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曹组 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人静,人静。风动一庭花影。
答案:3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06 18:33
- 提问者网友:饥饿走向夜
- 2021-04-06 02:39
《如梦令》曹组 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人静,人静。风动一庭花影。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梦中风几里
- 2021-04-06 03:54
睡起 ”句中“不胜情”三字,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盖鸟成双而人独处,已“不胜情”;起行又静不见人 ,只见“风动一庭花影”,更难以为情。何谓“不胜情”,即今语感情上受不了。为什么受不了,词人此时还没有明言,因而显得含蓄有味。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思契十里
- 2021-04-06 04:30
如梦令 ·李清照(宋)
常记西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赏析一】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二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①绿肥:指枝叶茂盛。红瘦:谓花朵稀少。
【评解】
这首小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词中着意人物
心理情绪的刻画。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极尽传神之妙。
【集评】
黄蓼园《寥园词选》:“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胡云翼《宋词选》:李清照在北宋颠覆之前的词颇多饮酒、惜花之作,反映出她那种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这首词在写作上以寥寥数语的对话,曲折地表达出主人公惜花的心情,写得那么传神。“绿肥红瘦”,用语简炼,又很形象化。
《唐宋词百首详解》:这首词用寥寥数语,委婉地表达了女主人惜花的心情,委婉、活泼、平易、精炼,极尽传神之妙。
常记西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赏析一】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二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①绿肥:指枝叶茂盛。红瘦:谓花朵稀少。
【评解】
这首小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词中着意人物
心理情绪的刻画。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而又凄婉含蓄。极尽传神之妙。
【集评】
黄蓼园《寥园词选》:“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胡云翼《宋词选》:李清照在北宋颠覆之前的词颇多饮酒、惜花之作,反映出她那种极其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调。这首词在写作上以寥寥数语的对话,曲折地表达出主人公惜花的心情,写得那么传神。“绿肥红瘦”,用语简炼,又很形象化。
《唐宋词百首详解》:这首词用寥寥数语,委婉地表达了女主人惜花的心情,委婉、活泼、平易、精炼,极尽传神之妙。
- 2楼网友:怙棘
- 2021-04-06 04:04
如梦令
【作者:曹组】
【年代:宋朝\代】
【诗文】:
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人静。人静。风动一枝花影。
【注释】:
【注释】
①不胜情:此谓禁不住为情思所扰。
②金井:指装饰华美的井台。
【评解】
浓阴匝道,黄鹏啭林,点染出一片初夏景象;睡起慵懒,情不自胜,庭前漫步,俨
然有一段心事萦绕心头。午后人静,风动花影,愈见环境之幽隐静谧。词人触景有所追
忆?或有所期待?不自言明,留予读者以无限想象天地。
【集评】
薛砺若《宋词通论》:元宠词极清幽婉丽,颇具淮海、东堂二家之长。他的《如梦
令》、《点绛唇》、《好事近》等词,皆清幽绝尘,柔媚多姿,即列于柳、秦大作家之
林,亦毫无逊色。
--------------------------
这首小词妙笔生风,其中“风动一庭花影响,有摇曳生姿之妙,最佳。
“睡起”二字是全词关目。睡起之前,写词人所闻所见;睡起之后,写词人所感所行。先是词人在睡梦中听到两两相应的黄鹂鸣声,睁开迷朦的双眼向门外望去 ,只见绿阴千顷,分外宜人。
此词汲取了前人的艺术经验 ,“两两黄鹂相应”,是写动态 ;“门外绿阴千顷”,是写静态。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便造成了清幽的境界。“以动衬静是本词的主要特色。EuE
“睡起 ”句中“不胜情”三字,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盖鸟成双而人独处,已“不胜情”;起行又静不见人 ,只见“风动一庭花影”,更难以为情。何谓“不胜情”,即今语感情上受不了。为什么受不了,词人此时还没有明言,因而显得含蓄有味。唐人孟浩然《 春晓》诗云:“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是写伤春情怀。金昌绪《春怨》诗云:“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是写思妇念远之情。它们都是通过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的描绘 ,表现和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首词中的主人闻鸟鸣而起,起而独行踽踽,盖亦怀有无聊意绪 ,而意蕴句中韵流弦外 ,有言尽意余之妙。
词末三句,从所见所感写出了词人的所思来言简而意深。“人静,人静,风动一庭花影”,也是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却是明写“动”、“静”二字,与开首又有不同 。“庭”字应上句“碧梧金井”。此时此地,更无他人,所谓“人静”也;复叠“人静”二字,一再言之,其寂寞难禁之状如见,所谓“不胜情”者已渐可知。其间见“ 风动一庭花影”,疑有人来,但细察仍只是“ 风动花影 ”而已因此一“动 ”,更显其“静”。此句是本于元稹《莺莺传》崔氏《 月明三五夜 》诗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赵令畤《商调蝶恋花》咏崔 、张事,于此处亦云:“花动拂墙红萼坠,分明疑是情人至。”“ 风动一庭花影”,盖非为写花影而写花影,除有以动衬静的作用外 ,又暗含以动破静的意图 ,心有所待,以不尽而尽之。
【作者:曹组】
【年代:宋朝\代】
【诗文】:
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人静。人静。风动一枝花影。
【注释】:
【注释】
①不胜情:此谓禁不住为情思所扰。
②金井:指装饰华美的井台。
【评解】
浓阴匝道,黄鹏啭林,点染出一片初夏景象;睡起慵懒,情不自胜,庭前漫步,俨
然有一段心事萦绕心头。午后人静,风动花影,愈见环境之幽隐静谧。词人触景有所追
忆?或有所期待?不自言明,留予读者以无限想象天地。
【集评】
薛砺若《宋词通论》:元宠词极清幽婉丽,颇具淮海、东堂二家之长。他的《如梦
令》、《点绛唇》、《好事近》等词,皆清幽绝尘,柔媚多姿,即列于柳、秦大作家之
林,亦毫无逊色。
--------------------------
这首小词妙笔生风,其中“风动一庭花影响,有摇曳生姿之妙,最佳。
“睡起”二字是全词关目。睡起之前,写词人所闻所见;睡起之后,写词人所感所行。先是词人在睡梦中听到两两相应的黄鹂鸣声,睁开迷朦的双眼向门外望去 ,只见绿阴千顷,分外宜人。
此词汲取了前人的艺术经验 ,“两两黄鹂相应”,是写动态 ;“门外绿阴千顷”,是写静态。一动一静,相映成趣 ,便造成了清幽的境界。“以动衬静是本词的主要特色。EuE
“睡起 ”句中“不胜情”三字,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盖鸟成双而人独处,已“不胜情”;起行又静不见人 ,只见“风动一庭花影”,更难以为情。何谓“不胜情”,即今语感情上受不了。为什么受不了,词人此时还没有明言,因而显得含蓄有味。唐人孟浩然《 春晓》诗云:“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是写伤春情怀。金昌绪《春怨》诗云:“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是写思妇念远之情。它们都是通过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的描绘 ,表现和寄托自己的感情。
这首词中的主人闻鸟鸣而起,起而独行踽踽,盖亦怀有无聊意绪 ,而意蕴句中韵流弦外 ,有言尽意余之妙。
词末三句,从所见所感写出了词人的所思来言简而意深。“人静,人静,风动一庭花影”,也是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却是明写“动”、“静”二字,与开首又有不同 。“庭”字应上句“碧梧金井”。此时此地,更无他人,所谓“人静”也;复叠“人静”二字,一再言之,其寂寞难禁之状如见,所谓“不胜情”者已渐可知。其间见“ 风动一庭花影”,疑有人来,但细察仍只是“ 风动花影 ”而已因此一“动 ”,更显其“静”。此句是本于元稹《莺莺传》崔氏《 月明三五夜 》诗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赵令畤《商调蝶恋花》咏崔 、张事,于此处亦云:“花动拂墙红萼坠,分明疑是情人至。”“ 风动一庭花影”,盖非为写花影而写花影,除有以动衬静的作用外 ,又暗含以动破静的意图 ,心有所待,以不尽而尽之。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