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对对联有什么要求吗?如何对对联
需要注意什么
对对联的方法
答案:3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2 18:57
- 提问者网友:wodetian
- 2021-02-11 23:54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琴狂剑也妄
- 2021-02-12 00:40
元三十:
解剖上联:
1、除了四字联以外,必须先行找出节奏点,然后用节律竿确定平仄;例如这样一条上联:
三吴明清第一街水陆两旺驰誉五湖四海
表面上看是个十七字联,但可以确定为七字联、四字联和六字联的结合。还可将七字联细分为四字联加三字联。
2、标明平仄
先要全部标明,然后根据征联方的要求弄清是宽对还是严对。宽对则以解剖好的最小单元的几个字联为单位,从第一字开始的三、五、七……位置上的字可以和上联的相应位置的字平仄未必相反;而严对则必须上联该字是平下联必得为仄,反之亦然。未注明的你可以自行判断。
3、下联的构思
主要是承上启下,而且下联的意思和气度要超过上联为佳作。
4、工仗
第一是字数,这应该没问题;
其次是字性: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状语对状语、补语对补语……
食古有化:
一、三十兄开头所说三点:
1、先看对征联的上联是否有兴趣;
2、上联是否在我的知识结构范围里;
3、截至日期前那一段我是否相对有空。
我认同,只是兄单说对下联的方法,是否应该扩大为“对对联的方法”。悬联者有时出上联让人对下联,有时出下联让人对上联,所谈方法应该包括对上联的和对下联的。
二、把长联先分割为若干段短联的方法很正确,分割后根据各段的字数和内容确认各段属于几字联。关于平仄,有一点应该说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以每个分割出来的小段为单位来说的,而不是以全句来算的。例如三十兄所举的:
三吴明清第一街 水陆两旺 驰誉五湖四海
“陆”在全句中是第九字,“旺”在全句中是第十一字,如按“一三五…不论”的规则,下联相同位置的两个字平仄可不讲究,但是从分割出来的小段中,“陆、旺”却是第二字和第四字,属于“二四六…分明”的字,下联相同位置的字的平仄必须讲究,即“陆、旺”二字是仄声,下联相同位置的俩字必须是平声。
每个小段的最后一个字,不管是一三五…还是二四六…,其平仄都必须讲究。如上述联中的“街、旺、海”,分别是三个小段的最后一个字,下联相同位置的三个字的平仄必须与它们相反。
三、关于平仄声问题。对联应该讲究平仄,以提高艺术质量。但是对平仄声的辨别和分布规律,初学者是不易掌握的,我们不要求每个人都把平仄规律都学好了再去对对联,因此对平仄的要求可以放宽一些。然而放宽必须有个底线,这底线就是:上联的最后一字为仄,下联最后一字为平。以前有过把仄尾句作下联的做法,但根据声律在楹联中的长期应用实践总结出的经验,上联收仄下联收平逐步成为楹联创作的一个规则(关于为何要把收仄句作上联,把收平句作为下联的问题,我曾经作过回答,见楹联与骈文)。有些出联句让人对的朋友,不管所出的句子末字是平还是仄,一律当作上联,让人对下联,这是不妥的。所出句若末字是仄声的,此句应作上联,应让别人对下联;反过来,所出句若末字是平声的,此句应作下联,应让别人对上联。我在爱问中对对子,不管楼主认为自己所出的句子是上联还是下联,凡是末字为仄声的,我都当作上联处理,反之,凡是末字是平声的,我都作下联处理。
平仄声的辨别,很多人只以现代普通话的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为标准,这是不太对的。凡是现在读上声、去声的字都当作仄声,这是对的;但是凡是现在读阴平、阳平的字都当作平声,这就不对了。应该把阴平、阳平中的古入声字剔出去作仄声处理。有人会问:现代人又不说古语,朗读对联的时候用的是现代话,为什么还要辨别入声字呢?理由如下:
1.平仄声是一个历史概念,平、仄本来就是依据古四声(平、上、去、入)来归类的,而不是按照现代的四声归类的。现代的阴平、阳平,在古代都属于平声一类,读音没有区别,值调都读得高而平,而现在读高而平的只有阴平,阳平的调值是由低往高上扬的,已经不平了。如果一定要按照实际声调调值是平的才称为平声的话,阳平就该归到仄声中去了,但是没有谁会这样做。既然今天的阳平虽然调值变了还算平声,那么古入声也是这样,虽然调值变了,还算仄声。
2.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用普通话来朗读对联的,除了在公开表演的场合用普通话外,绝大多数人在吟读对联时,用的是自己的方言。老一辈的文人,如毛泽东、郭沫若、柳亚子、叶剑英等等,即便在公开场合吟诗对联,都用自己的方言。而很多方言目前还保留着古入声(如粤语、赣语、客家话、湘语、吴语、晋语等等),如果把在普通话阴平、阳平中的古入声字当作平声,他们读起来就不和谐。
3.字音在诗词、对联中,除了有听觉上的韵律之外,还有一个视觉上的韵律问题。听觉上的韵律叫“耳韵”,视觉上的韵律称为“目韵”。所谓“目韵”,就是诗人或诗词爱好者在长期阅读欣赏历代诗词的过程中,已经熟悉了某些字与某些字是押韵的或和谐的,而某些字与某些字是不押韵或不和谐的,尽管用他自己的方言或普通话读时实际不是那样,但是如果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就会觉得不顺眼;反之,他们熟悉了古诗词中某些字与某些字是经常押韵的或和谐的,就感到顺眼。这就叫“目韵”,这是升堂入室的文人才达到的境界。
“行空天马”提出对联的平仄与时俱进的问题,确实值得思考的问题。其实五四时期就有人提出诗歌新格律的问题了,以后也一直有人在进行探讨和实践,但在实践中遇到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故迄今还没有形成一套新的平仄规则,个中有较复杂的原因。平仄的问题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但是历史的承传是不能也不可能割断。平仄规则不是靠几个人凭着愿望制造并用行政手段可以推行的。普通话中念阴平、阳平的古入声字与真平声字相对时确实不太和谐,天马提出应该一律作平声处理。这种意见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有点矫枉过正。首先,平仄的概念是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约定俗成的,少数文人可以倡导和整理,但不可能规定;其次,现在除了地道的普通话外,大多数方言尚可分辨入声,包括原来列为北方方言的徽语和晋语,就是北京周边的河北省,其声调与北京话也差别很大;再次,汉字中的许多入声字为人所熟悉,尤其是一些常用的入声字,如“白百别国食足宿一七八十”等,即便是分不出入声的方言的诗歌对联爱好者都很熟悉的。
我的意见是:在不太讲究平仄时,现在念阴平、阳平的入声字在对联的中间可作平声处理,但不能在联脚作平声处理。在严格讲平仄时,则入声字仍要作仄声。
上面谈到,对联的平仄是可以放宽的,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对联中,如同偏旁的对联,拆字的对联,谜语对联等,但能同时注意平仄不是更好吗。
解剖上联:
1、除了四字联以外,必须先行找出节奏点,然后用节律竿确定平仄;例如这样一条上联:
三吴明清第一街水陆两旺驰誉五湖四海
表面上看是个十七字联,但可以确定为七字联、四字联和六字联的结合。还可将七字联细分为四字联加三字联。
2、标明平仄
先要全部标明,然后根据征联方的要求弄清是宽对还是严对。宽对则以解剖好的最小单元的几个字联为单位,从第一字开始的三、五、七……位置上的字可以和上联的相应位置的字平仄未必相反;而严对则必须上联该字是平下联必得为仄,反之亦然。未注明的你可以自行判断。
3、下联的构思
主要是承上启下,而且下联的意思和气度要超过上联为佳作。
4、工仗
第一是字数,这应该没问题;
其次是字性:名词对名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状语对状语、补语对补语……
食古有化:
一、三十兄开头所说三点:
1、先看对征联的上联是否有兴趣;
2、上联是否在我的知识结构范围里;
3、截至日期前那一段我是否相对有空。
我认同,只是兄单说对下联的方法,是否应该扩大为“对对联的方法”。悬联者有时出上联让人对下联,有时出下联让人对上联,所谈方法应该包括对上联的和对下联的。
二、把长联先分割为若干段短联的方法很正确,分割后根据各段的字数和内容确认各段属于几字联。关于平仄,有一点应该说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以每个分割出来的小段为单位来说的,而不是以全句来算的。例如三十兄所举的:
三吴明清第一街 水陆两旺 驰誉五湖四海
“陆”在全句中是第九字,“旺”在全句中是第十一字,如按“一三五…不论”的规则,下联相同位置的两个字平仄可不讲究,但是从分割出来的小段中,“陆、旺”却是第二字和第四字,属于“二四六…分明”的字,下联相同位置的字的平仄必须讲究,即“陆、旺”二字是仄声,下联相同位置的俩字必须是平声。
每个小段的最后一个字,不管是一三五…还是二四六…,其平仄都必须讲究。如上述联中的“街、旺、海”,分别是三个小段的最后一个字,下联相同位置的三个字的平仄必须与它们相反。
三、关于平仄声问题。对联应该讲究平仄,以提高艺术质量。但是对平仄声的辨别和分布规律,初学者是不易掌握的,我们不要求每个人都把平仄规律都学好了再去对对联,因此对平仄的要求可以放宽一些。然而放宽必须有个底线,这底线就是:上联的最后一字为仄,下联最后一字为平。以前有过把仄尾句作下联的做法,但根据声律在楹联中的长期应用实践总结出的经验,上联收仄下联收平逐步成为楹联创作的一个规则(关于为何要把收仄句作上联,把收平句作为下联的问题,我曾经作过回答,见楹联与骈文)。有些出联句让人对的朋友,不管所出的句子末字是平还是仄,一律当作上联,让人对下联,这是不妥的。所出句若末字是仄声的,此句应作上联,应让别人对下联;反过来,所出句若末字是平声的,此句应作下联,应让别人对上联。我在爱问中对对子,不管楼主认为自己所出的句子是上联还是下联,凡是末字为仄声的,我都当作上联处理,反之,凡是末字是平声的,我都作下联处理。
平仄声的辨别,很多人只以现代普通话的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为标准,这是不太对的。凡是现在读上声、去声的字都当作仄声,这是对的;但是凡是现在读阴平、阳平的字都当作平声,这就不对了。应该把阴平、阳平中的古入声字剔出去作仄声处理。有人会问:现代人又不说古语,朗读对联的时候用的是现代话,为什么还要辨别入声字呢?理由如下:
1.平仄声是一个历史概念,平、仄本来就是依据古四声(平、上、去、入)来归类的,而不是按照现代的四声归类的。现代的阴平、阳平,在古代都属于平声一类,读音没有区别,值调都读得高而平,而现在读高而平的只有阴平,阳平的调值是由低往高上扬的,已经不平了。如果一定要按照实际声调调值是平的才称为平声的话,阳平就该归到仄声中去了,但是没有谁会这样做。既然今天的阳平虽然调值变了还算平声,那么古入声也是这样,虽然调值变了,还算仄声。
2.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用普通话来朗读对联的,除了在公开表演的场合用普通话外,绝大多数人在吟读对联时,用的是自己的方言。老一辈的文人,如毛泽东、郭沫若、柳亚子、叶剑英等等,即便在公开场合吟诗对联,都用自己的方言。而很多方言目前还保留着古入声(如粤语、赣语、客家话、湘语、吴语、晋语等等),如果把在普通话阴平、阳平中的古入声字当作平声,他们读起来就不和谐。
3.字音在诗词、对联中,除了有听觉上的韵律之外,还有一个视觉上的韵律问题。听觉上的韵律叫“耳韵”,视觉上的韵律称为“目韵”。所谓“目韵”,就是诗人或诗词爱好者在长期阅读欣赏历代诗词的过程中,已经熟悉了某些字与某些字是押韵的或和谐的,而某些字与某些字是不押韵或不和谐的,尽管用他自己的方言或普通话读时实际不是那样,但是如果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就会觉得不顺眼;反之,他们熟悉了古诗词中某些字与某些字是经常押韵的或和谐的,就感到顺眼。这就叫“目韵”,这是升堂入室的文人才达到的境界。
“行空天马”提出对联的平仄与时俱进的问题,确实值得思考的问题。其实五四时期就有人提出诗歌新格律的问题了,以后也一直有人在进行探讨和实践,但在实践中遇到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故迄今还没有形成一套新的平仄规则,个中有较复杂的原因。平仄的问题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但是历史的承传是不能也不可能割断。平仄规则不是靠几个人凭着愿望制造并用行政手段可以推行的。普通话中念阴平、阳平的古入声字与真平声字相对时确实不太和谐,天马提出应该一律作平声处理。这种意见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有点矫枉过正。首先,平仄的概念是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约定俗成的,少数文人可以倡导和整理,但不可能规定;其次,现在除了地道的普通话外,大多数方言尚可分辨入声,包括原来列为北方方言的徽语和晋语,就是北京周边的河北省,其声调与北京话也差别很大;再次,汉字中的许多入声字为人所熟悉,尤其是一些常用的入声字,如“白百别国食足宿一七八十”等,即便是分不出入声的方言的诗歌对联爱好者都很熟悉的。
我的意见是:在不太讲究平仄时,现在念阴平、阳平的入声字在对联的中间可作平声处理,但不能在联脚作平声处理。在严格讲平仄时,则入声字仍要作仄声。
上面谈到,对联的平仄是可以放宽的,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对联中,如同偏旁的对联,拆字的对联,谜语对联等,但能同时注意平仄不是更好吗。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三千妖杀
- 2021-02-12 02:00
对对联要注意抓住对联的特点。
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你在对对联的时要注意上面这几点,就可以对出不错的对联来。
- 2楼网友:往事隔山水
- 2021-02-12 01:51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却又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格式】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