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之行的美文,描写草原的唯美散文?
答案:1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5-12 18:15
- 提问者网友:心牵心
- 2021-05-11 21:12
草原之行的美文,描写草原的唯美散文?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躲不过心动
- 2021-05-11 22:27
草 原 遐 想骆驼和飞机
离开呼和浩特,在机场候机的时候,有一搭无一搭地看摆满旅游纪念品的柜台。都是些很有草原民族特色的东西,特别是皮制品种类更繁多。但我最终还是选了一头毛茸茸的骆驼。等到千里迢迢带回来,女儿并不特别亲睐,摩挲了几下后,便抛在一边。
也难怪,骆驼不是他梦里有过的东西,仅仅靠形状的陌生和奇特,一个毫无生气的布袋难以在他幼小的心灵产生“意义”。相反,我的选择却很有“意义”,因为骆驼几乎就是我儿时想象中的草原。所以如果选一个物件,纪念草原之行,当然选择骆驼。
一队骆驼叮叮当当从门前走过,回忆起来,是很神秘、很浪漫的场景。骆驼是从草原,从大漠戈壁来的客人,没有见过草原、戈壁的孩子,通过骆驼刻画自己心里的草原。“踏花归来马蹄香”。花香芬芳,画一群萦绕马蹄的蜜蜂就够了;草原的辽阔、草原的苦寒、草原与身边土地的大不同,看看骆驼非驴非马的怪样子,看看奇怪的驼峰就够了。
除了在草原、戈壁常见,北京以北这样所谓农耕文明向草原文明的过渡地带,比如我的故乡张家口一带,以前也是常见骆驼的。因此,草原于我,是一个熟悉的陌生所在。虽然从来没有踏上草原的土地,但冬春刺骨的西北风、漫天飞舞的黄土,莜面等草原吃食,都提醒这里的人们,我们是草原很近的邻居。骆驼的印象也是居住在草原边缘的人们感知自身,确认故乡的一个明显符号。
林海音《城南旧事》的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写到:“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是再也不会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的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成了描写老北京的经典之作,20年前同名电影得过金鸡、白花奖,差不多也是那个时代最唯美的电影,梳着童花头的小英子清澈无辜大眼睛,画外音:“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镜头中残阳、前门城楼、骆驼队。这是许多人印象中对2、30年代老北京挥之不去的记忆残片。这部电影还大大地推广了李叔同的《送别》,“夕阳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是在说北京,还是在说一个北京城南孩子那“传说中美丽的草原”?
虽然年代不同,但我能从这里读到自己的童年:偶从门口走过的驼队,永远不紧不慢的骆驼,不紧不慢的拉骆驼的汉子,因缓慢而显得悠扬的驼铃。如果骆驼队要在村里“打尖”,那就有了和小英子一样的机会,看骆驼呼出的白气,看它似乎永远不停地咀嚼。
现在的情况是彻底变了。以前是看着骆驼想象草原未知的远,今天是在目不暇接中经历时空穿梭。
从北京到呼和浩特,我原想坐火车的,想真切体会一下,奥运前夕北京国际大都市的繁华,怎样抽丝剥茧的变化到草原、黄土地、破败的土坯房和玉米地里锄地的老农民。最后因为选择坐的飞机,感觉的变化就只能更加突兀。环北京一带,尤其是北部和西北,被称做环京津贫困带,拿“城市好的超欧洲,农村破的象非洲”来形容一下实在贴切。有一次 坐出租车,听北京的交通文艺台之类广播,说搞一个很八卦的统计,让北京人说说对中国各省市的熟悉程度,结果既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大部分人觉着对上海、深圳等地方的了解,远远超过河北、内蒙。
的确,从首都机场富丽堂皇的T3航站楼起飞到呼和浩特和......余下全文>>
离开呼和浩特,在机场候机的时候,有一搭无一搭地看摆满旅游纪念品的柜台。都是些很有草原民族特色的东西,特别是皮制品种类更繁多。但我最终还是选了一头毛茸茸的骆驼。等到千里迢迢带回来,女儿并不特别亲睐,摩挲了几下后,便抛在一边。
也难怪,骆驼不是他梦里有过的东西,仅仅靠形状的陌生和奇特,一个毫无生气的布袋难以在他幼小的心灵产生“意义”。相反,我的选择却很有“意义”,因为骆驼几乎就是我儿时想象中的草原。所以如果选一个物件,纪念草原之行,当然选择骆驼。
一队骆驼叮叮当当从门前走过,回忆起来,是很神秘、很浪漫的场景。骆驼是从草原,从大漠戈壁来的客人,没有见过草原、戈壁的孩子,通过骆驼刻画自己心里的草原。“踏花归来马蹄香”。花香芬芳,画一群萦绕马蹄的蜜蜂就够了;草原的辽阔、草原的苦寒、草原与身边土地的大不同,看看骆驼非驴非马的怪样子,看看奇怪的驼峰就够了。
除了在草原、戈壁常见,北京以北这样所谓农耕文明向草原文明的过渡地带,比如我的故乡张家口一带,以前也是常见骆驼的。因此,草原于我,是一个熟悉的陌生所在。虽然从来没有踏上草原的土地,但冬春刺骨的西北风、漫天飞舞的黄土,莜面等草原吃食,都提醒这里的人们,我们是草原很近的邻居。骆驼的印象也是居住在草原边缘的人们感知自身,确认故乡的一个明显符号。
林海音《城南旧事》的序言《冬阳、童年、骆驼队》写到:“骆驼队来了,停在我家的门前。它们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天气又干又冷。拉骆驼的摘下了他的毡帽,秃瓢儿上冒着热气,是一股白色的烟,融入干冷的大气中。
……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是再也不会做了。
可是,我是多么的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我对自己说,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就这样,我写了一本《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成了描写老北京的经典之作,20年前同名电影得过金鸡、白花奖,差不多也是那个时代最唯美的电影,梳着童花头的小英子清澈无辜大眼睛,画外音:“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镜头中残阳、前门城楼、骆驼队。这是许多人印象中对2、30年代老北京挥之不去的记忆残片。这部电影还大大地推广了李叔同的《送别》,“夕阳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是在说北京,还是在说一个北京城南孩子那“传说中美丽的草原”?
虽然年代不同,但我能从这里读到自己的童年:偶从门口走过的驼队,永远不紧不慢的骆驼,不紧不慢的拉骆驼的汉子,因缓慢而显得悠扬的驼铃。如果骆驼队要在村里“打尖”,那就有了和小英子一样的机会,看骆驼呼出的白气,看它似乎永远不停地咀嚼。
现在的情况是彻底变了。以前是看着骆驼想象草原未知的远,今天是在目不暇接中经历时空穿梭。
从北京到呼和浩特,我原想坐火车的,想真切体会一下,奥运前夕北京国际大都市的繁华,怎样抽丝剥茧的变化到草原、黄土地、破败的土坯房和玉米地里锄地的老农民。最后因为选择坐的飞机,感觉的变化就只能更加突兀。环北京一带,尤其是北部和西北,被称做环京津贫困带,拿“城市好的超欧洲,农村破的象非洲”来形容一下实在贴切。有一次 坐出租车,听北京的交通文艺台之类广播,说搞一个很八卦的统计,让北京人说说对中国各省市的熟悉程度,结果既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大部分人觉着对上海、深圳等地方的了解,远远超过河北、内蒙。
的确,从首都机场富丽堂皇的T3航站楼起飞到呼和浩特和......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