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学生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意思?
答案:2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21 19:17
- 提问者网友:骨子里的高雅
- 2021-02-21 16:22
孔子和学生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春色三分
- 2021-02-21 16:38
讲述的是孔子善于发现学生特长和缺点并因材施教的故事。
第一段主要讲孔子是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他主张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受到学生的敬重。第二段主要讲孔子在评价学生的优点的同时谦虚地表示自己的不足。第三段讲孔子教育子夏,他的学生各有优点但也有不足,需要不断学习。最后一段讲后人对孔子的评价。
扩展资料: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第一段主要讲孔子是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他主张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受到学生的敬重。第二段主要讲孔子在评价学生的优点的同时谦虚地表示自己的不足。第三段讲孔子教育子夏,他的学生各有优点但也有不足,需要不断学习。最后一段讲后人对孔子的评价。
扩展资料: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持酒劝斜阳
- 2021-02-21 17:20
1、讲述的是孔子善于发现学生特长和缺点并因材施教的故事。
2、第一段主要讲孔子是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他主张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受到学生的敬重。
3、第二段主要讲孔子在评价学生的优点的同时谦虚地表示自己的不足。
4、第三段讲孔子教育子夏,他的学生各有优点但也有不足,需要不断学习。
5、最后一段讲后人对孔子的评价。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1]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属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出生地鲁国陬邑(今属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