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孔子的音乐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1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03 20:41
- 提问者网友:杀手的诗
- 2021-05-03 04:56
论孔子的音乐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北方的南先生
- 2021-05-03 06:03
国庆长假,为避开人流高峰,特意选择去福建厦门、泉州一带旅游。恰逢孔子岳降2558周年,到泉州自然要瞻仰大名鼎鼎的泉州孔庙。泉州府孔庙亦称文庙,面积有上万平方米,虽与山东曲阜孔庙风格各异,却也蔚为壮观。大成殿内陈列的500多件文物尤其令我眼热,其中有成套编钟和编磬以及各种鼓乐和吹奏乐器,包括陶制的埙、竹制的箎和洞箫等“雅乐”。浏览这些历经沧桑的古代乐器,不由人平添思古之幽情。归途中欣闻香港开埠以来规模最大的祭孔盛典10月7日举行,山东曲阜祭孔代表团首度将传统祭孔乐舞阵容整体移师香港,大球场内雅曲声声,四万港人聚集一堂诵经弘德,使历时一周的孔圣诞环球庆典系列活动趋于高潮……这一切,令我想起孔子不啻是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还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家!
孔子的音乐情结几乎是与生俱来的。自幼年至晚年,他毕生酷爱音乐并潜心钻研。他不仅擅长声乐,还酷爱古琴,造诣深厚,他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寄托于音律,把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追求融入琴韵。“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最能说明孔子与音乐的深厚渊源,孔丘在齐国听了《韶》乐,激动得如痴如醉,大赞其尽美尽善也,居然因此3个月不知肉滋味,直令当今的音乐“发烧友”汗颜!从中也不难想象孔子听到的《韶》乐——虞舜时期的《大韶》——是何等的优美动听富于内涵了!孔子倡导“游于艺”,他的生活也因音乐而充满情趣无比精彩。他一生几乎天天都要弹琴唱歌,哪怕置身荒郊野外也不例外。直至临终前7天,孔子还流着泪对子贡唱“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孔子的音乐才能是全面的多元的,除歌唱和演奏外,他还长于鉴赏品评、作词谱曲,现存的古琴曲《龟山操》、《将归操》及《猗兰操》等,都是他的作品;他系统整理了《诗经》音乐,司马迁说他把《诗经》“三百五十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庞大工程!敢问全球音乐大师,一生能谱出350首歌的又有几人?在古代,文学与音乐的关系远比今天密切,诗词就是由乐府渐渐演变发展而成,所以中国诗词总带着音乐的节律,可以引吭高歌或低吟慢咏,古代吟诗就有唱的成分。孔子对音乐非常敏感,他不会放过天下华美之乐。《论语》中“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说他听到别人悦耳的歌声,就一定要请对方再唱一次;他学会后便按人家的旋律另作一首以和之,孔子对音乐的喜爱与精通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孔子十分注重音乐教育,在他教授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音乐位居第二。他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意谓用诗来激励志气,用礼作为做人的立脚点,用乐来完成人生修养。亦即一个人的修养从诗开始、完善于乐,这是向“完人”境界攀登的必经之路。作为划时代的音乐教育家,孔子3000弟子中有72人精通六艺,他是我国将音乐列于美学教育的第一人。为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孔子提出一系列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和美学意义的音乐主张,他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超过任何学者。孔子发现音乐中所暗示的人格和特定的社会内容,他的音乐教育的核心是:美是由感情发现的,美的感受来自耳闻目睹,音乐不仅是表达情感的载体,还是认识自己、陶冶情操和改造社会的工具。应该说,这与炎黄文化的宗旨完全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古代涉及音乐的专著有数百种,孔夫子的论述堪称圭臬。他认为:经典音乐是一种境界,聆听和体会美妙的旋律、和谐的音符与变幻的节奏,能够使浮躁的心绪得以纯净,会使人结成知音,从而达到“内在和谐”的目的。他曾对鲁国的一位乐师说:“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敫如也,绎如也,以成。”(见《论语·八佾》)意谓音乐是可以解读和理解的,音乐里那种“翕如、纯如、敫如、绎如”的连续性,与人的精神与心律的跳动是一致的,旋律和节奏在演奏或吟唱中达到动态的和谐,这里的“以成”既指“乐”的完成,亦指倾听者对音乐的清醒理解与认识,真正融入艺术的境界,实现聆听音乐而心境愉悦的目的。这使人想起《左传·襄》中“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之句,谓八年之间九路诸侯团结得像一曲美妙的乐曲,那么和谐动听。孔子同其前辈关于“音乐即和谐”的认识是何等相似!
作为杰出的思想家与音乐家,孔子甚至认为道德与音乐同等重要,他提倡以音乐来提高人的品德和文明程度,强调音乐演绎出来的意境对于塑造人的良好素质拥有积极作用,音乐的律动有助于人们养成秩序、规则、礼仪和互相尊重的品格。由此孔子将音乐看作对弟子进行爱国爱家乡和伦理道德教育的最好手段,在寓教于乐中使人获得心灵的净化与升华。毫无疑问,这些都大大丰富了炎黄文化的内涵,孔子的音乐观在今天也不乏积极的借鉴意义。当然,孔子也受到时代和认识的局限,他强调音乐应受礼节制、以礼为本、礼乐配合,从而达到治人治国之目的,并以此构成其完整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体系。孔子倡导的“礼”与“中和”,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基石,孔子对中国音乐和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是超越时空的。
孔子的音乐情结几乎是与生俱来的。自幼年至晚年,他毕生酷爱音乐并潜心钻研。他不仅擅长声乐,还酷爱古琴,造诣深厚,他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寄托于音律,把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追求融入琴韵。“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最能说明孔子与音乐的深厚渊源,孔丘在齐国听了《韶》乐,激动得如痴如醉,大赞其尽美尽善也,居然因此3个月不知肉滋味,直令当今的音乐“发烧友”汗颜!从中也不难想象孔子听到的《韶》乐——虞舜时期的《大韶》——是何等的优美动听富于内涵了!孔子倡导“游于艺”,他的生活也因音乐而充满情趣无比精彩。他一生几乎天天都要弹琴唱歌,哪怕置身荒郊野外也不例外。直至临终前7天,孔子还流着泪对子贡唱“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孔子的音乐才能是全面的多元的,除歌唱和演奏外,他还长于鉴赏品评、作词谱曲,现存的古琴曲《龟山操》、《将归操》及《猗兰操》等,都是他的作品;他系统整理了《诗经》音乐,司马迁说他把《诗经》“三百五十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庞大工程!敢问全球音乐大师,一生能谱出350首歌的又有几人?在古代,文学与音乐的关系远比今天密切,诗词就是由乐府渐渐演变发展而成,所以中国诗词总带着音乐的节律,可以引吭高歌或低吟慢咏,古代吟诗就有唱的成分。孔子对音乐非常敏感,他不会放过天下华美之乐。《论语》中“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说他听到别人悦耳的歌声,就一定要请对方再唱一次;他学会后便按人家的旋律另作一首以和之,孔子对音乐的喜爱与精通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孔子十分注重音乐教育,在他教授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音乐位居第二。他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意谓用诗来激励志气,用礼作为做人的立脚点,用乐来完成人生修养。亦即一个人的修养从诗开始、完善于乐,这是向“完人”境界攀登的必经之路。作为划时代的音乐教育家,孔子3000弟子中有72人精通六艺,他是我国将音乐列于美学教育的第一人。为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孔子提出一系列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和美学意义的音乐主张,他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超过任何学者。孔子发现音乐中所暗示的人格和特定的社会内容,他的音乐教育的核心是:美是由感情发现的,美的感受来自耳闻目睹,音乐不仅是表达情感的载体,还是认识自己、陶冶情操和改造社会的工具。应该说,这与炎黄文化的宗旨完全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古代涉及音乐的专著有数百种,孔夫子的论述堪称圭臬。他认为:经典音乐是一种境界,聆听和体会美妙的旋律、和谐的音符与变幻的节奏,能够使浮躁的心绪得以纯净,会使人结成知音,从而达到“内在和谐”的目的。他曾对鲁国的一位乐师说:“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敫如也,绎如也,以成。”(见《论语·八佾》)意谓音乐是可以解读和理解的,音乐里那种“翕如、纯如、敫如、绎如”的连续性,与人的精神与心律的跳动是一致的,旋律和节奏在演奏或吟唱中达到动态的和谐,这里的“以成”既指“乐”的完成,亦指倾听者对音乐的清醒理解与认识,真正融入艺术的境界,实现聆听音乐而心境愉悦的目的。这使人想起《左传·襄》中“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之句,谓八年之间九路诸侯团结得像一曲美妙的乐曲,那么和谐动听。孔子同其前辈关于“音乐即和谐”的认识是何等相似!
作为杰出的思想家与音乐家,孔子甚至认为道德与音乐同等重要,他提倡以音乐来提高人的品德和文明程度,强调音乐演绎出来的意境对于塑造人的良好素质拥有积极作用,音乐的律动有助于人们养成秩序、规则、礼仪和互相尊重的品格。由此孔子将音乐看作对弟子进行爱国爱家乡和伦理道德教育的最好手段,在寓教于乐中使人获得心灵的净化与升华。毫无疑问,这些都大大丰富了炎黄文化的内涵,孔子的音乐观在今天也不乏积极的借鉴意义。当然,孔子也受到时代和认识的局限,他强调音乐应受礼节制、以礼为本、礼乐配合,从而达到治人治国之目的,并以此构成其完整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体系。孔子倡导的“礼”与“中和”,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基石,孔子对中国音乐和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是超越时空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