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曹操都杀过那些主要人物为什么杀他原因
- 提问者网友:皆是孤独
- 2021-05-05 14:49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执傲
- 2021-05-05 15:19
曹操为何杀杨修
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杨修多次揣摩出曹操的用心,在曹操同学眼中,这是很危险的信号,他绝不容许有这样一个人在他的身边。而且杨修太过于表现自己,恃才放旷。他的性格也是曹操要除去他的一个重要原因。
184年2月 黄巾起义。
10月 张角病死。
187年 曹操任东郡太守。
189年9月 董卓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 12月 曹操号召各镇诸侯共起讨伐董卓。
190年1月 各路诸侯起兵反董卓。
董卓令李儒毒死弘农王(少帝) 卒年15岁
2月 董卓焚洛阳,迁都长安,洛阳古都残破
公孙度自立为辽东侯
191年 孙坚破董卓,斩华雄。
袁绍夺州牧韩馥的冀州,自领州牧。
192年4月 王允设连环计,吕布杀死董卓。
6月 李傕、郭汜围长安,杀王允,败吕布。
曹操击败青州黄巾军,收编为“青州兵”,实力得以壮大。
孙坚攻击刘表,战死。
193年 曹操东征徐州,大败陶谦。
194年 吕布攻击曹操。
陶谦病亡,刘备领徐州牧。
195年10月 曹操领兖州牧。
孙策攻打江东大败刘繇。
李傕、郭汜争夺献帝。
196年7月 献帝在杨奉等人护送下,回长安。
吕布占徐州,刘备投曹操。
曹操始兴屯田,将献帝劫持到许。
197年 袁术在寿春称帝。
曹操讨伐张绣,失败。
袁绍占领冀、幽、青、并四州。
198年9月 吕布攻打刘备,破小沛。
12月 曹操擒杀吕布。
周瑜同小乔成亲。
199年11月 张绣投降曹操。
董承与王子服等密谋除曹操。
孙策袭取庐江,败刘勋。
刘备讨伐袁术,袁术病死。
200年 曹操诛杀董承一伙。
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位。
陈琳撰写讨曹檄文,官渡之战开始。
10月 曹操偷袭乌巢。
201年 曹操败袁绍于仓亭。
刘备投奔刘表。
202年5月 袁绍病死。
203年 孙权讨伐黄祖。
204年 曹操平定冀州。
辽东公孙度死,子公孙康继位。
205年 曹操平定青州。
206年 曹操平定并州。
207年8月 曹操大破乌桓,消灭袁氏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
曹操从南匈奴赎回蔡文姬。
208年6月 曹操封为汉丞相。
7月 曹操南征刘表。
8月 刘表病死。曹操杀孔融。
9月 刘琮投降曹操。
11月 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打败。
209年10月 刘备与孙权之妹成亲。
210年 曹操建成铜雀台。
周瑜亡。
211年 曹操攻破马超。
刘备入川。
212年10月 曹操南下进攻濡须口。
刘备驻扎霞萌关。
孙权移治秣陵,改名建业。
213年5月 汉献帝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
214年5月 孙权攻破宛城。
7月 孙权进攻合肥,被张辽击败。
10月 献帝、伏后与国丈伏完密谋除曹操,事泄,曹操诛杀众人。
刘璋投降刘备,刘备自领益州牧。
215年7月 曹操征张鲁。
11月 张鲁降曹操。
逍遙津之战。曹操在濡须打败孙权。
216年 曹操称魏王。
217年2月 曹操进攻濡须口,孙权败。
218年 曹彰大破乌桓军,鲜卑部落投降,北方平定。
219年7月 刘备进位汉中王。
关羽水淹七军。
10月 关羽失荆州,被杀 220年1月 曹操病亡。
10月 曹丕称帝,建魏国。
- 1楼网友:像个废品
- 2021-05-05 19:54
- 2楼网友:不如潦草
- 2021-05-05 19:12
扬彪!扬彪一身正气!切死得莫名其妙!见《易中天品三国》!
- 3楼网友:逐風
- 2021-05-05 18:24
- 4楼网友:独钓一江月
- 2021-05-05 17:19
杨修 孔融 娄圭 许攸 华佗 崔琰 荀彧等
1、 杨修,
做为封建时代的一名谋士幕僚,堪称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中的典型人物。若对其客观地评价,该君才华学识是出众超群的,在揣磨、分析、判断、预见丞相曹操心理活动方面,也是相当准确迅速敏捷的,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杨修也正是因为这种先期预见的准确,才为此掉了脑袋,反丢了自己的卿卿性命。曹操杀杨修,当数古代知识分子遭受迫害打击,最为典型的恶性冤案,杨修到了阴间仍会耿耿于怀,其冤魂不会轻易散去。掩卷思考,在下还是从这桩一千八百多年前冤案中,悟出几大困惑与反思来:
杨修是位讲究韬略、涵养的高级白领谋士,对曹操退兵前的矛盾犹豫心态,虽然了如执掌、洞悉见底,但应心知肚明,守口如瓶,绝对不会在同僚士卒中公开散布,自己也不会做出些退兵前的准备动作来。做为曹操属下多年的幕僚,对曹操生性多疑、暴戾凶残的性格,应有足够的准确的了解,显然,杨修在这方面判断完全失误,他误认为曹操根本不会因此取其项上人头,才敢在军中袒露直言曹操会退兵,让士兵们收拾行礼,准备班师回朝,这种判断失误与炫耀欲,最终导致了杀身之祸。
2、孔融
孔融是三国名士,无论其在当世和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孔融初治北海,自命英才,颇想如袁曹般有一番作为,建功立业。也曾招贤纳士,延拦了一批人才,然而他“所任用,好奇取异,皆轻剽之才。至于稽古之士,缪为恭敬,礼之虽备,不舆论国事也”,这几句话,说得明白一点,就是不知任用,不识良贤。
孔融博闻强记,是有名的学者文人,这一点连曹操都很佩服。他对古之治国方略、教化方针的是相当熟悉的,与人辩论起来,数据论典,援古引今,达到了“玩而诵”的程度。孔融投奔曹操以后,向曹操推荐祢衡,要求“令衡以褐衣召见”,称赞祢衡“忠果正直,志怀霜雪,见善若惊,疾恶若仇”,盛夸祢衡“飞辩骋辞,溢气坌涌,解疑释结,临敌有余”。这位被他夸上天的祢衡不但无所建树于乱世,还因讥讽粗人黄祖被杀。
他也向曹操提了很多建议,然而恐怕多是不识时务的空议——要真有什么安国之策,也不至于将北海搞得乌七八糟了。曹操是个务实的政治家,如果孔融的主张有可取之处,是不会不采纳的,如果孔融有安邦之能是不会不任用的。也许正是孔融提的那些不切合实际的建议,暴露了他百无一用的真面目,使曹操看清了他的虚实,又因为孔融当时诺大的名声,就只好将他养了起来。
孔融毕竟是博古通今之士,具有能玩能诵的治国本领,喜欢吹牛谈天,在崇尚清谈的时代孔融的名声如日中天,眼高于顶的祢衡当时只看中了两个人:“大儿杨祖德,小儿孔文举”。
盛名之下却不得任用,孔融很为自己不平,就佯痴假颠的数次冲撞曹操。
曹操下了禁酒令,孔融作文反对说:天上有酒星,地上有酒泉,“尧不饮千钟,无以成其圣”;如果说酒能乱世,那么纣王因色失国,现在为什么只禁酒,不禁婚姻呢?
当时正值战乱,灾荒频现,民不聊生,为了战事的需要,为了百姓的生机,魏蜀吴三国都多次下达禁酒令。曹操的禁酒令一下,孔融却公然出来唱反调,以孔融在当时的名声,这影响是很坏的。可能是考虑到孔融的名声,也可能觉得孔融不过是为了出风头,曹操对此没有理会。
曹操打败了袁绍,曹丕纳了袁熙的老婆甄氏,孔融又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得到了妲己,把她赐给了周公。”曹操因为孔融博学,把此事当了真,请教此论的典处,孔融说:从你为你儿子纳甄氏这件事情推断出来的。
孔融被杀的直接原因是与孙权来使对答,有讪谤之言——当着吴使的面非议朝政。
蜀使出使吴国,洋洋自夸,无人能折,吴国君臣觉得很没面子,孙权感叹说:如果张昭在场的话,他(蜀使)不灰熘熘的就算好的了,怎么还能如此趾高气扬的自吹自擂?!孔融应答吴使只顾自己意气风发,对朝政妄加评议,在吴使面前丧尽曹魏脸面,他的被杀也不是什么很冤枉的事情。
3、 娄圭
曹操为什么要杀娄圭?
《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写曹军攻克冀州后,有一日,大将许褚在邺城东门处碰见许攸,许攸傲慢地对许褚说:“你们如果没有我,怎能从此门出入。”许褚一听非常生气,回答说:“我们出生入死,经过血战,夺得城池,你夸什么口!”许攸骂道:“你们这些人都是匹夫之勇,何足道哉!”许褚大怒,拔剑杀攸,提头来见曹操,诉说许攸无礼之极。曹操见状,深深责备许褚说:“许攸与我是故交,他说的不过是戏言,你怎么能杀他呢!”于是下令厚葬许攸。上述情节纯属小说之虚构,历史上的许攸,并非死于许褚之手,而是被曹操所杀。 曹操杀许攸,这在《三国志》中是有明确记载的。《三国志·崔琰传》说:“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裴松之注引《魏略》,对许攸如何“不虔”于曹操有具体记载。《魏略》说,许攸自幼与曹操十分要好,官渡之战中,许攸背叛袁绍投奔曹操后,建议曹操偷袭乌巢,使草草大获全胜。后曹操夺取冀州,亦有许攸之功。许攸因此居功自傲,乃至得意忘形,对曹操经常口出戏言,甚至称呼曹操小名,在正式场合亦不知收敛。在一次聚会上,许攸对曹操说:“阿瞒,你没有我,不会得到冀州。”曹操一听哈哈大笑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嘴上虽这么说,心里却非常不高兴,以为许攸无礼太甚。后来,许攸率随从出邺城东门,有得意对左右从人说:“他们曹家没有我,不可能出入此门。”此话传到曹操耳中,终于忍无可忍,下令杀死许攸。 可见,许攸之死与许褚毫无干系,《三国演义》说许褚怒杀许攸,曹操责备许褚,并非历史事实。其实,尽管许攸为人傲慢,但他身为谋士,绝不会无端向一武将挑衅,以至与许褚发生冲突;而许褚尽管是曹操手下爱将,但他也绝无胆量擅杀曹操的谋士。故许褚杀许攸在情理上也是难以说得通的。 一部《三国演义》,以拥刘反曹为主线,对曹操的负面,极尽描写渲染之能事,对反映曹操狡诈残暴的野史传闻一概收采,为什么却将正史明确记载的曹操杀许攸事曲为改写,假手许褚,为曹操讳呢?也许在罗贯中看来,许攸张狂得的确有些过分,所以先写许攸对曹操无礼,使“众将闻言,俱怀不平”,继写许攸终因狂傲,死于许褚剑下。即许攸可杀。既然许攸可杀,那么就不一定非让曹操来杀他,写许褚杀许攸更具戏剧性。 曹操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多面体人物,例如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伟人,但难言是君子;他是一个十足的英雄,但有时也会要无赖。对待人才问题也是一样,他爱才如命,最善于招降纳叛,但如果有水恃才傲物,对自己不尊敬,那不论其有多大的能耐,有多大的功劳,他也觉不容忍,格杀勿论。曹操杀许攸就是一个例子。
4
4、 许攸
《三国演义》第三十三回写曹军攻克冀州后,有一日,大将许褚在邺城东门处碰见许攸,许攸傲慢地对许褚说:“你们如果没有我,怎能从此门出入。”许褚一听非常生气,回答说:“我们出生入死,经过血战,夺得城池,你夸什么口!”许攸骂道:“你们这些人都是匹夫之勇,何足道哉!”许褚大怒,拔剑杀攸,提头来见曹操,诉说许攸无礼之极。曹操见状,深深责备许褚说:“许攸与我是故交,他说的不过是戏言,你怎么能杀他呢!”于是下令厚葬许攸。上述情节纯属小说之虚构,历史上的许攸,并非死于许褚之手,而是被曹操所杀。 曹操杀许攸,这在《三国志》中是有明确记载的。《三国志·崔琰传》说:“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裴松之注引《魏略》,对许攸如何“不虔”于曹操有具体记载。《魏略》说,许攸自幼与曹操十分要好,官渡之战中,许攸背叛袁绍投奔曹操后,建议曹操偷袭乌巢,使草草大获全胜。后曹操夺取冀州,亦有许攸之功。许攸因此居功自傲,乃至得意忘形,对曹操经常口出戏言,甚至称呼曹操小名,在正式场合亦不知收敛。在一次聚会上,许攸对曹操说:“阿瞒,你没有我,不会得到冀州。”曹操一听哈哈大笑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嘴上虽这么说,心里却非常不高兴,以为许攸无礼太甚。后来,许攸率随从出邺城东门,有得意对左右从人说:“他们曹家没有我,不可能出入此门。”此话传到曹操耳中,终于忍无可忍,下令杀死许攸。 可见,许攸之死与许褚毫无干系,《三国演义》说许褚怒杀许攸,曹操责备许褚,并非历史事实。其实,尽管许攸为人傲慢,但他身为谋士,绝不会无端向一武将挑衅,以至与许褚发生冲突;而许褚尽管是曹操手下爱将,但他也绝无胆量擅杀曹操的谋士。故许褚杀许攸在情理上也是难以说得通的。 一部《三国演义》,以拥刘反曹为主线,对曹操的负面,极尽描写渲染之能事,对反映曹操狡诈残暴的野史传闻一概收采,为什么却将正史明确记载的曹操杀许攸事曲为改写,假手许褚,为曹操讳呢?也许在罗贯中看来,许攸张狂得的确有些过分,所以先写许攸对曹操无礼,使“众将闻言,俱怀不平”,继写许攸终因狂傲,死于许褚剑下。即许攸可杀。既然许攸可杀,那么就不一定非让曹操来杀他,写许褚杀许攸更具戏剧性。 曹操是一个具有双重性格的多面体人物,例如他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伟人,但难言是君子;他是一个十足的英雄,但有时也会要无赖。对待人才问题也是一样,他爱才如命,最善于招降纳叛,但如果有水恃才傲物,对自己不尊敬,那不论其有多大的能耐,有多大的功劳,他也觉不容忍,格杀勿论。曹操杀许攸就是一个例子。
5、 华佗
曹操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在历史上以“动以王法从事”著称。无论是理政还是治军乃至齐家、诫子,曹操都以汉律为基本准则。徐少锦在文章中指出,依照汉律的规定,华佗犯了两宗罪:一是欺骗罪,二是不从征召罪。主要是后者。汉律中有“大不敬”罪,对“亏礼废节”之犯者要处以重刑,《汉书·申屠嘉传》便载有人“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的案例。“大不敬”的具体内容较多,其中“征召不到大不敬”适用于华佗所犯之罪。
6、 崔琰
崔琰是三国时代一位非常值得敬重的名士,曹操对他的一身正气都颇有忌惮,而崔琰却因为一封信被曹操冤杀。
7、 荀彧
是个非常出色的人才,就像刘邦的萧何一样,虽然计谋比郭嘉稍差一点,但也仅仅是个100与99的差别,要是内政,郭嘉远不如他。
但是最要命的是他也有自己的抱负,也就是政治理想。他的要求是复兴汉室,曹操做汉室的丞相,治世之能臣,他自己甘愿做曹操的幕僚。这一点与曹操早期的行动是一致的,他们共同努力,消灭了大部分的割据势力。曹操说要不是自己,不知道几人称孤,几人称王。
但到后来,曹操已经不甘心只做这个小丞相了,他要做周文王,所以他要称王称帝。但是事情还要一步步来,于是准备先称魏公,最后称魏王,直到称帝。
以荀彧的聪明,他一看称公就知道曹操将来的走向,便出面阻拦,要使曹操的行为扼杀在摇篮。可是这时曹操已经不再听他的了,而且曹操也知道,以荀彧的才能,一旦成了对立面,也够他头疼的,于是只能除去他了。
- 5楼网友:三千妖杀
- 2021-05-05 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