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角色的影响因素
答案:3 悬赏:7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24 10:10
- 提问者网友:箛茗
- 2021-01-23 11:29
性别角色的影响因素有那些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三千妖杀
- 2021-01-23 11:37
一 男女性别角色的概述
1.男女性别角色的定义:以性别器官为标准所划分的社会角色,以性别决定个体社会化作用定向,社会为男女制定了一套行为规范。性别角色指不同性别个体在一定社会中占有适当位置及被该社会规定的行为方式以及个性特点。
2.男女性别的特点:多样性和相对稳定性。
3.男女性别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个体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社会化过程,性别角色规范内化、历史性、地域性、社会性和客观性。
二 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影响因素
1.男女性别差异的生物学因素:第23对染色体不同的遗传基因,性激素和大脑下丘脑和大脑两半球的影响。
2.男女性别差异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文化分为狩猎与采集、园艺、农业、游牧、工业化五种类型。性别角色跨文化变异的普通原则是确认性别有差异并日趋复杂,同样劳动下男性受到更高估价。
3.男女性别差异的教育因素:社会、家庭与学校影响并通过社会化媒介实现。
三 男女性别角色心理差异的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尚男抑女论:性别发展由口腔阶段至肛门阶段再至生殖器阶段,其性心理发展塑造个性在性别过程的作用是积极的,但强调生物学因素的决定作用,忽略文化的巨大影响。
埃里克逊的内部空间观:女性肌体包含建设性、创造性的生命内在空间,承担照料人类后代的生物的心理和伦理的义务。内部空间决定外部空间认识,生物行为特征和社会角色,其缺陷为研究主题不明,无法说明文化因素造成性别心理差异的原因。
2.社会学习理论的两性观(班杜拉):两性角色通过观察、强化、模仿相互过程获得。
3.认知发展理论的两性观(柯尔伯格):男女性别分化取决于自身认知发展的结果。基本内容如下,性别认同发展经历性别认同、性别分化和亲长认同三个阶段。
儿童将男女性别归类,性别角色态度的基础。
通过对自己发育初期表现出身体状况形成,儿童接受同性行为,排斥异性行为。
2-7岁儿童形成性别认同结果,但往往受环境变化影响。
基本自我归类决定基本价值取向,把自身性别相符事物作为追求的目标。
基本普通性别角色发展于幼年时期,从男女意识彼此生理差别开始。
习惯性观念表现为男子气和女子气。
男子气和女子气出现后,儿童与同性人物确定性别同一性。
同一性和性别角色价值观形成,但由双亲适当行为促进和巩固。
以上过程按一般发展途径进行,大部分由认知发展决定。
四 男女性别角色心理差异面面观
1.两性在认知活动中的表现:男女有各具优势的大脑两半球,认知活动存在两性差异。
2.情感、意志活动中的两性差异:男子有支配欲,女性有忍耐心和依赖心,且自我满足感存在两性差异。
3.人际交往中的两性差异:男女在人际交往中具有普遍的性别共性,女性的情绪色彩更为浓厚,且男女在语言和非语言交往中存在较明显差异。
4.成就动机方面的两性差异:男女成就动机存在很大差异,其原因为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1.男女性别角色的定义:以性别器官为标准所划分的社会角色,以性别决定个体社会化作用定向,社会为男女制定了一套行为规范。性别角色指不同性别个体在一定社会中占有适当位置及被该社会规定的行为方式以及个性特点。
2.男女性别的特点:多样性和相对稳定性。
3.男女性别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个体心理特点和行为方式社会化过程,性别角色规范内化、历史性、地域性、社会性和客观性。
二 男女性别角色差异的影响因素
1.男女性别差异的生物学因素:第23对染色体不同的遗传基因,性激素和大脑下丘脑和大脑两半球的影响。
2.男女性别差异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文化分为狩猎与采集、园艺、农业、游牧、工业化五种类型。性别角色跨文化变异的普通原则是确认性别有差异并日趋复杂,同样劳动下男性受到更高估价。
3.男女性别差异的教育因素:社会、家庭与学校影响并通过社会化媒介实现。
三 男女性别角色心理差异的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的尚男抑女论:性别发展由口腔阶段至肛门阶段再至生殖器阶段,其性心理发展塑造个性在性别过程的作用是积极的,但强调生物学因素的决定作用,忽略文化的巨大影响。
埃里克逊的内部空间观:女性肌体包含建设性、创造性的生命内在空间,承担照料人类后代的生物的心理和伦理的义务。内部空间决定外部空间认识,生物行为特征和社会角色,其缺陷为研究主题不明,无法说明文化因素造成性别心理差异的原因。
2.社会学习理论的两性观(班杜拉):两性角色通过观察、强化、模仿相互过程获得。
3.认知发展理论的两性观(柯尔伯格):男女性别分化取决于自身认知发展的结果。基本内容如下,性别认同发展经历性别认同、性别分化和亲长认同三个阶段。
儿童将男女性别归类,性别角色态度的基础。
通过对自己发育初期表现出身体状况形成,儿童接受同性行为,排斥异性行为。
2-7岁儿童形成性别认同结果,但往往受环境变化影响。
基本自我归类决定基本价值取向,把自身性别相符事物作为追求的目标。
基本普通性别角色发展于幼年时期,从男女意识彼此生理差别开始。
习惯性观念表现为男子气和女子气。
男子气和女子气出现后,儿童与同性人物确定性别同一性。
同一性和性别角色价值观形成,但由双亲适当行为促进和巩固。
以上过程按一般发展途径进行,大部分由认知发展决定。
四 男女性别角色心理差异面面观
1.两性在认知活动中的表现:男女有各具优势的大脑两半球,认知活动存在两性差异。
2.情感、意志活动中的两性差异:男子有支配欲,女性有忍耐心和依赖心,且自我满足感存在两性差异。
3.人际交往中的两性差异:男女在人际交往中具有普遍的性别共性,女性的情绪色彩更为浓厚,且男女在语言和非语言交往中存在较明显差异。
4.成就动机方面的两性差异:男女成就动机存在很大差异,其原因为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一秋
- 2021-01-23 13:26
主要是家庭和身长环境的因素吧
- 2楼网友:未来江山和你
- 2021-01-23 13:15
一般认为,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行为的因素有两类:一是生物因素;二是社会因素。 (一)生物因素对学前儿童性别行为有一定的影响 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行为的生物因素主要是性激素(荷尔蒙)。研究发现,在胎儿期雄性激素过多的女孩,在抚养过程中虽然按女孩来养,但仍然具有典型的假小子的特征。她们喜欢消耗较多精力的体育活动,如玩球。这种女孩在幼儿期也不喜欢玩娃娃。 在承认生物因素对学前儿童性别行为的影响的同时,人们普遍认为,社会文化因素,特别是家庭因素对儿童的性别角色及相应的性别行为的形成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二)父母的行为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和行为起着引导、被模仿和强化的作用 1.父母是孩子性别行为的引导者 在孩子还不知道自己的性别及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行为之前,父母就已经开始对孩子性别行为的引导了。如孩子出生以后,大多数父母对孩子房间的布置、玩具的选择、衣服的式样与颜色的安排等,都是根据孩子的性别决定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就更加明显地用男孩或女孩的行为模式来约束自己的孩子,其中强化在孩子形成性别行为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男孩应该勇敢、像个男子汉,女孩则应该温柔、文静等。父母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引导着孩子朝着符合自己性别的行为方向发展。 2.父母是孩子的性别行为的模仿对象 孩子自从知道自己是男孩或女孩开始,一般会把自己的同性别父母作为模仿对象。如小女孩就开始学着妈妈的样子,给娃娃喂饭、拍娃娃睡觉等;男孩则更容易看到爸爸做什么就学着做什么。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