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是伤害你,不求原谅,只求谅解翻译成文言文
答案:6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11-22 01:19
- 提问者网友:聂風
- 2021-11-21 20:13
我总是伤害你,不求原谅,只求谅解翻译成文言文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毛毛
- 2021-11-21 20:31
辄害尔,不求原,但求恕。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一袍清酒付
- 2021-11-22 00:29
I always hurt you not seeking forgiveness
- 2楼网友:低音帝王
- 2021-11-21 23:40
我总是伤害你,不求原谅,只求谅解翻译成文言文: 辄害尔,不求原,但求恕
- 3楼网友:冷風如刀
- 2021-11-21 23:27
人独为千人所为,勿望尔夸,无求若责予,但幸君毋道也。望采纳,谢谢!~
- 4楼网友:玩家
- 2021-11-21 22:45
余之伤害于你,未敢奢求原谅,但求一番谅解
- 5楼网友:妄饮晩冬酒
- 2021-11-21 21:34
辄害尔,不求原,但求恕。
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当人们使用“古代汉语”这个术语时,在不同的语境中赋予了它三个不同的含义:古代的汉语、上古汉语和文言。古代汉语首先是指“古代的汉语”。这就是说,鸦片战争以前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泛称为古代汉语。古人的口语,我们是听不到了,甲骨文,从甲骨文算起,这样的古代汉语大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跟任何事物无不发展变化一样,语言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三千多年来,汉语有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汉语语法、词汇和语音变化的情形,学者将古代汉语分为三个发展时期: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上古期是指西元3世纪以前,即历史上商、周、秦和两汉时期;中古期是指西元4世纪到西元12世纪,即历史上的六朝、唐和宋时期;近代期是指西元13世纪到19世纪,即历史上的元、明、清时期。
文言文的词汇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叹词、助词和拟声词。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积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呢?基本步骤应该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同一个常用实词,在这篇课文复习到时,可以想一想其它课文中是否见过,如果其它课文中见过,再想一想,这篇课文和其它课文中出现的这同一个词用法是否相同。若用法相同,则巩固旧知识;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可循。用这种方法,既省时间,又见效果。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动词经常作谓语,其中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不及物动词不可以带宾语。不及物动词如果带了宾语,则要活用为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动词如果处在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又有“其”字或“之”字,这样的动词常常活用为名词。有些动词表示可能、意愿或必要等情态意义,不能单独使用,后面必须跟一个动词,这种动词叫做能愿动词或者情态动词。
形容词——这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颜色等的词,形容词都能作定语,大多能作谓语。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或数词,就活用为名词,这一点和动词有些相近。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文言文中,形容词的后面如果出现了宾语,这个形容词必然要活用为一般动词、使动词或意动的用法。
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句式的相异点。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的句子按意思可以分为肯定句和否定句,按语气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按句式可以分为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和被动句。
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如: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此物故非西产。
白马非马。
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和主谓倒装。如:
甚矣,汝之不惠。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当人们使用“古代汉语”这个术语时,在不同的语境中赋予了它三个不同的含义:古代的汉语、上古汉语和文言。古代汉语首先是指“古代的汉语”。这就是说,鸦片战争以前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泛称为古代汉语。古人的口语,我们是听不到了,甲骨文,从甲骨文算起,这样的古代汉语大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跟任何事物无不发展变化一样,语言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三千多年来,汉语有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汉语语法、词汇和语音变化的情形,学者将古代汉语分为三个发展时期: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上古期是指西元3世纪以前,即历史上商、周、秦和两汉时期;中古期是指西元4世纪到西元12世纪,即历史上的六朝、唐和宋时期;近代期是指西元13世纪到19世纪,即历史上的元、明、清时期。
文言文的词汇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叹词、助词和拟声词。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积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呢?基本步骤应该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同一个常用实词,在这篇课文复习到时,可以想一想其它课文中是否见过,如果其它课文中见过,再想一想,这篇课文和其它课文中出现的这同一个词用法是否相同。若用法相同,则巩固旧知识;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可循。用这种方法,既省时间,又见效果。
动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动词经常作谓语,其中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不及物动词不可以带宾语。不及物动词如果带了宾语,则要活用为使动用法。在文言文中,动词如果处在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又有“其”字或“之”字,这样的动词常常活用为名词。有些动词表示可能、意愿或必要等情态意义,不能单独使用,后面必须跟一个动词,这种动词叫做能愿动词或者情态动词。
形容词——这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颜色等的词,形容词都能作定语,大多能作谓语。在文言文中,形容词如果处在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或数词,就活用为名词,这一点和动词有些相近。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文言文中,形容词的后面如果出现了宾语,这个形容词必然要活用为一般动词、使动词或意动的用法。
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句式的相异点。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文言的句子按意思可以分为肯定句和否定句,按语气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按句式可以分为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和被动句。
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如: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此物故非西产。
白马非马。
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和主谓倒装。如:
甚矣,汝之不惠。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