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红楼梦《终身误》,《枉凝眉》中诗句所暗示的故事情节,最好是一句一句详细解析的。
答案:7 悬赏:3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6 20:48
- 提问者网友:相思似海深
- 2021-01-05 20:46
急求红楼梦《终身误》,《枉凝眉》中诗句所暗示的故事情节,最好是一句一句详细解析的。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鸠书
- 2021-01-05 22:17
《终身误》原词:
都道是金玉良姻,
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
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
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
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
到底意难平。
释义:
(1)金玉良姻:符合封建秩序和封建家族利益的所谓美满婚姻。小说中曾写薛宝钗的金锁“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上面所錾的两句吉利话与贾宝玉出生时衔来的那块通灵玉上“癞僧所镌的篆文”,“是一对儿”。薛姨妈也说:“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所以又特指宝玉与宝钗的婚姻。
(2)木石前盟:“金玉良姻”的对立面,指贾宝玉和林黛玉建立在共同反抗封建礼教基础上的爱情。作者虚构宝、黛生前有一段旧缘和盟约:绛珠草为酬报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之惠,要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两句与宝玉曾在梦中喊骂“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第三十六回)的话相似,但“俺只念木石前盟”应是摹写宝玉婚后所说的话。 (3)“空对”句:意思是说宝玉与宝钗虽为夫妻而没有爱情。雪,“薛”的谐音,指薛宝钗,兼喻其冷。作者以“山中高士”比宝钗,也对她的自命清高、矫情做作有一定的讽刺。 (4)“世外”句:“世外仙姝”,指林黛玉本为绛珠仙子,这里暗寓其死,亦即所谓“已登仙籍”。姝,美女。林,指林黛玉。
(5)齐眉举案:《后汉书·梁鸿传》中记载的故事,梁鸿家贫,但妻子孟光对他十分恭顺,每次送饭给他时都把食盘举得同眉毛一样高。后因以“举案齐眉”为封建妇道的楷模。这里指宝玉与宝钗维持着夫妻相敬如宾的表面虚礼。宝玉对这样的生活始终不满,所以说“到底意难平”。案,有足的小食盘。
象征着封建婚姻的“金玉良姻”和象征着自由恋爱的“木石前盟”,在小说中都被画上了癞僧的神符,载入了警幻的仙册。这样,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贾宝玉和薛宝钗的结合,便都成了早已注定了的命运。这一方面固然有作者悲观的宿命论思想的流露,另一方面也曲折地反映了这样的事实:在封建宗法社会中,要违背封建秩序、封建礼教和封建家族的利益,去寻求一种建立在共同理想、志趣基础上的自由爱情,是极其困难的。因此,眼泪还债的悲剧也像金玉相配的“喜事”那样有它的必然性。
然而,封建压迫可以强制人处于他本来不愿意处的地位,可以使软弱的抗争归于失败,但不可能消除已经觉悟到现实环境不合理的人的更加强烈的反叛。没有爱情的“金玉良姻”,无法消除贾宝玉心灵上的巨大创痛、使他忘却精神上的真正伴侣,也无法调和他与薛宝钗之间两种思想性格的本质冲突。“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结果终至于贾宝玉万念俱灰,弃家为僧;薛宝钗空闺独守,抱恨终身。所谓“金玉良姻”,实际是“金玉成空”!作品中表现了曹雪芹的思想倾向和他对封建传统观念大胆的、深刻的批判精神。
《枉凝眉》原文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
枉凝眉
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
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
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尽,
春流到夏!
释义:
这首曲子写宝、黛的爱情理想因变故而破灭,写林黛玉的泪尽而逝。曲名《枉凝眉》,意思是悲愁有何用,也即曲中所说的“枉自嗟呀”。凝眉,皱眉,悲愁的样子。
注释
1.阆苑(lang yuan 浪院)——传说中神仙所住的地方。仙葩(趴)——仙花。“阆苑仙葩”指林黛玉,她本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
2. 瑕——玉的疵斑。“美玉无瑕”指贾宝玉,他本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瑛,玉之光彩;琼瑛瑛瑶皆谓美玉);同时也赞他心地纯良洁白,没有那种儒臭浊气。
3.虚化——成空,化为乌有。戚序本误作“虚花”,变动词为名词;程式乙本改作“虚话”,变心事为明言;甲戌本经涂改;今从庚辰本。
4.“一个枉自”二句——一个独自悲叹唏嘘而无能为力(指黛玉),一个老是记挂着对方也白费心思(指宝玉)。很显然这里说的就是脂批所提示的宝玉后来获罪离家、流落他乡事。这一突然打击是促使黛玉死的主要原因。嗟呀,因悲伤而叹息。牵挂,在情况不明时对人的悬念。它与前面晴雯判词中“多情公子空牵念”的“牵念”以及后面写探春的《分骨肉》曲中“奴去也,莫牵连”的“牵连”意思相同。
5.水中月、镜中花——都是虚 幻的景象。说宝、黛的爱情理想虽则美好,终于如镜花水月一样不能成为现实。
6.“想眼中”几句——曹雪芹八十回后原稿中有《证前缘》一回(靖臧本第七十九回批),写黛玉“泪尽夭亡”。从多方面线索确知,“贾府事败”、“树倒猢狲散”的变故发生在秋天,所谓“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林黛玉因宝玉的获罪而恸哭,自秋至冬、自冬历春,她的病势迅速加重。“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还没有到第二年的夏天,她就用全部泪水报答了神瑛 侍者用甘露灌溉她的恩惠,实现了眼泪还债的诺言。故曲中所写“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并非泛泛之言。“秋流到冬 尽”,程式乙本无“尽”字,为后人所删。有人以为此处无“尽”字更妥,笔者以为不然。即使从句式的音节上看,亦当有。
都道是金玉良姻,
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
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
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
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
到底意难平。
释义:
(1)金玉良姻:符合封建秩序和封建家族利益的所谓美满婚姻。小说中曾写薛宝钗的金锁“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上面所錾的两句吉利话与贾宝玉出生时衔来的那块通灵玉上“癞僧所镌的篆文”,“是一对儿”。薛姨妈也说:“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所以又特指宝玉与宝钗的婚姻。
(2)木石前盟:“金玉良姻”的对立面,指贾宝玉和林黛玉建立在共同反抗封建礼教基础上的爱情。作者虚构宝、黛生前有一段旧缘和盟约:绛珠草为酬报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之惠,要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两句与宝玉曾在梦中喊骂“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第三十六回)的话相似,但“俺只念木石前盟”应是摹写宝玉婚后所说的话。 (3)“空对”句:意思是说宝玉与宝钗虽为夫妻而没有爱情。雪,“薛”的谐音,指薛宝钗,兼喻其冷。作者以“山中高士”比宝钗,也对她的自命清高、矫情做作有一定的讽刺。 (4)“世外”句:“世外仙姝”,指林黛玉本为绛珠仙子,这里暗寓其死,亦即所谓“已登仙籍”。姝,美女。林,指林黛玉。
(5)齐眉举案:《后汉书·梁鸿传》中记载的故事,梁鸿家贫,但妻子孟光对他十分恭顺,每次送饭给他时都把食盘举得同眉毛一样高。后因以“举案齐眉”为封建妇道的楷模。这里指宝玉与宝钗维持着夫妻相敬如宾的表面虚礼。宝玉对这样的生活始终不满,所以说“到底意难平”。案,有足的小食盘。
象征着封建婚姻的“金玉良姻”和象征着自由恋爱的“木石前盟”,在小说中都被画上了癞僧的神符,载入了警幻的仙册。这样,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贾宝玉和薛宝钗的结合,便都成了早已注定了的命运。这一方面固然有作者悲观的宿命论思想的流露,另一方面也曲折地反映了这样的事实:在封建宗法社会中,要违背封建秩序、封建礼教和封建家族的利益,去寻求一种建立在共同理想、志趣基础上的自由爱情,是极其困难的。因此,眼泪还债的悲剧也像金玉相配的“喜事”那样有它的必然性。
然而,封建压迫可以强制人处于他本来不愿意处的地位,可以使软弱的抗争归于失败,但不可能消除已经觉悟到现实环境不合理的人的更加强烈的反叛。没有爱情的“金玉良姻”,无法消除贾宝玉心灵上的巨大创痛、使他忘却精神上的真正伴侣,也无法调和他与薛宝钗之间两种思想性格的本质冲突。“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结果终至于贾宝玉万念俱灰,弃家为僧;薛宝钗空闺独守,抱恨终身。所谓“金玉良姻”,实际是“金玉成空”!作品中表现了曹雪芹的思想倾向和他对封建传统观念大胆的、深刻的批判精神。
《枉凝眉》原文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
枉凝眉
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
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
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尽,
春流到夏!
释义:
这首曲子写宝、黛的爱情理想因变故而破灭,写林黛玉的泪尽而逝。曲名《枉凝眉》,意思是悲愁有何用,也即曲中所说的“枉自嗟呀”。凝眉,皱眉,悲愁的样子。
注释
1.阆苑(lang yuan 浪院)——传说中神仙所住的地方。仙葩(趴)——仙花。“阆苑仙葩”指林黛玉,她本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
2. 瑕——玉的疵斑。“美玉无瑕”指贾宝玉,他本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瑛,玉之光彩;琼瑛瑛瑶皆谓美玉);同时也赞他心地纯良洁白,没有那种儒臭浊气。
3.虚化——成空,化为乌有。戚序本误作“虚花”,变动词为名词;程式乙本改作“虚话”,变心事为明言;甲戌本经涂改;今从庚辰本。
4.“一个枉自”二句——一个独自悲叹唏嘘而无能为力(指黛玉),一个老是记挂着对方也白费心思(指宝玉)。很显然这里说的就是脂批所提示的宝玉后来获罪离家、流落他乡事。这一突然打击是促使黛玉死的主要原因。嗟呀,因悲伤而叹息。牵挂,在情况不明时对人的悬念。它与前面晴雯判词中“多情公子空牵念”的“牵念”以及后面写探春的《分骨肉》曲中“奴去也,莫牵连”的“牵连”意思相同。
5.水中月、镜中花——都是虚 幻的景象。说宝、黛的爱情理想虽则美好,终于如镜花水月一样不能成为现实。
6.“想眼中”几句——曹雪芹八十回后原稿中有《证前缘》一回(靖臧本第七十九回批),写黛玉“泪尽夭亡”。从多方面线索确知,“贾府事败”、“树倒猢狲散”的变故发生在秋天,所谓“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林黛玉因宝玉的获罪而恸哭,自秋至冬、自冬历春,她的病势迅速加重。“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还没有到第二年的夏天,她就用全部泪水报答了神瑛 侍者用甘露灌溉她的恩惠,实现了眼泪还债的诺言。故曲中所写“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并非泛泛之言。“秋流到冬 尽”,程式乙本无“尽”字,为后人所删。有人以为此处无“尽”字更妥,笔者以为不然。即使从句式的音节上看,亦当有。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等灯
- 2021-01-06 01:57
我认为,《终身误》是模拟贾宝玉的口气来“悲金悼玉”——悲薛宝钗、怀林黛玉的。即俞平伯先生所说的“钗黛合写”⑴。《枉凝眉》也是“悲金悼玉”,虽然并非严格地拟贾宝玉的口气。就是说,把它看成是贾宝玉悲金悼玉是可以的,也可以理解为他人对贾、林、薛三人遭遇的感叹。因此《枉凝眉》也可以说是钗黛合写。实际上,两曲都概括了三个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和命运悲剧,两曲都可以说是以贾宝玉的身份咏唱,所以都可以说是三人合写,即是两曲都集中地概括了做为全书线索的贾、林、薛的悲剧。
- 2楼网友:思契十里
- 2021-01-06 00:49
枉凝眉说的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尽管惺惺相惜,两情相悦,最终却化为泡影,酿成悲剧。终身误则是宝,钗,黛三人纠结错杂的情感。在四大家族利益下的终身悔恨。贾宝玉在与薛宝钗成亲后仍是矢志不渝,钟情于香消玉殒的林黛玉,弃钗而去的事。
- 3楼网友:鸠书
- 2021-01-06 00:01
都道是金玉良姻,
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
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
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
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
到底意难平。
金玉良姻:符合封建秩序和封建家族利益的所谓美满婚姻。小说中曾写薛宝钗的金锁“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上面所錾的两句吉利话与贾宝玉出生时衔来的那块通灵玉上“癞僧所镌的篆文”,“是一对儿”。薛姨妈也说:“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所以又特指宝玉与宝钗的婚姻。 (2)木石前盟:“金玉良姻”的对立面,指贾宝玉和林黛玉建立在共同反抗封建礼教基础上的爱情。作者虚构宝、黛生前有一段旧缘和盟约:绛珠草为酬报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之惠,要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两句与宝玉曾在梦中喊骂“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第三十六回)的话相似,但“俺只念木石前盟”应是摹写宝玉婚后所说的话。 (3)“空对”句:意思是说宝玉与宝钗虽为夫妻而没有爱情。雪,“薛”的谐音,指薛宝钗,兼喻其冷。作者以“山中高士”比宝钗,也对她的自命清高、矫情做作有一定的讽刺。 (4)“世外”句:“世外仙姝”,指林黛玉本为绛珠仙子,这里暗寓其死,亦即所谓“已登仙籍”。姝,美女。林,指林黛玉。 (5)齐眉举案:《后汉书·梁鸿传》中记载,梁鸿家贫,但妻子孟光对他十分恭顺,每次送饭给他时都把食盘举得同眉毛一样高。后因以“举案齐眉”为封建妇道的楷模。这里指宝玉与宝钗维持着夫妻相敬如宾的表面虚礼。宝玉对这样的生活始终不满,所以说“到底意难平”。案,有足的小食盘。[1]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
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
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尽,
春流到夏!
1.阆苑(lang yuan 浪院)——传说中神仙所住的地方。仙葩(趴)——仙花。“阆苑仙葩”指林黛玉,她本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 2. 瑕——玉的疵斑。“美玉无瑕”指贾宝玉,他本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瑛,玉之光彩;琼瑛瑛瑶皆谓美玉);同时也赞他心地纯良洁白,没有那种儒臭浊气。 3.虚化——成空,化为乌有。戚序本误作“虚花”,变动词为名词;程式乙本改作“虚话”,变心事为明言;甲戌本经涂改;今从庚辰本。 4.“一个枉自”二句——一个独自悲叹唏嘘而无能为力(指黛玉),一个老是记挂着对方也白费心思(指宝玉)。很显然这里说的就是脂批所提示的宝玉后来获罪离家、流落他乡事。这一突然打击是促使黛玉死的主要原因。嗟呀,因悲伤而叹息。牵挂,在情况不明时对人的悬念。它与前面晴雯判词中“多情公子空牵念”的“牵念”以及后面写探春的《分骨肉》曲中“奴去也,莫牵连”的“牵连”意思相同。 5.水中月、镜中花——都是虚 幻的景象。说宝、黛的爱情理想虽则美好,终于如镜花水月一样不能成为现实。 6.“想眼中”几句——曹雪芹八十回后原稿中有《证前缘》一回(靖臧本第七十九回批),写黛玉 “泪尽夭亡”。从多方面线索确知,“贾府事败”、“树倒猢狲散”的变故发生在秋天,所谓“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林黛玉因宝玉的获罪而恸哭,自秋至冬、自冬历春,她的病势迅速加重。“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还没有到第二年的夏天,她就用全部泪水报答了神瑛 侍者用甘露灌溉她的恩惠,实现了眼泪还债的诺言。故曲中所写“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并非泛泛之言。“秋流到冬 尽”,程式乙本无“尽”字,为后人所删。有人以为此处无“尽”字更妥,笔者以为不然。即使从句式的音节上看,亦当有。
鉴赏
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
山中高士晶莹雪;
终不忘,
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
美中不足今方信:
纵然是齐眉举案,
到底意难平。
金玉良姻:符合封建秩序和封建家族利益的所谓美满婚姻。小说中曾写薛宝钗的金锁“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上面所錾的两句吉利话与贾宝玉出生时衔来的那块通灵玉上“癞僧所镌的篆文”,“是一对儿”。薛姨妈也说:“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所以又特指宝玉与宝钗的婚姻。 (2)木石前盟:“金玉良姻”的对立面,指贾宝玉和林黛玉建立在共同反抗封建礼教基础上的爱情。作者虚构宝、黛生前有一段旧缘和盟约:绛珠草为酬报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之惠,要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两句与宝玉曾在梦中喊骂“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第三十六回)的话相似,但“俺只念木石前盟”应是摹写宝玉婚后所说的话。 (3)“空对”句:意思是说宝玉与宝钗虽为夫妻而没有爱情。雪,“薛”的谐音,指薛宝钗,兼喻其冷。作者以“山中高士”比宝钗,也对她的自命清高、矫情做作有一定的讽刺。 (4)“世外”句:“世外仙姝”,指林黛玉本为绛珠仙子,这里暗寓其死,亦即所谓“已登仙籍”。姝,美女。林,指林黛玉。 (5)齐眉举案:《后汉书·梁鸿传》中记载,梁鸿家贫,但妻子孟光对他十分恭顺,每次送饭给他时都把食盘举得同眉毛一样高。后因以“举案齐眉”为封建妇道的楷模。这里指宝玉与宝钗维持着夫妻相敬如宾的表面虚礼。宝玉对这样的生活始终不满,所以说“到底意难平”。案,有足的小食盘。[1]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
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
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尽,
春流到夏!
1.阆苑(lang yuan 浪院)——传说中神仙所住的地方。仙葩(趴)——仙花。“阆苑仙葩”指林黛玉,她本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 2. 瑕——玉的疵斑。“美玉无瑕”指贾宝玉,他本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瑛,玉之光彩;琼瑛瑛瑶皆谓美玉);同时也赞他心地纯良洁白,没有那种儒臭浊气。 3.虚化——成空,化为乌有。戚序本误作“虚花”,变动词为名词;程式乙本改作“虚话”,变心事为明言;甲戌本经涂改;今从庚辰本。 4.“一个枉自”二句——一个独自悲叹唏嘘而无能为力(指黛玉),一个老是记挂着对方也白费心思(指宝玉)。很显然这里说的就是脂批所提示的宝玉后来获罪离家、流落他乡事。这一突然打击是促使黛玉死的主要原因。嗟呀,因悲伤而叹息。牵挂,在情况不明时对人的悬念。它与前面晴雯判词中“多情公子空牵念”的“牵念”以及后面写探春的《分骨肉》曲中“奴去也,莫牵连”的“牵连”意思相同。 5.水中月、镜中花——都是虚 幻的景象。说宝、黛的爱情理想虽则美好,终于如镜花水月一样不能成为现实。 6.“想眼中”几句——曹雪芹八十回后原稿中有《证前缘》一回(靖臧本第七十九回批),写黛玉 “泪尽夭亡”。从多方面线索确知,“贾府事败”、“树倒猢狲散”的变故发生在秋天,所谓“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林黛玉因宝玉的获罪而恸哭,自秋至冬、自冬历春,她的病势迅速加重。“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还没有到第二年的夏天,她就用全部泪水报答了神瑛 侍者用甘露灌溉她的恩惠,实现了眼泪还债的诺言。故曲中所写“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并非泛泛之言。“秋流到冬 尽”,程式乙本无“尽”字,为后人所删。有人以为此处无“尽”字更妥,笔者以为不然。即使从句式的音节上看,亦当有。
鉴赏
- 4楼网友:雪起风沙痕
- 2021-01-05 23:28
枉凝眉
1.阆苑(lang yuan 浪院)——传说中神仙所住的地方。仙葩(趴)——仙花。“阆苑仙葩”指林黛玉,她本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
2. 瑕——玉的疵斑。“美玉无瑕”指贾宝玉,他本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瑛,玉之光彩;琼瑛瑛瑶皆谓美玉);同时也赞他心地纯良洁白,没有那种儒臭浊气。
3.虚化——成空,化为乌有。戚序本误作“虚花”,变动词为名词;程式乙本改作“虚话”,变心事为明言;甲戌本经涂改;今从庚辰本。
4.“一个枉自”二句——一个独自悲叹唏嘘而无能为力(指黛玉),一个老是记挂着对方也白费心思(指宝玉)。很显然这里说的就是脂批所提示的宝玉后来获罪离家、流落他乡事。这一突然打击是促使黛玉死的主要原因。嗟呀,因悲伤而叹息。牵挂,在情况不明时对人的悬念。它与前面晴雯判词中“多情公子空牵念”的“牵念”以及后面写探春的《分骨肉》曲中“奴去也,莫牵连”的“牵连”意思相同。
5.水中月、镜中花——都是虚 幻的景象。说宝、黛的爱情理想虽则美好,终于如镜花水月一样不能成为现实。
6.“想眼中”几句——曹雪芹八十回后原稿中有《证前缘》一回(靖臧本第七十九回批),写黛玉 枉凝眉“泪尽夭亡”。从多方面线索确知,“贾府事败”、“树倒猢狲散”的变故发生在秋天,所谓“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林黛玉因宝玉的获罪而恸哭,自秋至冬、自冬历春,她的病势迅速加重。“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还没有到第二年的夏天,她就用全部泪水报答了神瑛 侍者用甘露灌溉她的恩惠,实现了眼泪还债的诺言。故曲中所写“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并非泛泛之言。“秋流到冬 尽”,程式乙本无“尽”字,为后人所删。有人以为此处无“尽”字更妥,笔者以为不然。即使从句式的音节上看,亦当有
终身误
(1)金玉良姻:符合封建秩序和封建家族利益的所谓美满婚姻。小说中曾写薛宝钗的金锁“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上面所錾的两句吉利话与贾宝玉出生时衔来的那块通灵玉上“癞僧所镌的篆文”,“是一对儿”。薛姨妈也说:“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所以又特指宝玉与宝钗的婚姻。
(2)木石前盟:“金玉良姻”的对立面,指贾宝玉和林黛玉建立在共同反抗封建礼教基础上的爱情。作者虚构宝、黛生前有一段旧缘和盟约:绛珠草为酬报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之惠,要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两句与宝玉曾在梦中喊骂“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第三十六回)的话相似,但“俺只念木石前盟”应是摹写宝玉婚后所说的话。 (3)“空对”句:意思是说宝玉与宝钗虽为夫妻而没有爱情。雪,“薛”的谐音,指薛宝钗,兼喻其冷。作者以“山中高士”比宝钗,也对她的自命清高、矫情做作有一定的讽刺。 (4)“世外”句:“世外仙姝”,指林黛玉本为绛珠仙子,这里暗寓其死,亦即所谓“已登仙籍”。姝,美女。林,指林黛玉。
(5)齐眉举案:《后汉书·梁鸿传》中记载,梁鸿家贫,但妻子孟光对他十分恭顺,每次送饭给他时都把食盘举得同眉毛一样高。后因以“举案齐眉”为封建妇道的楷模。这里指宝玉与宝钗维持着夫妻相敬如宾的表面虚礼。宝玉对这样的生活始终不满,所以说“到底意难平”。案,有足的小食盘
1.阆苑(lang yuan 浪院)——传说中神仙所住的地方。仙葩(趴)——仙花。“阆苑仙葩”指林黛玉,她本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
2. 瑕——玉的疵斑。“美玉无瑕”指贾宝玉,他本是赤瑕宫的神瑛侍者(瑛,玉之光彩;琼瑛瑛瑶皆谓美玉);同时也赞他心地纯良洁白,没有那种儒臭浊气。
3.虚化——成空,化为乌有。戚序本误作“虚花”,变动词为名词;程式乙本改作“虚话”,变心事为明言;甲戌本经涂改;今从庚辰本。
4.“一个枉自”二句——一个独自悲叹唏嘘而无能为力(指黛玉),一个老是记挂着对方也白费心思(指宝玉)。很显然这里说的就是脂批所提示的宝玉后来获罪离家、流落他乡事。这一突然打击是促使黛玉死的主要原因。嗟呀,因悲伤而叹息。牵挂,在情况不明时对人的悬念。它与前面晴雯判词中“多情公子空牵念”的“牵念”以及后面写探春的《分骨肉》曲中“奴去也,莫牵连”的“牵连”意思相同。
5.水中月、镜中花——都是虚 幻的景象。说宝、黛的爱情理想虽则美好,终于如镜花水月一样不能成为现实。
6.“想眼中”几句——曹雪芹八十回后原稿中有《证前缘》一回(靖臧本第七十九回批),写黛玉 枉凝眉“泪尽夭亡”。从多方面线索确知,“贾府事败”、“树倒猢狲散”的变故发生在秋天,所谓“到头来,谁见把秋捱过?”林黛玉因宝玉的获罪而恸哭,自秋至冬、自冬历春,她的病势迅速加重。“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还没有到第二年的夏天,她就用全部泪水报答了神瑛 侍者用甘露灌溉她的恩惠,实现了眼泪还债的诺言。故曲中所写“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并非泛泛之言。“秋流到冬 尽”,程式乙本无“尽”字,为后人所删。有人以为此处无“尽”字更妥,笔者以为不然。即使从句式的音节上看,亦当有
终身误
(1)金玉良姻:符合封建秩序和封建家族利益的所谓美满婚姻。小说中曾写薛宝钗的金锁“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上面所錾的两句吉利话与贾宝玉出生时衔来的那块通灵玉上“癞僧所镌的篆文”,“是一对儿”。薛姨妈也说:“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所以又特指宝玉与宝钗的婚姻。
(2)木石前盟:“金玉良姻”的对立面,指贾宝玉和林黛玉建立在共同反抗封建礼教基础上的爱情。作者虚构宝、黛生前有一段旧缘和盟约:绛珠草为酬报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之惠,要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两句与宝玉曾在梦中喊骂“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第三十六回)的话相似,但“俺只念木石前盟”应是摹写宝玉婚后所说的话。 (3)“空对”句:意思是说宝玉与宝钗虽为夫妻而没有爱情。雪,“薛”的谐音,指薛宝钗,兼喻其冷。作者以“山中高士”比宝钗,也对她的自命清高、矫情做作有一定的讽刺。 (4)“世外”句:“世外仙姝”,指林黛玉本为绛珠仙子,这里暗寓其死,亦即所谓“已登仙籍”。姝,美女。林,指林黛玉。
(5)齐眉举案:《后汉书·梁鸿传》中记载,梁鸿家贫,但妻子孟光对他十分恭顺,每次送饭给他时都把食盘举得同眉毛一样高。后因以“举案齐眉”为封建妇道的楷模。这里指宝玉与宝钗维持着夫妻相敬如宾的表面虚礼。宝玉对这样的生活始终不满,所以说“到底意难平”。案,有足的小食盘
- 5楼网友:撞了怀
- 2021-01-05 23:13
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在贾府以贾母为代表的权威都说宝玉应该娶宝钗,宝钗为金,宝玉为玉,所以是金玉良缘。而宝玉本身还是喜欢林妹妹,绛珠草和神瑛侍者的爱情,神瑛在天界浇灌绛珠草,使得其化成人形,愿意来世以眼泪还债。所以是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雪通薛,林即林,指宝玉最终面对的还是宝钗,而心中的爱恋还是林妹妹。难以忘记)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因此只能感叹说在人世间,总有人力不能得到的时候总会美中不足。)
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即便是和宝钗举案齐眉了,也心意难平)
【终身误】是以贾宝玉的口吻说的,虽然他和薛宝钗结了婚,但是他仍然思念林黛玉。面对着妻子薛宝钗,空空对着,无甚感情;终究难以忘记曾经是绛珠仙草的寂寞的林黛玉。感叹人间美中不足,纵然薛宝钗和自己是举案齐眉的夫妻,自己也难以心情平静。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阆苑仙葩,即黛玉。绛珠仙草,美玉无暇,即宝玉,女娲补天的五色石)
若说石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若用缘分来描述贾林的爱情,则不知到底是有缘还是无缘?若是无缘,为什么在一开始会安排相识并相爱,若无缘,则为何又无疾而终)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黛玉常常为宝玉长吁短叹,而宝玉时常牵挂着妹妹)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水中月镜中花都是美丽而不能触摸的)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妹妹爱哭,而这句也暗示了,眼泪能流到什么时候是尽头?而眼泪的尽头也是生命的尽头了。
【枉凝眉】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宝玉、黛玉是天作的因缘,两情相系。正因为彼此有情缘,才此生得以相见,相知。结果一个离他而去,一个空自感叹;两人的爱情也成了镜花水月。最后只有流泪终日,伤心不已。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在贾府以贾母为代表的权威都说宝玉应该娶宝钗,宝钗为金,宝玉为玉,所以是金玉良缘。而宝玉本身还是喜欢林妹妹,绛珠草和神瑛侍者的爱情,神瑛在天界浇灌绛珠草,使得其化成人形,愿意来世以眼泪还债。所以是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雪通薛,林即林,指宝玉最终面对的还是宝钗,而心中的爱恋还是林妹妹。难以忘记)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因此只能感叹说在人世间,总有人力不能得到的时候总会美中不足。)
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即便是和宝钗举案齐眉了,也心意难平)
【终身误】是以贾宝玉的口吻说的,虽然他和薛宝钗结了婚,但是他仍然思念林黛玉。面对着妻子薛宝钗,空空对着,无甚感情;终究难以忘记曾经是绛珠仙草的寂寞的林黛玉。感叹人间美中不足,纵然薛宝钗和自己是举案齐眉的夫妻,自己也难以心情平静。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阆苑仙葩,即黛玉。绛珠仙草,美玉无暇,即宝玉,女娲补天的五色石)
若说石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若用缘分来描述贾林的爱情,则不知到底是有缘还是无缘?若是无缘,为什么在一开始会安排相识并相爱,若无缘,则为何又无疾而终)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黛玉常常为宝玉长吁短叹,而宝玉时常牵挂着妹妹)
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水中月镜中花都是美丽而不能触摸的)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经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妹妹爱哭,而这句也暗示了,眼泪能流到什么时候是尽头?而眼泪的尽头也是生命的尽头了。
【枉凝眉】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宝玉、黛玉是天作的因缘,两情相系。正因为彼此有情缘,才此生得以相见,相知。结果一个离他而去,一个空自感叹;两人的爱情也成了镜花水月。最后只有流泪终日,伤心不已。
- 6楼网友:封刀令
- 2021-01-05 23:01
我认为,要正确理解这二支曲文的内容,要坚持这样两个互相关联的原则。一是要抓住曹雪芹的创作意图,创作主旨,因为《红楼梦曲》是在正册题词之后,对十二钗的命运作进一步抒情咏叹。曲文既概括了她们的终身,又抒发了作者(有时以贾宝玉的身份)对她们的主观感情。为了正确理解曹雪芹的创作意图,需要尽量排除后四十回对我们的干扰,不能按后四十回的思想意旨和既定情节来进行分析,而要多联系前八十回的具体描写进行分析判断。另一点是,《红楼梦曲》是抒情诗,不是一般的叙述描写,它们更直接地表达了曹雪芹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如果我们分析作品中的具体描写,往往会得出与作者完全不同的认识,这是可能的。但主观性较强的抒情诗,则应该尽可能地按照作者的主观感情去分析判断。这是诗与散文体裁不同所规定的典型性的特征不同。只有遵循这两个原则,才能使我们的认识更符合《红楼梦曲》的实际。
我认为,《终身误》是模拟贾宝玉的口气来“悲金悼玉”——悲薛宝钗、怀林黛玉的。即俞平伯先生所说的“钗黛合写”⑴。《枉凝眉》也是“悲金悼玉”,虽然并非严格地拟贾宝玉的口气。就是说,把它看成是贾宝玉悲金悼玉是可以的,也可以理解为他人对贾、林、薛三人遭遇的感叹。因此《枉凝眉》也可以说是钗黛合写。实际上,两曲都概括了三个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和命运悲剧,两曲都可以说是以贾宝玉的身份咏唱,所以都可以说是三人合写,即是两曲都集中地概括了做为全书线索的贾、林、薛的悲剧。
《终身误》并没有任何贬低薛宝钗的意思。这首曲主要是贾宝玉在咏叹。他有“美中不足”的遗憾。“世外仙姝寂寞林”、“山中高士晶莹雪”,是对林、薛二人品格、才貌的赞美。从词藻、从感情看,对薛宝钗的赞美,也丝毫不比对林黛玉的赞美逊色。举案齐眉是古人婚姻和婚后生活的最高理想,贾宝玉绝非对举案齐眉有什么反感,只有现代人从今天的立场出发,才能认为举案齐眉是对婚姻的封建性质的讽刺。贾宝玉首先认为和薛宝钗的结合是“美”,是人生美事,然后才是“不足”。这不足,并不是对薛宝钗的不满,虽然曹雪芹笔下对薛宝钗有时极其温婉地夹带讽意,但从未写过贾宝玉对薛宝钗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而只写他对薛宝钗的赞美、钦佩或是微微的艳羡。即使是金玉良缘之说,也只写贾宝玉在梦中呓语时的否认,或是和林黛玉吵嘴,而后者逼他时他予以否认。他所以感到“不足”,主要是林黛玉的夭逝给他带来的痛苦。他的“不足”,“到底意难平”,是因为木石前盟落了空,这是不难理解的,他和林黛玉青梅竹马,并有生死之契。《终身误》所唱的“美中不足”,曲折地反映了贾宝玉以及曹雪芹的不现实的、不易实现的、被理智所制服的感情因素。这就是“兼美”的思想。这一点,只有在贾宝玉与警幻妹兼美的接触上,作了一些隐晦的透露。而由于作者极力反对小人拨乱其间的俗套(自然也会反对那种双美团圆的俗套),所以根本没有涉及贾薛之间超乎友谊的感情。但这不等于贾宝玉毫无“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的遐思,因为作者是把贾宝玉当作一个“情种”来描写的。所谓“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也并靊?以木石前盟否定金玉良缘,那只是说,都说和薛宝钗结合是美满的,这并不错,但是,不管谁忘记了林黛玉,他自己是不能忘怀的,即使和薛宝钗在一起生活,不能与林黛玉结合的憾恨和痛苦也难以排解。不能从这样的表达中得出他否定金玉良缘的结论,否则,什么是美事呢?他为什么说“美”中不足呢?这里,我觉得有两点需要注意。
第一,贾宝玉是一个生活在二百多年以前的贵族公子,当时一夫多妻制是合法的。从地位上看,林、薛二人不可能有一个屈尊做妾的道理。但生长在女儿丛中,一直幻想和女儿们厮守一世的贾宝玉(这本身就是一夫多妻制在年幼的贾宝玉头脑中的曲折反映),“兼美”的遐思是可能的。我们不能超越时代去要求他,但也不能主观地给他抹掉历史打在他身上的烙印。当然,我们更应该看到他对林黛玉的忠诚,这是贾宝玉的主要性格特征。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因为他对林黛玉一直怀着忠贞的恋情,就得出他不满或否定后来成为事实的金玉良缘或甚至贬低薛宝钗的结论。我们不能以近代人或现代人的思想去硬套在贾宝玉头上。其实,就是近、现代人,在生活中,在真实性极强的文学作品中也不一定象我们所理解得那样简单化、公式化。黑格尔告诫我们,说我们太容易倾向于拿我们的思想方式去熔铸古代哲学家。文学评论也该引以为戒。第二,要正确地理解这二支曲文,必须全面考察贾林薛三人之间的关系。曹雪芹写薛宝钗“冷香”“热毒”,但就她和贾宝玉之间的关系看,只有一次他对她不满,那就是袭人说的,薛宝钗因劝他留意仕进而遭到他的冷淡,这是近卅年来论者从绝对斗争的观点出发寻找贾、薛之间的思想矛盾时常道及的。但在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以后,钗黛完全和好,变成了知心,贾宝玉含蓄地向林黛玉问起和好的缘由,林黛玉如实回答,贾宝玉说:“先时你只疑我,如今你也没的说,我反落了单。”(第四十九回)这该是贾宝玉对薛宝钗的一贯看法。这些重要情节往往因为后四十回高鹗安排的黛死钗嫁的矛盾,而把薛宝钗理解成为曹雪芹所批评的“拨乱其间”的小人等等而被忽略。这是把钗黛对立的性质把握得不准确所致。如果我们能正确地理解曹雪芹所写的贾林薛三人之间的关系,《终身误》以贾宝玉为发言者而合写三人就好理解了。有人可能不解:那贾宝玉得宝钗为妻,为什么还要出家呢?如果我们简括地回答,那就是仍然不要受后四十回的牵掣。俞平伯先生曾指出:“雪芹底原意或者是要叫宝玉出家的,不过总在穷途潦倒之后,与高鹗续作稍有点儿不同。”⑵如果我们照此理解,那就不能认为贾宝玉的出家是因为对妻子薛宝钗的不满,而主要是因为“穷途潦倒”,《终身误》三人合写或钗黛合写之说,也就易于接受了。
关于《枉凝眉》,我认为也是悲金悼玉的。也可以认为是虚拟贾宝玉的口气,但不象《终身误》那样严格模拟。《枉凝眉》是作者继续抒发《终身误》所表现的思想感情。“阆苑仙葩”,明显地指薛宝钗。寿怡红时,她曾拈得“牡丹”签,题着“艳冠群芳”,附注有“此为群芳之冠”。曹雪芹笔下的薛宝钗,论外貌美也是不下于林黛玉的。曹雪芹写她“端庄凝丽”,富态而艳俊,颇有牡丹风格。本不相信金玉姻缘的贾宝玉“今生偏又遇着他(她)”,最后只能使她独处空闺,“枉自嗟呀”。“美玉无瑕”则是林黛玉的借喻,名实相符。木石姻缘本是贾宝玉一生“心事”,应该算“有奇缘”了,但终成“虚话”,结果是“空劳牵挂”。这两个有稀世之才、倾国之貌的女儿,都如同水抜?镜花一样。贾宝玉痛苦的泪水,怎经得起永日长流呢?有的论者把“阆苑仙葩”解释为隐喻林黛玉,这是不确切的。阆苑常与瑶池并称,指仙境,颇似道教的洞天福地,这儿才有风流富丽的牡丹生成。林黛玉的前身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草,“仙草”与“仙葩”迥然不同。她的悲愁凄苦的身世、性格,和阆苑瑶池也不相称。有的论者把“美玉无瑕”看成是隐喻贾宝玉,也值得商榷。其实,这是贾宝玉或曹雪芹对林黛玉的赞词。曹雪芹以及贾宝玉自认为有补天之才,但好比被炼石补天的女娲所弃之石一样,无用武之地,所以自称“顽石”。他蹉跎一生,认为自己有“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内心充满了矛盾与痛苦。贾宝玉正式出场时,曹雪芹给他写的 那两首《西江月》,也反映了这种矛盾心情。贾宝玉不会被直接歌颂为“美玉无暇”的。立意为闺阁昭传的曹雪芹时时有意把他写得不如众女儿。也许曲文最后一句“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最容易使人联想到林黛玉。因为她以善哭闻名,有还泪的故事,即使我们认为这句确实专写林黛玉,也否定不了“阆苑仙葩”、“美玉无瑕”分别隐喻钗黛这样的判断。何况,这句也完全可以理解为贾宝玉或作者诉说自己不断地愁苦落泪呢!贾宝玉也是善哭的。就是曹雪芹、脂砚也愁苦善哭。第一回甲戌眉批道:作者“哭成此书”,“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等等,所以认为这最后一句是写贾宝玉以及作者自己绵绵无绝的痛苦,也许更为 合理些。
这两支曲子都是“悲金悼玉”的。为什么曹雪芹不一人咏一曲,而是二人合一曲地重复呢?俞平伯先生曾经研究过曹雪芹如何费尽心机使钗黛不分先后,称之为“两美合一”。⑶如果我们暂不去具体分析钗黛的思想同异,单从曹雪芹对她们的态度看,钗黛合一的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俞平伯先生认为,钗黛在正册中,“合为一图,合咏为一诗”,曹雪芹的意思“就是想回避这先后的问题”。⑷图册题词如此,《红楼梦曲》也如此。也正是为了回避这先后次序,所以在《终身误》《枉凝眉》中重复地悲金悼玉,并不各专一曲。除了次序上不分先后以示同等地位外,钗黛二人最终的命运相同,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也就是作者强调的那种“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命运,这也正是作者所以要使闺阁昭传的原因。至于贾宝玉,上文曾谈到,二曲应该把他也包括进去,不仅因为他是《终身误》和《枉凝眉》的主角,而且因为,没有他,就没有钗黛的悲剧。虽然他作为男性,不在十二钗之列,但脂砚曾说:“宝玉为诸艳之冠”(第十七回开头戚本总评),因此,完全可以把他包括进去,所以两曲均可认为三人合写,重复咏叹,凑成十二钗之数。^但是,红学界对这二曲的理解分歧较大,现择其要者加以商榷。
第一种意见,就是俞平伯先生的意见,他认为“《终身误》钗黛合写”,“《枉凝眉》独咏潇湘”。⑸关于《终身误》,意见与我们相同。但关于《枉凝眉》则是误解。^第二种意见,是一九八二年新版《红楼梦》的注释,是最有代表性的看法。关于《终身误》,注释认为:“曲名意即误了终身。曲子从贾宝玉婚后仍念念不忘死去的林黛玉,写薛宝钗婚后境遇的冷落和难堪。”关于《枉凝眉》,注释认为:“曲名意谓徒然悲愁。曲子从宝黛爱情遇变故而破灭,写林黛玉泪尽而死的悲惨命运。”新版《红楼梦》这两条注释,大致和蔡义江同志的《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中的解释相同,两者解释?都用“从(某人某事)写(某人某事”)的表达方式,读来较为费解,不易使读者明确把握两曲究竟写谁。但从这样的表达方式所体现的内容看,注释的意思是:两曲都涉及贾林薛三人,但《终身误》以宝钗为主,《枉凝眉》则以黛玉为主。如果我们读一下蔡义江同志的《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之死》,⑹便能更进一步理解上述情况。他说:“《终身误》是写宝钗的,曲子正因为她终身寂寞而命名。”又说:“曲子从宝玉对钗黛的不同态度去写。”前后似乎矛盾,在一个短短的曲子中,表现出对钗黛二人的不同态度,岂不是兼写二人了么。紧接着又说:“不过,此曲所要预示的还是宝钗的命运。”又回到了最初的结论。但在诠释《枉凝眉》时却又说:“在前一曲(指《终身误》)中,写到了宝、黛、钗三人。”这便前后不一致了。这种前后不一致的论述,在《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中便成了“从(某人某事)写(某人某事)”这样的表达方式。蔡义江同志在《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之死》中解释《枉凝眉》时说:“《枉凝眉》是写黛玉的,意思是锁眉悲伤也是枉然。”又说:“……此曲中,则只写宝、黛,并无一字涉及宝钗。”这两种说法都不能圆通。这种说法和表达方式与《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及新版《红楼梦》第五回的注释是一致的。我认为二者本已经接触到两曲的实际了,由于一来有一个一曲必须表现一人的牢固观念,二来又过份地看重了曲名的含义,因此,曲子的本质被这些假象所混淆了。以曲名而言,“终身误”三字虽能概括薛宝钗的婚姻,然而被误者并非她一人,林黛玉和贾宝玉也是终身被误的。《枉凝眉》虽能形象地表现林黛玉的性格及其命运,但贾宝玉出家后独守空房的薛宝钗不也是枉凝了双眉!何况,即使曹雪芹撮钗黛性格命运的某一点作为曲名,但曲名并不能完全概括两曲的内容。
第三种意见,见于邓遂夫同志《〈红楼梦〉主线管窥》⑺一文。邓文qiang调“要摆正宝钗在全书中的地位”,在规定的意义上肯定俞平伯先生“钗黛合一”说的合理性,指出,这种合一是“指她们在书中的女主人公地位的合一”,而且在“宝黛钗三人在《红楼梦》主线上的不可分割”这个意义上肯定脂砚斋“三人一体”的说法是“高度概括性的分析”。这些意见我认为无疑都符合曹雪芹的创作意图和《红楼梦》的实际。其实,完全可以根据这样的观点来理解《终身误》和《枉凝眉》的内容。但邓文却认为:“第一支曲子叫做‘终身误’,其内容便是‘悲金’,即悲悼薛宝钗由于没有爱情的婚姻而导致的终身寂寞。第二支曲子‘枉凝眉’,则是‘悼玉’,悲悼林黛玉有爱情而不能结合的枉自悲愁的一生。”不难看出,邓文和新版《红楼梦》注释是一致的。但邓文发现对两曲这样分析势必得出先咏钗后咏黛的结论,而这种结论和自己文中的重要论点即曹雪芹处处突出两个女主人公并列的同等重要的地位相矛盾,而且和《红楼梦》第五回《红楼梦曲》前面的十二钗图册题词相矛盾。所以只好这样来解释:曲中先咏钗后咏黛,目的是矫正读者取黛摒钗的传统眼光。而在图册中不能对称地来一个先黛后钗而对曲中的先钗后黛加以平衡,则是耽心读者取黛弃钗的传统眼光在这儿复苏。总之,邓文认为传统眼光是取黛弃钗,而曹雪芹又处处防止这一点,先钗后黛是一种办法,钗黛并题合咏也是一种办法。然而,过份地褒黛贬钗只是近三十年来评红的突出现象,曹雪芹不会这样认识的。所以他在对钗黛以均加赞颂为主的前提下,都有所微讽,即如实描写,并无讳饰。而且,曹雪芊?的钗黛合一主要是通过情节和场面的具体描写实现的。而在这主观性很强的抒情咏叹中却是一丝不苟地不分轩轾,在方法上也并没有忽此忽彼,捉襟见肘的现象。
第二、第三种意见,比较相近,也较有普遍性。^第四种意见则较少见,即徐扶明同志的《试论〈红楼梦曲〉》⑻一文的意见,基本上与第二第三种意见相反。徐文认为《终身误》指林黛玉,《枉凝眉》指薛宝钗。十四支曲子“中间十二曲,分咏十二钗,都是一曲咏一人”,“按照这十二曲的排列,十二钗,好象传统戏曲舞台上人物‘排对’出场,一对一对地出现在读者的眼前。黛玉与宝钗一对……”按“黛玉与宝钗一对”之说就确定了两曲内容咏谁,这样的判断并非对徐文的误解。因为徐文具体分析其他十曲分属十钗的情况时,都是严格依照曲的顺序的,绝不会把《终身误》和《枉凝眉》视为例外。而且,徐文还曾强调:“出场次序,开头黛玉与宝钗。”这儿的“出场次序”,实即曲的顺序。再者,徐文分析十二钗排队分两队,“前队以黛玉为首,后队以凤姐为首”,更可以说,徐文确以为《终身误》为指林黛玉,《枉凝眉》为指薛宝钗。应该指出,徐文有时却以《枉凝眉》的曲文形容林黛玉,如文中曾说:“一个是反封建叛逆者,‘心事终虚话’,‘枉自嗟呀’;一个是封建卫道者,……”但这只是个别语句的误植,违背了自己对二曲的分析,即有可能使读者误以为徐文又以《枉凝眉》指林黛玉了。其实,徐文还是认为二曲依序分属黛钗的。即一曲只能咏一人,而且林黛玉一定排在前面,这是不符合两曲实际情况的。
我认为,《终身误》是模拟贾宝玉的口气来“悲金悼玉”——悲薛宝钗、怀林黛玉的。即俞平伯先生所说的“钗黛合写”⑴。《枉凝眉》也是“悲金悼玉”,虽然并非严格地拟贾宝玉的口气。就是说,把它看成是贾宝玉悲金悼玉是可以的,也可以理解为他人对贾、林、薛三人遭遇的感叹。因此《枉凝眉》也可以说是钗黛合写。实际上,两曲都概括了三个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和命运悲剧,两曲都可以说是以贾宝玉的身份咏唱,所以都可以说是三人合写,即是两曲都集中地概括了做为全书线索的贾、林、薛的悲剧。
《终身误》并没有任何贬低薛宝钗的意思。这首曲主要是贾宝玉在咏叹。他有“美中不足”的遗憾。“世外仙姝寂寞林”、“山中高士晶莹雪”,是对林、薛二人品格、才貌的赞美。从词藻、从感情看,对薛宝钗的赞美,也丝毫不比对林黛玉的赞美逊色。举案齐眉是古人婚姻和婚后生活的最高理想,贾宝玉绝非对举案齐眉有什么反感,只有现代人从今天的立场出发,才能认为举案齐眉是对婚姻的封建性质的讽刺。贾宝玉首先认为和薛宝钗的结合是“美”,是人生美事,然后才是“不足”。这不足,并不是对薛宝钗的不满,虽然曹雪芹笔下对薛宝钗有时极其温婉地夹带讽意,但从未写过贾宝玉对薛宝钗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而只写他对薛宝钗的赞美、钦佩或是微微的艳羡。即使是金玉良缘之说,也只写贾宝玉在梦中呓语时的否认,或是和林黛玉吵嘴,而后者逼他时他予以否认。他所以感到“不足”,主要是林黛玉的夭逝给他带来的痛苦。他的“不足”,“到底意难平”,是因为木石前盟落了空,这是不难理解的,他和林黛玉青梅竹马,并有生死之契。《终身误》所唱的“美中不足”,曲折地反映了贾宝玉以及曹雪芹的不现实的、不易实现的、被理智所制服的感情因素。这就是“兼美”的思想。这一点,只有在贾宝玉与警幻妹兼美的接触上,作了一些隐晦的透露。而由于作者极力反对小人拨乱其间的俗套(自然也会反对那种双美团圆的俗套),所以根本没有涉及贾薛之间超乎友谊的感情。但这不等于贾宝玉毫无“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的遐思,因为作者是把贾宝玉当作一个“情种”来描写的。所谓“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也并靊?以木石前盟否定金玉良缘,那只是说,都说和薛宝钗结合是美满的,这并不错,但是,不管谁忘记了林黛玉,他自己是不能忘怀的,即使和薛宝钗在一起生活,不能与林黛玉结合的憾恨和痛苦也难以排解。不能从这样的表达中得出他否定金玉良缘的结论,否则,什么是美事呢?他为什么说“美”中不足呢?这里,我觉得有两点需要注意。
第一,贾宝玉是一个生活在二百多年以前的贵族公子,当时一夫多妻制是合法的。从地位上看,林、薛二人不可能有一个屈尊做妾的道理。但生长在女儿丛中,一直幻想和女儿们厮守一世的贾宝玉(这本身就是一夫多妻制在年幼的贾宝玉头脑中的曲折反映),“兼美”的遐思是可能的。我们不能超越时代去要求他,但也不能主观地给他抹掉历史打在他身上的烙印。当然,我们更应该看到他对林黛玉的忠诚,这是贾宝玉的主要性格特征。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因为他对林黛玉一直怀着忠贞的恋情,就得出他不满或否定后来成为事实的金玉良缘或甚至贬低薛宝钗的结论。我们不能以近代人或现代人的思想去硬套在贾宝玉头上。其实,就是近、现代人,在生活中,在真实性极强的文学作品中也不一定象我们所理解得那样简单化、公式化。黑格尔告诫我们,说我们太容易倾向于拿我们的思想方式去熔铸古代哲学家。文学评论也该引以为戒。第二,要正确地理解这二支曲文,必须全面考察贾林薛三人之间的关系。曹雪芹写薛宝钗“冷香”“热毒”,但就她和贾宝玉之间的关系看,只有一次他对她不满,那就是袭人说的,薛宝钗因劝他留意仕进而遭到他的冷淡,这是近卅年来论者从绝对斗争的观点出发寻找贾、薛之间的思想矛盾时常道及的。但在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以后,钗黛完全和好,变成了知心,贾宝玉含蓄地向林黛玉问起和好的缘由,林黛玉如实回答,贾宝玉说:“先时你只疑我,如今你也没的说,我反落了单。”(第四十九回)这该是贾宝玉对薛宝钗的一贯看法。这些重要情节往往因为后四十回高鹗安排的黛死钗嫁的矛盾,而把薛宝钗理解成为曹雪芹所批评的“拨乱其间”的小人等等而被忽略。这是把钗黛对立的性质把握得不准确所致。如果我们能正确地理解曹雪芹所写的贾林薛三人之间的关系,《终身误》以贾宝玉为发言者而合写三人就好理解了。有人可能不解:那贾宝玉得宝钗为妻,为什么还要出家呢?如果我们简括地回答,那就是仍然不要受后四十回的牵掣。俞平伯先生曾指出:“雪芹底原意或者是要叫宝玉出家的,不过总在穷途潦倒之后,与高鹗续作稍有点儿不同。”⑵如果我们照此理解,那就不能认为贾宝玉的出家是因为对妻子薛宝钗的不满,而主要是因为“穷途潦倒”,《终身误》三人合写或钗黛合写之说,也就易于接受了。
关于《枉凝眉》,我认为也是悲金悼玉的。也可以认为是虚拟贾宝玉的口气,但不象《终身误》那样严格模拟。《枉凝眉》是作者继续抒发《终身误》所表现的思想感情。“阆苑仙葩”,明显地指薛宝钗。寿怡红时,她曾拈得“牡丹”签,题着“艳冠群芳”,附注有“此为群芳之冠”。曹雪芹笔下的薛宝钗,论外貌美也是不下于林黛玉的。曹雪芹写她“端庄凝丽”,富态而艳俊,颇有牡丹风格。本不相信金玉姻缘的贾宝玉“今生偏又遇着他(她)”,最后只能使她独处空闺,“枉自嗟呀”。“美玉无瑕”则是林黛玉的借喻,名实相符。木石姻缘本是贾宝玉一生“心事”,应该算“有奇缘”了,但终成“虚话”,结果是“空劳牵挂”。这两个有稀世之才、倾国之貌的女儿,都如同水抜?镜花一样。贾宝玉痛苦的泪水,怎经得起永日长流呢?有的论者把“阆苑仙葩”解释为隐喻林黛玉,这是不确切的。阆苑常与瑶池并称,指仙境,颇似道教的洞天福地,这儿才有风流富丽的牡丹生成。林黛玉的前身是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草,“仙草”与“仙葩”迥然不同。她的悲愁凄苦的身世、性格,和阆苑瑶池也不相称。有的论者把“美玉无瑕”看成是隐喻贾宝玉,也值得商榷。其实,这是贾宝玉或曹雪芹对林黛玉的赞词。曹雪芹以及贾宝玉自认为有补天之才,但好比被炼石补天的女娲所弃之石一样,无用武之地,所以自称“顽石”。他蹉跎一生,认为自己有“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内心充满了矛盾与痛苦。贾宝玉正式出场时,曹雪芹给他写的 那两首《西江月》,也反映了这种矛盾心情。贾宝玉不会被直接歌颂为“美玉无暇”的。立意为闺阁昭传的曹雪芹时时有意把他写得不如众女儿。也许曲文最后一句“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最容易使人联想到林黛玉。因为她以善哭闻名,有还泪的故事,即使我们认为这句确实专写林黛玉,也否定不了“阆苑仙葩”、“美玉无瑕”分别隐喻钗黛这样的判断。何况,这句也完全可以理解为贾宝玉或作者诉说自己不断地愁苦落泪呢!贾宝玉也是善哭的。就是曹雪芹、脂砚也愁苦善哭。第一回甲戌眉批道:作者“哭成此书”,“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作者将此一把眼泪洒与闺阁之中”等等,所以认为这最后一句是写贾宝玉以及作者自己绵绵无绝的痛苦,也许更为 合理些。
这两支曲子都是“悲金悼玉”的。为什么曹雪芹不一人咏一曲,而是二人合一曲地重复呢?俞平伯先生曾经研究过曹雪芹如何费尽心机使钗黛不分先后,称之为“两美合一”。⑶如果我们暂不去具体分析钗黛的思想同异,单从曹雪芹对她们的态度看,钗黛合一的说法不是没有道理的。俞平伯先生认为,钗黛在正册中,“合为一图,合咏为一诗”,曹雪芹的意思“就是想回避这先后的问题”。⑷图册题词如此,《红楼梦曲》也如此。也正是为了回避这先后次序,所以在《终身误》《枉凝眉》中重复地悲金悼玉,并不各专一曲。除了次序上不分先后以示同等地位外,钗黛二人最终的命运相同,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也就是作者强调的那种“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命运,这也正是作者所以要使闺阁昭传的原因。至于贾宝玉,上文曾谈到,二曲应该把他也包括进去,不仅因为他是《终身误》和《枉凝眉》的主角,而且因为,没有他,就没有钗黛的悲剧。虽然他作为男性,不在十二钗之列,但脂砚曾说:“宝玉为诸艳之冠”(第十七回开头戚本总评),因此,完全可以把他包括进去,所以两曲均可认为三人合写,重复咏叹,凑成十二钗之数。^但是,红学界对这二曲的理解分歧较大,现择其要者加以商榷。
第一种意见,就是俞平伯先生的意见,他认为“《终身误》钗黛合写”,“《枉凝眉》独咏潇湘”。⑸关于《终身误》,意见与我们相同。但关于《枉凝眉》则是误解。^第二种意见,是一九八二年新版《红楼梦》的注释,是最有代表性的看法。关于《终身误》,注释认为:“曲名意即误了终身。曲子从贾宝玉婚后仍念念不忘死去的林黛玉,写薛宝钗婚后境遇的冷落和难堪。”关于《枉凝眉》,注释认为:“曲名意谓徒然悲愁。曲子从宝黛爱情遇变故而破灭,写林黛玉泪尽而死的悲惨命运。”新版《红楼梦》这两条注释,大致和蔡义江同志的《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中的解释相同,两者解释?都用“从(某人某事)写(某人某事”)的表达方式,读来较为费解,不易使读者明确把握两曲究竟写谁。但从这样的表达方式所体现的内容看,注释的意思是:两曲都涉及贾林薛三人,但《终身误》以宝钗为主,《枉凝眉》则以黛玉为主。如果我们读一下蔡义江同志的《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之死》,⑹便能更进一步理解上述情况。他说:“《终身误》是写宝钗的,曲子正因为她终身寂寞而命名。”又说:“曲子从宝玉对钗黛的不同态度去写。”前后似乎矛盾,在一个短短的曲子中,表现出对钗黛二人的不同态度,岂不是兼写二人了么。紧接着又说:“不过,此曲所要预示的还是宝钗的命运。”又回到了最初的结论。但在诠释《枉凝眉》时却又说:“在前一曲(指《终身误》)中,写到了宝、黛、钗三人。”这便前后不一致了。这种前后不一致的论述,在《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中便成了“从(某人某事)写(某人某事)”这样的表达方式。蔡义江同志在《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之死》中解释《枉凝眉》时说:“《枉凝眉》是写黛玉的,意思是锁眉悲伤也是枉然。”又说:“……此曲中,则只写宝、黛,并无一字涉及宝钗。”这两种说法都不能圆通。这种说法和表达方式与《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及新版《红楼梦》第五回的注释是一致的。我认为二者本已经接触到两曲的实际了,由于一来有一个一曲必须表现一人的牢固观念,二来又过份地看重了曲名的含义,因此,曲子的本质被这些假象所混淆了。以曲名而言,“终身误”三字虽能概括薛宝钗的婚姻,然而被误者并非她一人,林黛玉和贾宝玉也是终身被误的。《枉凝眉》虽能形象地表现林黛玉的性格及其命运,但贾宝玉出家后独守空房的薛宝钗不也是枉凝了双眉!何况,即使曹雪芹撮钗黛性格命运的某一点作为曲名,但曲名并不能完全概括两曲的内容。
第三种意见,见于邓遂夫同志《〈红楼梦〉主线管窥》⑺一文。邓文qiang调“要摆正宝钗在全书中的地位”,在规定的意义上肯定俞平伯先生“钗黛合一”说的合理性,指出,这种合一是“指她们在书中的女主人公地位的合一”,而且在“宝黛钗三人在《红楼梦》主线上的不可分割”这个意义上肯定脂砚斋“三人一体”的说法是“高度概括性的分析”。这些意见我认为无疑都符合曹雪芹的创作意图和《红楼梦》的实际。其实,完全可以根据这样的观点来理解《终身误》和《枉凝眉》的内容。但邓文却认为:“第一支曲子叫做‘终身误’,其内容便是‘悲金’,即悲悼薛宝钗由于没有爱情的婚姻而导致的终身寂寞。第二支曲子‘枉凝眉’,则是‘悼玉’,悲悼林黛玉有爱情而不能结合的枉自悲愁的一生。”不难看出,邓文和新版《红楼梦》注释是一致的。但邓文发现对两曲这样分析势必得出先咏钗后咏黛的结论,而这种结论和自己文中的重要论点即曹雪芹处处突出两个女主人公并列的同等重要的地位相矛盾,而且和《红楼梦》第五回《红楼梦曲》前面的十二钗图册题词相矛盾。所以只好这样来解释:曲中先咏钗后咏黛,目的是矫正读者取黛摒钗的传统眼光。而在图册中不能对称地来一个先黛后钗而对曲中的先钗后黛加以平衡,则是耽心读者取黛弃钗的传统眼光在这儿复苏。总之,邓文认为传统眼光是取黛弃钗,而曹雪芹又处处防止这一点,先钗后黛是一种办法,钗黛并题合咏也是一种办法。然而,过份地褒黛贬钗只是近三十年来评红的突出现象,曹雪芹不会这样认识的。所以他在对钗黛以均加赞颂为主的前提下,都有所微讽,即如实描写,并无讳饰。而且,曹雪芊?的钗黛合一主要是通过情节和场面的具体描写实现的。而在这主观性很强的抒情咏叹中却是一丝不苟地不分轩轾,在方法上也并没有忽此忽彼,捉襟见肘的现象。
第二、第三种意见,比较相近,也较有普遍性。^第四种意见则较少见,即徐扶明同志的《试论〈红楼梦曲〉》⑻一文的意见,基本上与第二第三种意见相反。徐文认为《终身误》指林黛玉,《枉凝眉》指薛宝钗。十四支曲子“中间十二曲,分咏十二钗,都是一曲咏一人”,“按照这十二曲的排列,十二钗,好象传统戏曲舞台上人物‘排对’出场,一对一对地出现在读者的眼前。黛玉与宝钗一对……”按“黛玉与宝钗一对”之说就确定了两曲内容咏谁,这样的判断并非对徐文的误解。因为徐文具体分析其他十曲分属十钗的情况时,都是严格依照曲的顺序的,绝不会把《终身误》和《枉凝眉》视为例外。而且,徐文还曾强调:“出场次序,开头黛玉与宝钗。”这儿的“出场次序”,实即曲的顺序。再者,徐文分析十二钗排队分两队,“前队以黛玉为首,后队以凤姐为首”,更可以说,徐文确以为《终身误》为指林黛玉,《枉凝眉》为指薛宝钗。应该指出,徐文有时却以《枉凝眉》的曲文形容林黛玉,如文中曾说:“一个是反封建叛逆者,‘心事终虚话’,‘枉自嗟呀’;一个是封建卫道者,……”但这只是个别语句的误植,违背了自己对二曲的分析,即有可能使读者误以为徐文又以《枉凝眉》指林黛玉了。其实,徐文还是认为二曲依序分属黛钗的。即一曲只能咏一人,而且林黛玉一定排在前面,这是不符合两曲实际情况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