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战略的涵义
答案:1 悬赏:4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3-31 06:40
- 提问者网友:浩歌待明月
- 2021-03-31 00:03
CI战略的涵义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大漠
- 2021-03-31 01:11
“Cl”战略亦称企业识别战略或企业形象战略,是在调研和分析基础上,通过策划和设计企业识别系统(CIS),来体现本公司区别于其他公司的标志和特征,塑造公司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特定位置和形象的战略。
CI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的缩写。Corporate除了有企业的意思外,还有组织、机构、团体等涵义。Identity有三个含义:一是识别、证明;二是同一性(Sameness);三是持恒性、一贯性(Continuity)。CI就是企业或组织机构来说为自身的同一性和主体性,而主体性的根本意义是“我是谁”,是对自我的认同;从同一性来看,Identity是指企业本身某些事物的共通性。因此可以说,CI战略是指企业或组织机构的统一化或同一化战略。CIS是英语“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缩写,System是系统的意思,CIS的涵义为企业或组织机构的识别系统,由于“Identity”一词的多意性,国内也有人译为“企业识别系统”、“企业形象革命”或“企业机构形象”等。还有日本学者把CIS看成是“Corporate Identity Strategy”的缩写,并译为“企业形象战略”。其实,CIS是CI战略的实施系统,是一个可以规范、可以控制的,能够保证CI战略顺利实施的具体操作系统。
CI在国外还有其他的版本,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的说法不同。基本上是围绕着企业设计(Corporate Design)发展而来,其间又经历了产业设计(Industrial Design)、企业面貌(Corporate Look)、特殊规划(Specific Design)和企业形象(Corporate Image)等阶段,逐渐演变为的CI(Corporate Identity)或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由于用汉语的“识别”一词来解释“Identity”仅仅表示简单的动作和状态,不能完全表达其多意性的一面,因此,为保持其特定的涵义,只好暂时用“CI”这样一个符号方式来表现,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所谓CI战略,对企业形象的有关要素(理念、行为、视觉)进行全面系统的策划、规范,并通过全方位、多媒体的统一传播,塑造出独特的、一贯的优良形象,以谋求社会大众认同的企业形象战略。企业CI战略不是一般的管理工程,也不仅仅是视觉传达设计,更不是仅仅为企业装潢门面,是企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CI战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我们生活的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步迈进成熟的新时代,这是一个信息泛滥的社会。传播技术高度发达,这种信息铺天盖地,无孔不入,人们要面对各种信息传播媒体的层层包围和狂轰滥炸。在信息产业最为发达的美国,每年约出版三万多种图书,一个人如24小时不间断地阅读,要花17年时间。在美国平均每年每人消耗42公斤多新闻纸,也就是说美国每年用在印刷报刊上的纸张达1000多万吨。
在这激烈的信息浪潮冲击下,企业或商品很容易被这信息的汪洋大海所淹没,在众多的同行业或同类商品中失去个性特征,逐渐被社会大众所遗忘。但同时信息化社会也给企业宣传自己和商品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可谓机会与压力共存,此时企业更需要有效的传播策略,需要与其他企业有明显的差别,需要创造一种能表现企业经营理念的独特形象,来强化社会大众对企业的认知,树立良好的形象。
(二)企业的双重社会身份
我国企业从计划经济的体制下脱胎出来,面对全新的生存环境和不断变化的市场,企业需要独立思考和确定自己的定位。仅仅从一个经济实体来认识企业的存在价值是不够的,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发展,但这并不是企业存在的全部理由,企业不仅是经济效益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社会效益的创造者。正确处理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和社会的之间的关系,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企业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性组织,是社会物质资料的提供者。企业的主要任务是尽可能地为社会提供消费品,并且由此获取应得的利润。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商品品质和功能逐渐走向同质化,竞争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企业必须重视自己另一种社会作用,调整自己的经营理念,并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三)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
在物质丰富的商品经济社会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社会大众价值观的多元化和消费观念的多元化,人们选择商品的机会愈来愈多,选择商品额标准也会因人而异,不会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不假思索地争购同一种商品,而是根据自己的性情爱好、社会地位、消费水平等因素进行选择。有的消费者讲究经济实惠,有的追求时新流行,有的消费者注重商品的品质,不在乎是何品牌,有的却以消费名牌商品来满足心理的需求。
(四)市场竞争导向的变化
有经济学家指出,70年代的市场竞争是商品质量的竞争,80年代的竞争是营销与服务的竞争,90年代的竞争是企业形象的竞争。随着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企业从单纯的商品质量竞争逐渐转向重视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和全面的服务竞争,从而发展到企业形象之间的竞争,竞争导向的变化给企业提出了新的课题。
现代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平衡商品力、营销力和形象力之间的关系。商品力是指商品的竞争能力,包括商品的品质、价格、多样化、先进型和开发潜力等;营销力是指企业市场营销的创造力和实力,包括销售和服务网络、促销计划、指导中间商、供货系统等;形象力是指企业和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信赖感等。在不同的时期,企业的竞争重点有所不同。
90年代以来,企业竞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期,地方性和区域性经济格局被打破,市场竞争趋于全球化。过去那种认为产品只有卖到国外才是参与国际竞争的看法已经不适宜今天的状况了,我国企业是在家门口参与国际竞争,国外的产品和品牌在我们的市场中比比皆是。外国企业和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法宝之一,是用CI战略武装起来的、经过长期市场竞争考验的优良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因此,我国企业要与国外对手平等竞争,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就必须掌握CI战略这个有力武器。
CI的构成要素和相互关系
CI(Corporate Identity)的构成要素,主要由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简称MI),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简称BI)和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简称VI)三部分组成。 VI,是企业理念的具体化、视觉化、亦称为企业的脸面,是静态的识别符号。由基本要素和应用要素两部分组成,基本要素是视觉系统基本构成要素,又可分为主要的和辅助的,包括:(主要的)企业标志、企业标准字、企业标准色;(辅助的)象征物、专业图案和版面编排统一设计。应用要素是基本要素的应(图)用媒体,包括:办公和事务性用品,招牌、标识牌和旗帜,员工制服,交通工具,建筑和环境,商品和包装,广告用品和展示陈列等。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和视觉识别VI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有各自的特点和体系,形成完整的企业识别系统(CIS)。企业理念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企业形象定位和目标的依据,CI战略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思想理念和总体战略。企业的识别行为是理念的具体表现,只有在理念的指导下才能有方向,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否则就会使行为陷入麻木无序的状态。VI可以用生动具体的视觉形象来表现抽象的企业理念和个性,在整个识别系统中VI的传播力量和感染力最为具体直接。但即使是很美的视觉符号系统,如不能表现企业理念和个性形象,不考虑企业应用媒体的实际情况,也只不过是没有价值的艺术品而已。如果一味追求哗众取宠的表面包装,美丽动人的视觉传达形式,但缺乏企业的精神支柱,向社会和公众传达企业的虚假情报,名不符实,终究会被社会大众和广大消费者认识其真面目的,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只会造成负面的影响,有的甚至危机企业的命运。
CI战略的主要模式
CI战略产生于市场经济的土壤,从对它的不同解释就可以知道,CI一开始并非的样子,在不同发展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虽然都把CI作为一种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工具,但由于情况的不同,实施的方法和目标有所不同。反映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CI各有其特定涵义。各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对CI进行消化、改造和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典型模式,其中最主要是美国式CI模式与日本式的CI模式两种。
(一)、美国式的CI模式
美国模式的CI战略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视觉识别(VI)的标准化、系统华设计规范,通过独特的视觉信息符号系统来表现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特色,统一企业形象传播,达到使社会大众认知、识别,建立良好企业形象的目的。美国式的CI模式,在企业明确了自身的市场定位和形象目标之后,负责视觉识别系统(VIS)的设计统筹就成了相当重要的工作。可以说,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表现如何,关系到企业CI战略的成败。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多种语言并存的国家,技术水平、经济实力、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的设计家大量移民到美国,使美国的工业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很快进入世界一流水平,设计成为美国现代社会从工业化走向文明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美国,企业非常重视标志、标准字、标准色等视觉符号系统的传播作用,以此来树立独具一格的企业形象。美国著名设计大师、CI专家索尔巴斯(Saul Bass)认为“设计者的作用就是要创造出更加有效的视觉传达工具,对某种观念、产品和服务予以宣传……我们所用的工具不外乎线条、色彩、图形、结构和印刷技术,而关键的问题是围绕着内容与意图反复推敲。”
美国式的重视视觉传播的CI模式,虽然产生于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但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刚刚引进CI的国家,大都以视觉型为介绍的基点,和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著名品牌策略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也说明,通过统一的、个性的视觉识别系统传播,最容易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建立良好的感性形象,打开市场知名度,为进一步与消费者大众建立信赖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日本式的CI模式
日本模式的CI战略,不仅强调视觉识别(VI)的标准化、系统化设计规范,而且重视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的整体性作用,追求完整地传达企业的独特的经营理念和特色,并上升到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高度,最终达到使社会大众认知、识别,建立良好企业形象的目的。
日本从美国引进了CI战略,作为东方民族,日本的企业管理思想历来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特别注重企业自身的内在修炼。正如日本人巧妙地将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和日本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日本式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一样。日本企业在导入CI战略时,不仅吸取了欧美等西方国家的长处,同时融合了日本民族文化和管理特色,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CI模式。
日本的企业界认为,文化的融合是一种好事情,日本企业成功的秘诀在于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统一。日本式的CI模式强调企业理念为中心,并把概念性的抽象理念转变为独特的行为模式与具体可见的视觉形象,在统一的企业理念指导下,对内整合和强化全体员工的归属意识,对外整合传播企业良好的产品形象、品牌形象、市场形象和企业形象。
日本著名CI专家中西元先生认为:“日本式的CI战略就是把设计与企业理念、经营方针结合起来以创造美感型企业为目标的企业形象。”野村综合研究所主任上也明认为:“CI战略就是将企业的个性鲜明地传达给外界,换句话说,就是将企业个性或特色广泛地传达给外界,使外界产生固定的印象。”
CI是英文Corporate Identity的缩写。Corporate除了有企业的意思外,还有组织、机构、团体等涵义。Identity有三个含义:一是识别、证明;二是同一性(Sameness);三是持恒性、一贯性(Continuity)。CI就是企业或组织机构来说为自身的同一性和主体性,而主体性的根本意义是“我是谁”,是对自我的认同;从同一性来看,Identity是指企业本身某些事物的共通性。因此可以说,CI战略是指企业或组织机构的统一化或同一化战略。CIS是英语“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缩写,System是系统的意思,CIS的涵义为企业或组织机构的识别系统,由于“Identity”一词的多意性,国内也有人译为“企业识别系统”、“企业形象革命”或“企业机构形象”等。还有日本学者把CIS看成是“Corporate Identity Strategy”的缩写,并译为“企业形象战略”。其实,CIS是CI战略的实施系统,是一个可以规范、可以控制的,能够保证CI战略顺利实施的具体操作系统。
CI在国外还有其他的版本,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的说法不同。基本上是围绕着企业设计(Corporate Design)发展而来,其间又经历了产业设计(Industrial Design)、企业面貌(Corporate Look)、特殊规划(Specific Design)和企业形象(Corporate Image)等阶段,逐渐演变为的CI(Corporate Identity)或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由于用汉语的“识别”一词来解释“Identity”仅仅表示简单的动作和状态,不能完全表达其多意性的一面,因此,为保持其特定的涵义,只好暂时用“CI”这样一个符号方式来表现,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所谓CI战略,对企业形象的有关要素(理念、行为、视觉)进行全面系统的策划、规范,并通过全方位、多媒体的统一传播,塑造出独特的、一贯的优良形象,以谋求社会大众认同的企业形象战略。企业CI战略不是一般的管理工程,也不仅仅是视觉传达设计,更不是仅仅为企业装潢门面,是企业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CI战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我们生活的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大步迈进成熟的新时代,这是一个信息泛滥的社会。传播技术高度发达,这种信息铺天盖地,无孔不入,人们要面对各种信息传播媒体的层层包围和狂轰滥炸。在信息产业最为发达的美国,每年约出版三万多种图书,一个人如24小时不间断地阅读,要花17年时间。在美国平均每年每人消耗42公斤多新闻纸,也就是说美国每年用在印刷报刊上的纸张达1000多万吨。
在这激烈的信息浪潮冲击下,企业或商品很容易被这信息的汪洋大海所淹没,在众多的同行业或同类商品中失去个性特征,逐渐被社会大众所遗忘。但同时信息化社会也给企业宣传自己和商品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可谓机会与压力共存,此时企业更需要有效的传播策略,需要与其他企业有明显的差别,需要创造一种能表现企业经营理念的独特形象,来强化社会大众对企业的认知,树立良好的形象。
(二)企业的双重社会身份
我国企业从计划经济的体制下脱胎出来,面对全新的生存环境和不断变化的市场,企业需要独立思考和确定自己的定位。仅仅从一个经济实体来认识企业的存在价值是不够的,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发展,但这并不是企业存在的全部理由,企业不仅是经济效益的创造者,同时也是社会效益的创造者。正确处理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企业和社会的之间的关系,已变得越来越重要。
企业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性组织,是社会物质资料的提供者。企业的主要任务是尽可能地为社会提供消费品,并且由此获取应得的利润。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商品品质和功能逐渐走向同质化,竞争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企业必须重视自己另一种社会作用,调整自己的经营理念,并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同,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
(三)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
在物质丰富的商品经济社会中,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社会大众价值观的多元化和消费观念的多元化,人们选择商品的机会愈来愈多,选择商品额标准也会因人而异,不会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不假思索地争购同一种商品,而是根据自己的性情爱好、社会地位、消费水平等因素进行选择。有的消费者讲究经济实惠,有的追求时新流行,有的消费者注重商品的品质,不在乎是何品牌,有的却以消费名牌商品来满足心理的需求。
(四)市场竞争导向的变化
有经济学家指出,70年代的市场竞争是商品质量的竞争,80年代的竞争是营销与服务的竞争,90年代的竞争是企业形象的竞争。随着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企业从单纯的商品质量竞争逐渐转向重视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和全面的服务竞争,从而发展到企业形象之间的竞争,竞争导向的变化给企业提出了新的课题。
现代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平衡商品力、营销力和形象力之间的关系。商品力是指商品的竞争能力,包括商品的品质、价格、多样化、先进型和开发潜力等;营销力是指企业市场营销的创造力和实力,包括销售和服务网络、促销计划、指导中间商、供货系统等;形象力是指企业和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信赖感等。在不同的时期,企业的竞争重点有所不同。
90年代以来,企业竞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时期,地方性和区域性经济格局被打破,市场竞争趋于全球化。过去那种认为产品只有卖到国外才是参与国际竞争的看法已经不适宜今天的状况了,我国企业是在家门口参与国际竞争,国外的产品和品牌在我们的市场中比比皆是。外国企业和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法宝之一,是用CI战略武装起来的、经过长期市场竞争考验的优良的企业形象和品牌形象。因此,我国企业要与国外对手平等竞争,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就必须掌握CI战略这个有力武器。
CI的构成要素和相互关系
CI(Corporate Identity)的构成要素,主要由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简称MI),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简称BI)和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简称VI)三部分组成。 VI,是企业理念的具体化、视觉化、亦称为企业的脸面,是静态的识别符号。由基本要素和应用要素两部分组成,基本要素是视觉系统基本构成要素,又可分为主要的和辅助的,包括:(主要的)企业标志、企业标准字、企业标准色;(辅助的)象征物、专业图案和版面编排统一设计。应用要素是基本要素的应(图)用媒体,包括:办公和事务性用品,招牌、标识牌和旗帜,员工制服,交通工具,建筑和环境,商品和包装,广告用品和展示陈列等。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和视觉识别VI是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有各自的特点和体系,形成完整的企业识别系统(CIS)。企业理念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企业形象定位和目标的依据,CI战略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思想理念和总体战略。企业的识别行为是理念的具体表现,只有在理念的指导下才能有方向,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否则就会使行为陷入麻木无序的状态。VI可以用生动具体的视觉形象来表现抽象的企业理念和个性,在整个识别系统中VI的传播力量和感染力最为具体直接。但即使是很美的视觉符号系统,如不能表现企业理念和个性形象,不考虑企业应用媒体的实际情况,也只不过是没有价值的艺术品而已。如果一味追求哗众取宠的表面包装,美丽动人的视觉传达形式,但缺乏企业的精神支柱,向社会和公众传达企业的虚假情报,名不符实,终究会被社会大众和广大消费者认识其真面目的,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只会造成负面的影响,有的甚至危机企业的命运。
CI战略的主要模式
CI战略产生于市场经济的土壤,从对它的不同解释就可以知道,CI一开始并非的样子,在不同发展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虽然都把CI作为一种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工具,但由于情况的不同,实施的方法和目标有所不同。反映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国家和地区的CI各有其特定涵义。各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对CI进行消化、改造和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典型模式,其中最主要是美国式CI模式与日本式的CI模式两种。
(一)、美国式的CI模式
美国模式的CI战略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视觉识别(VI)的标准化、系统华设计规范,通过独特的视觉信息符号系统来表现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特色,统一企业形象传播,达到使社会大众认知、识别,建立良好企业形象的目的。美国式的CI模式,在企业明确了自身的市场定位和形象目标之后,负责视觉识别系统(VIS)的设计统筹就成了相当重要的工作。可以说,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表现如何,关系到企业CI战略的成败。
美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多种语言并存的国家,技术水平、经济实力、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都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的设计家大量移民到美国,使美国的工业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很快进入世界一流水平,设计成为美国现代社会从工业化走向文明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美国,企业非常重视标志、标准字、标准色等视觉符号系统的传播作用,以此来树立独具一格的企业形象。美国著名设计大师、CI专家索尔巴斯(Saul Bass)认为“设计者的作用就是要创造出更加有效的视觉传达工具,对某种观念、产品和服务予以宣传……我们所用的工具不外乎线条、色彩、图形、结构和印刷技术,而关键的问题是围绕着内容与意图反复推敲。”
美国式的重视视觉传播的CI模式,虽然产生于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但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刚刚引进CI的国家,大都以视觉型为介绍的基点,和企业市场营销策略、著名品牌策略相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也说明,通过统一的、个性的视觉识别系统传播,最容易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建立良好的感性形象,打开市场知名度,为进一步与消费者大众建立信赖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日本式的CI模式
日本模式的CI战略,不仅强调视觉识别(VI)的标准化、系统化设计规范,而且重视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的整体性作用,追求完整地传达企业的独特的经营理念和特色,并上升到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高度,最终达到使社会大众认知、识别,建立良好企业形象的目的。
日本从美国引进了CI战略,作为东方民族,日本的企业管理思想历来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特别注重企业自身的内在修炼。正如日本人巧妙地将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和日本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日本式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一样。日本企业在导入CI战略时,不仅吸取了欧美等西方国家的长处,同时融合了日本民族文化和管理特色,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CI模式。
日本的企业界认为,文化的融合是一种好事情,日本企业成功的秘诀在于现代化与民族化的统一。日本式的CI模式强调企业理念为中心,并把概念性的抽象理念转变为独特的行为模式与具体可见的视觉形象,在统一的企业理念指导下,对内整合和强化全体员工的归属意识,对外整合传播企业良好的产品形象、品牌形象、市场形象和企业形象。
日本著名CI专家中西元先生认为:“日本式的CI战略就是把设计与企业理念、经营方针结合起来以创造美感型企业为目标的企业形象。”野村综合研究所主任上也明认为:“CI战略就是将企业的个性鲜明地传达给外界,换句话说,就是将企业个性或特色广泛地传达给外界,使外界产生固定的印象。”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