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汉字的来历
答案:2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8 17:17
- 提问者网友:凉末
- 2021-02-18 01:58
有关汉字的来历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春色三分
- 2021-02-18 03:07
汉字的起源
人类社会之初,生产力极其低下,出于生存的需要,人们不得不联合起来,采用原始、简陋的生产工具,同大自然作斗争。在斗争中,为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语言诞生了。但语言一瞬即逝,它即不能保存,也无法传到较远一点的地方去,而某些需要保留和传播到较远地方去的信息,单靠人的大脑的记忆是不行的。于是,原始的记事方法——“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应运而生了。
结绳记事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采用过各式各样的记事方法,其中使用较多的是结绳和契刻。中国古籍文献中,关于结绳记事的记载较多。公元前战国时期的著作《周易·系辞下传》中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汉朝人郑玄,在其《周易注》中也说:“古者无文字,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中也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这是讲结绳为约,说得已相当明白、具体了。
仰韶期遗址的骨契图形
契刻记事
契刻的目的主要是用来记录数目。汉朝刘熙在《释名·释书契》中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清楚的说明契就是刻,契刻的目的是帮助记忆数目。因为人们订立契约关系时,数目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引起争端的因素。于是,人们就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作符号,刻在竹片或木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这就是古时的“契”。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分作两半,双方各执一半,以二者吻合为凭。古代的契上刻得是数目,主要用来作债务的凭证。右图是在甘肃省西宁县周家寨出土的仰韶期遗址的骨契图形。
结绳记事,契刻记事,以及其它类似的记事方法,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皆有之。中国一直到宋朝以后,南方仍有用结绳记事的。南美洲的秘鲁,尤其著名。有的民族,利用绳子的颜色和结法,还可以精确地记下一些事情来。
作为原始的记事方法的结绳记事,不论它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方位的一些简单的概念,是一种表意形式,可以把它看成是文字产生前的一个孕育阶段,但它不能演变成文字,更不是文字的产生。因为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而不能进行思想交流,不具备语言交流和记录的属性。因此,结绳记事不可能发展为文字。
图画文字
图画文字
的图片
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人们不得不采用一些其它的、譬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说:“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有了较普通、较广泛的语言”之后才有可能。譬如,有人画了一只虎,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虎”;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上面说的“虎”和“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图画文字进一步发展为象形文字。正如《中国文字学》所说:“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但图画却不一定都能读。后来,文字跟图画渐渐分歧,差别逐渐显着,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仓颉造字
上述这些虽然都是传说,不足为据,但其内涵却不无道理,这就是文字从图画中来,最早出现的文字是图画文字。至于文字的产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或者说,对中国文字的产生作现实、客观的分析,不难看出,文字是人类社会某一发展阶段上的必然产物,是原始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演变而来的,它不可能是由哪一个人单独发明创造的。
参考资料:http://www.kepu.net.cn/gb/civilization/printing/evolve/evl131.html
造字小故事
1、嬴政造字
传说,秦始皇的“秦”字原来不是这样写,而是写作“琹”。嬴政先后消灭齐、楚、燕、韩、赵、卫六国,统一中国,非常高兴,他自以为没有谁比自己功劳更大的了,怎么能容两个王来平分权力呢。嬴政认为琹是两王并肩坐在木椅上。于是,他决定重立国号,动了很多的脑筋,想用一个更有意义的国号来代替琹国。他问大臣:“开天辟地以来,谁的功绩最大?”心想众臣会说:“您的功劳最大。”然后再讨论用什么国号更有意义,众臣没有按照他的思路回答,而是异口同声:“开天辟地以来,谁的功劳大小《春秋》上都有记载”,谁知歪打正着,嬴政一听来劲了,大笑说:“寡人乃千古一帝,就取‘春秋’二字各一半,合为一个‘秦’字,以代‘琹’”说着提笔写了一个“秦”字,从此,便立国号为秦。嬴政则自称秦始皇。一个新字“秦”代替了原来的“琹”。
其实,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在秦统一中国的刀光剑影中,最后灭亡的是卫国,直到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诏废君角爵位,卫国灭亡。但此时卫国已在中原大地生存繁衍了838年之久,并且仅仅在它灭亡3年之后,秦国也随之走向了灭亡!
2、杨坚造字
隋文帝杨坚,篡北周皇位前被封的是随国公,于是当他建立新王朝后按照惯例也就准备取“随”作国号,他觉得,“随”有“辶”字底,有逃跑、不吉利、不稳定之意。可临时又找不到可替代的更好的字,还要遵循惯例,这可把三公九卿给急坏了,就在这时隋文帝干脆就把“辶”字底去掉,造个新字“隋”,也能象征新王朝新气象!大臣均称好,就这样,新国号定了下来。
3、武则天造字
唐朝时,武则天根据“日月当空”之意而造字“曌”(同“照”字)作为她的名字。
武则天是天纵之才,虽不曾好好读过书,不但能问政治国,而且自己还造出十八个新字,现在除了“曌”,因为骆宾王那篇著名的《讨武曌檄》被人所知外,其余都已灰飞烟灭。她还把好端端的“国”字中间改为“武”字,后一想又不对,自己姓武,这不是把自己关到牢里坐以待毙吗?又赶紧下令废止。
人类社会之初,生产力极其低下,出于生存的需要,人们不得不联合起来,采用原始、简陋的生产工具,同大自然作斗争。在斗争中,为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语言诞生了。但语言一瞬即逝,它即不能保存,也无法传到较远一点的地方去,而某些需要保留和传播到较远地方去的信息,单靠人的大脑的记忆是不行的。于是,原始的记事方法——“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应运而生了。
结绳记事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采用过各式各样的记事方法,其中使用较多的是结绳和契刻。中国古籍文献中,关于结绳记事的记载较多。公元前战国时期的著作《周易·系辞下传》中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汉朝人郑玄,在其《周易注》中也说:“古者无文字,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李鼎祚《周易集解》引《九家易》中也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这是讲结绳为约,说得已相当明白、具体了。
仰韶期遗址的骨契图形
契刻记事
契刻的目的主要是用来记录数目。汉朝刘熙在《释名·释书契》中说:“契,刻也,刻识其数也。”清楚的说明契就是刻,契刻的目的是帮助记忆数目。因为人们订立契约关系时,数目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引起争端的因素。于是,人们就用契刻的方法,将数目用一定的线条作符号,刻在竹片或木片上,作为双方的“契约”。这就是古时的“契”。后来人们把契从中间分开,分作两半,双方各执一半,以二者吻合为凭。古代的契上刻得是数目,主要用来作债务的凭证。右图是在甘肃省西宁县周家寨出土的仰韶期遗址的骨契图形。
结绳记事,契刻记事,以及其它类似的记事方法,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皆有之。中国一直到宋朝以后,南方仍有用结绳记事的。南美洲的秘鲁,尤其著名。有的民族,利用绳子的颜色和结法,还可以精确地记下一些事情来。
作为原始的记事方法的结绳记事,不论它用一根绳子打结,还是用多根绳子横竖交叉,归根结底,它只是一种表示和记录数字或方位的一些简单的概念,是一种表意形式,可以把它看成是文字产生前的一个孕育阶段,但它不能演变成文字,更不是文字的产生。因为它只能帮助人们记忆某些事情,而不能进行思想交流,不具备语言交流和记录的属性。因此,结绳记事不可能发展为文字。
图画文字
图画文字
的图片
由于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的不足,人们不得不采用一些其它的、譬如图画的方法来帮助记忆、表达思想,绘画导致了文字的产生。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说:“文字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几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已经有很好的绘画,这些画大抵是动物和人像,这是文字的前驱。”然而图画发挥文字的作用,转变成文字,只有在“有了较普通、较广泛的语言”之后才有可能。譬如,有人画了一只虎,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虎”;画了一头象,大家见了才会叫它为“象”。久而久之,大家约定俗成,类似于上面说的“虎”和“象”这样的图画,就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久而用之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图画越来越多,画得也就不那么逼真了。这样的图画逐渐向文字方向偏移,最终导致文字从图画中分离出来。这样,图画就分了家,分成原有的逼真的图画和变成为文字符号的图画文字。图画文字进一步发展为象形文字。正如《中国文字学》所说:“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但图画却不一定都能读。后来,文字跟图画渐渐分歧,差别逐渐显着,文字不再是图画的,而是书写的。而书写的技术不需要逼真的描绘,只要把特点写出来,大致不错,使人能认识就够了。”这就是原始的文字。
仓颉造字
上述这些虽然都是传说,不足为据,但其内涵却不无道理,这就是文字从图画中来,最早出现的文字是图画文字。至于文字的产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问题,或者说,对中国文字的产生作现实、客观的分析,不难看出,文字是人类社会某一发展阶段上的必然产物,是原始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演变而来的,它不可能是由哪一个人单独发明创造的。
参考资料:http://www.kepu.net.cn/gb/civilization/printing/evolve/evl131.html
造字小故事
1、嬴政造字
传说,秦始皇的“秦”字原来不是这样写,而是写作“琹”。嬴政先后消灭齐、楚、燕、韩、赵、卫六国,统一中国,非常高兴,他自以为没有谁比自己功劳更大的了,怎么能容两个王来平分权力呢。嬴政认为琹是两王并肩坐在木椅上。于是,他决定重立国号,动了很多的脑筋,想用一个更有意义的国号来代替琹国。他问大臣:“开天辟地以来,谁的功绩最大?”心想众臣会说:“您的功劳最大。”然后再讨论用什么国号更有意义,众臣没有按照他的思路回答,而是异口同声:“开天辟地以来,谁的功劳大小《春秋》上都有记载”,谁知歪打正着,嬴政一听来劲了,大笑说:“寡人乃千古一帝,就取‘春秋’二字各一半,合为一个‘秦’字,以代‘琹’”说着提笔写了一个“秦”字,从此,便立国号为秦。嬴政则自称秦始皇。一个新字“秦”代替了原来的“琹”。
其实,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在秦统一中国的刀光剑影中,最后灭亡的是卫国,直到公元前209年,秦二世诏废君角爵位,卫国灭亡。但此时卫国已在中原大地生存繁衍了838年之久,并且仅仅在它灭亡3年之后,秦国也随之走向了灭亡!
2、杨坚造字
隋文帝杨坚,篡北周皇位前被封的是随国公,于是当他建立新王朝后按照惯例也就准备取“随”作国号,他觉得,“随”有“辶”字底,有逃跑、不吉利、不稳定之意。可临时又找不到可替代的更好的字,还要遵循惯例,这可把三公九卿给急坏了,就在这时隋文帝干脆就把“辶”字底去掉,造个新字“隋”,也能象征新王朝新气象!大臣均称好,就这样,新国号定了下来。
3、武则天造字
唐朝时,武则天根据“日月当空”之意而造字“曌”(同“照”字)作为她的名字。
武则天是天纵之才,虽不曾好好读过书,不但能问政治国,而且自己还造出十八个新字,现在除了“曌”,因为骆宾王那篇著名的《讨武曌檄》被人所知外,其余都已灰飞烟灭。她还把好端端的“国”字中间改为“武”字,后一想又不对,自己姓武,这不是把自己关到牢里坐以待毙吗?又赶紧下令废止。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人類模型
- 2021-02-18 03:28
汉子来源于历史,历史在将近两千多年前就有了文字。文字对我们来说很有用,没有帮助。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