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历史最悠久的小吃是?
- 提问者网友:原来太熟悉了会陌生
- 2021-05-19 19:41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三千妖杀
- 2021-05-19 19:57
肠旺面又称肠益面。清朝同治年面即在贵阳上市。清末民初,有贵阳人苏德胜改进质量,以面、猪大肠、血益、肉燥为主要原料,配以辅料20多种,精细操作。遂发展为名小吃,仿效者有“学忠面馆”、“庆和园”、“逸贤村”等饮食店。至解放前夕(40年代),肠旺面馆逐渐遍布贵阳大街小巷。最著名者为王家巷罗铁刚夫妇,称为“王家巷肠旺面”。50年代,肠旺面继续发展。1959年经济困难时期,还由商业部门印刷专票作特殊照顾供应。1980年后,肠旺面经营业兴旺发达,“陈肠旺”等一批个体户声誉鹊起,肠旺面成为贵阳早餐中必备的名小吃,以独特的风味欢迎省内外的过往宾客。是为贵阳名小吃之最。 雷家豆腐园子。清同治古三年(1874年)。朝迁举办“皇会”其间,全国禁屠,不准老百姓食荤。贵阳有雷姓豆腐作坊,以豆腐做成园子,用菜油炸熟出售,很受欢迎。名扬京城,经几代人改进后,炸出的豆腐园子内瓤质嫩如雪,布满点点“蜂窝”,食后口留余香,遂称贵阳名小吃,享誉120余年,冠名“雷家豆腐园子”,现贵阳四处可见。
恋爱豆腐果。抗日战争时期,贵阳彭家桥附近有张良元(又称张华峰)夫妇,以摆摊为生,用康壳火烤豆腐果卖,辅以酱油辣椒醮水,风味独特,生意极好。食客中以青年男女居多,因吃豆腐果发展到谈恋爱,遂成街头巷议流传的佳话。张姓豆腐果也有了“恋爱豆腐果”这一名称,日后发展到全市,成为贵阳名小吃。 碗耳糕。以上等白米,红糖为主要原料加工面成。抗日战争前,贵阳南京街(现中华北路)有一姓鄢姓的市民善做碗耳糕,选料从其糕顶开口处涂上一层玫瑰糖外撒芝麻,颜色金黄,个头又大,扳开起鸡肉丝状和蜂窝孔,很受群众欢迎,故贵阳歇后语有“南京街的碗耳糕-蒸(增)大了”之说。现每日清晨仍出现在贵阳市面,又称“娃儿糕”,即婴幼儿最佳食品之意。叫卖入市,成贵阳名小吃。
糕粑。糕粑稀饭相传清光绪年间,贵阳一卢姓小贩,用糯米粉加碗耳糕,磨成浆汗甑蒸熟,其色洁白,松色如雪,遂用竹片划成块状,点缀玫瑰、芝麻、桃仁米遂成风味小吃,人称"卢糕粑",后又有城隍庙侧(大同街西口)宋姓小贩,改作园形,不加佐料,做成"宋糕粑"。园形糕粑配以荸荠粉调好的“稀饭”,即成贵阳人爱吃的“糕粑稀饭”,味道甜美,现贵阳甜品店可以尝到。 片鸡粉。将煮好的用上乘大米精制而成的酸粉盛入碗内,在将与各种佐料配煲而成的当地土鸡切片、汤、小葱、香菇、胡椒、辣椒面、花椒、盐或酱油、醋等一起拌匀即可食用。 米豆腐。选用优质的大米精制而成,色泽金黄,因柔嫩如豆腐而得名。食用时将其切成小条状或小块状再放入酱油、醋、味精、油炸花生米、红油辣椒、芝麻、小葱、蒜水等拌匀后即可。 “丝娃娃”是因为一张小薄皮面饼包了很多“丝”而得名。又名素春卷。先用面粉制成直径两寸左右的薄皮面饼,然后由食者亲自动手,依次放上少量的海带丝、萝卜丝、豆芽、酸菜、折耳根、炸黄豆等,再将小面饼卷成筒状,灌进糊辣椒、酱油等制成的调料,一个“丝娃娃”就做成了,放入口中,脆生生、凉悠悠、酸溜溜、辣呼呼、味道十分可口。 荷叶糍粑。民国22年(1933年)贵阳北门桥(喷水池)一带有食品店叫“镜泉斋”,以上等糯料、白糖、凉糖、玫瑰芝麻、洗沙、花生米、核桃仁等原料制作。制作方法:先将糯米打成糍粑,分成小碗,再放入烙锅以猪油烙成薄片,加入糖心,再折成一半复烙,粑粑黄脆,糖心融化即可。后“镜泉斋”荷叶糍粑流传全市,被贵阳市认可为名小吃。 毕节汤圆,是贵阳街头的著名小吃,味道香甜可口,质地细腻。它以个小、皮薄、馅多著称。每碗汤圆10个,根据馅心不同而有火腿、芝麻、引子、花生、洗沙等五种味道。毕节汤圆起源于毕节,在贵阳经营已有近50年的历史。汤圆以糯米为主要原料。 遵义羊肉粉,是遵义的传统风味食品,早在清代中叶就名扬省内外。遵义人特别爱吃羊肉粉,尤其在冬季,吃一碗滚烫的羊肉粉,浑身暖和。羊肉粉的主要原料是羊肉和米粉,其做法是先将米粉在开水锅里烫三次,除去米粉本身的酸味,盛在碗中。然后在米粉上放一层薄簿的熟羊肉片,冲入滚烫的原汁汤,最后浇上鲜红的辣椒油,并撒上一些花椒粉,蒜苗、香葱、芫荽等,热气腾腾,香味扑鼻。
以上都是贵州历史最悠久的食物了,
你可以品尝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