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谥号的含义
答案:1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05 10:41
- 提问者网友:杀生予夺
- 2021-03-04 23:27
明朝皇帝谥号的含义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青灯有味
- 2021-03-05 00:29
问题一:明朝皇帝的谥号 明朝皇帝谥号
第一任:朱元璋
庙号太祖,原谥“钦明启运峻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永乐元年,加“神圣文武”四字于原谥之上。嘉靖十七年,加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明史》卷首即用嘉靖时之谥号。
第二任:朱允炆
庙号惠宗,谥号“让皇帝”。燕王得国后,随其削帝号,以年号并入洪武,称洪武三十五年。弘光初,追尊其为“惠宗让皇帝”,入太庙,复其年号。清乾隆元年,诏廷臣集议,追谥曰恭闵惠皇帝。故官修《明史》所用之谥号为“惠帝”或“恭闵帝”。
第三任:朱棣
庙号太宗,原谥“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嘉靖十七年九月,进庙号为“成祖”,改谥号中“体”为“启”字,改“广”为“肇”字,故《明史》所用之谥号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第四任:朱高炽
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第五任:朱瞻基
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第六任:朱祁镇
庙号英宗,谥号“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第七任:朱祁钰
庙号代宗,谥号“恭仁康定景皇帝”。南宫之变后,废景为郕王。帝崩,英宗谥其曰“戾”,毁所营寿陵,以亲王礼葬西山,给武成中卫军二百户守护。成化十一年十二月戊子,宪宗下制复其帝号,上尊谥。
第八任:朱见深
庙号宪宗,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初名见浚。英宗留瓦剌,皇太后命立为皇太子。景泰三年,废为沂王。天顺元年,复立为皇太子,改名见深。
第九任:朱祐樘
庙号孝宗,谥号“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第十任:朱厚照
庙号武宗,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第十一任:朱厚熜
庙号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第十二任:朱载垕
庙号穆宗,谥号“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第十三任:朱翊钧
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第十四任:朱常洛
庙号光宗,谥号“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第十五任:朱由校
庙号熹宗,谥号“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第十六任:朱由检
庙号毅宗,谥号“烈皇帝”。初,弘光帝于崇祯十七年五月谥曰“思宗烈皇帝”,以“思”非美谥,寻于弘光元年二月改庙号为毅宗。崇祯十七年五月,清军入京师,以帝体改葬,令臣民为服丧三日,谥曰“庄烈愍皇帝”,陵曰思陵。《明史》所用谥号即“庄烈愍皇帝”。今众皆以其谥号为思宗,实以“毅宗”为确。问题二: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君谥号含义 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但是近代以来,王国维等根据金文考释得出的结论谥法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这一说法现在得到广泛认同。
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夏商时代的王没有谥号,往往直呼其名,他们的称呼多数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盘庚、帝辛,这究竟是排行还是出生年份,现在也众说纷纭,我们还是不要去管他。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昭王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但我这里是专讲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汉代开始又实行了。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三国的文艺里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就把他叫做献帝,那是胡说八道,难道献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会把皇位献出来?
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庙号就是祖啊宗啊的称呼,一般祖的档次比祖更高些。起初,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高祖,刘秀是世祖,别的就没什么庙号了。这个祖,和欧洲尊某皇帝为大帝一样,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绩才行,一般往往都是开国皇帝。但也有滥封的,曹魏时,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着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称烈祖明皇帝,很被后世嘲笑。
一般庙号叫高祖或太祖都是开国皇帝,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统一的,如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刘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个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朱棣和他们差不多,所以叫成祖,另外玄铧被叫做圣祖,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年号也不是一开始都有的,汉朝初期就没有,后来才开始出现,而且皇帝一般都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有的几年换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换几次,一般朴素务实的皇帝年号换得少,爱标新立异的年号换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贞观,玄宗也不大换,而武则天就特别喜欢改年号,一般年号是两个字的,她还用过四个字的。
本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从唐开始就谁都有庙号了,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一个年号用一辈子,所以人们习惯称他的年号,这里面只有明英宗用过两个年号,因为他被瓦剌俘虏去,代宗即位,他被放回来后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时他发动政变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两个年号。另外同治原来的年号叫琪祥,是......余下全文>>问题三:明朝皇帝的谥号 一、
朱高炽
朱棣长子。庙号仁宗,年号洪熙。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朱瞻基
朱高炽长子,庙号宣宗,年号宣德。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朱祁镇
庙号英宗,前元正统,后元天顺。谥号: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朱祁钰
庙号代宗,年号景泰,先谥:戾,后改谥:恭仁康定景皇帝,南明改谥号17个字,正史不认。
朱见深
庙号宪宗,年号成化,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朱佑樘
庙号孝宗,年号弘治,谥号: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朱厚照
庙号武宗,年号正德,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二、
明神宗万历皇帝的大名当然是朱朱翊钧了。
三、
朱厚照之后的皇帝分别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谥曰: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垕,谥曰: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谥曰: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明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洛,谥曰: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谥曰: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谥曰: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问题四:明朝皇帝谥号中为何都有个“道”字? 明代皇帝谥号是由礼部提议,遵循的有两点,一是谥法,二是故制,以明太祖为开始,后世帝王须遵循一定的谥法来制定谥号,这个习惯是从唐代开始出现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孝*皇帝),以后经过传承,明代已经有了规范的谥法规制,通常为“*天*道……孝*皇帝”。
希望能帮到你,请采纳谢谢。问题五:古代皇帝的谥号是如何确定的,有何含义? 是他死后大臣或儿子定的,是对皇帝的简评,主要有表扬(经天纬地曰文,可定祸乱,刚强直理曰武)批评性(滥杀无辜曰纣)同情性(短折不成曰殇)
满意请采纳问题六:明朝的皇帝的谥号是什么 明朝皇帝列表:
太祖朱元璋(1328-1398)
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惠帝朱允炆(1377-1402)
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成祖朱棣(1360-1424)
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仁宗朱高炽(1378-1425)
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
宣宗朱瞻基(1398-1435)
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英宗朱祁镇(1427-1464)
年号“正统”“天顺”(1435-1449;1457-1464)在位,在位23年
景帝朱祁钰(1428-1457)
年号“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
宪宗朱见深(1447-1487)
年号“成化”1464年即位,在位24年
孝宗朱佑樘(1470-1505)
年号“弘治”1487年即位,在位19年
武宗朱厚照(1491-1521)
年号“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
世宗朱厚璁(1507-1566)
年号“嘉靖”1521年即位,在位46年
穆宗朱载垕(1537-1572)
年号“隆庆”1566年即位,在位7年
神宗朱翊钧(1563-1620)
年号“万历”1572年即位,在位48年
光宗朱常洛(1582-1620)
年号“泰昌”1620年即位,在位1月
熹宗朱由校(1605-1627)
年号“天启”1620年即位,在位8年
思宗朱由检(1610-1644)
年号“崇祯”1627年即位,在位17年问题七:古代皇帝都有谥号,庙号 年号它们分别什么含义?怎么去区分它们 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1. 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2. 谥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3. 尊号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4. 年号 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具体参见《中国古代帝王称号的演变》。问题八:中国皇帝的谥号如何分类 我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并相沿成为制度,这种制度称为设法,所给予的称号名为谥号。所谓庙号,是指古代帝王死后在大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谥号、庙号的选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一道风景线。一、谥号的分类谥号的选定要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等。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憨”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 根据对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表明,至迟到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乎谥,没有恶谥。谥号之有善恶,西周共和以后。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就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二、谥号的历史沿革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簧王、赵孝成王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议定以“皇帝”作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同时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他自称为始皇帝,后世则以数计,如二世、三世等等。汉代又恢复了谥法,而且这一时期谥法制度也日趋严密,朝廷中正式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汉代以后,谥号大多为两个宇:汉文帝刘恒谥号全名为孝文帝,萧何谥为文终侯。唐宋时期是谥法大发展的时期。谥法一方面成为封建帝王尊大谥以美足其虚荣心的工具,同时也成为驾驭群臣的褒贬手段。武则天时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打破了皇帝一、两字谥号的旧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号为“元圣文神武皇帝”。帝后也可有尊号,后来称作徽号。如清代同治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徽号也可每逢庆典累加,那拉氏的徽号最后积有“慈椿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等十六个宇。宋代皇帝谥号比唐时更加谥美,而且也开后代予大臣谥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实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终宋之世,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筹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如明代皇帝谥号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清代皇帝21字,硕亲王1字,大臣2字。其次,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据统计,西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代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谥号中还有一种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土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到汉代才盛行起来。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高官司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一般认为,庙号始于商代,汉代承袭了这一制度。汉代对于追尊庙号一事是极为慎重的,因此不少皇帝都没有庙号。但这一制度......余下全文>>
第一任:朱元璋
庙号太祖,原谥“钦明启运峻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永乐元年,加“神圣文武”四字于原谥之上。嘉靖十七年,加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明史》卷首即用嘉靖时之谥号。
第二任:朱允炆
庙号惠宗,谥号“让皇帝”。燕王得国后,随其削帝号,以年号并入洪武,称洪武三十五年。弘光初,追尊其为“惠宗让皇帝”,入太庙,复其年号。清乾隆元年,诏廷臣集议,追谥曰恭闵惠皇帝。故官修《明史》所用之谥号为“惠帝”或“恭闵帝”。
第三任:朱棣
庙号太宗,原谥“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嘉靖十七年九月,进庙号为“成祖”,改谥号中“体”为“启”字,改“广”为“肇”字,故《明史》所用之谥号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第四任:朱高炽
庙号仁宗,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第五任:朱瞻基
庙号宣宗,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第六任:朱祁镇
庙号英宗,谥号“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第七任:朱祁钰
庙号代宗,谥号“恭仁康定景皇帝”。南宫之变后,废景为郕王。帝崩,英宗谥其曰“戾”,毁所营寿陵,以亲王礼葬西山,给武成中卫军二百户守护。成化十一年十二月戊子,宪宗下制复其帝号,上尊谥。
第八任:朱见深
庙号宪宗,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初名见浚。英宗留瓦剌,皇太后命立为皇太子。景泰三年,废为沂王。天顺元年,复立为皇太子,改名见深。
第九任:朱祐樘
庙号孝宗,谥号“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第十任:朱厚照
庙号武宗,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第十一任:朱厚熜
庙号世宗,谥号“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第十二任:朱载垕
庙号穆宗,谥号“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第十三任:朱翊钧
庙号神宗,谥号“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第十四任:朱常洛
庙号光宗,谥号“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第十五任:朱由校
庙号熹宗,谥号“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第十六任:朱由检
庙号毅宗,谥号“烈皇帝”。初,弘光帝于崇祯十七年五月谥曰“思宗烈皇帝”,以“思”非美谥,寻于弘光元年二月改庙号为毅宗。崇祯十七年五月,清军入京师,以帝体改葬,令臣民为服丧三日,谥曰“庄烈愍皇帝”,陵曰思陵。《明史》所用谥号即“庄烈愍皇帝”。今众皆以其谥号为思宗,实以“毅宗”为确。问题二: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君谥号含义 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但是近代以来,王国维等根据金文考释得出的结论谥法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这一说法现在得到广泛认同。
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
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夏商时代的王没有谥号,往往直呼其名,他们的称呼多数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盘庚、帝辛,这究竟是排行还是出生年份,现在也众说纷纭,我们还是不要去管他。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昭王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但我这里是专讲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汉代开始又实行了。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三国的文艺里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就把他叫做献帝,那是胡说八道,难道献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会把皇位献出来?
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庙号就是祖啊宗啊的称呼,一般祖的档次比祖更高些。起初,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高祖,刘秀是世祖,别的就没什么庙号了。这个祖,和欧洲尊某皇帝为大帝一样,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绩才行,一般往往都是开国皇帝。但也有滥封的,曹魏时,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着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称烈祖明皇帝,很被后世嘲笑。
一般庙号叫高祖或太祖都是开国皇帝,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元太祖铁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统一的,如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临,刘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个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朱棣和他们差不多,所以叫成祖,另外玄铧被叫做圣祖,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
年号也不是一开始都有的,汉朝初期就没有,后来才开始出现,而且皇帝一般都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有的几年换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换几次,一般朴素务实的皇帝年号换得少,爱标新立异的年号换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贞观,玄宗也不大换,而武则天就特别喜欢改年号,一般年号是两个字的,她还用过四个字的。
本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从唐开始就谁都有庙号了,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一个年号用一辈子,所以人们习惯称他的年号,这里面只有明英宗用过两个年号,因为他被瓦剌俘虏去,代宗即位,他被放回来后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时他发动政变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两个年号。另外同治原来的年号叫琪祥,是......余下全文>>问题三:明朝皇帝的谥号 一、
朱高炽
朱棣长子。庙号仁宗,年号洪熙。谥号: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朱瞻基
朱高炽长子,庙号宣宗,年号宣德。谥号:“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朱祁镇
庙号英宗,前元正统,后元天顺。谥号: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朱祁钰
庙号代宗,年号景泰,先谥:戾,后改谥:恭仁康定景皇帝,南明改谥号17个字,正史不认。
朱见深
庙号宪宗,年号成化,谥号: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朱佑樘
庙号孝宗,年号弘治,谥号: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朱厚照
庙号武宗,年号正德,谥号: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二、
明神宗万历皇帝的大名当然是朱朱翊钧了。
三、
朱厚照之后的皇帝分别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谥曰: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垕,谥曰: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谥曰: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明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洛,谥曰: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明熹宗—天启皇帝——朱由校,谥曰:达天阐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谥曰: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问题四:明朝皇帝谥号中为何都有个“道”字? 明代皇帝谥号是由礼部提议,遵循的有两点,一是谥法,二是故制,以明太祖为开始,后世帝王须遵循一定的谥法来制定谥号,这个习惯是从唐代开始出现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孝*皇帝),以后经过传承,明代已经有了规范的谥法规制,通常为“*天*道……孝*皇帝”。
希望能帮到你,请采纳谢谢。问题五:古代皇帝的谥号是如何确定的,有何含义? 是他死后大臣或儿子定的,是对皇帝的简评,主要有表扬(经天纬地曰文,可定祸乱,刚强直理曰武)批评性(滥杀无辜曰纣)同情性(短折不成曰殇)
满意请采纳问题六:明朝的皇帝的谥号是什么 明朝皇帝列表:
太祖朱元璋(1328-1398)
年号“洪武”1368年称帝,在位31年
惠帝朱允炆(1377-1402)
年号“建文”1398年即位,在位5年
成祖朱棣(1360-1424)
年号“永乐”1402年即位,在位23年
仁宗朱高炽(1378-1425)
年号“洪熙”1424年即位,在位1年
宣宗朱瞻基(1398-1435)
年号“宣德”1425年即位,在位11年
英宗朱祁镇(1427-1464)
年号“正统”“天顺”(1435-1449;1457-1464)在位,在位23年
景帝朱祁钰(1428-1457)
年号“景泰”1449年即位,在位9年
宪宗朱见深(1447-1487)
年号“成化”1464年即位,在位24年
孝宗朱佑樘(1470-1505)
年号“弘治”1487年即位,在位19年
武宗朱厚照(1491-1521)
年号“正德”1505年即位,在位17年
世宗朱厚璁(1507-1566)
年号“嘉靖”1521年即位,在位46年
穆宗朱载垕(1537-1572)
年号“隆庆”1566年即位,在位7年
神宗朱翊钧(1563-1620)
年号“万历”1572年即位,在位48年
光宗朱常洛(1582-1620)
年号“泰昌”1620年即位,在位1月
熹宗朱由校(1605-1627)
年号“天启”1620年即位,在位8年
思宗朱由检(1610-1644)
年号“崇祯”1627年即位,在位17年问题七:古代皇帝都有谥号,庙号 年号它们分别什么含义?怎么去区分它们 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1. 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2. 谥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民国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3. 尊号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4. 年号 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具体参见《中国古代帝王称号的演变》。问题八:中国皇帝的谥号如何分类 我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并相沿成为制度,这种制度称为设法,所给予的称号名为谥号。所谓庙号,是指古代帝王死后在大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谥号、庙号的选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一道风景线。一、谥号的分类谥号的选定要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等。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憨”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 根据对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表明,至迟到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乎谥,没有恶谥。谥号之有善恶,西周共和以后。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县东北),后来就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二、谥号的历史沿革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簧王、赵孝成王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议定以“皇帝”作为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同时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他自称为始皇帝,后世则以数计,如二世、三世等等。汉代又恢复了谥法,而且这一时期谥法制度也日趋严密,朝廷中正式设立大鸿胪一职,管理王公列侯的谥法。汉代以后,谥号大多为两个宇:汉文帝刘恒谥号全名为孝文帝,萧何谥为文终侯。唐宋时期是谥法大发展的时期。谥法一方面成为封建帝王尊大谥以美足其虚荣心的工具,同时也成为驾驭群臣的褒贬手段。武则天时开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打破了皇帝一、两字谥号的旧例,更开创了皇帝生前叠加谀词上尊号谥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着的时候可以被奉上好几次尊号。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号为“元圣文神武皇帝”。帝后也可有尊号,后来称作徽号。如清代同治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徽号也可每逢庆典累加,那拉氏的徽号最后积有“慈椿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等十六个宇。宋代皇帝谥号比唐时更加谥美,而且也开后代予大臣谥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实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谥号多以“文”字为荣,终宋之世,谥号为“文”者达一百四十多人,为“武”者仅二十人。明清时期,谥法内容基本固定下来。首先是各筹级人员的谥号字数固定下来。如明代皇帝谥号为17字,亲王1字,大臣2字;清代皇帝21字,硕亲王1字,大臣2字。其次,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据统计,西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代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谥号中还有一种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土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到汉代才盛行起来。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高官司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一般认为,庙号始于商代,汉代承袭了这一制度。汉代对于追尊庙号一事是极为慎重的,因此不少皇帝都没有庙号。但这一制度......余下全文>>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