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有多大?
- 提问者网友:龅牙恐龙妹
- 2021-04-28 03:19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woshuo
- 2021-04-28 03:48
“符号爱心”能有多大作用 |
http://www.nen.com.cn 2003-11-05 14:03:05 东北新闻网 |
东北新闻网特邀评论员 龚明俊 武汉江岸区在《小学教师批改作业要求》中宣告“×”正式退出小学生作业本。如果是语文作业,字词错误,在错字下划“-”,并在旁边打上“?”。《要求》认为传统方式易刺伤学生自尊。(据11月2日《武汉晚报》)这消息怎么读都不是个滋味,一个“×”也关系到学生的“自尊心”?改成了“-”或“?”之后,就保护了自尊心? 我懂《要求》在这个问题上的善良初衷,上升到理论高度,应是“爱心教育”的具体表现,也看得出是教育管理者工作到位的体现。但出发点归出发点,关键问题还是没有解决:学生毕竟需要看到自己作业错误的“符号”,不管你换成什么样子,依然是要向学生表明“这地方你错了”。如果有一天,学生看到“-”或“?”后,自尊心也受到了刺激,怎么办?是不是再换其他符号表示作业中的错误?如此换下去,除了麻烦教师之外,还有什么作用? 我们的确需要“爱心教育”,但爱心教育绝不等于“溺爱教育”。处处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以使他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是应当的,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指出学生的错误。现在不是学生怕错误了,而是教师或教育管理者怕学生怕错误了,达到了努力使之淡化错误的心态的地步。换个层面讲,就是尽力告诉学生总是对的,只有优点没有缺点,这样孩子就会“健康快乐地成长”。试问:不能正视错误的教育,是健康的教育吗?这能培养出拥有健康的心理(特别是面对挫折时)吗? 自尊不是别人能保护得好的,是在现实中锤炼出来的。经不起风吹浪打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许多长辈喜欢处处顺着孩子的心,孩子有某种需要就不分青红皂白地满足,结果培养出来的孩子任性、自私,面对挫折无所适从,这就是溺爱的结果。许多教育工作者喜欢片面地理解“爱心教育”,甚至认为孩子“满意”了就是好的教育。生怕学生有半点不高兴,这完全不可取。 正如换个符号表达“爱心”,这类规定本身就是一种“符号”,而且是没有实质作用的“符号”。事实并不因为你换符号而有所改变。正确的作法应当是,要明确告诉孩子的优点与长处,同时更要让他们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并在大大小小的挫折中,使其心理承受能力更强更有抗力,所以,还是从小就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知错能改的为人处世之作风为好。 |
- 1楼网友:旧脸谱
- 2021-04-28 07:37
这个跟问亲人的包容有多深是差不多的问题。
深不见底,不管你怎么深究
- 2楼网友:千杯敬自由
- 2021-04-28 07:01
- 3楼网友:山君与见山
- 2021-04-28 06:04
- 4楼网友:持酒劝斜阳
- 2021-04-28 04:48
爱心分开来解释就是心中存爱,也就是说爱心是由你自己的心而定,你的爱有多大心就有多大,心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