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才打一城市名,为什么刘勰的《文心雕龙》里对陶渊明只字未提?
答案:1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21 18:02
- 提问者网友:欲劫无渡
- 2021-04-20 21:35
良才打一城市名,为什么刘勰的《文心雕龙》里对陶渊明只字未提?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轻雾山林
- 2021-04-20 22:44
《文心雕龙》中为何没有陶渊明
提要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其“体大而虑周”远远超过前人,后世著作鲜有能与之媲美。而就在这样一部文艺巨著中却遗憾的缺少了对陶渊明和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评判。本文认为刘勰没有把陶诗收入作品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在当时,陶诗并不受人青睐,刘勰也没有看到陶诗的过人之处;其二是刘勰与陶渊明对于文章的理解,尤其是对于玄学的理解相去甚远,刘勰便没有收入其作品。
关键字:《文心雕龙》 陶渊明 玄言诗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述的文章和作家可谓博古通今,这如同在漫漫银河中拾摘一颗颗璀璨闪耀的星星。而《文心雕龙》向以“体大虑周”为其精妙之处,为何对于陶渊明的诗文却只字不提呢?有人认为在刘勰生活的年代,陶诗还没有整理出来,刘勰看不到陶渊明的诗,这确实是一种可能;还有文章提到,刘勰对于文章的看法尤其是对于“自然”的看法与陶渊明对“自然”的看法相去甚远,刘勰便不提陶诗。本文认为刘勰之所以不提陶渊明不仅与时人的审美标准有关,更是刘勰未能看到陶诗中的真性情、感情的自然抒发所致。
第一、在陶渊明辞世后,他的诗歌确实不为人们所称道。在东晋末被沈约称为“文章之美,冠绝当时”①的诗人颜延之,也是陶渊明生前好友,在陶渊明死后写有《陶征士诔》,对陶的人品极口称赞却不提他的文学成就。颜延之为陶渊明写诔文,也说明陶渊明在当时的社会上是有一点名气的。也许颜延之并没有看到陶渊明的诗。可是在刘勰稍后的钟嵘《诗品》中却有对陶渊明诗歌的评价,虽然列为中品,但足可以说明在刘勰那个年代是可以看到陶诗的。
第二、“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才实鸿懿,而崇己抑人者,班曹是也;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②刘勰在《知音篇》中重点谈论了应如何看待文人和文章,他提出不能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三点原则。因此刘勰不仅应该看过陶渊明的文章,而且应该细读过。
然而又是为何刘勰对陶诗只字不提呢?本文认为应该从刘勰和陶渊明的为文原则上找答案。
《文心雕龙》的各个篇章,篇篇不离“为文之用心”这个宗旨:首先,“文之枢纽”阐明了为文的指导思想,主张以儒家之道为根本,师法圣人之作文,以经书为体制,酌情汲取纬书的精华,变化于骚体来为文;接着,“论文叙笔”又遵循“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原则,具体论述了三十余种文章如何为文的规格要求,原则和方法;然后,“剖情析采”又在“论文叙笔”的基础上总结了为文的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强调了为文的主观因素,阐明只有尊重客观规律,依托于客观条件,充分发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才可能实现成功地为文。牟世金曾对《文心雕龙》作出这样一个概括:“《文心雕龙》由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剖析情采和批评鉴赏(包括作家论)四个互有联系的组成部分,构成一个严密而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这个体系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衔华佩实”为轴心,以论述物与情、情与言、言与物三种关系为纲领,把全书五十篇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牟世金先生认为,“衔华佩实”可以作为一个核心思想作为刘勰理论体系的主干,可以简明地把刘勰理论体系的主旨勾勒出来。刘勰宗经、酌骚的基本思想,不但提挚于总论,而且贯穿于全书,成为全书思想的核心”③或说“总纲本身就是刘勰‘执正驭奇’的奇正观的例证。《原道》、《征圣》、《宗经》强调的是‘执正’,即格守儒家的正统思想;《正纬》、《辨骚》则突出了‘驭奇’、‘酌奇’”④。“衔华佩实”、“宗经酌骚”可以说是刘勰关于自己如何看待创作的一个基......余下全文>>
提要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著作,其“体大而虑周”远远超过前人,后世著作鲜有能与之媲美。而就在这样一部文艺巨著中却遗憾的缺少了对陶渊明和陶渊明的田园诗的评判。本文认为刘勰没有把陶诗收入作品的原因有二,其一是在当时,陶诗并不受人青睐,刘勰也没有看到陶诗的过人之处;其二是刘勰与陶渊明对于文章的理解,尤其是对于玄学的理解相去甚远,刘勰便没有收入其作品。
关键字:《文心雕龙》 陶渊明 玄言诗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论述的文章和作家可谓博古通今,这如同在漫漫银河中拾摘一颗颗璀璨闪耀的星星。而《文心雕龙》向以“体大虑周”为其精妙之处,为何对于陶渊明的诗文却只字不提呢?有人认为在刘勰生活的年代,陶诗还没有整理出来,刘勰看不到陶渊明的诗,这确实是一种可能;还有文章提到,刘勰对于文章的看法尤其是对于“自然”的看法与陶渊明对“自然”的看法相去甚远,刘勰便不提陶诗。本文认为刘勰之所以不提陶渊明不仅与时人的审美标准有关,更是刘勰未能看到陶诗中的真性情、感情的自然抒发所致。
第一、在陶渊明辞世后,他的诗歌确实不为人们所称道。在东晋末被沈约称为“文章之美,冠绝当时”①的诗人颜延之,也是陶渊明生前好友,在陶渊明死后写有《陶征士诔》,对陶的人品极口称赞却不提他的文学成就。颜延之为陶渊明写诔文,也说明陶渊明在当时的社会上是有一点名气的。也许颜延之并没有看到陶渊明的诗。可是在刘勰稍后的钟嵘《诗品》中却有对陶渊明诗歌的评价,虽然列为中品,但足可以说明在刘勰那个年代是可以看到陶诗的。
第二、“昔《储说》始出,《子虚》初成,秦皇汉武,恨不同时;既同时矣,则韩囚而马轻,岂不明鉴同时之贱哉!……故鉴照洞明,而贵古贱今者,二主是也;才实鸿懿,而崇己抑人者,班曹是也;学不逮文,而信伪迷真者,楼护是也。”②刘勰在《知音篇》中重点谈论了应如何看待文人和文章,他提出不能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三点原则。因此刘勰不仅应该看过陶渊明的文章,而且应该细读过。
然而又是为何刘勰对陶诗只字不提呢?本文认为应该从刘勰和陶渊明的为文原则上找答案。
《文心雕龙》的各个篇章,篇篇不离“为文之用心”这个宗旨:首先,“文之枢纽”阐明了为文的指导思想,主张以儒家之道为根本,师法圣人之作文,以经书为体制,酌情汲取纬书的精华,变化于骚体来为文;接着,“论文叙笔”又遵循“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原则,具体论述了三十余种文章如何为文的规格要求,原则和方法;然后,“剖情析采”又在“论文叙笔”的基础上总结了为文的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强调了为文的主观因素,阐明只有尊重客观规律,依托于客观条件,充分发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才可能实现成功地为文。牟世金曾对《文心雕龙》作出这样一个概括:“《文心雕龙》由文之枢纽、论文叙笔、剖析情采和批评鉴赏(包括作家论)四个互有联系的组成部分,构成一个严密而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这个体系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衔华佩实”为轴心,以论述物与情、情与言、言与物三种关系为纲领,把全书五十篇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牟世金先生认为,“衔华佩实”可以作为一个核心思想作为刘勰理论体系的主干,可以简明地把刘勰理论体系的主旨勾勒出来。刘勰宗经、酌骚的基本思想,不但提挚于总论,而且贯穿于全书,成为全书思想的核心”③或说“总纲本身就是刘勰‘执正驭奇’的奇正观的例证。《原道》、《征圣》、《宗经》强调的是‘执正’,即格守儒家的正统思想;《正纬》、《辨骚》则突出了‘驭奇’、‘酌奇’”④。“衔华佩实”、“宗经酌骚”可以说是刘勰关于自己如何看待创作的一个基......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