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企在中国正走向衰落
答案:2 悬赏:1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4-13 00:13
- 提问者网友:鐵馬踏冰河
- 2021-04-12 19:54
为什么日企在中国正走向衰落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舍身薄凉客
- 2021-04-12 20:54
谁告你中国人厉害?如果没有外国的科学技术,我们还停留在农业社会呢,中国近几百年来对现代文明没有丝毫的贡献,确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好处。日企在中国是挣了钱,可你知不知道中国的经济很大程度是外企带动的,如果外企都撤了,中国经济马上回到解放前。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西岸风
- 2021-04-12 22:14
看这篇文章
国际金融危机、日元持续升值、“3.11”大地震、其它国家电企业强有力的竞争。没错,这些都是让日本电子巨头们遭到重创的原因,但是25年前,“全球半导体厂商中前三名是雷打不动的NEC、Toshiba和Hitachi,到2003年,索尼、日立、松下、NEC、东芝5家公司的总利润就已不敌三星一家。”目前为止,也只有日本的晶振行业在中国还有一定的市场,这些原因显然不具备说服力。
2005年,日本手机接二连三的撤出中国;2005年日本空调在中国市场上的销售报告显示全线亏损,撤出中国;2006年,日本厂商的DC问题不断,尼康电池危机、索尼CCD质量事件、产品召回公告,使得企业声誉一落千丈;2006年底,NEC笔记本电脑已全面退出中国市场。日系电器在中国市场拉开了溃败的序幕。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绝大多数消费者印象中,日本制造甚至成了“质量上乘”的代名词。是什么导致日企日渐衰退,步入沼泽。
抛开宏观的外部因素(如市场大环境不景气,日本政局不稳、外交薄弱、大地震、能源紧张导致原材料成本提高)不谈,从企业内部的经营与管理上,日企也存在一些“致命伤”
1987年,我从日本坐船到上海,一下船马上被一群人包围,问的都是同一句话:“有大件让给我吗?”
有人干脆问我借护照,说借几分钟就给多少钱。当初我完全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原来他们想用我的日本护照去领“大件券”,再用券去买日本进口家电。
由此可以想象当时的日货是多么“吃香”,我也曾为此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1997年,我在上海为在华日资企业进行中国市场的调研和整体广告策划,业务非常繁忙。来自家电企业的业务尤其繁多,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是很正常的事,我们服务的不少客户企业普遍存在生产跟不上销售的现象。
十几年后的今天,这样的场景已经看不到了。为何日资企业的处境在短短十几年间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并且被部分韩国企业与中国企业反超?
首先,抛开宏观的外部因素(如市场大环境不景气,日本政局不稳、外交薄弱、大地震、能源紧张导致原材料成本提高)不谈,从企业内部的经营与管理上,日企也存在一些“致命伤”。
比如,对中国市场的认识与解读有误。
我刚到上海时,最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调研市场,然后整理成报告提交给客户。
一次做一个茶饮料的市场调研,定性调查结果表明,当时被访的消费者几乎90%以上是把茶叶放在自己杯子里泡着喝的,而且没有喝凉茶的习惯。于是客户选择了暂时放弃中国市场。
但我当时曾提出,中国的消费者市场还是要加以引导的,千万不要光看调查数据,更何况中国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在快速递增,一旦认可你的产品,爆发力极强。后来三得利乌龙茶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即证明了这一点。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怎样设计调查问卷。我们要得到客户同意后才能执行,但客户往往会在一些细节问题上纠结不定,在日本式思维习惯和我们建议的中国式习惯上不停打转。
比如客户想要问受访者:“你平时什么时候看电视?”按我们对中国人的了解,应该设计为:“你平时每天看电视吗”,选项设计为“几乎每天看”、“一周3~4天”、“一周2~3天”、“一周1~2天”、“几乎不看”的单选题就可以。
但日本客户会最终决定从早上6点开始到深夜12点之间每小时都列上去,让受访者多选。结果因为调查问卷所需时间太长,受访者厌倦后不认真填写,甚至直接由调查公司员工填写。
类似事情我经常发现,可能现在还在继续。虽然看起来只是小事,却会影响公司对整个市场的判断,十分危险。
除此之外,还有产品研发力量非本地化导致产品更新不及时、不注重人才培育和正确用人、“下基层”不够、收入分配太均衡、“吃大锅饭”味道太浓等等因素。
国际金融危机、日元持续升值、“3.11”大地震、其它国家电企业强有力的竞争。没错,这些都是让日本电子巨头们遭到重创的原因,但是25年前,“全球半导体厂商中前三名是雷打不动的NEC、Toshiba和Hitachi,到2003年,索尼、日立、松下、NEC、东芝5家公司的总利润就已不敌三星一家。”目前为止,也只有日本的晶振行业在中国还有一定的市场,这些原因显然不具备说服力。
2005年,日本手机接二连三的撤出中国;2005年日本空调在中国市场上的销售报告显示全线亏损,撤出中国;2006年,日本厂商的DC问题不断,尼康电池危机、索尼CCD质量事件、产品召回公告,使得企业声誉一落千丈;2006年底,NEC笔记本电脑已全面退出中国市场。日系电器在中国市场拉开了溃败的序幕。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绝大多数消费者印象中,日本制造甚至成了“质量上乘”的代名词。是什么导致日企日渐衰退,步入沼泽。
抛开宏观的外部因素(如市场大环境不景气,日本政局不稳、外交薄弱、大地震、能源紧张导致原材料成本提高)不谈,从企业内部的经营与管理上,日企也存在一些“致命伤”
1987年,我从日本坐船到上海,一下船马上被一群人包围,问的都是同一句话:“有大件让给我吗?”
有人干脆问我借护照,说借几分钟就给多少钱。当初我完全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原来他们想用我的日本护照去领“大件券”,再用券去买日本进口家电。
由此可以想象当时的日货是多么“吃香”,我也曾为此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1997年,我在上海为在华日资企业进行中国市场的调研和整体广告策划,业务非常繁忙。来自家电企业的业务尤其繁多,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是很正常的事,我们服务的不少客户企业普遍存在生产跟不上销售的现象。
十几年后的今天,这样的场景已经看不到了。为何日资企业的处境在短短十几年间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并且被部分韩国企业与中国企业反超?
首先,抛开宏观的外部因素(如市场大环境不景气,日本政局不稳、外交薄弱、大地震、能源紧张导致原材料成本提高)不谈,从企业内部的经营与管理上,日企也存在一些“致命伤”。
比如,对中国市场的认识与解读有误。
我刚到上海时,最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调研市场,然后整理成报告提交给客户。
一次做一个茶饮料的市场调研,定性调查结果表明,当时被访的消费者几乎90%以上是把茶叶放在自己杯子里泡着喝的,而且没有喝凉茶的习惯。于是客户选择了暂时放弃中国市场。
但我当时曾提出,中国的消费者市场还是要加以引导的,千万不要光看调查数据,更何况中国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在快速递增,一旦认可你的产品,爆发力极强。后来三得利乌龙茶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即证明了这一点。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怎样设计调查问卷。我们要得到客户同意后才能执行,但客户往往会在一些细节问题上纠结不定,在日本式思维习惯和我们建议的中国式习惯上不停打转。
比如客户想要问受访者:“你平时什么时候看电视?”按我们对中国人的了解,应该设计为:“你平时每天看电视吗”,选项设计为“几乎每天看”、“一周3~4天”、“一周2~3天”、“一周1~2天”、“几乎不看”的单选题就可以。
但日本客户会最终决定从早上6点开始到深夜12点之间每小时都列上去,让受访者多选。结果因为调查问卷所需时间太长,受访者厌倦后不认真填写,甚至直接由调查公司员工填写。
类似事情我经常发现,可能现在还在继续。虽然看起来只是小事,却会影响公司对整个市场的判断,十分危险。
除此之外,还有产品研发力量非本地化导致产品更新不及时、不注重人才培育和正确用人、“下基层”不够、收入分配太均衡、“吃大锅饭”味道太浓等等因素。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