鲶鱼效应在那本书提到
答案:2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8 15:00
- 提问者网友:未信
- 2021-03-07 19:17
鲶鱼效应在那本书提到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迷人又混蛋
- 2021-03-07 20:07
鲶鱼效应(Catfish Effect)中提到在挪威,由于鲜活的沙丁鱼比速冻的要贵好几倍,渔民都尽力想保持沙丁鱼到岸后依然鲜活。可是在当地长期以来只有一艘渔船能做到将鲜活的沙丁鱼带上岸,而其中秘诀,只有船长一人知,且始终没透露半句。他离世后,渔民在他装沙丁鱼的水槽中发现一条鲶鱼东游西窜,沙丁鱼为闪避它而改变其一贯的惰性,不停游动,以求保命,最终得以在到岸时保持鲜活。
真相“ 鲶鱼效应”的故事实际是一种负激励,目的在于教会管理者如何激活员工团队,其真实性值得商榷,目前看来很有可能是杜撰的。
论证
由于这个鲶鱼效应的故事来源并没有确切的记载,我们只能对故事的真实性从各方面进行推测。
首先来看看故事中提到的两种鱼,沙丁鱼和鲶鱼,是否有可能同时在挪威出产。挪威地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西邻挪威海(属于北大西洋的一部分)。由于北大西洋暖流和冻冰岛寒流交汇的关系,挪威海的渔产十分丰富,包括鳕鱼、鲱鱼、沙丁鱼及鳀鱼等。沙丁鱼是对鲱形目下多种富含油脂的小型鱼类的统称,在挪威海出产的沙丁鱼是大西洋鲱(Claupea harengus)主要分两类:北海鲱鱼和挪威春季产卵鲱鱼[1][2]。鲶鱼(catfish)一般指的是鲶形目下的所有鱼类。鲶鱼的栖息范围十分广泛,遍布除南极洲外各大洲的内陆水系和沿海。大部分鲶形目的鱼生活在淡水中,少数生活在咸水中(海水和咸水湖)。这些生活在咸水中的鲶鱼包括海鲶科和鳗鲶科,以及鲿科和疣体鲶科的少数种类。遗憾的是,这些咸水鲶鱼只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咸水中[3],在北大西洋并没有分布。
那么北大西洋就没有“鲶鱼”了么?严格来说鲶形目的鱼是没有的,但还有一种英文名字里带有“catfish”的非鲶形目鱼类。这种鱼英文名叫作Atlantic catfish或 Atlantic wolffish、seawolf,中文名是北大西洋狼鱼,属于鲈形目绵鳚亚目狼鱼科狼鱼属,学名Anarhichas lupus。这种鱼有没有可能是故事中追逐沙丁鱼的“鲶鱼”?很可惜也不是,因为这种狼鱼是以贝类、甲壳类、棘皮类等为食,它并不吃鱼[4]。从上述介绍来看,“鲶鱼”和沙丁鱼怕是很难在挪威相遇了。
另外,从捕捞方式的角度上看,沙丁鱼捕捞作业一般采用围网捕捞,收货的沙丁鱼会被浸泡在盐水中直到上岸[5]。所谓“将鲜活的沙丁鱼带上岸”完全是故事的作者想当然的臆造。
再者,沙丁鱼是一种集群性洄游鱼类,游泳迅速,海洋中各种灵活的捕食者千辛万苦通常也只能吃到一些老弱病残的个体,并没有所谓“惰性”一说。
另外,根据维基百科对catfish effect词条的解释,这个名词在英语文化中讨论的很少,更多则是出现在汉语中[6]。而且,挪威作为这个故事的发源地,当我们试着用挪威语steinbit effekt(鲶鱼效应)进行检索时,并没有相关的结果。
因此从鲶鱼和沙丁鱼的地理分布和生活习性、沙丁鱼捕捞作业的方式和该词语在英语和挪威语文化中的使用频率来看,这个故事极有可能是杜撰的。
真相“ 鲶鱼效应”的故事实际是一种负激励,目的在于教会管理者如何激活员工团队,其真实性值得商榷,目前看来很有可能是杜撰的。
论证
由于这个鲶鱼效应的故事来源并没有确切的记载,我们只能对故事的真实性从各方面进行推测。
首先来看看故事中提到的两种鱼,沙丁鱼和鲶鱼,是否有可能同时在挪威出产。挪威地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西邻挪威海(属于北大西洋的一部分)。由于北大西洋暖流和冻冰岛寒流交汇的关系,挪威海的渔产十分丰富,包括鳕鱼、鲱鱼、沙丁鱼及鳀鱼等。沙丁鱼是对鲱形目下多种富含油脂的小型鱼类的统称,在挪威海出产的沙丁鱼是大西洋鲱(Claupea harengus)主要分两类:北海鲱鱼和挪威春季产卵鲱鱼[1][2]。鲶鱼(catfish)一般指的是鲶形目下的所有鱼类。鲶鱼的栖息范围十分广泛,遍布除南极洲外各大洲的内陆水系和沿海。大部分鲶形目的鱼生活在淡水中,少数生活在咸水中(海水和咸水湖)。这些生活在咸水中的鲶鱼包括海鲶科和鳗鲶科,以及鲿科和疣体鲶科的少数种类。遗憾的是,这些咸水鲶鱼只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咸水中[3],在北大西洋并没有分布。
那么北大西洋就没有“鲶鱼”了么?严格来说鲶形目的鱼是没有的,但还有一种英文名字里带有“catfish”的非鲶形目鱼类。这种鱼英文名叫作Atlantic catfish或 Atlantic wolffish、seawolf,中文名是北大西洋狼鱼,属于鲈形目绵鳚亚目狼鱼科狼鱼属,学名Anarhichas lupus。这种鱼有没有可能是故事中追逐沙丁鱼的“鲶鱼”?很可惜也不是,因为这种狼鱼是以贝类、甲壳类、棘皮类等为食,它并不吃鱼[4]。从上述介绍来看,“鲶鱼”和沙丁鱼怕是很难在挪威相遇了。
另外,从捕捞方式的角度上看,沙丁鱼捕捞作业一般采用围网捕捞,收货的沙丁鱼会被浸泡在盐水中直到上岸[5]。所谓“将鲜活的沙丁鱼带上岸”完全是故事的作者想当然的臆造。
再者,沙丁鱼是一种集群性洄游鱼类,游泳迅速,海洋中各种灵活的捕食者千辛万苦通常也只能吃到一些老弱病残的个体,并没有所谓“惰性”一说。
另外,根据维基百科对catfish effect词条的解释,这个名词在英语文化中讨论的很少,更多则是出现在汉语中[6]。而且,挪威作为这个故事的发源地,当我们试着用挪威语steinbit effekt(鲶鱼效应)进行检索时,并没有相关的结果。
因此从鲶鱼和沙丁鱼的地理分布和生活习性、沙丁鱼捕捞作业的方式和该词语在英语和挪威语文化中的使用频率来看,这个故事极有可能是杜撰的。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woshuo
- 2021-03-07 21:13
80/20法则,是20世纪初意大利统计学家、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提出的,他指出:在任何特定群体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子则占多数,因此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子即能控制全局。这个原理经过多年的演化,已变成当今管理学界所熟知的二八法则——即80%的公司利润来自20%的重要客户,其余20%的利润则来自80%的普通客户。
长尾(The Long Tail)这一概念是由《连线》杂志主编Chris Anderson在2004年十月的“长尾” 一文中最早提出,用来描述诸如亚马逊和Netflix之类网站的商业和经济模式。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