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佳节的名言及意思
答案:2 悬赏:8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6 04:42
- 提问者网友:雪舞兮
- 2021-03-05 21:32
中国传统佳节的名言及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琴狂剑也妄
- 2021-03-05 22:25
这样的名句多是古诗词,推荐几个供您参考.一、描写“清明”节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注释:1、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杜牧写景抒情的小诗,文词清丽生动,意境简明爽朗.其诗在晚唐成就较高.与晚唐诗人李商隐齐名,被称为“小李杜”. 2、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在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3、欲断魂:指心里忧郁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样. 4、遥指:指向远处. 5、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诗歌的最后一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 二、描写“重阳节”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一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象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三、描写“元旦”(即,正月初一) 《元日》 (宋)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争插新桃换旧符. 注释:1、元日:阴历正月初一. 2、屠苏:美酒名.3、曈曈[音“童童”]:形容太阳刚出的样子.4、桃:桃符.古时习俗,元旦用桃木写神茶、郁垒二神名,悬挂门旁,以为能压邪. 在噼噼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铺面而来,好不惬意!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四、描写“七夕” 节和“寒食”节《七夕》(五代•后唐)杨璞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如果织女不是见到牛郎她会怎么样?我愿意与织女共同弄梭织布,期盼年年岁岁这样度过,其实在人间这样的事又是何其的多?只不过是没有发生在我身上罢了(那应该就是牛郎织女见面的日子叫乞巧节,也叫七夕)五、描写“冬至” 《邯郸冬至夜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第一句叙客中度节,已植“思家”之根.在唐代,冬至是个重要节日,朝廷里放假,民间互赠饮食,穿新衣,贺节,一切和元旦相似,这样一个佳节,在家中和亲人一起欢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酒者煙囻
- 2021-03-05 23:31
回答的不错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