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飞鸟与鱼的赏析
- 提问者网友:容嬷嬷拿针来
- 2021-05-18 07:41
不是树枝无法相依
而是相互了望的星星
却没有交汇的轨迹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星星之间的轨迹
而是纵然轨迹交汇
却在转瞬间无处寻觅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瞬间便无处寻觅
而是尚未相遇
便注定无法相聚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是鱼与飞鸟的距离
一个在天
一个却深潜海底
对以上诗段进行赏析。此诗有何象征意义?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几近狂妄
- 2021-05-18 08:03
这首流传于网络上的诗,想必为大家熟知,离奇的是,关于它的作者和出处,居然没有一个定论。说它是出自张小娴,但据我所查,张自己所说的,跟现在这个显然有所不同。说它是出自泰戈尔,似乎也没根据,除了泰戈尔的飞鸟集的飞鸟二字,可能会让人对这首定名《飞鸟与鱼》有所联想,可这种联系却很牵强。况且似乎印度专家也否认泰戈尔曾有这首诗。
风格上看,我看着也不象泰戈尔的。我不了解英文诗,不知那个所谓英文版本读起来是否真的很流畅优美,倒是认为这诗本来就象是中文写成的,比较适合中文的语境。可能是某个不知名的诗人写成了,后来流传被扣到名人身上吧。又或者,如果张小娴说有一部分是她作品里原创的,那么也可能是某人改写和扩写的吧。
这诗之所以吸引人,让人反复吟咏,一唱三叠。在于句式非常有特点。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这是一种极致,“最”字是把读者的想象,先往高处引。
“不是生与死”,生与死,难道不是一般人理解的最遥远的距离吗?然而,这个转折却把前面的极致说得一钱不值。于是读者会有很强烈的好奇心,连生与死都不算最遥远,那么什么才算呢?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于是,一个关于爱的,足以让你回味三分的答案出现在你的面前,告诉你,爱却没有结果,是最遥远的距离。你会豁然,也会理解,因此会接受这个答案。
但,以上这个单独的小节,虽说很不错,却说到底不过是四句相对动人的诗句,假如就此结束,或没有更有特点的发展,其实在茫茫诗海中,也不算什么惊奇,更不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喜爱。这首诗最动人的地方,其实是后面的发展。
当你前面已经有了答案之后,没想到,作者还会重提前面那个深刻的命题。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前面不是已经给出了非常令人意外,却又很合情理的答案了吗,象这种极致的命题,一般只能是一个答案,就象,正常理解情况下,南极点到北极点,最近的距离是多少,注定只能是唯一的一个数字。为什么还会有疑问呢?
“不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竟然把前面的极致推翻了,要知道,那个极致可是建立在生死这样极端遥远的距离之上的,极端上的极端都可以推翻,难道还有更不可思议的答案?
“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没想到,的确给出了一个答案,而且这个答案,让人想了想,觉得的确很有道理。
。。。。。。。。。。。
这首诗正是这样层层递进,象悬疑片一样,让你不断为结果而惊叹,却又发现,原来结果并非结果,而有更合理更让人动心的后来。这是这首诗的精髓,更是它的魅力所在,
其实我认为网上所知这首的诗名《飞鸟与鱼》,既不贴切,更不优美,完全不能反映此诗的美感和内涵,倒不如直接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为诗名,这既是它的中心命题,更具有震摄人心的力量。
另外,这首诗前面的部分,其实这种四句一节的构成,至多至多到
所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树与树的距离 .
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
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就可以结束了,甚至诗本身也可以到此结束。后面部分不但没有成功地加强命题的力量,反而落入俗套。在我猜想,有两种可能造成了这样的败笔,一是写的人是个偶尔灵感闪现的文学爱好者,收不住;或者写的人是一个职业写作者,所以,虽然灵感碰发写出了好作品,却由于职业习惯,收不住或根本不想把诗搞得短点。凭着这一点,就几乎可以排除泰戈尔,他不大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更何况,风格还是有些差别的。如果是职业写手写的,张小娴倒可以一想,可她似乎并未承认整首诗出自她手。
总的来说,这首现代诗,充分表达了失爱的遗憾,情感饱满,佳句动人,是一首经典之作。
来源: http://apps.hi.baidu.com/share/detail/1967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