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如何曲式分析 舒曼<梦幻曲> op.15 no.7 ??
答案:1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20 21:55
- 提问者网友:半生酒醒
- 2021-03-20 03:42
急!!如何曲式分析 舒曼<梦幻曲> op.15 no.7 ??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蕴藏春秋
- 2021-03-20 04:52
舒曼《梦幻曲》分析:
此曲为一首用比较典型的三段曲式写成的曲子,三个部分等长,结构非常平衡各为八小节。
A段(1-8)带有典型的呈示性特点,为平衡方整的转调性乐段(4+4),反复一次,反复时接入引申型中断,a句(1—4)在F大调上以有节制的中板速度呈示,主题由各为两小节的乐节组成,织体特征为建立在四部和声基础上的合唱型织体,第一个乐节(1—2)即主题的开始为弱起(抑扬格),由调式属音C上行四度进行到主音F折回后再次形成分解和弦的上行,停在高八度的主音上;第二个乐节(3—4)的材料可以认为是主题开始属到主上行动机的引申,为一系列的变化模进下行,最后停到调式主和弦的五音上,在和声上形成正格半终止;第二个乐句为第一个乐句的变化重复,两个乐句形成同头异尾的乐句关系,第二句形成句尾转调,结束在主调的属调C大调上,但和声上为不完满的完全终止,(抢拍的Ⅴ7到次强拍的Ⅰ)。总之,整个呈示段结构平行,平衡方整,和声主要为主(T)到属(D)的进行,和声用得比较简单,调性也比较稳定,没有出现较多的离调,只是在段尾转向属调,符合呈示段的特点。
中段B为引申型中段,主题材料均来源于呈示段,织体、速度、节拍都无变化,结构也比较单纯,由两个四小节(4+4)的乐句组成,第二句为第一句的移调重复。第一句(9—12)从F大调进入,以呈示段主题的开头进入,第13小节开始,高潮到d和声小调,并结束在它的主和弦上。整个乐句发展的并不大,可以认为是呈示段的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只不过乐句引入了其他调式调性,并结束在从属调性g小调上;第二句(13—16)为第一乐句的移调重复,依次经过了降B大调和g小调,和声最后落在F大调的属七和弦上。总之,中段与呈示段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中段可两句材料可以基本认为呈示段主题材料的变化重复,而且变化不大,只不过引入了其它调性,所以中段与呈示段的主要对比就体现在调性上,主要是向下属方向和平行调方向转调,从调性布局来看,(F—g—降B—d)主要为二度三度关系的转调,为浪漫派的调性转换特征。
中段没有什么大的发展,没有运用栽截、分裂、模进等乐曲的展开手法,而且乐曲织体也没有变化,还是四部和声为基础的合唱型织体。
再现段A’(4+4)完全再现,结构长度没有变化:第一句为无变化再现,第二句(21—24)为了结束全曲,由原来的转调向C大调改为转回主调F大调,用不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乐曲。
总之,本曲在结构上非常典型、规模,调性和声的运用也比较传统,但舒曼用十分规整平衡的结构、传统的和声谱写出了十分浪漫、梦幻的情感,确实不失为一首短小精悍的音乐精品
此曲为一首用比较典型的三段曲式写成的曲子,三个部分等长,结构非常平衡各为八小节。
A段(1-8)带有典型的呈示性特点,为平衡方整的转调性乐段(4+4),反复一次,反复时接入引申型中断,a句(1—4)在F大调上以有节制的中板速度呈示,主题由各为两小节的乐节组成,织体特征为建立在四部和声基础上的合唱型织体,第一个乐节(1—2)即主题的开始为弱起(抑扬格),由调式属音C上行四度进行到主音F折回后再次形成分解和弦的上行,停在高八度的主音上;第二个乐节(3—4)的材料可以认为是主题开始属到主上行动机的引申,为一系列的变化模进下行,最后停到调式主和弦的五音上,在和声上形成正格半终止;第二个乐句为第一个乐句的变化重复,两个乐句形成同头异尾的乐句关系,第二句形成句尾转调,结束在主调的属调C大调上,但和声上为不完满的完全终止,(抢拍的Ⅴ7到次强拍的Ⅰ)。总之,整个呈示段结构平行,平衡方整,和声主要为主(T)到属(D)的进行,和声用得比较简单,调性也比较稳定,没有出现较多的离调,只是在段尾转向属调,符合呈示段的特点。
中段B为引申型中段,主题材料均来源于呈示段,织体、速度、节拍都无变化,结构也比较单纯,由两个四小节(4+4)的乐句组成,第二句为第一句的移调重复。第一句(9—12)从F大调进入,以呈示段主题的开头进入,第13小节开始,高潮到d和声小调,并结束在它的主和弦上。整个乐句发展的并不大,可以认为是呈示段的第一乐句的变化重复,只不过乐句引入了其他调式调性,并结束在从属调性g小调上;第二句(13—16)为第一乐句的移调重复,依次经过了降B大调和g小调,和声最后落在F大调的属七和弦上。总之,中段与呈示段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中段可两句材料可以基本认为呈示段主题材料的变化重复,而且变化不大,只不过引入了其它调性,所以中段与呈示段的主要对比就体现在调性上,主要是向下属方向和平行调方向转调,从调性布局来看,(F—g—降B—d)主要为二度三度关系的转调,为浪漫派的调性转换特征。
中段没有什么大的发展,没有运用栽截、分裂、模进等乐曲的展开手法,而且乐曲织体也没有变化,还是四部和声为基础的合唱型织体。
再现段A’(4+4)完全再现,结构长度没有变化:第一句为无变化再现,第二句(21—24)为了结束全曲,由原来的转调向C大调改为转回主调F大调,用不完满的完全终止结束乐曲。
总之,本曲在结构上非常典型、规模,调性和声的运用也比较传统,但舒曼用十分规整平衡的结构、传统的和声谱写出了十分浪漫、梦幻的情感,确实不失为一首短小精悍的音乐精品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