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都不是反映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那么属于什么?
“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以下都不是反映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那么属于什么?
“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先纠正1楼的错误,两句并不是“主观唯物主义”和“客观唯物主义”观点。)
事实上您所给的两句都反映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只是这种反映是错误的而已。
以下作一个简要分析,如有不明请追问。
“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它把虚无的“道”说成世界的本源,认为精神由道产生,形体由精神产生,精神(“思维”)比形体(“存在”)更根本。这显然扭曲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理生万物,理主动静”也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注:唯心主义认为思维决定存在。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做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也就是说,无论作何回答(存在决定思维,抑或思维决定存在),其实都是反映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尽管有正误之分)。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综上,个人认为,这两句话都属于错误地反映了思维和存在关系的观点。
思维和存在关系这个问题分为两个方面,第一,这两者那个是本原,那个是本原派生的,第二,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即世界可不可知.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产生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因此,
“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这两句话都是反映作为主观的"道"和“理”决定客观的事物,都是唯心主义哲学的观点,二者都反映了
反映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
《庄子·知北游》提出:“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万物以形相生。”它把虚无的“道”说成世界的本源,认为精神由道产生,形体由精神产生,精神比形体更根本。这是一种唯心主义观。属于主观唯物主义。
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也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属于客观唯物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