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曹操的人物分析
答案:2 悬赏:6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17 21:13
- 提问者网友:锁深秋
- 2021-02-17 12:07
读《三国演义》、写一篇曹操的人物分析...给一两篇例文、写作方法也行最好是偏向曹操好处的、嘿嘿....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行雁书
- 2021-02-17 13:13
曹操
欲得天下者,不仅要注意得人心,而且要善于用人才。《三国演义》在这方面,不仅写了刘蜀集团,而且对曹魏、孙吴集团都有描写。曹操知人善察,唯才是举,领了兖州牧之后,就急忙“招纳贤才”,荀彧来投,曹操认为是“吾之子房”;郭嘉应聘,曹操以为是“使吾成大事者,必此人也”。荀彧与郭嘉后来果然成为曹操智囊团的核心人物。典韦、许褚、张辽、庞德等人,或是自来投奔,或是被俘的降将,曹操都委以重任,后来都成为曹操手下冲锋陷阵的猛将 与“仁君”刘备相对照,作者又塑造了“奸雄”曹操的形象。刘备仁厚爱民,常常体恤百姓;曹操却奸猾残暴,处处布满杀机。小说虽然也写出了曹操宽仁大度、爱惜百姓的一些事迹,不过那都是为了表现其玩弄权术、笼络人心。比如曹操入冀州,有几个须发皆白的父老跪拜于地,说袁绍“重敛于民,民皆生怨”,称颂曹操“官渡一战,破袁绍百万之众”,“百姓可望太平矣”。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号令三军:“如有下乡杀人家鸡犬者,如杀人罪。”再如,他虽然知道刘备胸怀大志,久必为患,但他又认为“方今用英雄之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很不可取,所以他还是热情地接纳了刘备。关羽被他俘获,誓不投降,挂印封金离去时,他认为:“彼各为其主,勿追也”。于是作者引诗赞曰:“不追关公令归主,便有中原霸主心”。官渡之战胜利后,曹操从缴获的文件中发现部下于袁绍勾结的书信,荀攸建议:“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可曹操却统统焚毁,不予追究。作者又引诗赞曰:“尽把私书大内焚,宽洪大度播恩深。曹公原有高光志,赢得山河付子孙。”可见,曹操的宽洪大度,不轻易杀人,完全是权宜之计。这是一方面。同时,小说作者还特别描写了曹操残忍暴虐、嗜杀成性的另一面。比如官渡之战,曹操一次就坑杀袁绍降卒十来万人;为报杀父之仇,他发兵攻打徐州,“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弄得尸横遍野,泗水为之不流”。再如,董承等人参与汉献帝“衣带诏”要除掉曹操事发之后,曹操立刻凶相毕露,一气杀死董承、吉平等五家老小七百多人,有的先是截指割舌,继而枭首弃尸,惨不忍睹。尤其董承的妹妹董贵妃受汉献帝恩宠,已有五个月的身孕,汉献帝、伏皇后苦苦为之求情,哪怕分娩之后再杀也好,但曹操坚决不允,照样把董贵妃勒死,把伏皇后又乱棒打死,董氏家族二百多人弃市。株连家族,祸及胎儿。曹操的杀人手段,简直也太残忍了。另外,曹操的残暴杀人,往往同他的奸诈自私联在一起。行刺董卓事败逃往,投奔他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家中,尽管吕伯奢冒着窝藏罪犯的风险,为曹操杀猪、打酒、买菜,想盛情款待。但曹操却无端猜疑。为生怕告密而恩将仇报,一气把吕家一窝八口,杀了个精光。同行的陈宫不解,质问所以,曹操信口说出了自己的人生信条:“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的确如此。为了维护自我的利益,曹操凭借自己偏狭的胸襟,无端猜忌,不择手段,杀人不足惜,杀人不眨眼。其杀人的方式,实在太多了:○疑而杀人:赤壁之战前夕,他中了周瑜的反间计,怀疑自己的水军都督蔡瑁、张允暗降东吴,杀掉后又醒悟自己是上了当。○梦中杀人:不信任自己的贴身侍卫,为防范行刺,竟然在午睡时把为自己盖被子的卫士一剑刺死。○酒中杀人:赤壁大战前,曹操把酒临江,横槊赋诗。扬州刺史刘馥认为曹操诗言不祥。被惹怒的曹操,便佯装大醉,“手起一槊,刺死刘馥。”○借刀杀人:祢衡痛揭曹操的罪责,曹操极为恼怒愤恨,但为不担杀死名士的恶名,便打发祢衡说降刘表,由黄祖杀之。○伺机杀人:平时嫉恨好耍小聪明的行军主簿杨修,曹操早就萌生杀死他的念头,只是苦于没有机会。一旦“鸡肋事件”生出,曹操毫不迟疑地将其以扰乱军心罪除掉。总之,曹操工于权谋,奸诈残忍,毫无惜民爱民之心。其他相类的还有董卓、袁术、袁绍、曹睿、孙皓、刘禅等等。比如,董卓就将“民为邦本”视为“乱道”,扬言:“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他专肆不仁,杀人如麻,闹得“罪恶贯赢,人神共愤”。最后暴尸之时,“百姓过者,手掷董卓之头,至于碎烂。”(卷2)这种对于蔑视黎元、滥杀无辜的乱臣贼子的愤恨,正反映了广大民众对于“仁政”的渴望。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渊鱼
- 2021-02-17 13:34
很有才能,胸有谋略,但生性多疑。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