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的实质的相关资料
- 提问者网友:富士山上尢
- 2021-07-19 20:51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妄饮晩冬酒
- 2021-07-19 22:08
内容提要:揭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实质、形成的原因,寻求解决的良策已摆在我们的面前。认知、情感、行为意向是构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三大要素,主观因素和管理因素则是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应加强教育者的思想转变、感情的投入、社会文化现象的引导和改善教育方法。
关键词:青少年 逆反心理 对策
在对青少年的施教中,老师、家长及专职青少年教育的工作者们普遍感到当代青少年逆反心理现象的严重存在,同时又表现出无计可施、无可奈何的状态。逆反心理正在使很多教育者的热情和积极性受到打击和动摇。为此,揭开逆反心理的实质,形成的原因,寻求解决它的良策便摆在我们面前。
二、逆反心理及其一般的心理机制
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矛盾的,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逆反心理的形成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结果。其心理机制的过程是:首先,是教育的内容及相关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是受教育者接触并理解教育的内容(信息),并将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知识修养)和态度观念加以比较;最后,经过比较、分析作出接受或抵制的态度反应。如果受教育者经过比较分析之后确认与原有的认知相悖就产生抵制,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可见,逆反心理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长期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
二、逆反心理的心理构成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主要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大要素构成的。
其中认知是受教育者态度的基础,它在对态度的作用中,主要是对逆反心理起准备和导向作用。这是因为无论什么人(不包括思维不健全者),他怎样认识某一现象或问题,在其心理上都是有一定的较为稳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这些稳定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所构成的认知支配人们对某一现象或问题将要采取怎样的做法,即是拥护、支持、顺从态度,还是怠慢、反对、逆行的态度。情感是逆反心理的第二个构成要素,指人们在心理上对认知信息内容的一种情绪体验即喜悦、愉快或烦忧、反感。它在逆反心理中起决定的作用或是直接的动力。具体说是青少年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当理解掌握了某一信息或观念,一般会感到一种满足、充实和愉悦;而不理解的有关信息和观点,则会感到疑惑、焦虑和烦忧。这些对新观念、信息的情绪感受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所存储的知识内容、态度加以比较,当原有的不良情绪不能有效地克服和剔除,就会愈加强烈,从而导致产生去抵制有关教育管理的内容和信息的行为意向。当这种意向倾向越来越多时,逆反心理就会逐渐转化为一种逆反行为。作为逆反心理的第三个构成要素,行为意向在逆反心理中的作用也就显而易见,即是逆反心理转化为逆反行为的准备。它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响。充分认清逆反心理的构成及其作用不但加深了我们对逆反心理实质的认识,而且为我们寻找解决对策并可有效地预防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有很大的意义。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1、主观因素
(1)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首先是和该时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紧密连在一起的。该时期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青少年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正是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2)该时期青少年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此而引发的性征越发明显和突出,随之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由于性的发育而导致的性别意识、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己。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识无意识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什么教师的诲人不倦的施教,家长的苦口婆心的相劝,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意向驱散了。
(3)青少年时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具体来说青少年在心理的认知发展中,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其认识是不坚定的和易动摇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其认知事物和问题时的偏差太大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老师一些正常的教育往往不是与之同向思维而是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与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与施教者对立面而产生逆反心理和行为。
2、客观因素
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生长的基本环境,它是人生中最先接受教化的地方。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质和个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沉淀,青少年学生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感上对我们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说教、劝说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2)学校不良因素的影响。学校是青少年成长和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学校不良因素的作用也是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又一因素,而且是主要因素。学校不良因素对青少年学生逆反心理产生影响主要表现在:1).教师教育指导思想的偏离和方法上的不当。具体说一些教师在教育指导思想上存在着为完成施教任务而完成施教任务等应付差事的想法,不认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有效的途径和方法;使我们的教育从内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进而使学生对我们的教育产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2).教师在施教过程中,不尊重青少年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分析问题,而是一味强调师道尊严,导致他们因对教育者本身的排斥,进而对我们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
3).一些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评价,过于注重分数,对学生一点小错揪着不放,使学生认为老师对自己失去信心,在情感上与老师对立甚至背离并反其道而行之。除以上不良因素外,我们施教的内容老化及教育方式上的灌输和填鸭也是造成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因素。
(3)同辈群体不良因素的影响。同辈群体是指同龄人或相近年龄人组成的群体。在众多同辈体中,青少年受同辈群体的依赖最明显。这是因为在青少年同辈中,青少年们不仅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而且都有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它们之间相互容易认同,最能达到或造成相互转化与感染。其中青少年同辈群体中积极的价值观念,行为倾向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目的大体一致,置身其中的青少年个体的心理较为正常、合理。相反,青少年同辈群体中不良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则对置身其中的一些青少年心理也产生不良影响。比如在青少年学生中出现的不良英雄观:出风头、唱反调等,就使一些本来正常的青少年在心理上被潜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稳定和模仿性,又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为此,在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中,同辈群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4)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扩大。大众传播媒介和现代兴起的电脑网络的进入家庭,不仅给青少年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而且也带来负面影响。这是以电视、网络为主的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注重大众化、新奇性等决定的。为此,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关照,使一些成人文化中不良的、世俗的因素或因揭示某种现象及制作节目的连贯性,使本来用来警示人们和青少年的内容,而被青少年负面地接受了。由于大众传播还强调新奇性,有意识介绍一些国内外的一些时尚新奇文化现象如:“朋客”、嬉皮士和具有反判精神的摇滚文化等,也影响并辐射着我国青少年的反文化心态和反文化意识的形成。
四、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调适
通过前面对青少年逆反心理实质、活动和机制以及原因的分析,我们认为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调适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加强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变,尊重被教育者从形式上看,教育和被教育者之间是一对矛盾性的存在,实质上这两者是一致的。这是因为我们教育的目的或目标就是有利于被教育者健康的成长和发展,这和被教育者的愿望是一致的。并且教育和被教育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被教育者需要我们的指导,教育者教育指导的作用,又具体在被教育者的有效社会化和不断提高健康发展能力方面实现。正确解决这一关系及在指导思想上树立热爱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教育工作的意识,就会在我们的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做到积极探索,敬业工作,尊重青少年。进而才会使青少年的心理反感削弱和消除逆反心理。
2、教育中加强感情投入,密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无论是心理学理论还是大量的社会现实都在说明,感情是一只无形的手推动着人们的行为倾向和一些做法。有些事情并非顺理成章,并非符合科学要求,但由于感情的因素,无形地左右着人们的某些行为。这就是情感魅力。对于生理、心理均不成熟的青少年来说,在其行为意向和决策中,受感情因素影响很大,它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好感与否,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们都有体会,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很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的结果。如果我们教育者在感情上与被教育者多些相容、多些亲近,相信在青少年心理上就不会再有那种厌恶、背离,逆反心理自然就会淡化或消除了。
3、加强同辈群体的指导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心理的感染的重要性我们已了解了,我们对同辈群体的认识应从社会心理学的群体压力上进行。任何群体都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或者说是一种生存、生长环境对人的压力作用。积极的群体对个体正常心理所产生的是一种推动,消极不良群体对个体正常心理是一种动摇力量。为此,加强对同辈群体的正确指导,及时发现不良风气并做到尽早扭转,是防范逆反心理和不良习气滋生、扩大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对同辈群体中“领袖人物”及能兴风作浪者,有效控制和指导更是必要的。
4、加强对社会文化现象的分析和导向
面对社会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青少年往往还未具备正确认知能力,常常是因为好奇心驱使进行模仿,而难以辨清其实质或其中蕴含着积极、合理因素,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及时、有效、准确地把握这些现象和问题,把它提出来置于被教育者面前深刻分析其实质和其中的合理成份,帮助青少年建构正确的认知,避免盲目的追随。这也消除逆反心理。
5、积极、鼓励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社会心理学家却说:在人们的心深处,最渴望他人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胜过雨后那道绚丽的彩虹,在人们心灵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下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是一种兴奋剂,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同时赞美还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让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句赞美,就把摇摆不定的青少年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相反,批评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但其心理是不悦的,甚至粗暴的批评,更会产生一种适得其反的效果。为此,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调适采取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训斥,多些赞美,不妨是个好办法 检举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7-27 17:43 在对青少年的施教中,教师、家长及专职青少年教育的工作者们,普遍感到当代青少年存在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现象,同时又表现出无计可施、无可奈何的状态。因此,逆反心理正在使很多教育者的热情和积极性受到打击和动摇。鉴此,揭开逆反心理的神秘面纱,了解其实质、形成的原因、寻求解决它的良策的问题便撂在我们面前,而且,学校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1、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心理机制
所谓逆反心理,是人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特殊态度,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的观念定式与特定的教育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信息相对立、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背离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逆反心理并不是无缘无故就会诞生的,它的形成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过程演变的结果。其心理机制的演变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首先,是教育的内容及相关的信息在特定的教育情景中,引起受教育者的注意;其次,是受教育者接触并理解教育的内容(信息),并将所理解的信息及所形成的观点和态度与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包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知识修养)和态度观念加以比较;最后,经过比较、分析,作出接受或抵制的态度反应。如果受教育者经过比较分析之后,确认与原有的认知相悖就产生抵制,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可见,逆反心理的实质是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是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逆向心理倾向。
2、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心理构成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特殊的反对态度,主要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大要素构成的。其中,认知是受教育者态度的基础,在对态度的作用中,认知主要是对逆反心理起准备和导向作用。这是因为,无论什么人(不包括思维不健全者)怎样认识某一现象或问题,在其心理上都具有一定的较为稳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这些稳定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所构成的认知,支配人们对某一现象或问题将要采取怎样的做法,即是拥护、支持、顺从态度,还是怠慢、反对、逆行的态度。
情感是逆反心理的第二个构成要素,主要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对认知信息内容的一种情绪体验,即喜悦(愉快)或烦忧、反感。它在逆反心理中起决定的作用或是直接的动力。具体地说就是青少年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当理解掌握了某一信息或观念,一般会感到一种满足、充实和愉悦;而对不理解的信息和观点,一般会感到疑惑、焦虑和烦忧。将这些对新观念、信息的情绪感受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所存储的知识内容、态度加以比较,当原有的不良情绪不能有效地克服和剔除时,不良情绪就会愈加强烈,从而导致产生去抵制有关教育管理的内容和信息的行为意向。当这种意向倾向越来越多时,逆反心理就会逐渐转化为一种逆反行为。
行为意向是逆反心理的第三个构成要素,在逆反心理中是显而易见的,它是逆反心理转化为逆反行为的准备,它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响。充分认清逆反心理的构成及其作用,不但能加深我们对逆反心理实质的认识,而且对我们寻找解决对策,并有效地预防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有很大的意义。
3、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一般原因
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因素有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主观因素。青少年逆反心理的产生首先是和青少年时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紧密连在一起的。
3、1、1青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思维范围越来越广泛和丰富。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尤其是在接触社会文化和教育过程中青少年渐渐学会并掌握了逆向思维等方法。正是青少年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基础和可能。
3、1、2青少年时期青少年在性方面的发育逐渐成熟,由此而引发的性征越发明显和突出,随之性别意识、性意识便逐渐强化和建立。由于性的发育而导致的性别意识、性意识又进一步在心理上产生断乳,进而形成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正是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已。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教师诲人不倦的施教、家长苦口婆心的相劝等等,早已被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意向驱散了。
3、1、3青少年时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还是不平衡的,甚至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具体来说青少年在心理学认知发展中,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他们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和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