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改下如何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答案:1 悬赏:20 手机版
解决时间 2021-02-04 04:03
- 提问者网友:欲劫无渡
- 2021-02-03 18:47
浅析新课改下如何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最佳答案
- 五星知识达人网友:杯酒困英雄
- 2021-02-03 19:52
如何创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围绕“有效的历史教学设计和评价”这一研修课题,我看了相关的一些书籍及论文。有聂幼犁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刘军的《中学历史教学探究》、论文有张汉林的《浅谈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以及教育部2009年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资料等。通过这些学习,使自己对新课改又多了一些理解,也体会到这些认识的取得来之不易,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蜕变过程,特别是看完书后,在准备发言稿时,总觉得自己的发言稿偏离了主题,所以几次易稿,从而使自己感受到想和做不是一回事,真正学点东西是如此之难,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学习积累,还好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总算有些收获。
收获一 加深了对课程目标的理解
课程目标由三部分组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比较好理解,就是知识与能力紧密结合。可过程与方法就不太好理解,而且实施起来也不太好操作。经过这次学习,使我认识到过程与方法不仅是获取知识与能力的重要手段,而且更是学习的课程目标之一,也就是说它包括两大内容,一方面它作为获取知识与能力的手段,这个内容比较好理解;另一方面作为课程目标怎么理解,就是学生要学会这些过程与方法的方法,作为获取新知识的手段。例如:现在经常使用史料教学,史料教学就是过程,学生不仅要通过史料来获取知识,而且还要学会如何阅读史料的方法,以便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也可以学到知识,这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本次课改,将原来的“思想教育目标”扩展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把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人的发展的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关注学生自身的成长。青年时期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从终身教育的大教育观来看,历史教学应该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以历史的眼光,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人格、气质和修养的内化,提高人文素养。如学生通过学习古代中国的商业,可以从商人身上学到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和开拓进取的精神等。
收获二 教材观的转变
新课程的理念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这句话倒是很熟,熟归熟,还是不太理解。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明白了教材的处理要紧密围绕课程目标,也就是教的时候,教材的内容不是面面俱到。例如: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课程目标的要求是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我们用的是人民版的教材,教材对道家、法家、墨家思想进行了详实的介绍,这部分内容我认为可以大胆的删减,因为按课标要求只需知道诸子百家即可,但也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介绍诸子百家的主张,让学生体会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对教材不仅要删,而且有时还要增,例如课程要求的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人民版的教材没有涉及,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情景,增加史料,使学生掌握这一课程目标。
收获三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改变
以往评价一节课多看教师的表现,就是现在我校评价一堂课还是看教师的表现,通过学习使我知道评价一节课不仅看教师,还要看学生。看教师的基本功,教学方式,看学生的学习方式及上课参与的程度。
看教师主要看教师的基本素质,包括外在的和内在的两个部分。外在的主要指教师的语言、教态、板书、操作教具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基本功;内在素质主要指教师理解驾驭教材的能力,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设计课堂结构的能力,观察与引导学生的能力以及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思想和教学态度等。内在素质综合反映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思想,专业知识水平,文化艺术修养,教育理论功底,教学经验积累等,不容易从表面上看出来,但通过一堂课的设计和效果可以看出教师的功底。
看师生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这次课改强调教师教的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其实教师教的方式决定学生学的方式。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既是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以便实现新课程的教就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使自己在理论上有所提高,使自己由教师匠向前迈进了一步。
围绕“有效的历史教学设计和评价”这一研修课题,我看了相关的一些书籍及论文。有聂幼犁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刘军的《中学历史教学探究》、论文有张汉林的《浅谈中学历史教学设计》以及教育部2009年普通高中课改实验省教师远程培训资料等。通过这些学习,使自己对新课改又多了一些理解,也体会到这些认识的取得来之不易,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蜕变过程,特别是看完书后,在准备发言稿时,总觉得自己的发言稿偏离了主题,所以几次易稿,从而使自己感受到想和做不是一回事,真正学点东西是如此之难,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学习积累,还好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总算有些收获。
收获一 加深了对课程目标的理解
课程目标由三部分组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能力比较好理解,就是知识与能力紧密结合。可过程与方法就不太好理解,而且实施起来也不太好操作。经过这次学习,使我认识到过程与方法不仅是获取知识与能力的重要手段,而且更是学习的课程目标之一,也就是说它包括两大内容,一方面它作为获取知识与能力的手段,这个内容比较好理解;另一方面作为课程目标怎么理解,就是学生要学会这些过程与方法的方法,作为获取新知识的手段。例如:现在经常使用史料教学,史料教学就是过程,学生不仅要通过史料来获取知识,而且还要学会如何阅读史料的方法,以便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也可以学到知识,这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本次课改,将原来的“思想教育目标”扩展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把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与人的发展的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关注学生自身的成长。青年时期是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从终身教育的大教育观来看,历史教学应该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能够以历史的眼光,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类发展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在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学习过程中得到人格、气质和修养的内化,提高人文素养。如学生通过学习古代中国的商业,可以从商人身上学到诚实守信的价值观和开拓进取的精神等。
收获二 教材观的转变
新课程的理念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这句话倒是很熟,熟归熟,还是不太理解。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明白了教材的处理要紧密围绕课程目标,也就是教的时候,教材的内容不是面面俱到。例如:必修三专题一第一课,课程目标的要求是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我们用的是人民版的教材,教材对道家、法家、墨家思想进行了详实的介绍,这部分内容我认为可以大胆的删减,因为按课标要求只需知道诸子百家即可,但也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介绍诸子百家的主张,让学生体会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对教材不仅要删,而且有时还要增,例如课程要求的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人民版的教材没有涉及,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情景,增加史料,使学生掌握这一课程目标。
收获三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改变
以往评价一节课多看教师的表现,就是现在我校评价一堂课还是看教师的表现,通过学习使我知道评价一节课不仅看教师,还要看学生。看教师的基本功,教学方式,看学生的学习方式及上课参与的程度。
看教师主要看教师的基本素质,包括外在的和内在的两个部分。外在的主要指教师的语言、教态、板书、操作教具和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基本功;内在素质主要指教师理解驾驭教材的能力,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设计课堂结构的能力,观察与引导学生的能力以及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思想和教学态度等。内在素质综合反映了教师的职业道德思想,专业知识水平,文化艺术修养,教育理论功底,教学经验积累等,不容易从表面上看出来,但通过一堂课的设计和效果可以看出教师的功底。
看师生教与学方式的转变,这次课改强调教师教的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的方式的转变,其实教师教的方式决定学生学的方式。新课程提出,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既是关注教师的行为,也是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如何组织并促进学生的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以便实现新课程的教就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总之,通过这次学习,使自己在理论上有所提高,使自己由教师匠向前迈进了一步。
我要举报
如以上问答信息为低俗、色情、不良、暴力、侵权、涉及违法等信息,可以点下面链接进行举报!
大家都在看
推荐资讯