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檀是什么意思
答案:1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13 00:17
- 提问者网友:王者佥
- 2021-03-12 12:44
悉檀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玩家
- 2021-03-12 13:34
问题一:大智度论中悉檀是什么意思? 30分悉檀,是梵音音译,重教的方式、原则、宗旨之意。问题二:“悉檀多”时期,印度数学最重要的特点及代表人物 悉檀多时代是印度数学的繁荣期时期,其数学内容主要是算术与代数,而且明显受到希腊数学的影响,出现了一些著名的数学家,如阿利耶波多、婆罗摩笈多、马哈维拉和婆什迦罗等。现今所知的印度最早数学家是阿耶波多,他只有一本天文数学著作《阿耶波多历数书》传世。该书最突出的地方在于对希腊三角学的改进和一次不定方程的解法。阿耶波多把半弦与全弦所对弧的一半相对应,成为今天的习惯,同时他以半径的作为度量弧的单位,实际是弧度制度量的开始。
婆罗摩笈多有两部天文著作《婆罗摩修正体系》和《肯德卡迪亚格》都含有大量的数学内容,其代数成就十分可贵。他把0作为一个数来处理,9世纪马哈维拉和施里德哈勒接受了这一传统。婆罗摩笈多对负数有明确的认识,提出了正负数的乘除法则~问题三:供奉三宝是什么意思 三宝是佛教术语,指佛宝 (Buddha)、法宝 (Dhama)、僧宝 (Sangha)。
(一)、佛
成就圆满佛道,是为佛宝之条件。那么圆满佛道是什么呢?这又可分为两方面来说:
1. 佛身
于无量阿僧只劫,不惜身命,勤修六度万行圆满,获一切种智,具足一切胜妙功德的佛果者。此佛身有三:法身、报身、应化身。
法身是诸佛的清净无漏功德所依,为真如实相的理体,常住不灭。
报身是诸佛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显现相好庄严的身相。
应化身是诸佛以不思议神通力,为了因应一切众生的机缘,随类变化,示现六道,摄受一切众生于佛法生深信乐,逐渐证得道果的身相。
法身属于真身,而报身和应化身都是由法身所现起的。
2. 佛德
成就佛果的诸佛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四无量心及寿命自在、神通自在等德相。综言之,即是智、断、恩三德。
智德,指佛的智慧圆满。
断德,指佛能断尽一切烦恼惑业。
恩德,指佛有救度众生的大愿大能。
具足佛身、佛德的一切诸佛,才是真实的佛宝。一切诸佛,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及东南西北、四维、上下等十方成就圆满佛道的佛陀。
(二)、法宝
诸佛之教法是为法宝,此亦有三个要素。
1. 以涅盘解脱,常乐我净为体性
世间种种的烦恼,犹如毒热尘秽,常使众生陷于怖畏、痛苦、不自在的境界中,而诸佛的教法就像甘露法雨,能除灭一切毒热尘秽,滋长一切善法种子,使众生获得清凉的涅盘解脱果实。
2. 以三十七道品为方便。即
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四正勤:已生之恶令断、末生之恶令不生、已生之善令增长、未生之善令生。
四如意足: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念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七觉分:择法觉、精进觉、喜觉、除觉、舍觉、定觉、念觉。
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共有三十七丈人道的修行方法,作前项清净法宝的方便助成,而能证得清净法身。
3. 以八万四千法门为调伏众生的甘露法药
因为众生的根行不等,摄受的法门就有千差万别,但可概分为四悉檀教学法。
世界悉檀:即运用世间凡夫的思考方式、感觉、观念等解说佛法的知见,使一般世俗人也能随顺修行,如说持五戒十善可以往生善道,造五逆十恶便下堕三涂等。
为人悉檀:即依据众生各别的根机和能力,因材施教,令其生起善根,而逐渐的悟入佛法正知见。
对治悉檀:即针对众生的烦恼、应病设药,如对治贪欲修不净观,对治慎恚修慈心观,对治愚痴修因缘观,对治昏散修数息观,对治我执修界分别观,对治业障修念佛观。
究竟悉檀:即破除一切的言说、文字,直显诸法实相的理体,令利根众生顿悟第一义。
前三种为权教,后一为实教,循循善诱,成就了十二分教,使一切众生“闭恶趣门,开涅盘路”,得证解脱。
(三)、僧宝
依着上述诸佛之教法,如实修行的出家沙门,是为僧宝。那么何谓出家沙门?何谓如实修行?
沙门,为梵语音译,原指一切出家修行的人,不论佛教或外道,都称做沙门,此处专指佛教的出家众为沙门。如,是契合。实,是真实。真实的教法,能契合真实的道理,依此修行,便能断一切诸恶,摄一切诸善,就是如实修行了。而僧宝也可略分为三种:
义僧:即诸佛如法而住于世间,随众生的机缘和悟境显现差别相,而其实相不可亲见、不可捉持、不可破坏、不可思议,为一切众生的良佑福田。
贤圣僧:为见道位以上的贤圣。若在小乘,指证得初果以上的境界......余下全文>>问题四:何为佛教的第一义谛? 梵语parama^rtha-satya,巴利语paramattha-sacca。二谛之一。即最殊胜之第一真理。为‘世俗谛’之对称。略称第一义。又称胜义谛、真谛、圣谛、涅槃、真如、实相、中道、法界。总括其名,即指深妙无上之真理,为诸法中之第一,故称第一义谛。
佛教各宗派对第一义谛所下之定义不尽相同,如小乘说一切有部将单一而不可分解之对象视为真实存在之认识,称为胜义谛;中观学派则认为诸圣贤了解缘起性空之理,洞彻世俗认识之颠倒,以此道理为真实,称为真谛;小乘经部及瑜伽行派等则将佛教智慧及依此智慧为对象之理解,称为胜义谛。就大乘而言,则主要藉真谛与俗谛二者调和世间与出世间之对立,将此二谛联系起来观察现象,称为中观、中道,为大乘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此外,禅林多用第一义,相对于第二义之相待差别,特以第一义来诠显绝对不可思议之境界。第一义复称向上门、正位等;第二义则称向下门、偏位等。[俱舍论卷二十二、中论卷四观四谛品、显扬圣教论卷二、卷六]问题五:“善缘”是什么意思,拼音,出处都是什么 善缘 [shàn yuán]
[释义]
佛教语。 指与佛门的缘分。 南朝 梁简文帝 《相宫寺碑》:“皇太子 萧纬 ,自昔藩邸,便结善缘。”《法苑珠林》卷三五:“宿造诸善缘,百劫而不朽。” 清 袁枚 《新齐谐·镜山寺僧》:“儿妇亦是幼年时小有善缘,镜花水月,都是幻聚,何能久处?”
泛指好的缘分。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查初白诗》:“厌逢俗客谈时事,闲与乡人结善缘。”
犹言布施。 宋 洪迈 《夷坚丙志·安氏冤》:“吾今令 李 宅作善缘荐汝,俾汝尽释前愤,以得生天。”《红楼梦》第一一七回:“他何尝是真要银子呢,也只当化个善缘就是了。” 王镇 《枪》第二幕:“那个同志的面前,摆着一张香案,上面放着善缘簿子。”问题六:结缘是什么意思? 你的言行,跟某人产生关联,就叫结下了缘。问题七:佛教名词总结:什么是“如是我闻” 佛学大词典 对“如是我闻”解释如下:
【如是我闻】 梵语evam! Maya^s/rutam!,巴利语evam! Me sutam!。又作我闻如是、闻如是。为经典之开头语。释尊于入灭之际,曾对多闻第一之阿难(梵A^nanda )言其一生所说之经藏,须于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以与外道之经典区别。如是,系指经中所叙述之释尊之言行举止;我闻,则指经藏编集者阿难自言听闻于释尊之言行。又‘如是’意为信顺自己所闻之法;‘我闻’则为坚持其信之人。此即信成就、闻成就,又作证信序。[大智度论卷一、卷二、佛地经论卷一、法华文句卷一上、注维摩诘经卷一、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参阅‘六成就’1266)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如是我闻”解释如下:
【如是我闻】 (杂语)如是者,指经中所说之佛语,我闻者阿难自言也,佛经为佛入灭后多闻第一之阿难所编集,故诸经之开卷,皆置此四字。又,如是者,信顺之辞也。以信则言如是,不信则言不如是故也。佛法以信为第一,故诸经之首举阿难之能信而云如是。又外道之经典,开卷有阿(无之义)、伛(有之义)二字为吉祥之表,是诤论之本也,故佛教为避诤论列如是等之六成就。如是二字为信成就,我闻二字为闻成就。凡诸经之首有通别二序,通序称为证信序,中列六事。是佛入灭时告阿难使置于诸经之冠首者。出于集法藏经。佛地论一曰:‘如是我闻者,谓总显己闻,传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闻如是。’探玄记三曰:‘如是总举一部文义,谓指己所闻之法故云如是。’理趣释曰:‘如是者所谓结集之时所指是经也,我闻者盖表亲从佛闻也。’智度论一曰:‘问曰:诸佛经何以故初称如是语?答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如是者即是信也。(中略)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信者言是事如是。’注维摩经一:‘肇曰:如是信顺辞,经无丰约非信不传,故建言如是。’法华文句一曰:‘对破外道阿伛二字不如不是对治悉檀也。’法华义疏一曰:‘立此六事为简外道,外道经初皆标阿伛二字,如来教首六事贯。’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对“如是我闻”解释如下:
【如是我闻】
(梵evam% maya^ srutam,巴evam mesutam,藏h!di skad bdag gis thos pa)
每部佛经经文之初所常用的语句。又译‘闻如是’、‘我闻如是’。依传统的说法︰佛灭后不久,有五百阿罗汉于王舍城举行第一次结集。其时阿难于会众前诵出经文。而在诵出经文之前,先言‘如是我闻’,以表示此下所诵乃直接从佛陀处所亲闻。
所谓‘如是’,指经中所述之内容,‘我闻’意为阿难自佛处闻得。又,‘如是’也是信顺之辞。信则如是,不信则不如是。因此‘如是’意为信赖所闻之法,‘我闻’则指能持之人。此即以‘如是’为信成就,‘我闻’为闻成就。故‘如是我闻’乃欲令人信受此经说之语。
对于‘如是我闻’一语,经论中屡有述及。其中对于为何置如是语于经首?《大智度论》卷一认为,佛教以信为第一,信佛法则能入佛教,理解佛法,得受佛法之功德利益;而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故为先使信受经言,乃于经首置如是语。至于其意义,《大智度论》卷二认为佛教徒应依止经典中的法,法并非仅指佛所说者,除佛陀所说者外,也有由佛弟子、仙人、诸天及化人等所说的法。为令信顺此等为正法,并使佛灭度后,法永远不失,永远正确地传于后世,故释尊对阿难言,须于经典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
此外,《佛地经论》卷一谓(大正26·291c)︰‘如是我闻者,谓总显己闻,传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闻如是。’并认为其中‘如是’之义,可以譬喻、教诲、问答、许可四义解释,又举其他种种异说,最后总结云(大正26·292a)︰
......余下全文>>问题八:侵女什么意思阿 爱你时,我可以为了陪你逛街,我拖着几天前受伤的腿走了四五个小时没吱声。
爱你时,就是在拨通电话之后忽然不知道要说什么,这时候才明白只是想听那熟悉的声音。
原来真正想拨通的只是自己心房的一根弦。
爱一个人就是,她没胃口,不想吃饭时,你一边大声地骂着她,一边往她碗里夹她最喜欢的菜。
爱是简单的问题九:佛家说的三宝是什么意思 佛家三宝是指佛、法、僧,也就是觉、正、净。 三宝真正的意思知道的人不多,所以我们看到许许多多人皈依三宝,他是不是真的皈依?没有皈依,做那一个仪式,那个仪式是空的、是假的,是形式没有实质。为什么?他不明三宝、不解三宝,所以他也不得三宝。受过戒的人都晓得戒有戒体,他戒体得不到,三皈也是戒,同样一个道理,他得不到戒体。戒体是什么?是自性。 三宝,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好,佛宝是自性觉,法宝是自性正,僧宝是自性净,我们受持三皈的时候,有没有得到自性的觉、正、净,如果你在受持三皈的时候得到了,那你是真的三皈,经上讲皈依是讲这个,不是讲形式。皈是回头,从哪里回头?从过去迷、邪、染回头。依什么?依自性觉、正、净,这真皈依,这一念回归了,这是真佛弟子。如果没有舍迷邪染,不依觉正净,那这个皈依是冒名的,说得好听一点,天台家所讲的六即里头「名字皈依」。名字皈依是什么?有名无实,一点作用都不起,有名无实。真正得用处的时候,你最低限度要「观行皈依」,如果我们修行不能契入观行位,只在名字位上,那就落空了。名字位上说老实话,很容易造罪业,很容易堕三途;入观行,大致上观行功夫得力,可以得到人天福报,不会堕落三途。如果入「相似位」,那你有成就,你在菩萨道上就修行证果了。相似位是什么果位?要以《华严经》的果位来说,相似即就是十信位的菩萨,你转凡成圣了。「分证」的三皈,那就是圆教初住以上。皈依的功德不可思议,是你要真皈真依,佛在经上讲你真正皈依,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保护你,这当然的事。他为什么保护你?尊敬你、佩服你、仰慕你,不是哪个人派他来保护,自动,自动来保护你。这才叫三宝。 自性觉、正、净才是三宝,这是佛家修行证果的总原则、总纲领,一入佛门第一堂课,就把修行证果的总纲领传授给你,这叫做传授三皈,让你这一生生生世世,向着这个方向、向着这个目标努力迈进,你就能成菩萨、成佛。佛法的教学实实在在是美满到极处,真实的圆满,一开端就把这条路指清楚、指明白。可是现在我们常常看到,皈依是皈依某一个法师,这完了。「皈依某个法师」这个流弊,由来已久,我们从蕅益大师的著作里面看到;蕅益大师是明末清初的人,他在当时就指出皈依的误会错误。由此可知,在那个时代,距离我们五百年,五百年前就是「皈依某个法师」,不是皈依三宝;这是我的师父,那个不是我的师父,破和合僧。僧团是和合一家人,他这些皈依弟子在里头有分别、有执着,这是我的师父,这是我师父道场我要拥护,那个不是的我要排斥,就破和合僧。破和合僧大家知道,造无间地狱的罪业,换句话说,你不皈依还不造这个罪业,皈依之后造这个罪业,最后归到哪里去?归到阿鼻地狱去,这糟糕不糟糕!大错特错。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错误?一念迷情,一念自私,铸成大错。这种错误的面逐渐逐渐扩大,使一般人对于皈依真正的意思迷失掉,不但影响的面扩大,影响的时间久了,代代相传,我们都以为这是正确的,谁能发现这是错误的?我们要是不读《六祖坛经》,要是不读蕅益大师这些著作,我们怎么会知道?《坛经》里面给我们启示,六祖传授皈依,他居然不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是这个解释,他说是「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我早年读这个经的时候,这个给我很大的启示,他为什么这么说法?他是唐朝时候的人,距离我们现在一千三百多年,想必在那个时代,大家对于三宝就已经迷了,迷在佛法僧里面,不知道佛法僧表法真正的意思,所以他才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然后又说「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他这个说法。他之所以这样说法,对那个时代的人,必定是那个时代人已经对于佛法僧真正的意义迷失了,所以能大师传授三皈,他有他另外......余下全文>>
婆罗摩笈多有两部天文著作《婆罗摩修正体系》和《肯德卡迪亚格》都含有大量的数学内容,其代数成就十分可贵。他把0作为一个数来处理,9世纪马哈维拉和施里德哈勒接受了这一传统。婆罗摩笈多对负数有明确的认识,提出了正负数的乘除法则~问题三:供奉三宝是什么意思 三宝是佛教术语,指佛宝 (Buddha)、法宝 (Dhama)、僧宝 (Sangha)。
(一)、佛
成就圆满佛道,是为佛宝之条件。那么圆满佛道是什么呢?这又可分为两方面来说:
1. 佛身
于无量阿僧只劫,不惜身命,勤修六度万行圆满,获一切种智,具足一切胜妙功德的佛果者。此佛身有三:法身、报身、应化身。
法身是诸佛的清净无漏功德所依,为真如实相的理体,常住不灭。
报身是诸佛修集无量福慧资粮,显现相好庄严的身相。
应化身是诸佛以不思议神通力,为了因应一切众生的机缘,随类变化,示现六道,摄受一切众生于佛法生深信乐,逐渐证得道果的身相。
法身属于真身,而报身和应化身都是由法身所现起的。
2. 佛德
成就佛果的诸佛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四无量心及寿命自在、神通自在等德相。综言之,即是智、断、恩三德。
智德,指佛的智慧圆满。
断德,指佛能断尽一切烦恼惑业。
恩德,指佛有救度众生的大愿大能。
具足佛身、佛德的一切诸佛,才是真实的佛宝。一切诸佛,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及东南西北、四维、上下等十方成就圆满佛道的佛陀。
(二)、法宝
诸佛之教法是为法宝,此亦有三个要素。
1. 以涅盘解脱,常乐我净为体性
世间种种的烦恼,犹如毒热尘秽,常使众生陷于怖畏、痛苦、不自在的境界中,而诸佛的教法就像甘露法雨,能除灭一切毒热尘秽,滋长一切善法种子,使众生获得清凉的涅盘解脱果实。
2. 以三十七道品为方便。即
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四正勤:已生之恶令断、末生之恶令不生、已生之善令增长、未生之善令生。
四如意足:欲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念如意足、思惟如意足。
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力: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七觉分:择法觉、精进觉、喜觉、除觉、舍觉、定觉、念觉。
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共有三十七丈人道的修行方法,作前项清净法宝的方便助成,而能证得清净法身。
3. 以八万四千法门为调伏众生的甘露法药
因为众生的根行不等,摄受的法门就有千差万别,但可概分为四悉檀教学法。
世界悉檀:即运用世间凡夫的思考方式、感觉、观念等解说佛法的知见,使一般世俗人也能随顺修行,如说持五戒十善可以往生善道,造五逆十恶便下堕三涂等。
为人悉檀:即依据众生各别的根机和能力,因材施教,令其生起善根,而逐渐的悟入佛法正知见。
对治悉檀:即针对众生的烦恼、应病设药,如对治贪欲修不净观,对治慎恚修慈心观,对治愚痴修因缘观,对治昏散修数息观,对治我执修界分别观,对治业障修念佛观。
究竟悉檀:即破除一切的言说、文字,直显诸法实相的理体,令利根众生顿悟第一义。
前三种为权教,后一为实教,循循善诱,成就了十二分教,使一切众生“闭恶趣门,开涅盘路”,得证解脱。
(三)、僧宝
依着上述诸佛之教法,如实修行的出家沙门,是为僧宝。那么何谓出家沙门?何谓如实修行?
沙门,为梵语音译,原指一切出家修行的人,不论佛教或外道,都称做沙门,此处专指佛教的出家众为沙门。如,是契合。实,是真实。真实的教法,能契合真实的道理,依此修行,便能断一切诸恶,摄一切诸善,就是如实修行了。而僧宝也可略分为三种:
义僧:即诸佛如法而住于世间,随众生的机缘和悟境显现差别相,而其实相不可亲见、不可捉持、不可破坏、不可思议,为一切众生的良佑福田。
贤圣僧:为见道位以上的贤圣。若在小乘,指证得初果以上的境界......余下全文>>问题四:何为佛教的第一义谛? 梵语parama^rtha-satya,巴利语paramattha-sacca。二谛之一。即最殊胜之第一真理。为‘世俗谛’之对称。略称第一义。又称胜义谛、真谛、圣谛、涅槃、真如、实相、中道、法界。总括其名,即指深妙无上之真理,为诸法中之第一,故称第一义谛。
佛教各宗派对第一义谛所下之定义不尽相同,如小乘说一切有部将单一而不可分解之对象视为真实存在之认识,称为胜义谛;中观学派则认为诸圣贤了解缘起性空之理,洞彻世俗认识之颠倒,以此道理为真实,称为真谛;小乘经部及瑜伽行派等则将佛教智慧及依此智慧为对象之理解,称为胜义谛。就大乘而言,则主要藉真谛与俗谛二者调和世间与出世间之对立,将此二谛联系起来观察现象,称为中观、中道,为大乘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此外,禅林多用第一义,相对于第二义之相待差别,特以第一义来诠显绝对不可思议之境界。第一义复称向上门、正位等;第二义则称向下门、偏位等。[俱舍论卷二十二、中论卷四观四谛品、显扬圣教论卷二、卷六]问题五:“善缘”是什么意思,拼音,出处都是什么 善缘 [shàn yuán]
[释义]
佛教语。 指与佛门的缘分。 南朝 梁简文帝 《相宫寺碑》:“皇太子 萧纬 ,自昔藩邸,便结善缘。”《法苑珠林》卷三五:“宿造诸善缘,百劫而不朽。” 清 袁枚 《新齐谐·镜山寺僧》:“儿妇亦是幼年时小有善缘,镜花水月,都是幻聚,何能久处?”
泛指好的缘分。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查初白诗》:“厌逢俗客谈时事,闲与乡人结善缘。”
犹言布施。 宋 洪迈 《夷坚丙志·安氏冤》:“吾今令 李 宅作善缘荐汝,俾汝尽释前愤,以得生天。”《红楼梦》第一一七回:“他何尝是真要银子呢,也只当化个善缘就是了。” 王镇 《枪》第二幕:“那个同志的面前,摆着一张香案,上面放着善缘簿子。”问题六:结缘是什么意思? 你的言行,跟某人产生关联,就叫结下了缘。问题七:佛教名词总结:什么是“如是我闻” 佛学大词典 对“如是我闻”解释如下:
【如是我闻】 梵语evam! Maya^s/rutam!,巴利语evam! Me sutam!。又作我闻如是、闻如是。为经典之开头语。释尊于入灭之际,曾对多闻第一之阿难(梵A^nanda )言其一生所说之经藏,须于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以与外道之经典区别。如是,系指经中所叙述之释尊之言行举止;我闻,则指经藏编集者阿难自言听闻于释尊之言行。又‘如是’意为信顺自己所闻之法;‘我闻’则为坚持其信之人。此即信成就、闻成就,又作证信序。[大智度论卷一、卷二、佛地经论卷一、法华文句卷一上、注维摩诘经卷一、华严经探玄记卷二](参阅‘六成就’1266)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如是我闻”解释如下:
【如是我闻】 (杂语)如是者,指经中所说之佛语,我闻者阿难自言也,佛经为佛入灭后多闻第一之阿难所编集,故诸经之开卷,皆置此四字。又,如是者,信顺之辞也。以信则言如是,不信则言不如是故也。佛法以信为第一,故诸经之首举阿难之能信而云如是。又外道之经典,开卷有阿(无之义)、伛(有之义)二字为吉祥之表,是诤论之本也,故佛教为避诤论列如是等之六成就。如是二字为信成就,我闻二字为闻成就。凡诸经之首有通别二序,通序称为证信序,中列六事。是佛入灭时告阿难使置于诸经之冠首者。出于集法藏经。佛地论一曰:‘如是我闻者,谓总显己闻,传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闻如是。’探玄记三曰:‘如是总举一部文义,谓指己所闻之法故云如是。’理趣释曰:‘如是者所谓结集之时所指是经也,我闻者盖表亲从佛闻也。’智度论一曰:‘问曰:诸佛经何以故初称如是语?答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如是者即是信也。(中略)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信者言是事如是。’注维摩经一:‘肇曰:如是信顺辞,经无丰约非信不传,故建言如是。’法华文句一曰:‘对破外道阿伛二字不如不是对治悉檀也。’法华义疏一曰:‘立此六事为简外道,外道经初皆标阿伛二字,如来教首六事贯。’
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对“如是我闻”解释如下:
【如是我闻】
(梵evam% maya^ srutam,巴evam mesutam,藏h!di skad bdag gis thos pa)
每部佛经经文之初所常用的语句。又译‘闻如是’、‘我闻如是’。依传统的说法︰佛灭后不久,有五百阿罗汉于王舍城举行第一次结集。其时阿难于会众前诵出经文。而在诵出经文之前,先言‘如是我闻’,以表示此下所诵乃直接从佛陀处所亲闻。
所谓‘如是’,指经中所述之内容,‘我闻’意为阿难自佛处闻得。又,‘如是’也是信顺之辞。信则如是,不信则不如是。因此‘如是’意为信赖所闻之法,‘我闻’则指能持之人。此即以‘如是’为信成就,‘我闻’为闻成就。故‘如是我闻’乃欲令人信受此经说之语。
对于‘如是我闻’一语,经论中屡有述及。其中对于为何置如是语于经首?《大智度论》卷一认为,佛教以信为第一,信佛法则能入佛教,理解佛法,得受佛法之功德利益;而信者言是事如是,不信者言是事不如是,故为先使信受经言,乃于经首置如是语。至于其意义,《大智度论》卷二认为佛教徒应依止经典中的法,法并非仅指佛所说者,除佛陀所说者外,也有由佛弟子、仙人、诸天及化人等所说的法。为令信顺此等为正法,并使佛灭度后,法永远不失,永远正确地传于后世,故释尊对阿难言,须于经典卷首加上‘如是我闻’一语。
此外,《佛地经论》卷一谓(大正26·291c)︰‘如是我闻者,谓总显己闻,传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闻如是。’并认为其中‘如是’之义,可以譬喻、教诲、问答、许可四义解释,又举其他种种异说,最后总结云(大正26·292a)︰
......余下全文>>问题八:侵女什么意思阿 爱你时,我可以为了陪你逛街,我拖着几天前受伤的腿走了四五个小时没吱声。
爱你时,就是在拨通电话之后忽然不知道要说什么,这时候才明白只是想听那熟悉的声音。
原来真正想拨通的只是自己心房的一根弦。
爱一个人就是,她没胃口,不想吃饭时,你一边大声地骂着她,一边往她碗里夹她最喜欢的菜。
爱是简单的问题九:佛家说的三宝是什么意思 佛家三宝是指佛、法、僧,也就是觉、正、净。 三宝真正的意思知道的人不多,所以我们看到许许多多人皈依三宝,他是不是真的皈依?没有皈依,做那一个仪式,那个仪式是空的、是假的,是形式没有实质。为什么?他不明三宝、不解三宝,所以他也不得三宝。受过戒的人都晓得戒有戒体,他戒体得不到,三皈也是戒,同样一个道理,他得不到戒体。戒体是什么?是自性。 三宝,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讲得好,佛宝是自性觉,法宝是自性正,僧宝是自性净,我们受持三皈的时候,有没有得到自性的觉、正、净,如果你在受持三皈的时候得到了,那你是真的三皈,经上讲皈依是讲这个,不是讲形式。皈是回头,从哪里回头?从过去迷、邪、染回头。依什么?依自性觉、正、净,这真皈依,这一念回归了,这是真佛弟子。如果没有舍迷邪染,不依觉正净,那这个皈依是冒名的,说得好听一点,天台家所讲的六即里头「名字皈依」。名字皈依是什么?有名无实,一点作用都不起,有名无实。真正得用处的时候,你最低限度要「观行皈依」,如果我们修行不能契入观行位,只在名字位上,那就落空了。名字位上说老实话,很容易造罪业,很容易堕三途;入观行,大致上观行功夫得力,可以得到人天福报,不会堕落三途。如果入「相似位」,那你有成就,你在菩萨道上就修行证果了。相似位是什么果位?要以《华严经》的果位来说,相似即就是十信位的菩萨,你转凡成圣了。「分证」的三皈,那就是圆教初住以上。皈依的功德不可思议,是你要真皈真依,佛在经上讲你真正皈依,有三十六位护法神日夜保护你,这当然的事。他为什么保护你?尊敬你、佩服你、仰慕你,不是哪个人派他来保护,自动,自动来保护你。这才叫三宝。 自性觉、正、净才是三宝,这是佛家修行证果的总原则、总纲领,一入佛门第一堂课,就把修行证果的总纲领传授给你,这叫做传授三皈,让你这一生生生世世,向着这个方向、向着这个目标努力迈进,你就能成菩萨、成佛。佛法的教学实实在在是美满到极处,真实的圆满,一开端就把这条路指清楚、指明白。可是现在我们常常看到,皈依是皈依某一个法师,这完了。「皈依某个法师」这个流弊,由来已久,我们从蕅益大师的著作里面看到;蕅益大师是明末清初的人,他在当时就指出皈依的误会错误。由此可知,在那个时代,距离我们五百年,五百年前就是「皈依某个法师」,不是皈依三宝;这是我的师父,那个不是我的师父,破和合僧。僧团是和合一家人,他这些皈依弟子在里头有分别、有执着,这是我的师父,这是我师父道场我要拥护,那个不是的我要排斥,就破和合僧。破和合僧大家知道,造无间地狱的罪业,换句话说,你不皈依还不造这个罪业,皈依之后造这个罪业,最后归到哪里去?归到阿鼻地狱去,这糟糕不糟糕!大错特错。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错误?一念迷情,一念自私,铸成大错。这种错误的面逐渐逐渐扩大,使一般人对于皈依真正的意思迷失掉,不但影响的面扩大,影响的时间久了,代代相传,我们都以为这是正确的,谁能发现这是错误的?我们要是不读《六祖坛经》,要是不读蕅益大师这些著作,我们怎么会知道?《坛经》里面给我们启示,六祖传授皈依,他居然不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不是这个解释,他说是「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我早年读这个经的时候,这个给我很大的启示,他为什么这么说法?他是唐朝时候的人,距离我们现在一千三百多年,想必在那个时代,大家对于三宝就已经迷了,迷在佛法僧里面,不知道佛法僧表法真正的意思,所以他才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然后又说「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他这个说法。他之所以这样说法,对那个时代的人,必定是那个时代人已经对于佛法僧真正的意义迷失了,所以能大师传授三皈,他有他另外......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