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阿罗汉是什么意思
答案:2 悬赏:5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1-02 18:34
- 提问者网友:山高云阔
- 2021-01-02 00:29
大阿罗汉是什么意思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第四晚心情
- 2021-01-02 00:57
问题一:佛教中所说的 :阿罗汉,是什么意思? 阿罗汉,意译为应供、杀贼、无生,汉语常简称为罗汉,是依照佛的教导修习四圣谛,脱离生死轮回达到涅槃的圣者。
阿罗汉有三层意思:
第一杀贼:意即杀掉烦恼之贼。阿罗汉在因地修行灭受想定,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即五阴中的受阴与想阴的烦恼,也就是见惑烦恼与思惑烦恼,断得干干净净,得到我空真智,证入阿罗汉果,了脱分段生死。阿罗汉人子缚烦恼虽断,还有果缚这个色身,他知道五阴之中是无我相可得,可是对五阴之法还未知当体即空,认为实有五阴之法,所以说但知我空,不知法空。因此阿罗汉又叫做愚法声闻,得证有余依涅槃,还要努力前进,加行用功,来灰身泯智,到涉俗利生,从空出假,才能称为大阿罗汉,得证无余依涅槃。这就是杀贼的道理。
第二无生:阿罗汉断了见思烦恼,跳出了三界生死轮回苦恼,要经过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个阶段。
须陀洹初果圣人,还要到天上,人间各七返受生。断除八十八使见惑之外,又断了九品思惑的前六品。斯陀含二果圣人,一生天上,一来人间,进断欲界的后三品思惑。阿那含三果圣人,虽不来欲界受生,但依然住在色界天中进断七十二品思惑,所以说只有阿罗汉果,才是真正无生。这就是无生的道理。
第三应供:就是应当受到天上、人间的供养,因为阿罗汉,既然证得了道果,堪受人天的敬仰,供养礼拜,为众生作大福田。我们寺庙里如果有信众打千僧斋时,就会有一位宾头卢颇罗堕尊者化身来应斋主的供养,令布施的施主得大福田。佛教里有这样四句祝愿的偈文:‘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布施,后必得安乐。’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个弟子名叫阿少兔楼陀,我们中国话称为无贫尊者,在因地修行时,做一个种田的农民。有一天中午,他正在田里种地,带了一包粗米饭菜,用作午餐。正巧来了一位辟支佛游戏神通,随缘出现,再到世界上来化现做一个贫僧。他遵守佛的乞食制度,七天下山一次向施主们乞食。这一天,化来化去,连化七家都没化到,就空钵回来。路过田间,这位农民见到老和尚就问:‘老师父您今天缘法好吗?饭菜化到了吗?’老和尚叹了一声说:‘不用提了,什么都没有化到。’农民一听,立即产生同情怜悯的心。想到了今天老师父没有化到饭菜,回去就要挨饿七天,再下山来化。因此就发大心,把自己所带的饭菜,诚诚恳恳地双手捧著供养老师父。他以慈悲心接受了这份饭菜。饭吃完以后,就遵照佛陀的教导,念诵祝愿偈文:‘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布施,后必得安乐。’老和尚祝愿完毕,就回去了。再说这位老农民饿了肚子,到下午收工的时候,对面突然跳出来一只金光闪闪的兔子,一跳一跳地跳到农民的背上不肯下来。这位农民吃了一惊,赶快回家,叫他妻子把背上的兔子捧了下来。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金兔子呀!从此以后这位农民的家庭生活一天天的幸福起来。这是现世供养一位辟支佛所得的花报。转生以后做一个名叫无贫尊者。他在九十一劫这么长的时间内,生生世世不受贫困的果报,享受荣华富贵。这件事说明供养一位辟支佛所得到殊胜的果报。以上所讲的即是阿罗汉具足有杀贼、无生、应供的三种道理,也是五种不翻之中的多含不翻。问题二:请问大阿罗汉与罗汉的区别? 罗汉分为四果。其中第四果罗汉方能称之为大阿罗汉。大阿罗汉有几个特点,一是大阿罗汉可以讲法,而其余的三果罗汉则不能讲法。二是第四果罗汉中有趋小向大之心的才可以称做大阿罗汉,否则就不能称为大阿罗汉。三是大阿罗汉可以得到佛的授记,而其他三果的罗汉则得不到这个殊荣了。大致有这么几个区别吧。不足的别人再补充。问题三:罗汉是什么意思? 罗汉
阿罗汉的简称,梵名(Arhat)。有杀贼、应供、无生的意思,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盘(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在中国寺院中常供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在唐代《法住记》载,谓佛陀临涅盘时,嘱付十六大阿罗汉,自延寿量,常住世间,游化说法,作众生福田,故佛寺丛林里常雕塑罗汉像,供养者众。十八罗汉乃世人于十六罗汉外另加降龙、伏虎二罗汉。而五百罗汉,通常是指佛陀在世时常随教化的大比丘众五百阿罗汉,或佛陀涅盘后,结集佛教经典的五百阿罗汉。
五代时高僧贯休大师,所绘的十六罗汉像姿态不拘,形骨奇特,胡貌梵相,曲尽其志,为罗汉画像中之名作。罗汉像因无经典仪轨依据,会随各代的艺术家来创作表现。通常是剃发出家的比丘形像,身着僧衣,简朴清净,姿态不拘,随意自在,反映现实中清修梵行,睿智安祥的高僧德性。
据法住记所载,十六尊罗汉承佛敕命,永住世间守护正法,即互一宾头卢跋罗堕阇、二迦诺迦伐蹉、三迦诺迦跋厘堕阇、四苏频陀、五诺矩罗、六跋陀罗、七迦理迦、八伐阇罗弗多罗、九戍博迦、十半托迦、十一罗怙罗、十二那伽犀那、十三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荼半托迦。此外盛传于世的十八罗汉,即十六罗汉外再加绘达摩多罗尊者与布袋和尚,或降龙、伏虎二尊者。问题四:阿罗汉是什么意思? 阿罗汉,意译为应供、杀贼、无生,汉语常简称为罗汉,是依照佛的教导修习四圣谛,脱离生死轮回达到涅槃的圣者。自佛陀以来,至今已有成千上万的弟子成就阿罗汉果,还有众多的弟子成就三果、二果和初果。问题五:大阿罗汉的读音 阿罗汉 【拼音】: āluóhàn问题六:罗汉是什么意思? 简单说在一个学校里,佛主是教授,不仅自己知道佛法,也能教授别人佛法。菩萨是学成的毕业生,自己知道佛法,但是还没学会怎么教会别人,罗汉相当于知道了很多东西,但还在学习的学生。问题七:请问阿罗汉和大阿罗汉有什么区别啊???道理是一样吗???? 大阿罗汉都骸法身大士,现阿罗汉的相而已,阿罗汉是小乘的4果,和大阿罗汉不可比。
参考资料: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问题八:罗汉有哪些含义 净空法师---阿罗汉这个名词里面含著三个意思,「应供」。「杀贼」。「无生」。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皆是』指这个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皆是」。我们要把这个话听清楚,那不是普通人。阿罗汉本来是小乘果位的名称,小乘最高的果位称阿罗汉。阿翻作「无」,罗汉翻作「学」,所以把它翻成中国意思叫「无学」。无学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毕业了,你所修学的功课统统修圆满了,没有再学的东西,就叫毕业。小乘法里面。现在这个地方是称『大阿罗汉』,说明不是小乘,是大乘。大乘「无学」这个位子是十地,十地里面的第十地法云地的菩萨。换句话说,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最低的学位都是法云地的菩萨,这个位子高!
《仁王经》里面把菩萨分为五等,都用「忍」来称,最高的叫寂灭忍,法云地的菩萨是寂灭忍。比这个低一级是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经上念得太多了,回向偈里面常常都在念;寂灭忍就比较听得少,它在无生法忍之上。我们净宗回向偈子里面常念「花开见佛悟无生」,这常念!悟无生就是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七地、八地、九地,这三个位次所证的,无生法忍。第十地、等觉、妙觉(妙觉就是如来果位),这三个位次是寂灭忍,清净寂灭。《楞严经》上所讲的「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是这个境界,这个不可思议的境界!然后你才晓得这些人到底是什么身分。他们在戏台上扮的角色不一样,实际上是寂灭忍的佛菩萨。
既然说到阿罗汉,阿罗汉也要简单介绍一下。阿罗汉这个名词里面含著三个意思,第一个叫「应供」。他福慧圆满,在小乘里头是小圆满,在大乘里面是大圆满,他应当接受大众的供养,所以叫应供。为什么?他是一切众生真正的福田,供养他有福报,种福田!福报到底在哪里?我种这个福我得些什么?现在人起心动念离不开现实!确实是很现实,一点都不假。这个人有智慧、有道德、有能力,我们供养他,他为我们服务。我们没有智慧,我们没有福报,他住在这个世间,或者是无论住在什么世间,他总是以善心善意教化一切众生。教什么?教他怎样修福,教他怎样修慧。你说这样的人,我们要不要恭敬供养?我们恭敬供养是不是得福报?真得福报。
他的事业我有一分缘在里头,供养不论多少,诚心诚意,这是平等法。供养多少那个无所谓。诚心诚意的供养,尽心尽力的供养,你所得的福慧是满分的。尽心尽力的供养,诚心诚意的供养,你得的福慧是真实的。你忆念他,观察他,常常想著他,自自然然我们就生智慧,生福德。我们学佛,试问问我们是不是常常想著释迦牟尼佛,或者常常想著阿弥陀佛,常常在观察释迦、弥陀。他人不在此地,我们怎么观察?经典上介绍得很清楚,读诵经典是观察,看这个人的为人。
他对一切人,对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包括我们自然环境,植物矿物、自然现象都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所以统统叫众生。观察他对天地鬼神,他是什么心,他是什么样的态度,是什么样的行为?我们要在这里头学习。因为他的存心、他的态度、他的做法都是纯正,正而不邪,觉而不迷,净而不染;纯净、纯正、纯觉。你诵经,天天念经,有口无心,你没有得到利益。你看看古大德不是常常教导我们,诵经要随文入观。随著经文让经文跟你自己的心融合成一体,叫随文入观,真的把它变成自己的,你才真正得利益。
经还是释迦牟尼佛的经,思想见解还是自己的烦恼习气,这有什么用处?这种读经,口善而已,心行没有起变化,你没有融入,没有契入。所以经论里面的境界你不能够契入,经论里面的养分你一丝毫没有吸收,这个经是白念了,你的时间精力都浪费了。说得好听一点,「一历耳根,永为道种」,阿赖耶识里面落个种子而已,现在不起作用,这个话也是真的,也不是假的。所以,读总比不读好。不管你有心无心,阿赖耶识里头......余下全文>>问题九:为什么南老说“大阿罗汉一定八万四千大劫“ 定境可以超越器世间的成、住、坏、空。
佛法里有个典故,说的是大通智胜佛,成佛之前修定,定境到了什么程度呢?
“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
佛法不现前,不得入佛道。”
说的就是这个现象。这个大通智胜佛,可了不得!在久远劫前他有十六个王子,这些王子在他成佛后也陆续成佛,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是他第十六个王子。可是大通智胜佛成佛的过程,也一样艰难无比。什么道理呢?就是,得定不是究竟,得定也不意味着超越生死。得定到大阿罗汉的境界,也还没有超越生死。也还未真正大彻大悟,真正得到解脱。
佛法中有云:“荆棘丛中下手易,明月窗前转身难”。说的就是得定之后容易执着在这个定境中,难以舍弃。得定之后要能继续超越,如金刚经中所云:“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知道这个仍非究竟。
大阿罗汉一定八万四千劫,这个八万四千劫是个比喻,形容时间很长。这是完全可能的,不是什么出奇的事问题十:佛教中讲证得阿罗汉果,那是什么意思? 问:阿罗汉是什么意思?
答:阿罗汉Arahant是修行者得到证悟的果位。到达这个果位有四个阶段:断除了见惑的叫做须陀洹果,即初果;进而断除思惑,按照其浅深粗细不同而有斯
陀含果二果和阿那含果三果;到了阿罗汉的果位四果,见惑思惑都己断尽,证得涅槃,堪受人天供养。所以阿罗汉的意义之一就是“应供”,这是声闻乘中的终极地
位
阿罗汉有三层意思:
第一杀贼:意即杀掉烦恼之贼。阿罗汉在因地修行灭受想定,把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即五阴中的受阴与想阴的烦恼,也就是见惑烦恼与思惑烦恼,断得干干净净,得到我空真智,证入阿罗汉果,了脱分段生死。阿罗汉人子缚烦恼虽断,还有果缚这个色身,他知道五阴之中是无我相可得,可是对五阴之法还未知当体即空,认为实有五阴之法,所以说但知我空,不知法空。因此阿罗汉又叫做愚法声闻,得证有余依涅槃,还要努力前进,加行用功,来灰身泯智,到涉俗利生,从空出假,才能称为大阿罗汉,得证无余依涅槃。这就是杀贼的道理。
第二无生:阿罗汉断了见思烦恼,跳出了三界生死轮回苦恼,要经过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个阶段。
须陀洹初果圣人,还要到天上,人间各七返受生。断除八十八使见惑之外,又断了九品思惑的前六品。斯陀含二果圣人,一生天上,一来人间,进断欲界的后三品思惑。阿那含三果圣人,虽不来欲界受生,但依然住在色界天中进断七十二品思惑,所以说只有阿罗汉果,才是真正无生。这就是无生的道理。
第三应供:就是应当受到天上、人间的供养,因为阿罗汉,既然证得了道果,堪受人天的敬仰,供养礼拜,为众生作大福田。我们寺庙里如果有信众打千僧斋时,就会有一位宾头卢颇罗堕尊者化身来应斋主的供养,令布施的施主得大福田。佛教里有这样四句祝愿的偈文:‘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布施,后必得安乐。’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有个弟子名叫阿少兔楼陀,我们中国话称为无贫尊者,在因地修行时,做一个种田的农民。有一天中午,他正在田里种地,带了一包粗米饭菜,用作午餐。正巧来了一位辟支佛游戏神通,随缘出现,再到世界上来化现做一个贫僧。他遵守佛的乞食制度,七天下山一次向施主们乞食。这一天,化来化去,连化七家都没化到,就空钵回来。路过田间,这位农民见到老和尚就问:‘老师父您今天缘法好吗?饭菜化到了吗?’老和尚叹了一声说:‘不用提了,什么都没有化到。’农民一听,立即产生同情怜悯的心。想到了今天老师父没有化到饭菜,回去就要挨饿七天,再下山来化。因此就发大心,把自己所带的饭菜,诚诚恳恳地双手捧著供养老师父。他以慈悲心接受了这份饭菜。饭吃完以后,就遵照佛陀的教导,念诵祝愿偈文:‘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布施,后必得安乐。’老和尚祝愿完毕,就回去了。再说这位老农民饿了肚子,到下午收工的时候,对面突然跳出来一只金光闪闪的兔子,一跳一跳地跳到农民的背上不肯下来。这位农民吃了一惊,赶快回家,叫他妻子把背上的兔子捧了下来。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金兔子呀!从此以后这位农民的家庭生活一天天的幸福起来。这是现世供养一位辟支佛所得的花报。转生以后做一个名叫无贫尊者。他在九十一劫这么长的时间内,生生世世不受贫困的果报,享受荣华富贵。这件事说明供养一位辟支佛所得到殊胜的果报。以上所讲的即是阿罗汉具足有杀贼、无生、应供的三种道理,也是五种不翻之中的多含不翻。问题二:请问大阿罗汉与罗汉的区别? 罗汉分为四果。其中第四果罗汉方能称之为大阿罗汉。大阿罗汉有几个特点,一是大阿罗汉可以讲法,而其余的三果罗汉则不能讲法。二是第四果罗汉中有趋小向大之心的才可以称做大阿罗汉,否则就不能称为大阿罗汉。三是大阿罗汉可以得到佛的授记,而其他三果的罗汉则得不到这个殊荣了。大致有这么几个区别吧。不足的别人再补充。问题三:罗汉是什么意思? 罗汉
阿罗汉的简称,梵名(Arhat)。有杀贼、应供、无生的意思,是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盘(无生)。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在中国寺院中常供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在唐代《法住记》载,谓佛陀临涅盘时,嘱付十六大阿罗汉,自延寿量,常住世间,游化说法,作众生福田,故佛寺丛林里常雕塑罗汉像,供养者众。十八罗汉乃世人于十六罗汉外另加降龙、伏虎二罗汉。而五百罗汉,通常是指佛陀在世时常随教化的大比丘众五百阿罗汉,或佛陀涅盘后,结集佛教经典的五百阿罗汉。
五代时高僧贯休大师,所绘的十六罗汉像姿态不拘,形骨奇特,胡貌梵相,曲尽其志,为罗汉画像中之名作。罗汉像因无经典仪轨依据,会随各代的艺术家来创作表现。通常是剃发出家的比丘形像,身着僧衣,简朴清净,姿态不拘,随意自在,反映现实中清修梵行,睿智安祥的高僧德性。
据法住记所载,十六尊罗汉承佛敕命,永住世间守护正法,即互一宾头卢跋罗堕阇、二迦诺迦伐蹉、三迦诺迦跋厘堕阇、四苏频陀、五诺矩罗、六跋陀罗、七迦理迦、八伐阇罗弗多罗、九戍博迦、十半托迦、十一罗怙罗、十二那伽犀那、十三因揭陀、十四伐那婆斯、十五阿氏多、十六注荼半托迦。此外盛传于世的十八罗汉,即十六罗汉外再加绘达摩多罗尊者与布袋和尚,或降龙、伏虎二尊者。问题四:阿罗汉是什么意思? 阿罗汉,意译为应供、杀贼、无生,汉语常简称为罗汉,是依照佛的教导修习四圣谛,脱离生死轮回达到涅槃的圣者。自佛陀以来,至今已有成千上万的弟子成就阿罗汉果,还有众多的弟子成就三果、二果和初果。问题五:大阿罗汉的读音 阿罗汉 【拼音】: āluóhàn问题六:罗汉是什么意思? 简单说在一个学校里,佛主是教授,不仅自己知道佛法,也能教授别人佛法。菩萨是学成的毕业生,自己知道佛法,但是还没学会怎么教会别人,罗汉相当于知道了很多东西,但还在学习的学生。问题七:请问阿罗汉和大阿罗汉有什么区别啊???道理是一样吗???? 大阿罗汉都骸法身大士,现阿罗汉的相而已,阿罗汉是小乘的4果,和大阿罗汉不可比。
参考资料: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问题八:罗汉有哪些含义 净空法师---阿罗汉这个名词里面含著三个意思,「应供」。「杀贼」。「无生」。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皆是』指这个一千二百五十五人,「皆是」。我们要把这个话听清楚,那不是普通人。阿罗汉本来是小乘果位的名称,小乘最高的果位称阿罗汉。阿翻作「无」,罗汉翻作「学」,所以把它翻成中国意思叫「无学」。无学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毕业了,你所修学的功课统统修圆满了,没有再学的东西,就叫毕业。小乘法里面。现在这个地方是称『大阿罗汉』,说明不是小乘,是大乘。大乘「无学」这个位子是十地,十地里面的第十地法云地的菩萨。换句话说,这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最低的学位都是法云地的菩萨,这个位子高!
《仁王经》里面把菩萨分为五等,都用「忍」来称,最高的叫寂灭忍,法云地的菩萨是寂灭忍。比这个低一级是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经上念得太多了,回向偈里面常常都在念;寂灭忍就比较听得少,它在无生法忍之上。我们净宗回向偈子里面常念「花开见佛悟无生」,这常念!悟无生就是无生法忍。无生法忍是七地、八地、九地,这三个位次所证的,无生法忍。第十地、等觉、妙觉(妙觉就是如来果位),这三个位次是寂灭忍,清净寂灭。《楞严经》上所讲的「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是这个境界,这个不可思议的境界!然后你才晓得这些人到底是什么身分。他们在戏台上扮的角色不一样,实际上是寂灭忍的佛菩萨。
既然说到阿罗汉,阿罗汉也要简单介绍一下。阿罗汉这个名词里面含著三个意思,第一个叫「应供」。他福慧圆满,在小乘里头是小圆满,在大乘里面是大圆满,他应当接受大众的供养,所以叫应供。为什么?他是一切众生真正的福田,供养他有福报,种福田!福报到底在哪里?我种这个福我得些什么?现在人起心动念离不开现实!确实是很现实,一点都不假。这个人有智慧、有道德、有能力,我们供养他,他为我们服务。我们没有智慧,我们没有福报,他住在这个世间,或者是无论住在什么世间,他总是以善心善意教化一切众生。教什么?教他怎样修福,教他怎样修慧。你说这样的人,我们要不要恭敬供养?我们恭敬供养是不是得福报?真得福报。
他的事业我有一分缘在里头,供养不论多少,诚心诚意,这是平等法。供养多少那个无所谓。诚心诚意的供养,尽心尽力的供养,你所得的福慧是满分的。尽心尽力的供养,诚心诚意的供养,你得的福慧是真实的。你忆念他,观察他,常常想著他,自自然然我们就生智慧,生福德。我们学佛,试问问我们是不是常常想著释迦牟尼佛,或者常常想著阿弥陀佛,常常在观察释迦、弥陀。他人不在此地,我们怎么观察?经典上介绍得很清楚,读诵经典是观察,看这个人的为人。
他对一切人,对一切众生,这一切众生包括我们自然环境,植物矿物、自然现象都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所以统统叫众生。观察他对天地鬼神,他是什么心,他是什么样的态度,是什么样的行为?我们要在这里头学习。因为他的存心、他的态度、他的做法都是纯正,正而不邪,觉而不迷,净而不染;纯净、纯正、纯觉。你诵经,天天念经,有口无心,你没有得到利益。你看看古大德不是常常教导我们,诵经要随文入观。随著经文让经文跟你自己的心融合成一体,叫随文入观,真的把它变成自己的,你才真正得利益。
经还是释迦牟尼佛的经,思想见解还是自己的烦恼习气,这有什么用处?这种读经,口善而已,心行没有起变化,你没有融入,没有契入。所以经论里面的境界你不能够契入,经论里面的养分你一丝毫没有吸收,这个经是白念了,你的时间精力都浪费了。说得好听一点,「一历耳根,永为道种」,阿赖耶识里面落个种子而已,现在不起作用,这个话也是真的,也不是假的。所以,读总比不读好。不管你有心无心,阿赖耶识里头......余下全文>>问题九:为什么南老说“大阿罗汉一定八万四千大劫“ 定境可以超越器世间的成、住、坏、空。
佛法里有个典故,说的是大通智胜佛,成佛之前修定,定境到了什么程度呢?
“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
佛法不现前,不得入佛道。”
说的就是这个现象。这个大通智胜佛,可了不得!在久远劫前他有十六个王子,这些王子在他成佛后也陆续成佛,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是他第十六个王子。可是大通智胜佛成佛的过程,也一样艰难无比。什么道理呢?就是,得定不是究竟,得定也不意味着超越生死。得定到大阿罗汉的境界,也还没有超越生死。也还未真正大彻大悟,真正得到解脱。
佛法中有云:“荆棘丛中下手易,明月窗前转身难”。说的就是得定之后容易执着在这个定境中,难以舍弃。得定之后要能继续超越,如金刚经中所云:“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知道这个仍非究竟。
大阿罗汉一定八万四千劫,这个八万四千劫是个比喻,形容时间很长。这是完全可能的,不是什么出奇的事问题十:佛教中讲证得阿罗汉果,那是什么意思? 问:阿罗汉是什么意思?
答:阿罗汉Arahant是修行者得到证悟的果位。到达这个果位有四个阶段:断除了见惑的叫做须陀洹果,即初果;进而断除思惑,按照其浅深粗细不同而有斯
陀含果二果和阿那含果三果;到了阿罗汉的果位四果,见惑思惑都己断尽,证得涅槃,堪受人天供养。所以阿罗汉的意义之一就是“应供”,这是声闻乘中的终极地
位
全部回答
- 1楼网友:掌灯师
- 2021-01-02 01:11
这个答案应该是对的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