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随意注意的简述
答案:2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2-21 19:02
- 提问者网友:容嬷嬷拿针来
- 2021-12-21 07:58
不随意注意的简述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骨子里都是戏
- 2021-12-21 08:31
不随意注意不由意识控制,它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对那些强烈的、新颖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所表现的意识指向和集中。 上海市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个好的导语,如果能迅速地调动起学生的“不随意注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尽快地进入课堂情境,主动充当学习角色,那么,整堂课的教学效率就可能明显提高。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不随意注意也叫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可分为下列两个方面:一是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二是人的主体状态。前者是产生不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注意增强刺激物的强度,力求做到:“自然”、“新颖”、“精炼”、“奇特”,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自始至终维系在一定的水平上,以便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而导入语的设计则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如果把整个教学看成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的话,那么导语就是连接每个阶段、每堂课的中间环节,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就是把每一课纳入整个教学内容的系列和教学行为系统,把这堂课看作已学过内容的自然延伸和已经进行的教学活动的自然发展;“启下”就是把学生导入到新的内容、新的行为的训练中,给学生的认识过程增加新的刺激、新的兴奋点。我在教《热爱生命》这篇文章时就采用了这样的导语:台湾作家张晓风以她优美的语句、抒情的文笔告诉了我们生命的本质:那就是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教会我们敬畏生命。我们来到这个世上是如此不易,我们在这世上生活、学习、工作,更是不易,所以更应该——热爱生命。这样,记忆之门立即被打开了,学生们进入了“不随意注意”的状态,他们马上集中精神,迅速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在诗歌教学中,我也常常采用这种方法。如学习一位作家的一首诗,可让学生从记忆的仓库里寻找这位作家的有关诗作,还可以背诵别的作家的同一题材的诗歌。这种方式将新旧知识衔接了起来,达到了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的目的。 设置问题,意在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兴趣。所以,这种方法,运用较为广泛。如我在教《大自然的语言》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它的语言是什么?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尽快想了解课文内容的迫切愿望。而上《绝唱》时,我先用投影打出了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等句,接着问:作者描写的是什么?要表现的又是什么?通过回答,学生明白了,这几句都是用形象来表现声音的,这样,为学习本文,理解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埋下了伏笔。在教学《莺》这篇文章时,我先出示了投影,要求学生填写古诗中的鸟名:几处早 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千里 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两个黄鹂 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 恰恰啼。在填写结束后,老师引导:古诗中多次出现“莺”(注:黄鹂,即黄莺),在外国作品中,“夜莺”这个词也经常出现,可见,人们对“莺”这种鸟非常喜爱,那么,它是一种怎样的鸟,它的叫声、生活习性等是怎样的呢?我们来学习《莺》这篇科学小品文,相信,你一定会找出满意的答案。导语要为中学生的思维导航。有目的地设置疑问、悬念,提供暗示和思考的方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跃跃欲试的兴奋状态,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堂教学的气氛、基调,是由老师、学生双方情绪、心理状态决定的。导语往往以......余下全文>>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有你哪都是故乡
- 2021-12-21 09:06
我明天再问问老师,叫他解释下这个问题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