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的处理及临床表现?
答案:2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19 10:42
- 提问者网友:孤凫
- 2021-05-19 05:50
狂犬病的处理及临床表现?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十鸦
- 2021-05-19 06:25
狂犬病是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急性危重型传染病,根据其临床表现特点,结合病程演变和病理改变,各国较一致地将狂犬病分为狂躁型(脑炎型)、麻痹型(静型,亦称哑狂犬病)两型。
一、狂躁型
我国较为多见,国外约占总病例的2/3。病程进展迅速而凶险。临床经过分为前驱期、兴奋期和瘫痪期。
(一)前驱期
大部分患者有全身不适、倦怠无力、食欲不振和/或发热、咳嗽,多伴有咽部不适或咽痛、扁桃体肿大等上呼吸道感染为主的早期临床表现。亦有以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大便不通而呈麻痹型肠梗阻样表现而起病的。患者多同时伴有紧张、焦虑、抑郁、失眠多梦、精力不集中,以枕部为主的头痛、腰背痛等症状。继之对疼痛、声音、光亮和风开始敏感,有咽喉部紧缩感等具有狂犬病重要诊断意义的早期症状。约有40%~80%的病人在已愈合的伤口及伤口附近或神经通路上出现烧灼感、麻木感,间歇性或持续性针刺样疼痛、瘙痒,或似小虫、蚂蚁爬行等感觉,并可从肢体远端向心性波及到躯体各部位,甚至全身。本期约持续1~3天。
(二)兴奋期(痉挛期)
患者逐渐进人高度兴奋状态,表情极其恐怖、烦躁不安、惊惧,有大难临头、死亡即将降临的预感。多数病人两目惊愣而绝望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时而躁动不安,冲撞,狂呼乱叫,力大超人,十分恐惧死亡。由于迷走神经核、舌咽神经核及舌下神经核受损,引起呼吸肌、吞咽肌痉挛面出现恐水、怕风、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
恐水是绝大多数狂躁型狂犬病特有症状之一,饮水、闻及流水声、看见水或仅仅提到“水”字都可导致咽喉肌严重痉挛、吞咽困难。随病程发展,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大汗淋漓、唾液分泌增多、大量流涎。
怕风亦是狂躁型狂犬病患者较为特殊的症状,即使是微风亦能激惹患者咽肌痉挛。患者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对声音、光亮、疼痛甚至医师触摸肢体等任何刺激都特别敏感。患者无法进食、饮水,呼吸困难、缺氧、出汗、流涎,体温高达38~40℃以上。患者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散大、表情极度惊恐、焦急、痛苦,但神志大多数清楚。
(三)瘫痪期
兴奋期后,痉挛抽搐逐渐停止,患者似乎逐渐趋于安静,少数病人有短暂的一过性理智状态,可勉强饮水,少许进食,疾病似有好转,但反应很快减弱到消失,出现各种迟缓性瘫痪症状,尤以肢体软瘫较多见。患者迅速由安静进人昏迷状态,呼吸逐渐减弱、变慢、不规则,出现潮式呼吸,脉搏细弱、不规则,血压逐步下降,皮肤湿冷,出现花纹,指端青灰。瞳孔散大,口鼻腔中流出咖啡色液体,迅速死于呼吸、循环和全身衰竭。本期仅持续6~18小时。
二、麻痹型(抑郁型、静型或称哑狂犬病)
本型在印度和泰国常见,约占当地病例的1/3,我国仅见零星报道。前驱期多为高热、头痛、呕吐以及咬伤处疼痛等,与狂躁型狂犬病前驱期表现无明显区别,但无兴奋期和恐水症状,亦无咽喉痉挛、吞咽困难等表现。
前驱期后即出现四肢无力,麻痹症状。麻痹多始自肢体被咬处,然后呈放射状向四周蔓延。腹胀(肠麻痹所致)、共济失调,部分或全部肌肉瘫痪:咽喉肌、声带麻痹而失音,讲不出话,故称“哑狂犬病”。平滑肌麻痹致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等。病程可达10~20天或更长,病死率相对低于狂躁型,直接致死原因多为严重呼吸肌麻痹和球麻痹。
17. 狂犬病为什么还叫恐水症?
答:恐水是绝大多数狂躁型狂犬病特有症状之一(个别患者恐水症状并不典型,亦不一定在早期出现),恐水表现很具有证病性,除狂犬病癔病外未在其他疾病中见到过,因此狂犬病亦称恐水症。狂犬病患者在进入狂躁期以后,多数出现烦躁口干,口渴想饮水,但当饮水、闻及流水声、看见水或仅仅提到“水”字都可导致咽喉肌严重痉挛。由于吞咽困难,患者虽然极度干渴却不敢饮水,即使饮水亦无法下咽,喷呛不能自控,表情痛苦至极。他人用大棉签蘸水送入口中,帮助解决干渴之苦,但仍无法下咽,呛咳不止,加重咽肌痉挛。
18. 什么是麻痹型狂犬病?
答:本型印度和泰国常见,约占当地病例的20%。我国仅见零星报道,总共不足10例。该型在亚洲由犬、猫等食肉动物传播,南美洲由吸血蝙蝠齿咬或吸人含毒气溶胶感染,亦见于受固定毒株感染或接受角膜移植者。病理损害主要在脊髓和延髓,而不涉及脑干或更高部位的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过程主要以麻痹为主,与狂躁型狂犬病相反,神经中枢处于抑制状态,无狂犬病特有的症状体征。临床上可分为四个类型:
1、较多见的病人起始活动异常(麻木、疼痛)虚弱到瘫痪。反射可能丧失、麻痹进展为下肢瘫痪、三肢或四肢瘫痪。
2、麻痹可起始即同时发生于所有肢端(四肢瘫型)。
3、涉及运动、感觉和交感神经系统的联合受累,膝腱反射及腹壁、提睾等反射消失。腹胀(肠麻痹所致)、共济失调,部分或全部肌肉瘫痪,咽喉肌、声带麻痹而失音讲不出话,故称“哑狂犬病”。
4、对称的上行性麻痹:表现为平滑肌麻痹致尿储留或大小便失禁等,呈现横断性脊髓炎或上行性脊髓麻痹样表现。常被误诊为劳伦斯-格林巴利综合征。
本型恐水和其他狂躁表现有时在病程最终时期发生或完全缺如,存活期多长于狂躁型,有的病人存活30余天而无需紧急照料,疾病最终发展成完全麻痹、累及吞咽和呼吸肌麻痹。麻痹型狂犬病有时也会突然死亡。
19. 患狂犬病以后的死亡率是多少/能被治愈吗?
答:狂犬病是致死性很强的急性传染病,无特效疗法,死亡率极高,一旦发病,几乎无一幸免死亡。至今所有确诊的狂犬病都毫无例外地全部死亡。全世界每年因狂犬病死亡者达几万人。上世纪70年代国外报道过治愈3例,后来已被各国的狂犬病专家予以否定。国内也有过类似治愈狂犬病的报道,但既未得到大家的认可,也未被任何人(包括其本人)加以重复验证。
一、狂躁型
我国较为多见,国外约占总病例的2/3。病程进展迅速而凶险。临床经过分为前驱期、兴奋期和瘫痪期。
(一)前驱期
大部分患者有全身不适、倦怠无力、食欲不振和/或发热、咳嗽,多伴有咽部不适或咽痛、扁桃体肿大等上呼吸道感染为主的早期临床表现。亦有以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大便不通而呈麻痹型肠梗阻样表现而起病的。患者多同时伴有紧张、焦虑、抑郁、失眠多梦、精力不集中,以枕部为主的头痛、腰背痛等症状。继之对疼痛、声音、光亮和风开始敏感,有咽喉部紧缩感等具有狂犬病重要诊断意义的早期症状。约有40%~80%的病人在已愈合的伤口及伤口附近或神经通路上出现烧灼感、麻木感,间歇性或持续性针刺样疼痛、瘙痒,或似小虫、蚂蚁爬行等感觉,并可从肢体远端向心性波及到躯体各部位,甚至全身。本期约持续1~3天。
(二)兴奋期(痉挛期)
患者逐渐进人高度兴奋状态,表情极其恐怖、烦躁不安、惊惧,有大难临头、死亡即将降临的预感。多数病人两目惊愣而绝望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时而躁动不安,冲撞,狂呼乱叫,力大超人,十分恐惧死亡。由于迷走神经核、舌咽神经核及舌下神经核受损,引起呼吸肌、吞咽肌痉挛面出现恐水、怕风、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
恐水是绝大多数狂躁型狂犬病特有症状之一,饮水、闻及流水声、看见水或仅仅提到“水”字都可导致咽喉肌严重痉挛、吞咽困难。随病程发展,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大汗淋漓、唾液分泌增多、大量流涎。
怕风亦是狂躁型狂犬病患者较为特殊的症状,即使是微风亦能激惹患者咽肌痉挛。患者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对声音、光亮、疼痛甚至医师触摸肢体等任何刺激都特别敏感。患者无法进食、饮水,呼吸困难、缺氧、出汗、流涎,体温高达38~40℃以上。患者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瞳孔散大、表情极度惊恐、焦急、痛苦,但神志大多数清楚。
(三)瘫痪期
兴奋期后,痉挛抽搐逐渐停止,患者似乎逐渐趋于安静,少数病人有短暂的一过性理智状态,可勉强饮水,少许进食,疾病似有好转,但反应很快减弱到消失,出现各种迟缓性瘫痪症状,尤以肢体软瘫较多见。患者迅速由安静进人昏迷状态,呼吸逐渐减弱、变慢、不规则,出现潮式呼吸,脉搏细弱、不规则,血压逐步下降,皮肤湿冷,出现花纹,指端青灰。瞳孔散大,口鼻腔中流出咖啡色液体,迅速死于呼吸、循环和全身衰竭。本期仅持续6~18小时。
二、麻痹型(抑郁型、静型或称哑狂犬病)
本型在印度和泰国常见,约占当地病例的1/3,我国仅见零星报道。前驱期多为高热、头痛、呕吐以及咬伤处疼痛等,与狂躁型狂犬病前驱期表现无明显区别,但无兴奋期和恐水症状,亦无咽喉痉挛、吞咽困难等表现。
前驱期后即出现四肢无力,麻痹症状。麻痹多始自肢体被咬处,然后呈放射状向四周蔓延。腹胀(肠麻痹所致)、共济失调,部分或全部肌肉瘫痪:咽喉肌、声带麻痹而失音,讲不出话,故称“哑狂犬病”。平滑肌麻痹致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等。病程可达10~20天或更长,病死率相对低于狂躁型,直接致死原因多为严重呼吸肌麻痹和球麻痹。
17. 狂犬病为什么还叫恐水症?
答:恐水是绝大多数狂躁型狂犬病特有症状之一(个别患者恐水症状并不典型,亦不一定在早期出现),恐水表现很具有证病性,除狂犬病癔病外未在其他疾病中见到过,因此狂犬病亦称恐水症。狂犬病患者在进入狂躁期以后,多数出现烦躁口干,口渴想饮水,但当饮水、闻及流水声、看见水或仅仅提到“水”字都可导致咽喉肌严重痉挛。由于吞咽困难,患者虽然极度干渴却不敢饮水,即使饮水亦无法下咽,喷呛不能自控,表情痛苦至极。他人用大棉签蘸水送入口中,帮助解决干渴之苦,但仍无法下咽,呛咳不止,加重咽肌痉挛。
18. 什么是麻痹型狂犬病?
答:本型印度和泰国常见,约占当地病例的20%。我国仅见零星报道,总共不足10例。该型在亚洲由犬、猫等食肉动物传播,南美洲由吸血蝙蝠齿咬或吸人含毒气溶胶感染,亦见于受固定毒株感染或接受角膜移植者。病理损害主要在脊髓和延髓,而不涉及脑干或更高部位的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过程主要以麻痹为主,与狂躁型狂犬病相反,神经中枢处于抑制状态,无狂犬病特有的症状体征。临床上可分为四个类型:
1、较多见的病人起始活动异常(麻木、疼痛)虚弱到瘫痪。反射可能丧失、麻痹进展为下肢瘫痪、三肢或四肢瘫痪。
2、麻痹可起始即同时发生于所有肢端(四肢瘫型)。
3、涉及运动、感觉和交感神经系统的联合受累,膝腱反射及腹壁、提睾等反射消失。腹胀(肠麻痹所致)、共济失调,部分或全部肌肉瘫痪,咽喉肌、声带麻痹而失音讲不出话,故称“哑狂犬病”。
4、对称的上行性麻痹:表现为平滑肌麻痹致尿储留或大小便失禁等,呈现横断性脊髓炎或上行性脊髓麻痹样表现。常被误诊为劳伦斯-格林巴利综合征。
本型恐水和其他狂躁表现有时在病程最终时期发生或完全缺如,存活期多长于狂躁型,有的病人存活30余天而无需紧急照料,疾病最终发展成完全麻痹、累及吞咽和呼吸肌麻痹。麻痹型狂犬病有时也会突然死亡。
19. 患狂犬病以后的死亡率是多少/能被治愈吗?
答:狂犬病是致死性很强的急性传染病,无特效疗法,死亡率极高,一旦发病,几乎无一幸免死亡。至今所有确诊的狂犬病都毫无例外地全部死亡。全世界每年因狂犬病死亡者达几万人。上世纪70年代国外报道过治愈3例,后来已被各国的狂犬病专家予以否定。国内也有过类似治愈狂犬病的报道,但既未得到大家的认可,也未被任何人(包括其本人)加以重复验证。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行路难
- 2021-05-19 07:58
狂犬病的症状可分为:前驱期。狂躁期。麻痹期三个阶段。
前驱期:发病初,小儿常说头疼、不安,有恐惧感等神经性症状,也可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体温高达 37.5--38℃。患儿的性格或行为可发生改变,如清绪低落,抑郁和不安,有的易发怒。被咬伤的部位发红,伤口周围有刺痛或麻木,有肿胀,伴随有蚁走感和强烈搔痒。伤口的变化是狂大病的重要鉴别,对早期诊断有很大帮助。进一步可出现喉部紧迫感,厌食,并有吞咽困难症状出现。此时一般为1--3天,有时可为7天。
狂躁期:又称为兴奋期,可出现狂犬病年具有的独特症状,如恐水、阵发性的狂躁和流涎发作。病人想饮水时,便引起咽部的剧烈痉挛,呼吸也困难,十分痛苦。以后每当看到水或听到水声,甚至想到水,都可引起反射性发作,所以又称"恐水病"。咽部痉挛亦可扩散到呼吸肌,呼吸困难,病人可出现发绀现象,亦可见瞳孔散大。发作间歇期间病人意识清楚,随着阵发性痉挛加剧,病人时时出现狂躁行为。由于交感神经兴奋,病人出现大汗及流涎,加上呕吐及进食进水的障碍,很快即出现脱水。体温高达39--40℃。此期经过1--3天。
麻痹期:病人渡过狂躁期转狂躁为安静,痉挛逐渐停止,反应迟钝,还可少量进食,一般家人常以为病情好转。实际很快出现脑神经与四肢神经麻痹,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此期较短,一般为15--20小时。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