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廉政的故事(故事...故事)
答案:4 悬赏: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4 22:49
- 提问者网友:我一贱你就笑
- 2021-03-24 08:45
清官廉政的故事(故事...故事)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未来江山和你
- 2021-03-24 10:08
以廉为宝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 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 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 “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 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 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 ,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 钱太守”
?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 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 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 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 自己的操守。
?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 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 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 三百两。
?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 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 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 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 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 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手好不要钱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 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 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 坤羞愧而去。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 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 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 “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 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 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 ,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 钱太守”
?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 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 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 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 自己的操守。
?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 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 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 三百两。
?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 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 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 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 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 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手好不要钱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 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 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 坤羞愧而去。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老鼠爱大米
- 2021-03-24 12:34
<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
- 2楼网友:梦中风几里
- 2021-03-24 11:33
翻翻二十四史,人们就会明白,有名有姓并且货真价实的清官,不过几十位。明末清初优秀的文学家、史学家张岱,在所著《夜航船》卷七“清廉类”中,扳着指头数了很久,也不过找出40位清官。物以稀为贵,况人乎!这些清官的相关事迹,大部分都很感人。如北齐彭城王高攸自沧州召还,老百姓纷纷拿着食物欢送他,说:“您在沧州,只饮这里的水,从未尝过百姓的饭菜,今天我们谨献上粗茶淡饭。”高攸很感动,但也仅吃一口,不愿占百姓的便宜。又如隋朝赵轨在齐州做官,后入京,父老送别,说:“公清如水,请饮一杯水,以代替我们献钱。”赵轨愉快地一饮而尽。上世纪80年代,有一出京剧《徐九经升官记》,后拍成电影,轰动一时。徐九经是确有其人的。他在江南句容当县令,任满后调走,百姓恋恋不舍,说:“公幸训我!”徐九经答道:
“唯俭与勤及忍这三个大字。”他曾经在大堂上画了一棵菜,上题“民不可有此色,士不可无此味。”徐九经走后,百姓将他画的菜刻在石上,并写下“俭、勤、忍”三字,称为“徐公三字经”。这三个字,在中国政治史上实在是可圈可点的。不能甘于清贫淡泊,就当不了清官。
战国时魏国的邺令西门豹,“清克洁懿,秋毫之端无私利”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真是难得。他的治水投巫、破除“河伯娶妇”恶俗的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
“批鳞直夺比干心,苦节还同孤竹清。龙隐海天云万里,鹤归华表月三更。萧条棺外无余物,冷落灵前有草根。说与旁人浑不信,山人亲见泪如倾。”
(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二引《座右编》)这是明代苏州人朱良写的歌颂海瑞的诗,与一般颂诗,不可同日而语。这是因为:万历十五年(1587)十月,74岁的海瑞以老病之身卒于官舍后,他的同乡苏民怀检点其遗物,只有竹笼一只,内有俸金八两,旧衣数件而已。时人王世贞以九字评之:“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
(明·周晖:《金陵琐事》卷一)朱良亲睹海瑞如此简朴的行囊,以及士大夫凑钱为海瑞买棺的情景,感慨万分,惟恐后世人不相信有这等事,特地写下这首吊海瑞诗,以期与山河作证,让海瑞的两袖清风长留人间。事实上,海瑞生前俭朴到一般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他的私章用泥巴刻成,夏天睡在一张破席上,盖着夫人的旧裙,以至有道学家攻击他作“伪”,这无疑是对海瑞的污蔑,这种人是无法理解海瑞的。
清官少的原因之一,是难过家庭关。清官张玮曾经慨而言之:“为清官甚难!必妻子奴仆皆肯为清官,而后清官可为,不然则败其守矣。”
(清·余怀:《东山谈苑》卷三)难得的是,张玮家人都理解他、支持他。张玮病死于京师后,其棺运抵毗陵(今常州),因无钱下葬,只能停于荒寺。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其妻患病,无钱抓药,后竞饥寒而死,令人无限感慨!显然,清官赖以生存的小环境至为重要,亦即妻儿、部下是否贪心。若老婆、孩子成天念叨好吃好喝、穿金戴银,并与他人比较,说某某仅为七品小官,现已置下绸缎铺、木材行;部下动辄说有权不用,过时作废,过了这村,便无此店,赶紧能捞则捞,反正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天网虽大,毕竟多漏。试想,在这样的小环境下,为官欲冰清玉洁,又谈何容易!张玮说的“为清官甚难”,实在是肺腑之言。
惟其如此,明代清官江一麟夫妇相规的事迹,很值得称道。江一麟是婺源人,在地方做官有廉声,被调至京中任部郎。将北行,他取出俸银十两,令州民赵锷修船。及登舟,见修理一新,问花了多少银子?赵锷说10两。江一麟不信,认为10两银子不够,便暗查各色工匠费,实际上花了20多两银子。于是又取银6两,扇子30把,墨2斤,折银4两多偿还。赵锷不肯收,但因江公坚持,只好收下。江夫人一向贤惠,谓公日:“既知10两,即当如数偿之,而则以扇墨酬其劳可也,何必又用这些折银?”江公不禁脸红,赶紧又补了4两银子,赵锷更加不敢收下。江公生气地说:
“乃使我不如一妇人耶?”清初作家龚炜对此评曰:“予以公之偿锷已足,夫人犹以为歉,公以夫人之语,而犹以不如妇人为嫌。其平日之善善相规,施德于民者尽哉!”(清·龚炜:《巢林笔谈》卷二)笔者认为,这个评论是公允、深刻的,因感慨于此也写过一首打油诗:妻贤淡泊在陋巷,居家严分公私账;后院倘若有贪婆,清官肯定无指望!
正因为此,不甘沉沦于腐败泥淖的清官,不得不挖空心思安抚子女。明代前期陕西山原人王恕,历任刑部侍郎、左都御史、吏部尚书等职,掌权50余年,寿至93岁。他为人刚正清严,始终一致。他的儿子见他两手空空,面露难色。王恕对他说:“你怕穷是不?咱家历来有积蓄,不需要做官时像粮仓里的老鼠那样。”他引其子到后宅,指一处说:“这里是藏金的地方,有一窖金。”指另一处说:“这里是藏银的地方,有一窑银。”他死后,其子去挖掘,“皆空窖也”(明·李中馥:《原李耳载》卷上)。王恕为保持清廉品节,可谓煞费苦心。事实上,历史上的著名清官,其妻、子无一不是甘于清贫者。
清官的精神风貌,还不止于清廉自守。他们不惜丢掉乌纱帽,毁了所谓锦绣前程,甚至不惜牺牲身家性命,与贪官污吏、豪强权贵抗争;更有甚者,则敢于犯颜直谏,抨击皇帝的误国政策、荒唐行为,这又多么需要无私无畏的勇气啊!如宋代的包拯,在仁宗提拔张贵妃的叔叔张尧佐时,上殿直谏,“反复数百言,言吐愤疾”,溅了仁宗皇帝一脸唾沫星,直到皇帝将错误任命“罢之”为止。(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一)包拯如此刚正不阿,难怪当时京师吏民畏服,称颂“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宋·司马光:《辣水记闻》卷十)又如明代,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不断加强,皇帝被进一步神化,导致君臣隔阂,大臣见皇帝,竞以召对为可怪,一逢召对,便手足无措,只知道连呼万岁,赶紧磕头。而至明中叶后,某些大臣觐见时简直如坐针毡,甚至吓得当场昏死过去,大小便失禁。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一)但是,偏有不怕死的清官,敢在“太岁头争了嘉靖皇帝后,备好棺木,诀别妻子,准备慷慨赴死,已为人们熟知;天启二年(1622)四月,御史帅众在奏疏中竟然敢于说“内外朝万岁呼声聒耳,乃巫祝之忠”,这又需要何等的胆识!果然,皇帝阅疏后大怒,说“帅众不许呼朕万岁,无人臣礼!”(明·叶向高:《蘧编》卷十二)幸亏首辅叶向高多方保护,帅众才幸免于难。这种大无畏的气概,是“杀生成仁,舍生取义”的生动表现。封建社会的官吏,几乎无官不贪,枉法者不可胜数。海瑞等人能不贪赃枉法,仅此一条,已堪称出污泥而不染,足可流芳百世了。
现在,中国历史已进入21世纪。如果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历史上的清官,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当百姓手中无权,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时,才会在绝望中盼救星,呼唤青天大老爷能爱民如子。然而,最好的清官仍然是老爷,最好的百姓不过是儿子。什么地方百姓大呼包青天之日,一定是他们已经被侮辱、被欺凌之时。清官是封建时代茫茫黑夜里的昨夜星辰,他们绝不代表未来。在健全的民主、法制社会里,人们凭借民主和法律来保护自己,而无需乞灵于清官。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才是我们不懈的呼唤!
(作者: 王春瑜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摘自《求是》 2005年第3期
“天下清官第一”张伯行
张伯行 (1651年一1725年),宇孝先,河南仪封(今兰考县东) 人,清朝康熙年间著名的清官。他由县学生中举,再成进士。中进 士后又返乡读书。数年后赴吏部再试,补授内阁中书,历任中书舍 人、济宁佥事道、江苏按察使、福建巡抚、江苏巡抚、仓场侍郎、 户部右侍郎、礼部尚书。他居官清正廉明,康熙称之为“天下清官 第一”。他在离开江苏任时,百姓沿途才目送,并称赞他:任官数年, “止饮江南一杯水”。而当时“天下言廉吏者,虽隶卒贩负皆知称 公”。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这段名言堪称为官者的金绳铁矩,其作者就是清代康熙年间有“天下第一清官''美誉的张伯行。康熙四十八年〔 1709 年〕,张伯行奉旨调任江苏巡抚。赴任后,张伯行立即发布檄文《禁止馈送檄》,严禁下属馈送钱物,以整顿当时日益盛行的贪腐之风,这段名言就是出目此檄文。
张伯行是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后经考选,授内阁中书,又改任中书科中书。后父丧归里,建立请见书院,并讲解宣传儒学。
仪封城北原有堤,康熙三十八年 (1699 年 ) 六月,天降大雨,河堤被冲垮,张伯行招集乡民用口袋装土来堵住决口。河道总督张鹏翮了解
到他的事迹后,觉得他有治理河务的才干,就上疏举荐。康熙命他到河工任职,督修黄河南岸堤二百余里,并负责马家港、东坝、高家堰各工程。
四十二年 (1703 年 ) ,张伯行被授为山东济宁道。适逢灾荒之年,便从家乡运来钱和粮食,并赶制棉衣,用来解救百姓的饥寒。康熙命令按各道救济灾民,张伯行便拿出仓谷二万二千多石赈济所属汉上、阳谷二县。张伯行的雷厉风行却被山东布政使指责为独断专行,并要上疏弹劾,张伯行分辩道:“我是奉皇上的旨意来救灾,不能说是独断专行。皇上如此重视民间疾苦,应该以仓谷为重呢 ? 还是以人命为重 ? ''布政使无言以对,只好作罢。四十五年 (1706 年 ) ,康熙南巡时,专门赐予张伯行“布泽安流”的匾额。不久,张伯行升为江苏按察使。四十六年 (1707 年 ) ,康熙再次南巡。到苏州后,对随从的臣子们说:“我听说张伯行任官特别清廉,这是最难得的。”而张伯行却没有因此被上级官员推荐提拔。康熙见到张伯行说:“我很早就了解你,我来推荐你。如果将来做官做得很好,天下都会认为我是知人善任的。”于是,提拔张伯行为福建巡抚。
新上任的张伯行立即为民做了一系列实事,如上疏请求免去台湾、风山、诸罗三县因灾荒而欠交的赋税;因为福建的米价很贵,张伯行请求动用国库的钱购买湖广、江西、广东的米平价出售;福建百姓祭祀瘟神,张伯行命令毁掉这些瘟神的偶像,改祠堂为义学;民间多尼姑,有人卖贫苦人家的女子,以致削发为尼者成百上千,张伯行命令这些人家赎回自己的女子,为她们选择配偶。有家境贫穷无法赎回的,由官府出钱赎出。
两年后,张伯行调任江苏巡抚,救济淮安、扬州、徐州三府的灾荒。适逢布政使宜思恭因布政司库存亏空被总督噶礼弹劾罢免,康熙派尚书张鹏翮查处。陈鹏年以苏州知府的身份代理布政使职务,建议布政司库所亏空的三十四万,以分别扣除官员的俸银及使用差役的费用来抵补。张伯行请求噶礼联名上疏,噶礼没有答应。张伯行便自己上疏,康熙得知后命张鹏翮一并调查。张伯行另外又上疏说明了噶礼的不同意见。康熙对张伯行的意见没有采
纳,于是张伯行以身体多病为由提出辞官,康熙没有允许。张鹏翮请求责成张伯行的前任巡抚于准及宜思恭赔偿十六万,其余用官员俸银及使用差役的费用来抵补。康熙说:“江南亏空钱粮,并不是因为官吏侵吞。我南巡时,总督、巡抚随意挪用公款而下级官吏不敢议论。如果责成新任官吏来补偿,我实在于心不忍。”于是让查明南巡时用款情况上报。张伯行又上疏,奏明各府州县现无着落的钱粮十万八千,康熙命令一律免于赔偿。
康熙五十年 (1711 年 ) ,江南乡试的副考官赵晋暗中与噶礼勾结,营私舞弊,接受贿赂。发榜后,苏州土子大哗,抬着财神进入学宫以示不满。张伯行上疏奏明这件事,正考官左必蕃也把实际情况上报。康熙皇帝命令张伯行、噶礼同户部尚书张鹏翮、安徽巡抚梁世勋会审此案。皇上命尚书张鹏翮、侍郎赫寿查处,张伯行与嘲 L 会审。后得到举人吴泌、程光奎暗中贿赂的情况,供词还有噶礼受贿银五十万两的情况。由于牵涉到噶礼,案子错综复杂,审理一个多月竟然没有任何结果。于是张伯行上疏弹劾噶礼。噶礼不甘坐以待毙,也罗列出张伯行的七条“罪状”上奏。康熙在这样的形势下先把二人都解了职。不久张鹏翮的调查结果出来:赵晋与吴泌、程光奎行贿受贿事均属实,应按刑律治罪;噶礼暗中受贿事属诬告,张伯行应撤职。康熙觉得张鹏翮等的调查结果是故意为噶礼掩饰,就又命尚书穆和伦、张廷枢重新审查,结果却仍旧与张鹏翮的意见相同。康熙对此非常不满,说:“张伯行任官清正,这是天下所了解的。噶礼才干虽有余,但喜好无事生非,并没有清正的名声,这个调查结果一定有问题。”于是,命九卿、詹事、科道官再议。第二天,康熙把九卿等叫来.对他们说:“张伯行为官清正廉洁,噶礼品行我不能相信,如果没有张伯行,那么江南许多地方必然受到噶礼的盘剥。这次二人互相参奏的案子,起初派官去审理,被噶礼阻挠,以致不能得到其中的真实情况;再派官去审理,与前面的意见没有区别。你们应能体会我保全清官的心意,要使正直的人没有什么疑虑和恐惧,那么天下将会出现安定的局面。”在康熙的力保下,再次进行调查,结果终于夺去噶礼的官位,命张伯行复职。
在张伯行被解职期间,苏州、扬州百姓听到消息之后罢市抗议。老百姓拥到会馆,因为平时就知道张伯行清廉不贪,肯定不会接受礼物,便用水果蔬菜相送。张伯行依然婉言拒绝,百姓们哭道: “你在任,没喝过我们一杯水;现在要走了,不要推脱我们的一点心意广万不得已,张伯行才收下一把青菜;受审结束回来路过扬州,百姓们为防张伯行有什么不测,竟有数万人聚集江岸护送。后张伯行留任、噶礼革职的消息传出,江苏官民额手相庆,纷纷写下红幅贴在门旁:“天子圣明,还我天下第一清官。”
五十三年 (1714 年 ) ,张伯行上疏请严海禁,并弹劾钦元藏匿勾结海盗的罪犯张令涛于官署中,请求逮捕治罪。康熙命总督赫寿调查审理,赫寿庇护令涛,以通贼事查无实据而上报。皇上又命张鹏翮及副都御史阿锡鼐调查此案,张鹏翮等奏报令涛无罪,反而请求夺去张伯行的官职。张伯行解任之后,张鹏翮等仍不放过他,以他诬陷良民,挟私报复,要求斩首。张伯行对此恬然处之,昼夜读书不辍,身体倒日见硬朗。康熙对这样的调查结果心存怀疑,就把张伯行召到京城,问他:“人要没有私心才好。”张伯行说:“我没有私心。”康熙说:“你没有私心也就是圣人了,怎么还有人告你呢 ? ”张伯行对答说:“仁者没有私心合乎情理,而我作为官员虽然没有私心,但我所做的不一定合乎情理。”康熙认为张伯行说的在理,于是在刑法部门也同意对其治罪的情况下,毅然免了张伯行的罪,并调他到京城来。
不久,张伯行到南书房任职,兼代理仓场侍郎,并充当顺天乡试的正考官。后授为户部侍郎,兼管钱法、仓场,又充当会试副考官。雍正皇帝即位后,对张伯行也很敬重,雍正元年,即 1723 年,升张伯行为礼部尚书,两年后, 1725 年的 2 月 16 日,一代清官张伯行不幸病逝,享年 75 岁。张伯行留下遗疏,请求推崇儒学,奖励直臣。雍正悲痛悼念他,赐谥号“清恪”,意思是为官清廉,恪勤职守,很精确地概括了张伯行的一生。
张伯行的最大特点是勤于供职,造福百姓,对金钱毫不染指。他嫉恶如仇,从不与贪官污吏为伍,而且敢于抵制上司的横征暴敛,浑身上下洋溢着一股浩然正气。
张伯行所书的《禁止馈送檄》檄文虽短,却字字句句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张伯行为官二十余年,从不带家眷上任,也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从某种程度上讲,他的言行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清官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思想。正所谓无欲则刚,这正是他几遭弹劾,终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也是时至今日,他的高风亮节仍令人感动和钦敬的根本之所在。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 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 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 “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 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 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 ,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 钱太守”
?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 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 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 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 自己的操守。
?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 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 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 三百两。
?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 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 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 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 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 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手好不要钱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 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 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 坤羞愧而去。
“唯俭与勤及忍这三个大字。”他曾经在大堂上画了一棵菜,上题“民不可有此色,士不可无此味。”徐九经走后,百姓将他画的菜刻在石上,并写下“俭、勤、忍”三字,称为“徐公三字经”。这三个字,在中国政治史上实在是可圈可点的。不能甘于清贫淡泊,就当不了清官。
战国时魏国的邺令西门豹,“清克洁懿,秋毫之端无私利”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真是难得。他的治水投巫、破除“河伯娶妇”恶俗的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
“批鳞直夺比干心,苦节还同孤竹清。龙隐海天云万里,鹤归华表月三更。萧条棺外无余物,冷落灵前有草根。说与旁人浑不信,山人亲见泪如倾。”
(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二引《座右编》)这是明代苏州人朱良写的歌颂海瑞的诗,与一般颂诗,不可同日而语。这是因为:万历十五年(1587)十月,74岁的海瑞以老病之身卒于官舍后,他的同乡苏民怀检点其遗物,只有竹笼一只,内有俸金八两,旧衣数件而已。时人王世贞以九字评之:“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
(明·周晖:《金陵琐事》卷一)朱良亲睹海瑞如此简朴的行囊,以及士大夫凑钱为海瑞买棺的情景,感慨万分,惟恐后世人不相信有这等事,特地写下这首吊海瑞诗,以期与山河作证,让海瑞的两袖清风长留人间。事实上,海瑞生前俭朴到一般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他的私章用泥巴刻成,夏天睡在一张破席上,盖着夫人的旧裙,以至有道学家攻击他作“伪”,这无疑是对海瑞的污蔑,这种人是无法理解海瑞的。
清官少的原因之一,是难过家庭关。清官张玮曾经慨而言之:“为清官甚难!必妻子奴仆皆肯为清官,而后清官可为,不然则败其守矣。”
(清·余怀:《东山谈苑》卷三)难得的是,张玮家人都理解他、支持他。张玮病死于京师后,其棺运抵毗陵(今常州),因无钱下葬,只能停于荒寺。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其妻患病,无钱抓药,后竞饥寒而死,令人无限感慨!显然,清官赖以生存的小环境至为重要,亦即妻儿、部下是否贪心。若老婆、孩子成天念叨好吃好喝、穿金戴银,并与他人比较,说某某仅为七品小官,现已置下绸缎铺、木材行;部下动辄说有权不用,过时作废,过了这村,便无此店,赶紧能捞则捞,反正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天网虽大,毕竟多漏。试想,在这样的小环境下,为官欲冰清玉洁,又谈何容易!张玮说的“为清官甚难”,实在是肺腑之言。
惟其如此,明代清官江一麟夫妇相规的事迹,很值得称道。江一麟是婺源人,在地方做官有廉声,被调至京中任部郎。将北行,他取出俸银十两,令州民赵锷修船。及登舟,见修理一新,问花了多少银子?赵锷说10两。江一麟不信,认为10两银子不够,便暗查各色工匠费,实际上花了20多两银子。于是又取银6两,扇子30把,墨2斤,折银4两多偿还。赵锷不肯收,但因江公坚持,只好收下。江夫人一向贤惠,谓公日:“既知10两,即当如数偿之,而则以扇墨酬其劳可也,何必又用这些折银?”江公不禁脸红,赶紧又补了4两银子,赵锷更加不敢收下。江公生气地说:
“乃使我不如一妇人耶?”清初作家龚炜对此评曰:“予以公之偿锷已足,夫人犹以为歉,公以夫人之语,而犹以不如妇人为嫌。其平日之善善相规,施德于民者尽哉!”(清·龚炜:《巢林笔谈》卷二)笔者认为,这个评论是公允、深刻的,因感慨于此也写过一首打油诗:妻贤淡泊在陋巷,居家严分公私账;后院倘若有贪婆,清官肯定无指望!
正因为此,不甘沉沦于腐败泥淖的清官,不得不挖空心思安抚子女。明代前期陕西山原人王恕,历任刑部侍郎、左都御史、吏部尚书等职,掌权50余年,寿至93岁。他为人刚正清严,始终一致。他的儿子见他两手空空,面露难色。王恕对他说:“你怕穷是不?咱家历来有积蓄,不需要做官时像粮仓里的老鼠那样。”他引其子到后宅,指一处说:“这里是藏金的地方,有一窖金。”指另一处说:“这里是藏银的地方,有一窑银。”他死后,其子去挖掘,“皆空窖也”(明·李中馥:《原李耳载》卷上)。王恕为保持清廉品节,可谓煞费苦心。事实上,历史上的著名清官,其妻、子无一不是甘于清贫者。
清官的精神风貌,还不止于清廉自守。他们不惜丢掉乌纱帽,毁了所谓锦绣前程,甚至不惜牺牲身家性命,与贪官污吏、豪强权贵抗争;更有甚者,则敢于犯颜直谏,抨击皇帝的误国政策、荒唐行为,这又多么需要无私无畏的勇气啊!如宋代的包拯,在仁宗提拔张贵妃的叔叔张尧佐时,上殿直谏,“反复数百言,言吐愤疾”,溅了仁宗皇帝一脸唾沫星,直到皇帝将错误任命“罢之”为止。(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一)包拯如此刚正不阿,难怪当时京师吏民畏服,称颂“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宋·司马光:《辣水记闻》卷十)又如明代,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不断加强,皇帝被进一步神化,导致君臣隔阂,大臣见皇帝,竞以召对为可怪,一逢召对,便手足无措,只知道连呼万岁,赶紧磕头。而至明中叶后,某些大臣觐见时简直如坐针毡,甚至吓得当场昏死过去,大小便失禁。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一)但是,偏有不怕死的清官,敢在“太岁头争了嘉靖皇帝后,备好棺木,诀别妻子,准备慷慨赴死,已为人们熟知;天启二年(1622)四月,御史帅众在奏疏中竟然敢于说“内外朝万岁呼声聒耳,乃巫祝之忠”,这又需要何等的胆识!果然,皇帝阅疏后大怒,说“帅众不许呼朕万岁,无人臣礼!”(明·叶向高:《蘧编》卷十二)幸亏首辅叶向高多方保护,帅众才幸免于难。这种大无畏的气概,是“杀生成仁,舍生取义”的生动表现。封建社会的官吏,几乎无官不贪,枉法者不可胜数。海瑞等人能不贪赃枉法,仅此一条,已堪称出污泥而不染,足可流芳百世了。
现在,中国历史已进入21世纪。如果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历史上的清官,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当百姓手中无权,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时,才会在绝望中盼救星,呼唤青天大老爷能爱民如子。然而,最好的清官仍然是老爷,最好的百姓不过是儿子。什么地方百姓大呼包青天之日,一定是他们已经被侮辱、被欺凌之时。清官是封建时代茫茫黑夜里的昨夜星辰,他们绝不代表未来。在健全的民主、法制社会里,人们凭借民主和法律来保护自己,而无需乞灵于清官。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才是我们不懈的呼唤!
(作者: 王春瑜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摘自《求是》 2005年第3期
“天下清官第一”张伯行
张伯行 (1651年一1725年),宇孝先,河南仪封(今兰考县东) 人,清朝康熙年间著名的清官。他由县学生中举,再成进士。中进 士后又返乡读书。数年后赴吏部再试,补授内阁中书,历任中书舍 人、济宁佥事道、江苏按察使、福建巡抚、江苏巡抚、仓场侍郎、 户部右侍郎、礼部尚书。他居官清正廉明,康熙称之为“天下清官 第一”。他在离开江苏任时,百姓沿途才目送,并称赞他:任官数年, “止饮江南一杯水”。而当时“天下言廉吏者,虽隶卒贩负皆知称 公”。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这段名言堪称为官者的金绳铁矩,其作者就是清代康熙年间有“天下第一清官''美誉的张伯行。康熙四十八年〔 1709 年〕,张伯行奉旨调任江苏巡抚。赴任后,张伯行立即发布檄文《禁止馈送檄》,严禁下属馈送钱物,以整顿当时日益盛行的贪腐之风,这段名言就是出目此檄文。
张伯行是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后经考选,授内阁中书,又改任中书科中书。后父丧归里,建立请见书院,并讲解宣传儒学。
仪封城北原有堤,康熙三十八年 (1699 年 ) 六月,天降大雨,河堤被冲垮,张伯行招集乡民用口袋装土来堵住决口。河道总督张鹏翮了解
到他的事迹后,觉得他有治理河务的才干,就上疏举荐。康熙命他到河工任职,督修黄河南岸堤二百余里,并负责马家港、东坝、高家堰各工程。
四十二年 (1703 年 ) ,张伯行被授为山东济宁道。适逢灾荒之年,便从家乡运来钱和粮食,并赶制棉衣,用来解救百姓的饥寒。康熙命令按各道救济灾民,张伯行便拿出仓谷二万二千多石赈济所属汉上、阳谷二县。张伯行的雷厉风行却被山东布政使指责为独断专行,并要上疏弹劾,张伯行分辩道:“我是奉皇上的旨意来救灾,不能说是独断专行。皇上如此重视民间疾苦,应该以仓谷为重呢 ? 还是以人命为重 ? ''布政使无言以对,只好作罢。四十五年 (1706 年 ) ,康熙南巡时,专门赐予张伯行“布泽安流”的匾额。不久,张伯行升为江苏按察使。四十六年 (1707 年 ) ,康熙再次南巡。到苏州后,对随从的臣子们说:“我听说张伯行任官特别清廉,这是最难得的。”而张伯行却没有因此被上级官员推荐提拔。康熙见到张伯行说:“我很早就了解你,我来推荐你。如果将来做官做得很好,天下都会认为我是知人善任的。”于是,提拔张伯行为福建巡抚。
新上任的张伯行立即为民做了一系列实事,如上疏请求免去台湾、风山、诸罗三县因灾荒而欠交的赋税;因为福建的米价很贵,张伯行请求动用国库的钱购买湖广、江西、广东的米平价出售;福建百姓祭祀瘟神,张伯行命令毁掉这些瘟神的偶像,改祠堂为义学;民间多尼姑,有人卖贫苦人家的女子,以致削发为尼者成百上千,张伯行命令这些人家赎回自己的女子,为她们选择配偶。有家境贫穷无法赎回的,由官府出钱赎出。
两年后,张伯行调任江苏巡抚,救济淮安、扬州、徐州三府的灾荒。适逢布政使宜思恭因布政司库存亏空被总督噶礼弹劾罢免,康熙派尚书张鹏翮查处。陈鹏年以苏州知府的身份代理布政使职务,建议布政司库所亏空的三十四万,以分别扣除官员的俸银及使用差役的费用来抵补。张伯行请求噶礼联名上疏,噶礼没有答应。张伯行便自己上疏,康熙得知后命张鹏翮一并调查。张伯行另外又上疏说明了噶礼的不同意见。康熙对张伯行的意见没有采
纳,于是张伯行以身体多病为由提出辞官,康熙没有允许。张鹏翮请求责成张伯行的前任巡抚于准及宜思恭赔偿十六万,其余用官员俸银及使用差役的费用来抵补。康熙说:“江南亏空钱粮,并不是因为官吏侵吞。我南巡时,总督、巡抚随意挪用公款而下级官吏不敢议论。如果责成新任官吏来补偿,我实在于心不忍。”于是让查明南巡时用款情况上报。张伯行又上疏,奏明各府州县现无着落的钱粮十万八千,康熙命令一律免于赔偿。
康熙五十年 (1711 年 ) ,江南乡试的副考官赵晋暗中与噶礼勾结,营私舞弊,接受贿赂。发榜后,苏州土子大哗,抬着财神进入学宫以示不满。张伯行上疏奏明这件事,正考官左必蕃也把实际情况上报。康熙皇帝命令张伯行、噶礼同户部尚书张鹏翮、安徽巡抚梁世勋会审此案。皇上命尚书张鹏翮、侍郎赫寿查处,张伯行与嘲 L 会审。后得到举人吴泌、程光奎暗中贿赂的情况,供词还有噶礼受贿银五十万两的情况。由于牵涉到噶礼,案子错综复杂,审理一个多月竟然没有任何结果。于是张伯行上疏弹劾噶礼。噶礼不甘坐以待毙,也罗列出张伯行的七条“罪状”上奏。康熙在这样的形势下先把二人都解了职。不久张鹏翮的调查结果出来:赵晋与吴泌、程光奎行贿受贿事均属实,应按刑律治罪;噶礼暗中受贿事属诬告,张伯行应撤职。康熙觉得张鹏翮等的调查结果是故意为噶礼掩饰,就又命尚书穆和伦、张廷枢重新审查,结果却仍旧与张鹏翮的意见相同。康熙对此非常不满,说:“张伯行任官清正,这是天下所了解的。噶礼才干虽有余,但喜好无事生非,并没有清正的名声,这个调查结果一定有问题。”于是,命九卿、詹事、科道官再议。第二天,康熙把九卿等叫来.对他们说:“张伯行为官清正廉洁,噶礼品行我不能相信,如果没有张伯行,那么江南许多地方必然受到噶礼的盘剥。这次二人互相参奏的案子,起初派官去审理,被噶礼阻挠,以致不能得到其中的真实情况;再派官去审理,与前面的意见没有区别。你们应能体会我保全清官的心意,要使正直的人没有什么疑虑和恐惧,那么天下将会出现安定的局面。”在康熙的力保下,再次进行调查,结果终于夺去噶礼的官位,命张伯行复职。
在张伯行被解职期间,苏州、扬州百姓听到消息之后罢市抗议。老百姓拥到会馆,因为平时就知道张伯行清廉不贪,肯定不会接受礼物,便用水果蔬菜相送。张伯行依然婉言拒绝,百姓们哭道: “你在任,没喝过我们一杯水;现在要走了,不要推脱我们的一点心意广万不得已,张伯行才收下一把青菜;受审结束回来路过扬州,百姓们为防张伯行有什么不测,竟有数万人聚集江岸护送。后张伯行留任、噶礼革职的消息传出,江苏官民额手相庆,纷纷写下红幅贴在门旁:“天子圣明,还我天下第一清官。”
五十三年 (1714 年 ) ,张伯行上疏请严海禁,并弹劾钦元藏匿勾结海盗的罪犯张令涛于官署中,请求逮捕治罪。康熙命总督赫寿调查审理,赫寿庇护令涛,以通贼事查无实据而上报。皇上又命张鹏翮及副都御史阿锡鼐调查此案,张鹏翮等奏报令涛无罪,反而请求夺去张伯行的官职。张伯行解任之后,张鹏翮等仍不放过他,以他诬陷良民,挟私报复,要求斩首。张伯行对此恬然处之,昼夜读书不辍,身体倒日见硬朗。康熙对这样的调查结果心存怀疑,就把张伯行召到京城,问他:“人要没有私心才好。”张伯行说:“我没有私心。”康熙说:“你没有私心也就是圣人了,怎么还有人告你呢 ? ”张伯行对答说:“仁者没有私心合乎情理,而我作为官员虽然没有私心,但我所做的不一定合乎情理。”康熙认为张伯行说的在理,于是在刑法部门也同意对其治罪的情况下,毅然免了张伯行的罪,并调他到京城来。
不久,张伯行到南书房任职,兼代理仓场侍郎,并充当顺天乡试的正考官。后授为户部侍郎,兼管钱法、仓场,又充当会试副考官。雍正皇帝即位后,对张伯行也很敬重,雍正元年,即 1723 年,升张伯行为礼部尚书,两年后, 1725 年的 2 月 16 日,一代清官张伯行不幸病逝,享年 75 岁。张伯行留下遗疏,请求推崇儒学,奖励直臣。雍正悲痛悼念他,赐谥号“清恪”,意思是为官清廉,恪勤职守,很精确地概括了张伯行的一生。
张伯行的最大特点是勤于供职,造福百姓,对金钱毫不染指。他嫉恶如仇,从不与贪官污吏为伍,而且敢于抵制上司的横征暴敛,浑身上下洋溢着一股浩然正气。
张伯行所书的《禁止馈送檄》檄文虽短,却字字句句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张伯行为官二十余年,从不带家眷上任,也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从某种程度上讲,他的言行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清官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思想。正所谓无欲则刚,这正是他几遭弹劾,终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也是时至今日,他的高风亮节仍令人感动和钦敬的根本之所在。
春秋时,宋国司城子罕清正廉洁,受人爱戴。有人得到一块宝玉,请人鉴定 后拿去献给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说:“您以宝石为宝,而我以不贪为宝。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们俩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宝物。倒不如我们各有其宝呢?
?杨震拒金
东汉时,杨震在赴任途中经过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山来拜访他,并怀金十 斤相赠。杨震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没听明白杨震的责备之意,说: “天黑,无人知晓。”杨震说:“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这才明白过 来,大感惭愧,怏怏而去。
?一钱太守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 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 ,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 钱太守”
?陶母退鱼
晋代名臣陶侃年轻时曾任浔阳县吏。一次,他派人给母亲送了一罐腌制好 的鱼。他母亲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动退回给他,并写信给他说:“你身为县吏,用公家的 物品送给我,不但对我没任何好处,反而增添了我的担忧。”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吴隐之不惧饮贪泉
晋代人吴隐之任广州太守,在广州城外,见一池泉水名“贪泉” 。当地传说饮了贪泉之水,便会贪婪成性。他信这些,照饮不误,饮后还写了一首诗:“古 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任期间,果然廉洁自律,坚持了 自己的操守。
?一贫如此
南宋大臣张浚因与奸相秦桧政见不和,被贬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发 时,带了几箱书随行,有人诬告他与乱党有关系,结果被高宗检查书信和破旧衣物,高宗叹 息道:“想不到张浚贫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怜他,于是派人骑快马追上张浚,赏赐他黄金 三百两。
?两袖清风的于谦
明朝名臣于谦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 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回京分送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表明心 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指百姓)话短长。”
?不私一钱
明朝时,嘉兴知府杨继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监经过这里, 向他索要贿赂,他打开府库,说:“钱都在这儿,随你来拿,不过你要给我领取库金的官府 印券。”太监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伤他。英宗问道:“你说的莫非是不私一 钱的太守杨继宗吗?”太监听后,再也不敢说杨继宗的坏话了。 ?手好不要钱
清乾隆进士王杰为人刚直敢言,不附权贵。当时和坤在朝中专权,大臣 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与其据理力争。有一次,议政完毕,和坤有意戏弄王杰,拉着他 的手说:“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颜厉色地回答道:“王杰手虽好,但不能要钱耳!”和 坤羞愧而去。
- 3楼网友:低血压的长颈鹿
- 2021-03-24 11:01
古代的清官
更新时间:2005-05-03
----------------------------------------------------------------
翻翻二十四史,人们就会明白,有名有姓并且货真价实的清官,不过几十位。明末清初优秀的文学家、史学家张岱,在所著《夜航船》卷七“清廉类”中,扳着指头数了很久,也不过找出40位清官。物以稀为贵,况人乎!这些清官的相关事迹,大部分都很感人。如北齐彭城王高攸自沧州召还,老百姓纷纷拿着食物欢送他,说:“您在沧州,只饮这里的水,从未尝过百姓的饭菜,今天我们谨献上粗茶淡饭。”高攸很感动,但也仅吃一口,不愿占百姓的便宜。又如隋朝赵轨在齐州做官,后入京,父老送别,说:“公清如水,请饮一杯水,以代替我们献钱。”赵轨愉快地一饮而尽。上世纪80年代,有一出京剧《徐九经升官记》,后拍成电影,轰动一时。徐九经是确有其人的。他在江南句容当县令,任满后调走,百姓恋恋不舍,说:“公幸训我!”徐九经答道:
“唯俭与勤及忍这三个大字。”他曾经在大堂上画了一棵菜,上题“民不可有此色,士不可无此味。”徐九经走后,百姓将他画的菜刻在石上,并写下“俭、勤、忍”三字,称为“徐公三字经”。这三个字,在中国政治史上实在是可圈可点的。不能甘于清贫淡泊,就当不了清官。
战国时魏国的邺令西门豹,“清克洁懿,秋毫之端无私利”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真是难得。他的治水投巫、破除“河伯娶妇”恶俗的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
“批鳞直夺比干心,苦节还同孤竹清。龙隐海天云万里,鹤归华表月三更。萧条棺外无余物,冷落灵前有草根。说与旁人浑不信,山人亲见泪如倾。”
(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二引《座右编》)这是明代苏州人朱良写的歌颂海瑞的诗,与一般颂诗,不可同日而语。这是因为:万历十五年(1587)十月,74岁的海瑞以老病之身卒于官舍后,他的同乡苏民怀检点其遗物,只有竹笼一只,内有俸金八两,旧衣数件而已。时人王世贞以九字评之:“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
(明·周晖:《金陵琐事》卷一)朱良亲睹海瑞如此简朴的行囊,以及士大夫凑钱为海瑞买棺的情景,感慨万分,惟恐后世人不相信有这等事,特地写下这首吊海瑞诗,以期与山河作证,让海瑞的两袖清风长留人间。事实上,海瑞生前俭朴到一般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他的私章用泥巴刻成,夏天睡在一张破席上,盖着夫人的旧裙,以至有道学家攻击他作“伪”,这无疑是对海瑞的污蔑,这种人是无法理解海瑞的。
清官少的原因之一,是难过家庭关。清官张玮曾经慨而言之:“为清官甚难!必妻子奴仆皆肯为清官,而后清官可为,不然则败其守矣。”
(清·余怀:《东山谈苑》卷三)难得的是,张玮家人都理解他、支持他。张玮病死于京师后,其棺运抵毗陵(今常州),因无钱下葬,只能停于荒寺。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其妻患病,无钱抓药,后竞饥寒而死,令人无限感慨!显然,清官赖以生存的小环境至为重要,亦即妻儿、部下是否贪心。若老婆、孩子成天念叨好吃好喝、穿金戴银,并与他人比较,说某某仅为七品小官,现已置下绸缎铺、木材行;部下动辄说有权不用,过时作废,过了这村,便无此店,赶紧能捞则捞,反正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天网虽大,毕竟多漏。试想,在这样的小环境下,为官欲冰清玉洁,又谈何容易!张玮说的“为清官甚难”,实在是肺腑之言。
惟其如此,明代清官江一麟夫妇相规的事迹,很值得称道。江一麟是婺源人,在地方做官有廉声,被调至京中任部郎。将北行,他取出俸银十两,令州民赵锷修船。及登舟,见修理一新,问花了多少银子?赵锷说10两。江一麟不信,认为10两银子不够,便暗查各色工匠费,实际上花了20多两银子。于是又取银6两,扇子30把,墨2斤,折银4两多偿还。赵锷不肯收,但因江公坚持,只好收下。江夫人一向贤惠,谓公日:“既知10两,即当如数偿之,而则以扇墨酬其劳可也,何必又用这些折银?”江公不禁脸红,赶紧又补了4两银子,赵锷更加不敢收下。江公生气地说:
“乃使我不如一妇人耶?”清初作家龚炜对此评曰:“予以公之偿锷已足,夫人犹以为歉,公以夫人之语,而犹以不如妇人为嫌。其平日之善善相规,施德于民者尽哉!”(清·龚炜:《巢林笔谈》卷二)笔者认为,这个评论是公允、深刻的,因感慨于此也写过一首打油诗:妻贤淡泊在陋巷,居家严分公私账;后院倘若有贪婆,清官肯定无指望!
正因为此,不甘沉沦于腐败泥淖的清官,不得不挖空心思安抚子女。明代前期陕西山原人王恕,历任刑部侍郎、左都御史、吏部尚书等职,掌权50余年,寿至93岁。他为人刚正清严,始终一致。他的儿子见他两手空空,面露难色。王恕对他说:“你怕穷是不?咱家历来有积蓄,不需要做官时像粮仓里的老鼠那样。”他引其子到后宅,指一处说:“这里是藏金的地方,有一窖金。”指另一处说:“这里是藏银的地方,有一窑银。”他死后,其子去挖掘,“皆空窖也”(明·李中馥:《原李耳载》卷上)。王恕为保持清廉品节,可谓煞费苦心。事实上,历史上的著名清官,其妻、子无一不是甘于清贫者。
清官的精神风貌,还不止于清廉自守。他们不惜丢掉乌纱帽,毁了所谓锦绣前程,甚至不惜牺牲身家性命,与贪官污吏、豪强权贵抗争;更有甚者,则敢于犯颜直谏,抨击皇帝的误国政策、荒唐行为,这又多么需要无私无畏的勇气啊!如宋代的包拯,在仁宗提拔张贵妃的叔叔张尧佐时,上殿直谏,“反复数百言,言吐愤疾”,溅了仁宗皇帝一脸唾沫星,直到皇帝将错误任命“罢之”为止。(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一)包拯如此刚正不阿,难怪当时京师吏民畏服,称颂“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宋·司马光:《辣水记闻》卷十)又如明代,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不断加强,皇帝被进一步神化,导致君臣隔阂,大臣见皇帝,竞以召对为可怪,一逢召对,便手足无措,只知道连呼万岁,赶紧磕头。而至明中叶后,某些大臣觐见时简直如坐针毡,甚至吓得当场昏死过去,大小便失禁。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一)但是,偏有不怕死的清官,敢在“太岁头争了嘉靖皇帝后,备好棺木,诀别妻子,准备慷慨赴死,已为人们熟知;天启二年(1622)四月,御史帅众在奏疏中竟然敢于说“内外朝万岁呼声聒耳,乃巫祝之忠”,这又需要何等的胆识!果然,皇帝阅疏后大怒,说“帅众不许呼朕万岁,无人臣礼!”(明·叶向高:《蘧编》卷十二)幸亏首辅叶向高多方保护,帅众才幸免于难。这种大无畏的气概,是“杀生成仁,舍生取义”的生动表现。封建社会的官吏,几乎无官不贪,枉法者不可胜数。海瑞等人能不贪赃枉法,仅此一条,已堪称出污泥而不染,足可流芳百世了。
现在,中国历史已进入21世纪。如果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历史上的清官,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当百姓手中无权,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时,才会在绝望中盼救星,呼唤青天大老爷能爱民如子。然而,最好的清官仍然是老爷,最好的百姓不过是儿子。什么地方百姓大呼包青天之日,一定是他们已经被侮辱、被欺凌之时。清官是封建时代茫茫黑夜里的昨夜星辰,他们绝不代表未来。在健全的民主、法制社会里,人们凭借民主和法律来保护自己,而无需乞灵于清官。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才是我们不懈的呼唤!
(作者: 王春瑜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摘自《求是》 2005年第3期
“天下清官第一”张伯行
张伯行 (1651年一1725年),宇孝先,河南仪封(今兰考县东) 人,清朝康熙年间著名的清官。他由县学生中举,再成进士。中进 士后又返乡读书。数年后赴吏部再试,补授内阁中书,历任中书舍 人、济宁佥事道、江苏按察使、福建巡抚、江苏巡抚、仓场侍郎、 户部右侍郎、礼部尚书。他居官清正廉明,康熙称之为“天下清官 第一”。他在离开江苏任时,百姓沿途才目送,并称赞他:任官数年, “止饮江南一杯水”。而当时“天下言廉吏者,虽隶卒贩负皆知称 公”。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这段名言堪称为官者的金绳铁矩,其作者就是清代康熙年间有“天下第一清官''美誉的张伯行。康熙四十八年〔 1709 年〕,张伯行奉旨调任江苏巡抚。赴任后,张伯行立即发布檄文《禁止馈送檄》,严禁下属馈送钱物,以整顿当时日益盛行的贪腐之风,这段名言就是出目此檄文。
张伯行是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后经考选,授内阁中书,又改任中书科中书。后父丧归里,建立请见书院,并讲解宣传儒学。
仪封城北原有堤,康熙三十八年 (1699 年 ) 六月,天降大雨,河堤被冲垮,张伯行招集乡民用口袋装土来堵住决口。河道总督张鹏翮了解
到他的事迹后,觉得他有治理河务的才干,就上疏举荐。康熙命他到河工任职,督修黄河南岸堤二百余里,并负责马家港、东坝、高家堰各工程。
四十二年 (1703 年 ) ,张伯行被授为山东济宁道。适逢灾荒之年,便从家乡运来钱和粮食,并赶制棉衣,用来解救百姓的饥寒。康熙命令按各道救济灾民,张伯行便拿出仓谷二万二千多石赈济所属汉上、阳谷二县。张伯行的雷厉风行却被山东布政使指责为独断专行,并要上疏弹劾,张伯行分辩道:“我是奉皇上的旨意来救灾,不能说是独断专行。皇上如此重视民间疾苦,应该以仓谷为重呢 ? 还是以人命为重 ? ''布政使无言以对,只好作罢。四十五年 (1706 年 ) ,康熙南巡时,专门赐予张伯行“布泽安流”的匾额。不久,张伯行升为江苏按察使。四十六年 (1707 年 ) ,康熙再次南巡。到苏州后,对随从的臣子们说:“我听说张伯行任官特别清廉,这是最难得的。”而张伯行却没有因此被上级官员推荐提拔。康熙见到张伯行说:“我很早就了解你,我来推荐你。如果将来做官做得很好,天下都会认为我是知人善任的。”于是,提拔张伯行为福建巡抚。
新上任的张伯行立即为民做了一系列实事,如上疏请求免去台湾、风山、诸罗三县因灾荒而欠交的赋税;因为福建的米价很贵,张伯行请求动用国库的钱购买湖广、江西、广东的米平价出售;福建百姓祭祀瘟神,张伯行命令毁掉这些瘟神的偶像,改祠堂为义学;民间多尼姑,有人卖贫苦人家的女子,以致削发为尼者成百上千,张伯行命令这些人家赎回自己的女子,为她们选择配偶。有家境贫穷无法赎回的,由官府出钱赎出。
两年后,张伯行调任江苏巡抚,救济淮安、扬州、徐州三府的灾荒。适逢布政使宜思恭因布政司库存亏空被总督噶礼弹劾罢免,康熙派尚书张鹏翮查处。陈鹏年以苏州知府的身份代理布政使职务,建议布政司库所亏空的三十四万,以分别扣除官员的俸银及使用差役的费用来抵补。张伯行请求噶礼联名上疏,噶礼没有答应。张伯行便自己上疏,康熙得知后命张鹏翮一并调查。张伯行另外又上疏说明了噶礼的不同意见。康熙对张伯行的意见没有采
纳,于是张伯行以身体多病为由提出辞官,康熙没有允许。张鹏翮请求责成张伯行的前任巡抚于准及宜思恭赔偿十六万,其余用官员俸银及使用差役的费用来抵补。康熙说:“江南亏空钱粮,并不是因为官吏侵吞。我南巡时,总督、巡抚随意挪用公款而下级官吏不敢议论。如果责成新任官吏来补偿,我实在于心不忍。”于是让查明南巡时用款情况上报。张伯行又上疏,奏明各府州县现无着落的钱粮十万八千,康熙命令一律免于赔偿。
康熙五十年 (1711 年 ) ,江南乡试的副考官赵晋暗中与噶礼勾结,营私舞弊,接受贿赂。发榜后,苏州土子大哗,抬着财神进入学宫以示不满。张伯行上疏奏明这件事,正考官左必蕃也把实际情况上报。康熙皇帝命令张伯行、噶礼同户部尚书张鹏翮、安徽巡抚梁世勋会审此案。皇上命尚书张鹏翮、侍郎赫寿查处,张伯行与嘲 L 会审。后得到举人吴泌、程光奎暗中贿赂的情况,供词还有噶礼受贿银五十万两的情况。由于牵涉到噶礼,案子错综复杂,审理一个多月竟然没有任何结果。于是张伯行上疏弹劾噶礼。噶礼不甘坐以待毙,也罗列出张伯行的七条“罪状”上奏。康熙在这样的形势下先把二人都解了职。不久张鹏翮的调查结果出来:赵晋与吴泌、程光奎行贿受贿事均属实,应按刑律治罪;噶礼暗中受贿事属诬告,张伯行应撤职。康熙觉得张鹏翮等的调查结果是故意为噶礼掩饰,就又命尚书穆和伦、张廷枢重新审查,结果却仍旧与张鹏翮的意见相同。康熙对此非常不满,说:“张伯行任官清正,这是天下所了解的。噶礼才干虽有余,但喜好无事生非,并没有清正的名声,这个调查结果一定有问题。”于是,命九卿、詹事、科道官再议。第二天,康熙把九卿等叫来.对他们说:“张伯行为官清正廉洁,噶礼品行我不能相信,如果没有张伯行,那么江南许多地方必然受到噶礼的盘剥。这次二人互相参奏的案子,起初派官去审理,被噶礼阻挠,以致不能得到其中的真实情况;再派官去审理,与前面的意见没有区别。你们应能体会我保全清官的心意,要使正直的人没有什么疑虑和恐惧,那么天下将会出现安定的局面。”在康熙的力保下,再次进行调查,结果终于夺去噶礼的官位,命张伯行复职。
在张伯行被解职期间,苏州、扬州百姓听到消息之后罢市抗议。老百姓拥到会馆,因为平时就知道张伯行清廉不贪,肯定不会接受礼物,便用水果蔬菜相送。张伯行依然婉言拒绝,百姓们哭道: “你在任,没喝过我们一杯水;现在要走了,不要推脱我们的一点心意广万不得已,张伯行才收下一把青菜;受审结束回来路过扬州,百姓们为防张伯行有什么不测,竟有数万人聚集江岸护送。后张伯行留任、噶礼革职的消息传出,江苏官民额手相庆,纷纷写下红幅贴在门旁:“天子圣明,还我天下第一清官。”
五十三年 (1714 年 ) ,张伯行上疏请严海禁,并弹劾钦元藏匿勾结海盗的罪犯张令涛于官署中,请求逮捕治罪。康熙命总督赫寿调查审理,赫寿庇护令涛,以通贼事查无实据而上报。皇上又命张鹏翮及副都御史阿锡鼐调查此案,张鹏翮等奏报令涛无罪,反而请求夺去张伯行的官职。张伯行解任之后,张鹏翮等仍不放过他,以他诬陷良民,挟私报复,要求斩首。张伯行对此恬然处之,昼夜读书不辍,身体倒日见硬朗。康熙对这样的调查结果心存怀疑,就把张伯行召到京城,问他:“人要没有私心才好。”张伯行说:“我没有私心。”康熙说:“你没有私心也就是圣人了,怎么还有人告你呢 ? ”张伯行对答说:“仁者没有私心合乎情理,而我作为官员虽然没有私心,但我所做的不一定合乎情理。”康熙认为张伯行说的在理,于是在刑法部门也同意对其治罪的情况下,毅然免了张伯行的罪,并调他到京城来。
不久,张伯行到南书房任职,兼代理仓场侍郎,并充当顺天乡试的正考官。后授为户部侍郎,兼管钱法、仓场,又充当会试副考官。雍正皇帝即位后,对张伯行也很敬重,雍正元年,即 1723 年,升张伯行为礼部尚书,两年后, 1725 年的 2 月 16 日,一代清官张伯行不幸病逝,享年 75 岁。张伯行留下遗疏,请求推崇儒学,奖励直臣。雍正悲痛悼念他,赐谥号“清恪”,意思是为官清廉,恪勤职守,很精确地概括了张伯行的一生。
张伯行的最大特点是勤于供职,造福百姓,对金钱毫不染指。他嫉恶如仇,从不与贪官污吏为伍,而且敢于抵制上司的横征暴敛,浑身上下洋溢着一股浩然正气。
张伯行所书的《禁止馈送檄》檄文虽短,却字字句句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张伯行为官二十余年,从不带家眷上任,也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从某种程度上讲,他的言行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清官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思想。正所谓无欲则刚,这正是他几遭弹劾,终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也是时至今日,他的高风亮节仍令人感动和钦敬的根本之所在。
(余 峰)
更新时间:2005-05-03
----------------------------------------------------------------
翻翻二十四史,人们就会明白,有名有姓并且货真价实的清官,不过几十位。明末清初优秀的文学家、史学家张岱,在所著《夜航船》卷七“清廉类”中,扳着指头数了很久,也不过找出40位清官。物以稀为贵,况人乎!这些清官的相关事迹,大部分都很感人。如北齐彭城王高攸自沧州召还,老百姓纷纷拿着食物欢送他,说:“您在沧州,只饮这里的水,从未尝过百姓的饭菜,今天我们谨献上粗茶淡饭。”高攸很感动,但也仅吃一口,不愿占百姓的便宜。又如隋朝赵轨在齐州做官,后入京,父老送别,说:“公清如水,请饮一杯水,以代替我们献钱。”赵轨愉快地一饮而尽。上世纪80年代,有一出京剧《徐九经升官记》,后拍成电影,轰动一时。徐九经是确有其人的。他在江南句容当县令,任满后调走,百姓恋恋不舍,说:“公幸训我!”徐九经答道:
“唯俭与勤及忍这三个大字。”他曾经在大堂上画了一棵菜,上题“民不可有此色,士不可无此味。”徐九经走后,百姓将他画的菜刻在石上,并写下“俭、勤、忍”三字,称为“徐公三字经”。这三个字,在中国政治史上实在是可圈可点的。不能甘于清贫淡泊,就当不了清官。
战国时魏国的邺令西门豹,“清克洁懿,秋毫之端无私利”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真是难得。他的治水投巫、破除“河伯娶妇”恶俗的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
“批鳞直夺比干心,苦节还同孤竹清。龙隐海天云万里,鹤归华表月三更。萧条棺外无余物,冷落灵前有草根。说与旁人浑不信,山人亲见泪如倾。”
(清·赵吉士:《寄园寄所寄》卷二引《座右编》)这是明代苏州人朱良写的歌颂海瑞的诗,与一般颂诗,不可同日而语。这是因为:万历十五年(1587)十月,74岁的海瑞以老病之身卒于官舍后,他的同乡苏民怀检点其遗物,只有竹笼一只,内有俸金八两,旧衣数件而已。时人王世贞以九字评之:“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
(明·周晖:《金陵琐事》卷一)朱良亲睹海瑞如此简朴的行囊,以及士大夫凑钱为海瑞买棺的情景,感慨万分,惟恐后世人不相信有这等事,特地写下这首吊海瑞诗,以期与山河作证,让海瑞的两袖清风长留人间。事实上,海瑞生前俭朴到一般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他的私章用泥巴刻成,夏天睡在一张破席上,盖着夫人的旧裙,以至有道学家攻击他作“伪”,这无疑是对海瑞的污蔑,这种人是无法理解海瑞的。
清官少的原因之一,是难过家庭关。清官张玮曾经慨而言之:“为清官甚难!必妻子奴仆皆肯为清官,而后清官可为,不然则败其守矣。”
(清·余怀:《东山谈苑》卷三)难得的是,张玮家人都理解他、支持他。张玮病死于京师后,其棺运抵毗陵(今常州),因无钱下葬,只能停于荒寺。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其妻患病,无钱抓药,后竞饥寒而死,令人无限感慨!显然,清官赖以生存的小环境至为重要,亦即妻儿、部下是否贪心。若老婆、孩子成天念叨好吃好喝、穿金戴银,并与他人比较,说某某仅为七品小官,现已置下绸缎铺、木材行;部下动辄说有权不用,过时作废,过了这村,便无此店,赶紧能捞则捞,反正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天网虽大,毕竟多漏。试想,在这样的小环境下,为官欲冰清玉洁,又谈何容易!张玮说的“为清官甚难”,实在是肺腑之言。
惟其如此,明代清官江一麟夫妇相规的事迹,很值得称道。江一麟是婺源人,在地方做官有廉声,被调至京中任部郎。将北行,他取出俸银十两,令州民赵锷修船。及登舟,见修理一新,问花了多少银子?赵锷说10两。江一麟不信,认为10两银子不够,便暗查各色工匠费,实际上花了20多两银子。于是又取银6两,扇子30把,墨2斤,折银4两多偿还。赵锷不肯收,但因江公坚持,只好收下。江夫人一向贤惠,谓公日:“既知10两,即当如数偿之,而则以扇墨酬其劳可也,何必又用这些折银?”江公不禁脸红,赶紧又补了4两银子,赵锷更加不敢收下。江公生气地说:
“乃使我不如一妇人耶?”清初作家龚炜对此评曰:“予以公之偿锷已足,夫人犹以为歉,公以夫人之语,而犹以不如妇人为嫌。其平日之善善相规,施德于民者尽哉!”(清·龚炜:《巢林笔谈》卷二)笔者认为,这个评论是公允、深刻的,因感慨于此也写过一首打油诗:妻贤淡泊在陋巷,居家严分公私账;后院倘若有贪婆,清官肯定无指望!
正因为此,不甘沉沦于腐败泥淖的清官,不得不挖空心思安抚子女。明代前期陕西山原人王恕,历任刑部侍郎、左都御史、吏部尚书等职,掌权50余年,寿至93岁。他为人刚正清严,始终一致。他的儿子见他两手空空,面露难色。王恕对他说:“你怕穷是不?咱家历来有积蓄,不需要做官时像粮仓里的老鼠那样。”他引其子到后宅,指一处说:“这里是藏金的地方,有一窖金。”指另一处说:“这里是藏银的地方,有一窑银。”他死后,其子去挖掘,“皆空窖也”(明·李中馥:《原李耳载》卷上)。王恕为保持清廉品节,可谓煞费苦心。事实上,历史上的著名清官,其妻、子无一不是甘于清贫者。
清官的精神风貌,还不止于清廉自守。他们不惜丢掉乌纱帽,毁了所谓锦绣前程,甚至不惜牺牲身家性命,与贪官污吏、豪强权贵抗争;更有甚者,则敢于犯颜直谏,抨击皇帝的误国政策、荒唐行为,这又多么需要无私无畏的勇气啊!如宋代的包拯,在仁宗提拔张贵妃的叔叔张尧佐时,上殿直谏,“反复数百言,言吐愤疾”,溅了仁宗皇帝一脸唾沫星,直到皇帝将错误任命“罢之”为止。(宋·朱弁:《曲洧旧闻》卷一)包拯如此刚正不阿,难怪当时京师吏民畏服,称颂“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宋·司马光:《辣水记闻》卷十)又如明代,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不断加强,皇帝被进一步神化,导致君臣隔阂,大臣见皇帝,竞以召对为可怪,一逢召对,便手足无措,只知道连呼万岁,赶紧磕头。而至明中叶后,某些大臣觐见时简直如坐针毡,甚至吓得当场昏死过去,大小便失禁。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一)但是,偏有不怕死的清官,敢在“太岁头争了嘉靖皇帝后,备好棺木,诀别妻子,准备慷慨赴死,已为人们熟知;天启二年(1622)四月,御史帅众在奏疏中竟然敢于说“内外朝万岁呼声聒耳,乃巫祝之忠”,这又需要何等的胆识!果然,皇帝阅疏后大怒,说“帅众不许呼朕万岁,无人臣礼!”(明·叶向高:《蘧编》卷十二)幸亏首辅叶向高多方保护,帅众才幸免于难。这种大无畏的气概,是“杀生成仁,舍生取义”的生动表现。封建社会的官吏,几乎无官不贪,枉法者不可胜数。海瑞等人能不贪赃枉法,仅此一条,已堪称出污泥而不染,足可流芳百世了。
现在,中国历史已进入21世纪。如果用今天的眼光来审视历史上的清官,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当百姓手中无权,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时,才会在绝望中盼救星,呼唤青天大老爷能爱民如子。然而,最好的清官仍然是老爷,最好的百姓不过是儿子。什么地方百姓大呼包青天之日,一定是他们已经被侮辱、被欺凌之时。清官是封建时代茫茫黑夜里的昨夜星辰,他们绝不代表未来。在健全的民主、法制社会里,人们凭借民主和法律来保护自己,而无需乞灵于清官。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才是我们不懈的呼唤!
(作者: 王春瑜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摘自《求是》 2005年第3期
“天下清官第一”张伯行
张伯行 (1651年一1725年),宇孝先,河南仪封(今兰考县东) 人,清朝康熙年间著名的清官。他由县学生中举,再成进士。中进 士后又返乡读书。数年后赴吏部再试,补授内阁中书,历任中书舍 人、济宁佥事道、江苏按察使、福建巡抚、江苏巡抚、仓场侍郎、 户部右侍郎、礼部尚书。他居官清正廉明,康熙称之为“天下清官 第一”。他在离开江苏任时,百姓沿途才目送,并称赞他:任官数年, “止饮江南一杯水”。而当时“天下言廉吏者,虽隶卒贩负皆知称 公”。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这段名言堪称为官者的金绳铁矩,其作者就是清代康熙年间有“天下第一清官''美誉的张伯行。康熙四十八年〔 1709 年〕,张伯行奉旨调任江苏巡抚。赴任后,张伯行立即发布檄文《禁止馈送檄》,严禁下属馈送钱物,以整顿当时日益盛行的贪腐之风,这段名言就是出目此檄文。
张伯行是康熙二十四年进士。后经考选,授内阁中书,又改任中书科中书。后父丧归里,建立请见书院,并讲解宣传儒学。
仪封城北原有堤,康熙三十八年 (1699 年 ) 六月,天降大雨,河堤被冲垮,张伯行招集乡民用口袋装土来堵住决口。河道总督张鹏翮了解
到他的事迹后,觉得他有治理河务的才干,就上疏举荐。康熙命他到河工任职,督修黄河南岸堤二百余里,并负责马家港、东坝、高家堰各工程。
四十二年 (1703 年 ) ,张伯行被授为山东济宁道。适逢灾荒之年,便从家乡运来钱和粮食,并赶制棉衣,用来解救百姓的饥寒。康熙命令按各道救济灾民,张伯行便拿出仓谷二万二千多石赈济所属汉上、阳谷二县。张伯行的雷厉风行却被山东布政使指责为独断专行,并要上疏弹劾,张伯行分辩道:“我是奉皇上的旨意来救灾,不能说是独断专行。皇上如此重视民间疾苦,应该以仓谷为重呢 ? 还是以人命为重 ? ''布政使无言以对,只好作罢。四十五年 (1706 年 ) ,康熙南巡时,专门赐予张伯行“布泽安流”的匾额。不久,张伯行升为江苏按察使。四十六年 (1707 年 ) ,康熙再次南巡。到苏州后,对随从的臣子们说:“我听说张伯行任官特别清廉,这是最难得的。”而张伯行却没有因此被上级官员推荐提拔。康熙见到张伯行说:“我很早就了解你,我来推荐你。如果将来做官做得很好,天下都会认为我是知人善任的。”于是,提拔张伯行为福建巡抚。
新上任的张伯行立即为民做了一系列实事,如上疏请求免去台湾、风山、诸罗三县因灾荒而欠交的赋税;因为福建的米价很贵,张伯行请求动用国库的钱购买湖广、江西、广东的米平价出售;福建百姓祭祀瘟神,张伯行命令毁掉这些瘟神的偶像,改祠堂为义学;民间多尼姑,有人卖贫苦人家的女子,以致削发为尼者成百上千,张伯行命令这些人家赎回自己的女子,为她们选择配偶。有家境贫穷无法赎回的,由官府出钱赎出。
两年后,张伯行调任江苏巡抚,救济淮安、扬州、徐州三府的灾荒。适逢布政使宜思恭因布政司库存亏空被总督噶礼弹劾罢免,康熙派尚书张鹏翮查处。陈鹏年以苏州知府的身份代理布政使职务,建议布政司库所亏空的三十四万,以分别扣除官员的俸银及使用差役的费用来抵补。张伯行请求噶礼联名上疏,噶礼没有答应。张伯行便自己上疏,康熙得知后命张鹏翮一并调查。张伯行另外又上疏说明了噶礼的不同意见。康熙对张伯行的意见没有采
纳,于是张伯行以身体多病为由提出辞官,康熙没有允许。张鹏翮请求责成张伯行的前任巡抚于准及宜思恭赔偿十六万,其余用官员俸银及使用差役的费用来抵补。康熙说:“江南亏空钱粮,并不是因为官吏侵吞。我南巡时,总督、巡抚随意挪用公款而下级官吏不敢议论。如果责成新任官吏来补偿,我实在于心不忍。”于是让查明南巡时用款情况上报。张伯行又上疏,奏明各府州县现无着落的钱粮十万八千,康熙命令一律免于赔偿。
康熙五十年 (1711 年 ) ,江南乡试的副考官赵晋暗中与噶礼勾结,营私舞弊,接受贿赂。发榜后,苏州土子大哗,抬着财神进入学宫以示不满。张伯行上疏奏明这件事,正考官左必蕃也把实际情况上报。康熙皇帝命令张伯行、噶礼同户部尚书张鹏翮、安徽巡抚梁世勋会审此案。皇上命尚书张鹏翮、侍郎赫寿查处,张伯行与嘲 L 会审。后得到举人吴泌、程光奎暗中贿赂的情况,供词还有噶礼受贿银五十万两的情况。由于牵涉到噶礼,案子错综复杂,审理一个多月竟然没有任何结果。于是张伯行上疏弹劾噶礼。噶礼不甘坐以待毙,也罗列出张伯行的七条“罪状”上奏。康熙在这样的形势下先把二人都解了职。不久张鹏翮的调查结果出来:赵晋与吴泌、程光奎行贿受贿事均属实,应按刑律治罪;噶礼暗中受贿事属诬告,张伯行应撤职。康熙觉得张鹏翮等的调查结果是故意为噶礼掩饰,就又命尚书穆和伦、张廷枢重新审查,结果却仍旧与张鹏翮的意见相同。康熙对此非常不满,说:“张伯行任官清正,这是天下所了解的。噶礼才干虽有余,但喜好无事生非,并没有清正的名声,这个调查结果一定有问题。”于是,命九卿、詹事、科道官再议。第二天,康熙把九卿等叫来.对他们说:“张伯行为官清正廉洁,噶礼品行我不能相信,如果没有张伯行,那么江南许多地方必然受到噶礼的盘剥。这次二人互相参奏的案子,起初派官去审理,被噶礼阻挠,以致不能得到其中的真实情况;再派官去审理,与前面的意见没有区别。你们应能体会我保全清官的心意,要使正直的人没有什么疑虑和恐惧,那么天下将会出现安定的局面。”在康熙的力保下,再次进行调查,结果终于夺去噶礼的官位,命张伯行复职。
在张伯行被解职期间,苏州、扬州百姓听到消息之后罢市抗议。老百姓拥到会馆,因为平时就知道张伯行清廉不贪,肯定不会接受礼物,便用水果蔬菜相送。张伯行依然婉言拒绝,百姓们哭道: “你在任,没喝过我们一杯水;现在要走了,不要推脱我们的一点心意广万不得已,张伯行才收下一把青菜;受审结束回来路过扬州,百姓们为防张伯行有什么不测,竟有数万人聚集江岸护送。后张伯行留任、噶礼革职的消息传出,江苏官民额手相庆,纷纷写下红幅贴在门旁:“天子圣明,还我天下第一清官。”
五十三年 (1714 年 ) ,张伯行上疏请严海禁,并弹劾钦元藏匿勾结海盗的罪犯张令涛于官署中,请求逮捕治罪。康熙命总督赫寿调查审理,赫寿庇护令涛,以通贼事查无实据而上报。皇上又命张鹏翮及副都御史阿锡鼐调查此案,张鹏翮等奏报令涛无罪,反而请求夺去张伯行的官职。张伯行解任之后,张鹏翮等仍不放过他,以他诬陷良民,挟私报复,要求斩首。张伯行对此恬然处之,昼夜读书不辍,身体倒日见硬朗。康熙对这样的调查结果心存怀疑,就把张伯行召到京城,问他:“人要没有私心才好。”张伯行说:“我没有私心。”康熙说:“你没有私心也就是圣人了,怎么还有人告你呢 ? ”张伯行对答说:“仁者没有私心合乎情理,而我作为官员虽然没有私心,但我所做的不一定合乎情理。”康熙认为张伯行说的在理,于是在刑法部门也同意对其治罪的情况下,毅然免了张伯行的罪,并调他到京城来。
不久,张伯行到南书房任职,兼代理仓场侍郎,并充当顺天乡试的正考官。后授为户部侍郎,兼管钱法、仓场,又充当会试副考官。雍正皇帝即位后,对张伯行也很敬重,雍正元年,即 1723 年,升张伯行为礼部尚书,两年后, 1725 年的 2 月 16 日,一代清官张伯行不幸病逝,享年 75 岁。张伯行留下遗疏,请求推崇儒学,奖励直臣。雍正悲痛悼念他,赐谥号“清恪”,意思是为官清廉,恪勤职守,很精确地概括了张伯行的一生。
张伯行的最大特点是勤于供职,造福百姓,对金钱毫不染指。他嫉恶如仇,从不与贪官污吏为伍,而且敢于抵制上司的横征暴敛,浑身上下洋溢着一股浩然正气。
张伯行所书的《禁止馈送檄》檄文虽短,却字字句句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张伯行为官二十余年,从不带家眷上任,也从不接受别人的馈赠。从某种程度上讲,他的言行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清官的传统美德和优秀思想。正所谓无欲则刚,这正是他几遭弹劾,终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也是时至今日,他的高风亮节仍令人感动和钦敬的根本之所在。
(余 峰)
参考资料:http://www.jbjj.gov.cn/lzwh/qgls.asp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