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人是哪个朝代的和什么特点
答案:1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2 21:00
- 提问者网友:像風在裏
- 2021-03-01 20:33
殉人是哪个朝代的和什么特点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掌灯师
- 2021-03-01 21:24
殉葬又称陪葬,是指以器物、畜牲甚至活人陪同死者葬入墓穴,以保证死者亡魂的冥福。以活人陪葬,是古代丧葬常有的习俗。
另外,中国古代也有赐已死之人陪葬贵族、尊亲属等的风俗,这多半是一种褒扬死者的作法。
根据许多考古发现,商朝贵族将奴隶做殉葬品,即人殉。现出土的商朝人殉人牲约一万三千,其中四分之三为武丁时期,主要为战争俘虏。《墨子·节丧篇》所说:“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在安阳小屯侯家庄发掘的殷陵大墓中,殉葬奴隶竟有数百人之多。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最多的一次杀了2656人。《西京杂记》卷六记载:“幽王(周幽王)冢甚高壮,羡门既开,皆是石垩,拔除丈余深,乃得云母深尺余。见百余尸纵横相藉,皆不朽。唯一男子,余皆女子,或坐或卧,亦犹有立者,衣服形色不异生人。”《史记·秦本纪》就有记载,秦武公死时,“初以人殉死,从者66人。”另外秦始皇死时,最有名的陪葬物并非活人,而是象征保卫的兵马俑。《礼记·檀弓下》记载,陈干昔临死时嘱咐儿子让两个婢女与他殉葬,其子说:“以殉葬,非礼也,况又同棺乎?”说明摒弃殉葬渐成新风。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俑代人殉葬,而以人形俑陪葬甚至也被认为不仁。
汉朝以后,活人殉葬习俗式微,但偶有发生。如史书记载三国时吴将陈武战死,孙权下令以以陈爱妾殉葬。汉武帝生前曾禁止殉葬,死后无人殉陪葬的记载,但陕西考古人员称在其陵墓茂陵附近发现大量修陵人的墓地。从汉朝到宋朝,除边远地区以外,殉葬多半是偶然的事件,不再是一种制度。
然而,边疆民族入主中原使得活人殉葬死灰复燃,甚至成为制度。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死后,皇后述律平甚至强迫一百多名大臣殉葬。金代女真贵族下葬风俗是不用棺椁但要殉葬,‘死者埋之而无棺椁,贵者生焚所宠奴婢、所乘鞍马以殉之’(宋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活人殉葬以元朝达到高峰。成吉思汗死时,用四十名贵族女子殉葬(何建民《中国殉葬史》)。另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成吉思汗之孙蒙兀死时,“送葬之途次,遇人尽杀之,其数在二万人以上。”
明初继承了人殉制度。明太祖生前就命自己亡故儿子的妻妾殉葬。死时,有46名后宫女子殉葬[2],建文帝对生殉宫女的家属进行了表彰和封赏,“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建文帝以张凤、李衡、赵福、张弼、汪宾、孙瑞、王斌、杨忠、林良、李成、张敏、刘政等,由锦衣卫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进为本所千、百户,其官皆世袭。以诸人皆西宫殉葬宫人父兄,世所称朝天女户者也。”。明成祖死后有十六个妃子和几十名无位号的宫御生殉,所被迫殉葬的妃嫔中还有两名朝鲜女子韩丽妃和崔惠妃,朝鲜史书载有集体殉葬时女子们的哭泣哀求情景,惨不忍睹[3],明仁宗有五妃生殉[4],其中包括有宠、有三个儿子并家有侯爵封号的郭贵妃;明宣宗有十名女子殉葬,除其一为惠妃何氏(追赠贵妃),其余皆无妃位,英宗年间方为她们追赠妃号,加以谥号。明英宗反对这种制度,但因政治原因,也曾经在复辟成功后亲自下令其弟景泰帝的妃嫔殉葬。直到明英宗去世前,才命令废除活人殉葬[5]《明史·英宗后纪》评论他,“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王世贞在《奔州山人别集》中称:“此诚千古帝王之盛节。”继任皇帝明宪宗忠实执行之。四年后(成化四年),辽王的世子早卒,辽王想让儿子的妻妾们殉葬,明宪宗大加教训,并且让人把辽王儿子的妻妾送到皇宫保护起来,自此,明朝妃嫔殉葬制度被从法制上禁绝。
满清入关之初,活人殉葬亦盛行。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病死,正妻阿巴亥殉葬,一说为努尔哈赤的命令“俟吾终,必令殉之”,一说为阿巴亥感太祖生前的宠爱,自愿殉死......余下全文>>
另外,中国古代也有赐已死之人陪葬贵族、尊亲属等的风俗,这多半是一种褒扬死者的作法。
根据许多考古发现,商朝贵族将奴隶做殉葬品,即人殉。现出土的商朝人殉人牲约一万三千,其中四分之三为武丁时期,主要为战争俘虏。《墨子·节丧篇》所说:“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在安阳小屯侯家庄发掘的殷陵大墓中,殉葬奴隶竟有数百人之多。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最多的一次杀了2656人。《西京杂记》卷六记载:“幽王(周幽王)冢甚高壮,羡门既开,皆是石垩,拔除丈余深,乃得云母深尺余。见百余尸纵横相藉,皆不朽。唯一男子,余皆女子,或坐或卧,亦犹有立者,衣服形色不异生人。”《史记·秦本纪》就有记载,秦武公死时,“初以人殉死,从者66人。”另外秦始皇死时,最有名的陪葬物并非活人,而是象征保卫的兵马俑。《礼记·檀弓下》记载,陈干昔临死时嘱咐儿子让两个婢女与他殉葬,其子说:“以殉葬,非礼也,况又同棺乎?”说明摒弃殉葬渐成新风。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俑代人殉葬,而以人形俑陪葬甚至也被认为不仁。
汉朝以后,活人殉葬习俗式微,但偶有发生。如史书记载三国时吴将陈武战死,孙权下令以以陈爱妾殉葬。汉武帝生前曾禁止殉葬,死后无人殉陪葬的记载,但陕西考古人员称在其陵墓茂陵附近发现大量修陵人的墓地。从汉朝到宋朝,除边远地区以外,殉葬多半是偶然的事件,不再是一种制度。
然而,边疆民族入主中原使得活人殉葬死灰复燃,甚至成为制度。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死后,皇后述律平甚至强迫一百多名大臣殉葬。金代女真贵族下葬风俗是不用棺椁但要殉葬,‘死者埋之而无棺椁,贵者生焚所宠奴婢、所乘鞍马以殉之’(宋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活人殉葬以元朝达到高峰。成吉思汗死时,用四十名贵族女子殉葬(何建民《中国殉葬史》)。另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成吉思汗之孙蒙兀死时,“送葬之途次,遇人尽杀之,其数在二万人以上。”
明初继承了人殉制度。明太祖生前就命自己亡故儿子的妻妾殉葬。死时,有46名后宫女子殉葬[2],建文帝对生殉宫女的家属进行了表彰和封赏,“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建文帝以张凤、李衡、赵福、张弼、汪宾、孙瑞、王斌、杨忠、林良、李成、张敏、刘政等,由锦衣卫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进为本所千、百户,其官皆世袭。以诸人皆西宫殉葬宫人父兄,世所称朝天女户者也。”。明成祖死后有十六个妃子和几十名无位号的宫御生殉,所被迫殉葬的妃嫔中还有两名朝鲜女子韩丽妃和崔惠妃,朝鲜史书载有集体殉葬时女子们的哭泣哀求情景,惨不忍睹[3],明仁宗有五妃生殉[4],其中包括有宠、有三个儿子并家有侯爵封号的郭贵妃;明宣宗有十名女子殉葬,除其一为惠妃何氏(追赠贵妃),其余皆无妃位,英宗年间方为她们追赠妃号,加以谥号。明英宗反对这种制度,但因政治原因,也曾经在复辟成功后亲自下令其弟景泰帝的妃嫔殉葬。直到明英宗去世前,才命令废除活人殉葬[5]《明史·英宗后纪》评论他,“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王世贞在《奔州山人别集》中称:“此诚千古帝王之盛节。”继任皇帝明宪宗忠实执行之。四年后(成化四年),辽王的世子早卒,辽王想让儿子的妻妾们殉葬,明宪宗大加教训,并且让人把辽王儿子的妻妾送到皇宫保护起来,自此,明朝妃嫔殉葬制度被从法制上禁绝。
满清入关之初,活人殉葬亦盛行。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病死,正妻阿巴亥殉葬,一说为努尔哈赤的命令“俟吾终,必令殉之”,一说为阿巴亥感太祖生前的宠爱,自愿殉死......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