幼,李艳妃垂帘听政。妃父李良巧言相欺,企图篡位,李艳妃受其蒙蔽,也有让位之意。定国公徐延昭、兵部侍郎杨波闻讯上殿谏阻,李艳妃执意不听,君臣不欢而散。
- 2楼网友:渊鱼
- 2021-03-24 17:33
明穆宗朱载垕死后,太子年幼,李艳妃垂帘听政。妃父李良巧言相欺,企图篡位,李艳妃受其蒙蔽,也有让位之意。定国公徐延昭、兵部侍郎杨波闻讯上殿谏阻,李艳妃执意不听,君臣不欢而散。
过时剧情肯定是假的,那个太子就是万历,那时的内阁是高拱和张居正,高拱暂且不说,张居正是什么人物,谋朝篡位之为简直找死。
过时剧情肯定是假的,那个太子就是万历,那时的内阁是高拱和张居正,高拱暂且不说,张居正是什么人物,谋朝篡位之为简直找死。
- 3楼网友:十年萤火照君眠
- 2021-03-24 16:37
二进宫(一名:击宫门)
情节:徐延昭、杨波,因初次力谏李良摄位事,李后执拗不听,故叹皇陵后,复二次入宫,竭诚奏导。时李后适因其父封锁朝阳,间隔内外,渐露篡夺之谋,以是心亦回悟,深知徐、杨忠诚,可托六尺之孤。且其威望骨鲠,足以慑服国丈。遂欲将幼主托付徐延昭,命其谋策万全,以固明室社稷。徐延昭力保杨波智勇双全,公忠可托,足使国丈不生反侧之心。后从其议,三人遂在宫中对天立誓,共保冲帝。卒使李良逆谋隐消,明社渐安,皆徐、杨二人百折不回,婉转谏奏之功也。然后之立地悔悟,从善如流,其明决亦有足多者。
根据《经典京剧剧本全编》整理
情节:徐延昭、杨波,因初次力谏李良摄位事,李后执拗不听,故叹皇陵后,复二次入宫,竭诚奏导。时李后适因其父封锁朝阳,间隔内外,渐露篡夺之谋,以是心亦回悟,深知徐、杨忠诚,可托六尺之孤。且其威望骨鲠,足以慑服国丈。遂欲将幼主托付徐延昭,命其谋策万全,以固明室社稷。徐延昭力保杨波智勇双全,公忠可托,足使国丈不生反侧之心。后从其议,三人遂在宫中对天立誓,共保冲帝。卒使李良逆谋隐消,明社渐安,皆徐、杨二人百折不回,婉转谏奏之功也。然后之立地悔悟,从善如流,其明决亦有足多者。
根据《经典京剧剧本全编》整理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